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

时间:2024-03-20 03:38:42 作者:wangmy2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angmy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

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精选

《清平乐·村居》作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品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首词,作者用六句话写了五个人物,而翁媪和小儿却又写得相当传神,栩栩如生,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把握现实生活,摄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如写“翁媪”,则抓住了“醉里”“相媚好”;写“小儿”,则抓住了在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举动,又通过概括性强而色泽鲜明的语言来表现,因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读者紧紧地攫住。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虞美人·踏车不用青裙女》

年代: 宋 作者: 陈克

踏车不用青裙女。日夜歌声苦。

风流墨绶强跻攀。唤起潜蛟飞舞、破天慳。

公庭休更重门掩。细听催诗点。

一尊已咏北窗风。卧看雪儿纤手、剥莲蓬。

《临江仙·自结床头麈尾》

年代: 宋 作者: 彭元逊

自结床头尘尾,角巾坐枕孤松。

片云承日过山东,起听荷叶雨。

行受芷花风, 无客同羹莼菜,

有人为剥莲蓬,东墙年少未从容。

何因知我意,吹笛月明中。

《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秋水无言度,荷花称意红。

主人敬爱客,催唤出房笼。

一斛明珠曲,何时落塞鸿。

莫藏春笋手,且为剥莲。

莲蓬资料介绍

莲蓬(lián péng)又名:莲子肉;藕实;水芝丹;莲蓬子;莲实;蓬肉。莲蓬的莲房煮茶可预防糖尿病,晒干取出种子的莲蓬,可以熬汤加冰糖喝,味苦性涩湿,为散瘀治带药,能治产后胎衣不下,莲子、莲蕊都是良好的中药。莲子甘涩性平,有补脾止泻,清心养神益肾的作用,常用来治疗心悸失眠等症。据本草纲目记载,莲子有治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等功能。可有补脾泻,清心养神益肾的作用,并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止流鼻血等症状。

篇2:描写儿童的诗

作者:巴戈斯松

您那呱呱的哭声

如惊雷,预兆春天的来临

新生的起点

您的世界,定会

百花争艳

您的生命,将会

彩虹般绚烂,绽放出

希望之光

在世界的东方

闪烁

您,是小天使

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

带着,我们追梦

憧憬着

美好的未来

您,是我们力之源泉

给予我们

无穷的力量

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

艰难困苦

我们要,保护您

爱惜您

纵然妖魔鬼怪再多

再厉害

我们会不惜一切

哪怕,粉身碎骨

我们义无反顾

用我们血肉之躯,为您

构筑金盾般的防火墙

不再受到伤害

让您在桃花源里

无忧无虑地

追梦

您,是美丽的花朵

点缀着,生活的每一刻

给予我们生存的勇气

现实的困顿、残酷

无法磨灭,您那

璀璨的笑脸

您,是我们希望之本

我们宁化作春雨,孜孜不倦地

滋润着您

我们宁化作春阳,百般地

苛护着您

让正义的光芒,照亮

您人生的征程

为您驱赶黑暗

毁灭,一切

摧花之手

让金色的盾牌,为您

撑起一片净化的蓝天

自由地呼吸,自由地

飞翔

您,是祖国的希望

给祖国,带来生机、活力

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您

强大的正能量,将托起

祖国明天的太阳

因为有您,所以

有梦

因为有您,中国梦

将不再是梦

中华民族,将迎来

伟大的复兴

一个东方大国

就此崛起

篇3:描写儿童的诗

作者:谷之风

这是湘西的一个偏远山村

山村太小,6户人家洼在蜗牛的壳里

在他们行走的地方

一把刀剖开一个纵深的裂口

溪水送过来的山风跌跌撞撞的

在他的峭壁舐舔黝黑的血

鸡鸣狗叫的混响被雾霭氤氲拉长

鸟巢里长时间缺少阳光

和欢乐的啁啾

小孩们品着的父亲的旱烟味

吮吸母亲背上血汗凝成的盐巴

和自己的泪水一同渐渐成长

蓝天就像巴掌盖住他们

头顶稚嫩的目光

很多光艳的童话色彩

被芭茅丛尖利的划伤

祖辈们的故事在山沟里的小溪

觞殃了几个世纪

但是如今外面据说惠风和畅

他们多少次梦想彩虹驾驭奋飞的翅膀

抵达精神的天堂

痛定思痛

于是,畬刀响亮地叩问了山村的胸膛

两架天梯交织着家乡的情节

向山外开始深情探望

从此可以看到两个小孩

书包里背着祖辈父辈的殷殷嘱咐

早晚踩着太阳和月亮折射的余光

攀爬在这座用期盼搭就的60多米高的天梯

“上学去”

“上学去”

他们玲珰般的笑声在山谷久久回荡

我的目光此刻已深深在画面上钎刻

像钢筋一样刺痛曾经受伤的心房

当年云南怒江飞索求学

今日天梯为路

怎么求学的路还是如此

令人震憾和恓惶

我想着我的小孩和大家一样

喝着牛奶和鸡汤

跳跃在洒满阳光和雨露的大道

歌声像蓓蕾一样灿烂开放

可是山的那边

他们嚼着红薯和土豆

爬着天梯和钢索

小小的手板上嵌入

也许大人都不能承受的伤痕和隐痛

坚难而坚定地朝着

童话指引的世界摇晃着前行

这些许的伤痕

勒在他们的心里

勒在我的心里

也勒进良知的渴望里

同一片天空

我们享受同样的蓝天和白云

享受花朵弥漫在鸟语里的芳香

我想像到阳光在你我的和弦上快乐的跳舞

但是这里

风雨中只有一串串喘息

只透心底

她抽打着我的末稍神经

逼得我血脉贲胀呼吸紧张

逼得我也想痛痛快快地

和这些孩子的父辈一样

把蓄积已久的呛呼来一次自然的流露

”我要改变,路——”

篇4:描写儿童的诗

描写儿童的诗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鉴赏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整首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同“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诗中“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根据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用“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而“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篇5:描写儿童的诗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关于描写儿童的诗6:观村童戏溪上

宋代: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篇6:描写儿童的诗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关于描写儿童的诗8: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关于描写儿童的诗9: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篇7:儿童诗——《描写儿童的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池上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小娃撑小艇,未知巧与拙。偷采白莲回。

向夜在堂前,不解藏踪迹,学人拜新月。浮萍一道开。

篇8:描写莲蓬与荷花的古诗词

【第一首】:《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此诗为唐代李白所作,其中描写莲蓬与荷花的经典诗句为:“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意思是: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此诗诗人笔下生风,使一曲采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二首】:《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此诗为隋代杜公瞻所作,其中描写莲蓬与荷花的经典诗句为:“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意思是:这样的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更何况它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此诗首联展现荷花动态之美,颔联为荷花着色,颈联与人作比,极写荷花的色、味,尾联是点睛之笔,揭示主旨,表达两心相悦的情感。

【第三首】:《折荷有赠》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此诗为唐代李白所作,其中描写莲蓬与荷花的经典诗句为:“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意思是: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风里。

此诗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

篇9:描写儿童的古诗之牧童诗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及注释】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

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赏析】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描写儿童散文

介绍一种水果――莲蓬

剥柚子作文

剥笋作文

描写儿童的唐诗

描写儿童的诗句

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描写感恩的诗

描写蜡烛的诗

描写庐山的诗

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描写儿童剥莲蓬的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