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真情假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
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看到朱子的这诗句,化校的那个小池塘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静静的池水、青青的小草、婆娑的垂柳、池上的曲桥、池边的凉亭和长廊,让校园多了些丰韵,多了些情怀。走在池边的曲径小路上,脚步不再匆匆,时间也缓慢起来。
初夏时节,荷叶刚钻出水面,嫩嫩的绿叶还未展开,尖尖的角像个细箭,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池塘充满了生机、情趣。
荷花是池塘最美的风景,在远离喧嚣的地方,不与百花斗艳,不同群芳争宠,亭亭玉立于水中,深深扎根于淤泥,静静地在池塘中绽放。
盛夏,“夜热依然午热同”,敞开门窗依然闷热难耐。人们来到池边,阵阵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时有微凉不是风”啊。
天上的星星落到了池塘里,眼睛一眨一眨的,多得数也数不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慢悠悠地在水中伏游着,泛着柔美的金光。蛙鸣不断地从池塘里传来,那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十分赏心悦耳。
多大的池塘养多大的鱼,有多大的台子就唱多大的戏吧。
都知道青蛙是目光短小的,可它自己觉得远方不是它的故乡,高处它不去奢望,这一方池塘才是它的舞台,在星垂四野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的酣唱。
在塘边铺上凉席或支起躺椅,躺在上面聊天。伴着一阵阵蛙鸣声和断断续续的虫鸣声,我渐渐地打起了瞌睡。
这片留下多少美好人生足迹的小池塘,在我心里它是一片海,给我带来了不尽的快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校那半亩方塘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滋养心田的源头活水啊。
篇2:半亩方塘散文随笔
半亩方塘散文随笔
客厅南窗外,有一棵石榴树。
整整一个冬天,它褪尽衣裾,安静地伫立在那儿。光秃的枝桠,一点儿不起眼。我每天都会透过窗户看风景,却几乎从没留意过它。
它就像只冬眠的小动物,寒风一起,便遁出人们的视野,寻着一道门,将自己关了起来。
年前到东北出差。积雪盈尺,山路煞是难行。
车穿过夜幕,小心翼翼往前摸索。四周仿佛只亮着这一盏车灯。能隐约望见无边无际的雪野,冷峻、森严,如一顶巨大的帐篷,把我们一古脑儿罩住,严密得透不过气。
同车朋友说,这些年,东北的外流人口比较多,原因复杂,其中之一便是当地的冬天太长。每年十月至来年三四月,近半年时间,这里多是一派冰雪世界。冰天雪地,不便做事,钱也就没有南方那么好挣。
我告诉朋友,其实我倒挺喜欢东北的气候,冷暖分明。暖时竭力做事,冷时专心休养,岂不正合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大雪纷飞的时节,关上屋门,停下脚步,围着火炉唠唠嗑,唠的不恰是生活的真义吗?未解这真义之前,因了个“钱”字,便去追赶连冰雪都没有的冬天,是不是过于鲁莽了些?
最喜欢朱子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读此诗,都会想起老家门前的那口塘。
那塘也只半亩左右吧,原本只是一块普通的农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盖新房,便是在这田里取的“土砖”。牛拉石磙将秋收后的田畦压透实,用小犁划出道道平行的深沟,再用专门的铁锹切成方块,便可一块块端成“土砖”。端出的土砖斜立于田间,经数日曝晒后,就能码在一起作盖房材料了。
取过一层“土砖”之后,这块稻田就像被挑去一层豆腐皮的豆腐,营养大减。父亲审时度势,决定将其改成一口水塘。一众乡邻帮忙,挖了数日,终于大功告成。
由一旁小溪引水入塘,塘面很快就波光粼粼了。离村不远,有个专门养殖鱼苗的集体“鱼花塘”。父亲从那里买来几篾箩“鱼花”。那篾箩用塑料袋铺了底,不透水的,鱼苗都盛在这箩里,每只不过半指长。
自打鱼苗入塘,割草便成为我每天的课余作业。黄昏时,把一篮青草撒进塘里,引得众鱼欢腾,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波纹。这鲜活生动的场景,尤其给人有关生命力的想象。日子一天天过去,那波纹渐渐长成盛开的水花,每天要割的草也越来越多了。
记得当年我接到大学通知书时,乡邻纷纷登门,恭喜全村出了第一个上了重点大学的秀才。我家摆了一天的流水席。大家送上的“人情”,父亲一概不收。为准备这场盛宴,父亲领我下到鱼塘里,用尼龙网捕了很多鱼。在与丝网的对垒中,两三斤一条的大鱼向我们展现了蓄积数月的力量。
这是一场开心至极的游戏。我一边将鱼扔进大木盆里,一边畅想着远离田畴、告别劳作的大学生活。三十多年后,我仍然记得,鱼儿在塘里跳跃着,水面上,蓝天白云的`影子就像一枚枚大小不一、变幻莫测的魔方,在我的眼前排列组合着。
我之所以喜欢朱子的诗,是因为在他的“半亩方塘”里,也有我那天所见的“天光”和“云影”。只不过,在我家的鱼塘中,它们不是在徘徊,而是在跃动。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一口小小的水塘总是入不得诗的。塘中无物,便只是塘。可朱子取之为镜,遂照见一个灵魂的出口,也就有了汩汩活水奔涌而来。我想,东北的雪原里或许也埋着这样的出口吧。可惜,有些人未及开掘,便选择一路向南拔腿而去了。
春晨枯坐,不想读书也不想写字,脑子里像是被棉絮塞得满满的。猛抬头,竟撞见南窗那株石榴树。满树尽是赭黄色的嫩叶。抵近去瞧,经历了一冬的蛰伏,那简洁的枝桠上早已复杂起来。艳阳下,每一片嫩叶都闪耀着夺目的光泽,像是在向全世界宣示:暖的时候,该竭力做事了!
篇3:婚姻那半亩方塘
近日回家乡,听到有关一位退休老教师对待妻子的一片痴情和忠心的传闻,让人感叹和钦佩不已。
这位老教师,读中学时考上了师范学校,吃上了国家粮,端上了当时备受人们羡慕的“金饭碗”。毕业后,他当了中学教师。令人想不到的是,年轻有为的他,后来居然跟一个没有上过学堂的农村女子结了婚。更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夫妻之间一直相敬如宾,情深义重。三年前,他的妻子突然中风瘫痪,在多方医治都不见起色之后,他就整天在家里服侍妻子的生活起居,不但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还常常一边陪着妻子闲聊,因而鼓起了妻子生活的勇气。他的儿女怕累坏了老父亲的身子,要请保姆帮助照顾母亲,却被他坚决拒绝了。在他的悉心照顾下,妻子活过了整整三年,于前不久终于离世。人家说,他的妻子死了,他的负累没了,他获得解放了,可以安安逸逸过日子了。而年且九十的他,却完全是另一种想法。妻子的离去,简直就是在他头顶炸开的一个霹雳。他非常伤心绝望。妻子出殡的那天,他大声嚎啕,哭倒在地。此后,他把妻子生前的照片找出来,请摄影师一一翻新并放大,制成多本影集,一本留给他自己,天天翻阅,其余的都赠给儿女们。他的这个举动,有人不解。他说:“我结婚是想找个伴儿。不仅年轻时相互照应,年老时更要相依相伴,直到生命的终结。如今我的妻子去了,我只能以她的像为伴,天天瞧着她,抚摸着她,和她说说话,我就不感觉寂寞孤单。”
这位老教师的故事,在令我感佩的同时,让一个古老而永远新鲜的话题再度在我脑海里翻腾、跳跃,那就是:究竟如何永葆婚姻的鲜活?
尽管我知道,婚姻本来就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大山,自古及今便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这位老教师的故事使我蓦然觉得,婚姻恰是那半亩方塘,婚前的爱情就是那最初的一池盈盈清水。唯有时时注入爱情的清泉,这方池塘才得依然清亮如初,纯净如初,鲜活如初,盈盈如初,而任凭劲风的吹拂和烈日的烘烤,任凭沧桑岁月的煎熬。如果仅仅只是婚前的那点爱情,而没有一股新鲜的爱情的激情和清泉不断倾注其间,这个池塘只能是一池死水,慢慢变得腐臭不堪,最后难逃干涸见底的命运。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不同时代的人,同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回答。往古就不去说它,只说当今时代,像这位老教师那样,把婚姻作为寻求人生伴侣的还有几人?相反,把婚姻作为追名逐利的阶梯或捷径者,大有人在;把结婚作为贪图美色者,也不乏其人。这类势利小人和好色之徒,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旦得逞,更大的欲望必定在他们那颗阴暗、肮脏的心里疯长。欲望,常常是婚姻的最大杀手。究其原因,很显然,这类势利小人和好色之徒的婚姻池塘里,首先注入的就不是圣洁的爱情清水,只是欲望的浊水,日后更谈不上有爱情的清泉作为补给,所以这样的婚姻池塘,无论如何也经不起岁月的考验,极易龟裂得四分五裂。因而时下有那么多的婚姻“朝结夕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婚姻的不和谐、不稳定,必定导致家庭的不和谐、不稳定,亦必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其危害性可谓大矣。彻底革除“朝结夕解”的“欲望婚姻”,大力倡导这位老教师那样的真爱情,真婚姻,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早日来到又多了一份希望!
篇4:让那半亩方塘走进心灵作文800字
清晨,太阳懒懒挂起,散着若有若无的热。一只鸟儿从远方飞来,突然坠下,落在封冻的水面上,东西啄了几下,又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一只蓝白相间的,向往光热的鸟儿。
家门前有一口塘。鸟儿着陆的塘。
平静、宽广的水面上时常漂浮着一两根稻草。塘边总有几个人在漂洗衣物或戏水聊天。小时候的我,则经常玩打水漂。在路边随意找块石头,用力仍进水里,却总是不能看见它又跳出水面。希望,一次次随石块沉入塘底。
这口塘年岁已大,伴随了这村子里几代人的成长。下水抓鱼,冲凉;用水浇灌。经历了许多的事,经过了太多的年,可是它依旧那么清澈,依旧没有干涸。小时候总不明白,靠岸的地方一次次被污物弄脏,但过一会儿又干净了,洗衣粉的泡沫,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见了。这时,塘变成了神秘的事物,仿佛能吞噬许多生命。于是,开始害怕和水有关的东西。长大后,才终于了解,湖面的尘埃总会沉入湖底,在一个永不见天日的地方堆积,湖,因此而永远澄净,永远拥有着生机。
或许是因为人就是水做的,所以,水像极了人。当源头枯竭,再悦耳的水声都会消失。那一谭清泉,总有一天会成为死水。塘边,有一条臭水沟。浑浊的液体一天天流过,却一天天更加脏乱。没有源头的事物,总会消亡。那无心的人呢?
过去总以为只有孩子才能被称为清澈。到了现在才慢慢了解,清澈,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从未被污染的清澈,婴儿般的纯真;一种是沉淀后的清澈,就像那口塘的深沉。
没有人不会经历成长,没有人不需经历社会。总有一天,那个可爱的孩子会度过艰难,走过辛酸,就像一块有棱角的石头被迫磨圆。有一天,他会长大,他会懂得处世,学会圆滑,会急功近利,心生浮躁。生命的池塘中,漂浮着泡沫,多少真,多少假;心灵的池塘中,燃烧着大火,多少烟,多少惑。
当心的塘被污染,被停滞,人,又是否是死水一潭,朽木一只。
世间总有不洁的存在,没有人能够逃避,为什么不学着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宽广,让心中的水不停流动,沉淀塘面的污浊。那些灰尘,会慢慢成为我们的养料。生命,因此更加深厚。
让那半亩方塘走进心灵,让那生命的鸟儿飞向心际。
★ 花亩作文600字
★ 碧玉塘散文
★ 堰塘承包合同格式
★ 方成语
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精选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