段志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24-03-15 03:36:21 作者:新闻眼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新闻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段志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段志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父偃师,隋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从高祖起义,官至郢州刺史。志玄从父在太原,甚为太宗所接待。义兵起,志玄募得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从平霍邑,下绛郡,攻永丰仓,皆为先锋,历迁左光禄大夫。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袭,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击,杀数十人而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后从讨王世充,深入陷阵,马倒,为贼所擒。两骑夹持其髻,将渡洛水,志玄踊身而奋,二人俱堕马,驰归,追者数百骑,不敢逼。及破窦建德,平东都,功又居多。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赏物二千段。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

太宗即位,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文德皇后之葬也,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士马出肃章门。太宗夜使宫官至二将军所,士及开营内使者,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辩真伪。”竟停使者至晓。太宗闻而叹曰:“此真将军也,周亚夫无以加焉。”十一年,定世封之制,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志玄顿首固请回授母弟志感,太宗遂授志感左卫郎将。及卒,上为发哀,哭之甚恸,赠辅国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忠壮。

(节选自《旧唐书·段志玄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为太宗所接待 接待:迎接招待。

B.历迁左光禄大夫 历迁:多次升职。

C.深入陷阵 陷阵:陷入敌阵。

D.志玄踊身而奋 踊身:纵身跳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B.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C.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D.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圾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玄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在平定霍邑、夺取绛郡、攻占永丰仓等战役中,他均任先锋;后来,在战胜窦建德、平定东都的战斗中,他又建功很多。

B.志玄忠贞不二,拒绝利诱。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用钱财引诱他归附自己,他不为所动,并暗中向太宗告发了他们,后又参与诛杀建成、元吉的行动。

C.志玄恪尽职守,受到褒扬。太宗晚上派宫官到他的军营,他坚持不开营门,让使者一直等到天亮,太宗因此称赞他为“真将军”,认为周亚夫也不如他。

D.志玄屡受封赠,恩遇甚隆。作为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他生前多次被封赏官爵;

去世后,太宗非常悲伤,不仅追授他官职,而且给予他陪葬昭陵的哀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

(2)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

答案:

4.A(接待:亲近礼待。) 5.D(据中华书局《旧唐书 》第八册 2504页《段志玄传》)

6.C(“认为周亚夫也不如他”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太宗说的是周亚夫也没办法超过他。)

7.(10分)(1)(5分)(他)被流箭射中了脚,因担心众人内心动摇,忍痛不说,又几次杀入敌阵。(关键词 “虑”“动”“更”译对一个1分,句意2分。)

(2)(5分)(他)卧病在床,太宗亲自前来探望,流泪告别时,回头对他说:“应该给你儿子五品官职。”(关键词“寝疾”、“临视”、“顾”每译对一个1分,句意2分。)

篇2:《华阳国志·后贤志》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华阳国志·后贤志》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 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 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 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 )(3分)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 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 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参考答案:

4.B(辟:征召。)

5.C(①是陈述李宓以孝顺祖母闻名,非具体表现。④是与吴主、群臣的议论,只表现他的孝顺。⑥是武帝的行为,对象不合。)

6.A(应该是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长辈的时间要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色养独立旌各1分,大意2分。)

(2)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发近经界各1分。大意2分。)

篇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照玄上人诗集序附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照玄上人诗集序附答案

予初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ī):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 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 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 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 狱:监狱

17.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不赂者以赂者丧

C.莫不有裨于世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入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19.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3分)

呜 呼 有 伯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槚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 几 人 匠 石 几 人耶 抱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矣。

20.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3分)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4分)

答案:

16.D(案件、案子。C将:顺从。《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此处引申为助长)

17.A(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上一句“以”介词,凭借;下一句介词,因为 C项上句“于”介词,对;下句介词,比 D项上一句“而”连词,表转折;下一句连词,表递进)

18.B(宋代之前诗歌就已经“溢美多,讽谏少”)

19.(3分)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0.⑴近代的凭借写诗歌闻名的人,没有超过他的。(3分)

(关键词:名,先。句式:莫之先,宾语前置。)

⑵这样那么照玄上人不能凭借诗歌在现在的人中著称,不也是应该的吗!(4分)

篇4: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关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春。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端拱初,出为洺州防御使。二年,改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署。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 比:邻近

B.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市: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的.一组是( )(3分)

①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②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③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④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⑤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⑥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一次改任。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5分)

译文: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 5.B 6.D

7.(1)刘福到了属地,巡视城池防御工事,抽调镇守兵卒来修缮加固工事,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充当宴享犒劳的经费,敌人虽然大规模来进攻,我方却依靠刘福的准备部署而无所畏惧。(“按行”、“给缮完”、“恃”各1分,句意2分)

(2)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丁点功劳来报答朝廷.怎么可以建造房屋,做使自己安乐(“自安”可意译为“自己贪图安乐”)的打算呢?(“汝曹”、“营度”、“为……计”各1分,句意2分。)

篇5: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有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篇6: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二则及答案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节选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节选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 ②契:刻的文字。 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

【丙】古代造纸流程图

① 浸泡:将树皮、麻等原料切碎,置于沟溪中浸泡至发软。

②搅灰:将原料掺入火灰或放进石灰水中搅拌、沤浸。

③ 蒸煮:原料入桶,盖上麻布,用中火蒸煮。

④ :将原料清洗后,置于石墩,用木锤反复捶打,制成泥膏状的纸浆。

⑤抄纸: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放入纸浆,用抄纸帘反复捞浆,形成薄片状的湿纸。

⑥ :将湿纸挤去多余水分,逐张扬起,晒干或焙干,即制成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每字为一印 ②一板印刷

B.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②一板已自布字

C.①以纸帖之 ②木格贮之

D.①乃密布字印 ②莫不精工坚密

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②自是莫不从用焉

A.①他的字印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②自然是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B.①他的字印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②从此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C.①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 ②自然是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D.①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 ②从此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9.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材料【丙】第④⑥幅的内容,填在横线上。(2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 ① ,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② ,与雕版印刷和沉重的简牍、昂贵的帛书相比,它们的共同优点是 ③ 。你从古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的启示是 ④ 。(4分)

答案:

7.答案:C(2分)

8.答案:D(2分)

9.答案要点:打浆(制浆);晒纸(晾晒)。(2分)

(提示:每空1分,能概括该图文内容的两个字即可)

10.答案要点①胶泥(燔土);②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③共同优点是: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答出一点即可满分);④启示:从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等任意一个角度,写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即可。(4分)

(提示:每空1分)

篇7: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朵儿只, 脱脱子也。事母至孝,喜读书,不屑屑事章句,于古君臣行事忠君爱民之道,多所究心。至治二年,授中奉大夫,时年未及冠。

天历元年,朵罗台国王自上都领兵至古北口,与大都兵迎敌。事定,文宗杀朵罗台。二年,朵儿只袭国王位。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伯颜妻欲得朵儿只大珠环,价直万六千锭。朵儿只无以应,则慨然曰:“王位我祖宗所传,不宜从人求买。我纵不得为,设为之,亦我宗族人耳。”于是乃蛮台以赂故得为国王,而除朵儿只辽阳行省左丞相。以安靖为治,民用不扰。

六年,迁河南行省左丞相,为政如在辽阳时。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 至正四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先为相,庶务宽纾,朵儿只继之,咸仍其旧,民心翕然。汀州寇窃发,朵儿只调遣将士招捕之,威信所及,数月即平。帝嘉其绩。

居二年,方面晏然。杭之耆老请建生祠。朵儿只辞之曰:“昔者我父平章官浙省,我实生于此,宜尔父老有爱于我,我于尔杭人得无情乎!我叨居相位于此,唯知谨守法度不辱先人足矣,何用虚名为?”

七年冬,升右丞相,而太平为左丞相。留守司行致贺礼,其物先留鸿禧观,将馈二相。朵儿只家臣寓观中,察知物有丰杀,其致左相者特丰。家臣具白其事,请却之。朵儿只曰:“彼纵不送我,亦又何怪。”即命受之。知者咸服其量。

十四年,诏脱脱总兵南讨。中书参议龚伯遂建言:“宜分遣诸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吴王朵尔赤厚赂伯遂获免。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十五年,薨于军,年五十二。

(选自《元史·朵儿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B、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C、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D、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B、“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C、“左丞相”“右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而帝王或王后的死则叫“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朵儿只为政爱民,深受爱戴。他做河南行省左丞相和浙江行省左丞相时,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

B、朵儿只为人谦逊,重情重义。他做浙江行省左丞相两年后,面对百姓要为他建生祠的好意,他拿自己出生地和父亲等事委婉拒绝。

C、朵儿只为人宽厚,很有肚量。他升右丞相后,并不因为朝廷赠送给自己的贺礼少于左丞相太平的而生气,更没有拒收这些贺礼。

D、朵儿只为人正直,忠贞爱国。他拒绝伯颜的妻子向他索要大玉环的要求,也鄙视那种通过贿赂手段使自己免于随军出征的做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5分)

(2)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5分)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

5.A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6.A 朵儿只做河南行省左丞相,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朵儿只做河南左丞相时,为政就像在辽阳时一样。

7.(1)朵罗台的弟弟乃蛮台依仗太师伯颜的势力,说藩国的王位应当由他继承,告到朝廷。(“恃”“袭”“诉”各一分,大意2分)

(2)在此之前,河南范孟造反,因过失而被牵连逮捕的有成百上千人。朵儿只到了之后,很清楚他们的冤情,极力想要为他们申冤。(“先是”“连系”“直”各一分,大意2分)

篇8:比较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比较两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进军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歼:被杀死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重:再次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以:凭,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梨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海瑞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指导

文言文会试录,乡试录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及答案

牡蛎阅读理解答案

段志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段志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