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

时间:2024-04-05 03:37:21 作者:惠分鲮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惠分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

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客舍   尽    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牛海ǎ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 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飨赣辏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 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 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 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 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 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 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 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 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

篇2: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

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

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生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现代散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要点回放

1.文学常识

(1)《故都的秋》

①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主要活动是参与发起创造社,参加“左联”;主要作品《沉沦》《薄奠》《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②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③欧阳修的作品《秋声赋》。

(2)《我的空中楼阁》①作者李乐薇,台湾作家。

②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名作有《踏莎行》《鹊桥仙》等。

(3)《灯》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省新繁人,现代文学巨匠,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等;散文作品较多,《随想录》成就极高。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①作者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是失明失聪的残疾人,主要作品《我生活的故事》等。

②莎土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著名剧作有《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李尔王》《罗米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2.常见生字词

生字:沌  柘  蕊  椽  仄    廿……

黛  幢  翘  憩  骋  芍  谧  缥缈……

噩  窒  泞  寐  溯  殉……

虔  瞥    堤  翌……

词语或成语

混混沌沌    落寞      颓废    不远千里……

点缀        游目骋怀  翩然    宁谧

缥缈        绚烂      鸟语盈耳……

窒闷        梦寐      殉情……

沧桑       禁锢      赏心悦目……

3.课文内容及情感

(1)《故郁的秋》

内容和情感:通过对故都秋季一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故都的秋无比眷恋,寄托了深远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情。

(2)《我的空中楼阁》: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3)《灯》:通过眼前灯、回忆灯和联想灯交错的描绘,揭示了灯象征了光明和希望的深刻寓意,表现作者在危难和险恶的环境中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高度浓缩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她只能靠触觉来认识的大干世界,表达海伦・凯勒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启示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写法鉴赏

本单元四篇散文都非常好,除了真挚情感的`渗透外,与作者高明的写法分不开,鉴赏散文不能不涉及。

(1)《故都的秋》

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所选景物皆是作者心里情感的显露,因而显得非常契合,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②运用对比

用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之比,褒贬自分,扬抑显然。

③语言隽永而优美,节奏张弛有度,实在值得反复诵读

(2)《我的空中楼阁》

①托物言志手法十分高明

作者借描绘小屋与周围环境,巧妙将志融于其中而不露痕迹,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②写景角度变化多端

有远望,有近看,或仰视,或俯瞰,还移动视点,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屋的超凡脱俗。

③修辞生动而新颖

比喻形象新奇,排比拟人别出机杼,写别人未曾写,想别人想不出,达到神奇的地步。

④句式对称,语言诗化

节奏感强,富有金玉碰撞的韵味,语言达到妙不可言的地步。

(3)《灯》

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巧妙选取能产生象征意义的事物,正是文章的过人之处。

②语言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若很直露,便会一览无余,正如一池清水,于景则美,于文则拙。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真情流露自然成文,不事雕饰而事写尽,情表出,文感人,可见情真乃散文之灵魂。

三.方法指津

鉴赏现代散文的一般方法:

鉴赏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法,多朗读,细品味,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由于时间有限,文意和感情有时较为含蓄所以光谈是不够的,鉴赏散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朗读加默读,初通文意,扫清文字障碍,留下整体印象。

2.联系背景,便于挖掘此篇与他篇不同之处。

3.理清思路、结构,由分到总,深入理解内容主旨,领悟感情。

4.鉴赏文章的写法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5.联想对比,拓展阅读,深入体会。

6.摹仿练笔,形成能力。

……

四.考点例析

[考点]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现代阅读的要求

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话说知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领会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厂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奔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的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乌,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的知音。

(全国题)

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是C。

文中说“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以此转入这篇散文的主旨。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这篇散文就是以作者自己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

篇3:广东版第三册第四单元

广东版第三册第四单元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山居秋暝》空明宁静;《从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698―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坚守边疆,表现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辽阔的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上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征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磨破了,尽管这样,不歼灭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评论家如沈德潜就认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归期无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出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像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节)

四、《石头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

篇4:小学数学第四单元第三册测试题

小学数学第四单元第三册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书写( )分

一、口算。(6分)

1×2=4×6=6×1=1×1=5×3=

5×5=2×2=2×1=5×1=4×5=

1×3=12+20=6×6=6×3=89-34=

6×4=2×6=75-68=2×3=63-3=

3+5=10+58=2×5=6×5=1×6=

4×1=2×4=3×3=5×4=96-24=

4×2=3×4=5×6=16+18=1×4=

4×3=4×4=37-25=24+75=3×1=

1×5=26+41=54-45=3×2=46+14=

18+12=5×2=20+40=100-98=3×6=

3×5=30+45=6×2=12+45+20=90-70-18=

3×5+12=4+5×6=1×6-5=3×4+60=5+4×5=

二、填空(21分)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两个乘法算式。(3。5分)

二十四 五六( ) 二四( )

2、5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其中因数是()和(),积是( ),在计算这个算式时用到的乘法口诀是。(4分)

篇5: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试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填空题(第1小题 4分, 2-7每题 6分, 第8小题 8分, 共 48分)

1. 1.二五一十 2.三六十八

10÷2=( ) 18÷3=( )

10÷5=( ) 18÷6=( )

2. 在下面○里填上>、<或=

3○3=1 3○3=0

3○3=9 15○5=3

3○3=6 15○5=20

3. 在下面○里填上>,<或=

30○5=6 24○6=18

10○2=5 1○3=3

2○2=4 3○3=6

4. 12÷4=( )12÷6=( )15÷3=( )

18÷3=( )30÷5=( )24÷4=( )

5. (1) 2×4=( ) (2)6×5=( )

8÷2=( ) 30÷5=( )

8÷4=( ) 30÷6=( )

6. 30÷6=( )24÷6=( )15÷5=( )

18÷6=( )12÷3=( )6÷1=( )

7. 看图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 ○○

○○ ○○

□○□=□

□○□=□

□○□=□

8. 在下面○里填上=、>、<.

1÷1○2 6○36÷6

1+1○2 24÷4○4

1×1○2 12÷6○6

1-1○2 25÷5○5

二、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18分 )

1. (1)12除以3,商是多少?

(2)3乘以6,积是多少?

2. 1.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把20个圆每5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3. (1)4个2连加是多少?

(2)10里面有几个5?

三、应用题(第1小题 6分, 2-5每题 7分, 共 34分)

1. 看图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 △△ △△ △△

△ △ △ △

□○□=□

□○□=□

□○□=□

2. 同学们要种24棵树,每行种6棵,可以种几行?

3. 一本故事书有30页,小明6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4. 有18张画片,分给每个同学6张,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5.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学校有20张画片,每个教室贴4张, ?

篇6: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16分 )

1. (1)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5.

20÷4=5 ( ) 20÷5=4 ( )

(2)15里面有3个5.

15÷3=5 ( ) 15÷5=3 ( )

2.(1)被除数是8,除数是2,商是4.

8÷2=4( ) 8÷4=2( )

(2)除数是3,商是4,被除数是12.

12÷4=3( ) 12÷3=4( )

二、填空题(1-3每题 6分, 第4小题 8分, 5-6每题 9分, 第7小题 10分, 第8小题 12分, 共 66分)

1.

式:□÷□=□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2.

篇7: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作文:青春,澎湃汹涌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作文:青春,澎湃汹涌

一枝梅花晕染眼底的一片红

清澈的眼眸里

一轮旭日正冉冉升起

青葱的岁月是黑夜里跳动的火焰

追逐的梦想是烈日下迫切的脚步

热血在青春的躯体里不知疲倦

激情在青春的肢体上刚劲轻盈

纵使风雨雷电

坚定不移的是我们的.目光

纵使惊涛骇浪

永不言弃的是我们的信仰

年轻的我们

拥有不变的誓言

面对青春

无所畏有所为

所有喊向未来的理想与张扬

所有喊向未来的理想与张扬

所有冲出捆绑的热爱与癫狂

所有冲出捆绑的热爱与癫狂

在那一刻迸发

向世界宣告

青春,澎湃汹涌

篇8: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我能看拼音写词语。20%

jǐngyán

(  ) shēnshǒu

(    ) nòngcuò

(    ) zuòjǐngguāntiān

(       )

yuànyì

(  ) lánzhù

(   ) fùjìn

(   ) wúbiánwújì

(      )

二、给多音字组词,我也会。6%

chā(  )

chà(  ) wéi(   )

wèi(   ) dāng(   )

dàng(   )

三、我能用字典查字,填空。8%

“掉”字有音序查字法,先查第一个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在字典的哪一页(  )。“掉”的偏旁是( )。同偏旁的字有( )( )( )( )。

四、我会把上下两行的词语搭配起来。8%

披 接 种 扫 画 抬 捞 做

电话 落叶 雨衣 熊猫 月亮 木头 葫芦 红花

(  ) (  ) (  ) (  )

(  ) (  ) (  ) (  )

五、填上适当的.词,我也会。15%

一( )老马 一( )松鼠 一( )歌 一( )桥

高兴地( ) 吃惊地( ) 小心地( ) 飞快地( )

难忘的( ) 好听的( ) 漂亮的( )

( )作业 ( )月亮 ( )口水  ( )开水

六、按意思写词语,我也会。6%

1、小鸟说,天很大,没有边际。( )

2、一只青蛙坐在井底看天,目光狭小。( )

3、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吹牛皮的话。( )

七、选字填空,我最棒。8%

哪   那

1、你的( )个文具盒是( )里买的?

2、( )座学校是( )年办的?

做坐作纪记

1、小明在屋里认真地( )( )业。

2、我送他一本笔( )本作( )念。

八、补充句子,再加上标点。6%

1、     的电影吗

2、乌鸦特别爱听

3、       多可爱啊

九、读句子,学着写一写。8%

1、小猴子叫起来,老猴子也跟着叫起来。

也跟着

2、我一抬头就看见天。    一   就   。

十、用下面句子作开头,说几句话批评乌鸦。5%

乌鸦,你上当了。

十一、10月9日,王兵找同学陈宁还一本《英雄故事》。陈宁不在家,请你代王兵给陈宁写一张留言条。10%

篇9: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测试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测试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6分)

12=46=61=11=53=

55=22=21=51=45=

13=12+20=66=63=89-34=

64=26=75-68=23=63-3=

3+5=10+58=25=65=16=

41=24=33=54=96-24=

42=34=56=16+18=14=

43=44=37-25=24+75=31=

15=26+41=54-45=32=46+14=

18+12=52=20+40=100-98=36=

35=30+45=62=12+45+20=90-70-18=

35+12=4+56=16-5=34+60=5+45=

二、填空(21分)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两个乘法算式。(3。5分)

四( )二十四 五六( ) 二四( )

2、5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 )=( ),其中因数是( )和( ),积是( ),在计算这个算式时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4分)

篇10: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山居秋暝》空明宁静;《从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698―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坚守边疆,表现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辽阔的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上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征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磨破了,尽管这样,不歼灭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评论家如沈德潜就认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归期无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

[4]

篇11: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说理散文也称哲理散文,议论散文,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积累字词(注意字音和词语的解释)

编纂(zuǎn) 万胜胪欢(lú) 中圣(zhòng) 勒令(lè) 时日曷丧(hé) 不肖(xiào) 恬退(tián) 馨竹难书(qìng) 佼佼(jiǎo) 睿智(ruì) 愤世嫉俗(jí) 熠熠(yì) 瑕疵(cī) 怏怏不乐(yāng)

发祥:最初发生。//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指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时日曷丧:这里指残暴统治者为什么还不灭亡。//万胜胪欢:万胜欢呼。//一治一乱:一种是“治世”,一种是“乱世”,指二者交替循环。//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游刃有余:厨师的刀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众目仰望:大家都很尊敬、敬仰。//至善至美:好到极点,美到极点。

二、词语辨析

1、品位、品味:品位,名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品味,动词,品尝。

2、嗜好、癖好:词性和意义基本相同,都指对某一事物有特殊的兴趣,但它们的程度不同,癖好,重一些

3、兑现、兑换、对换:兑现,比喻说到做到,实现诺言;兑换,就是折换;对换,指对位互换。

4、审查、审察:审查,指检查核对;审察,指仔细观察。

5、驱除、祛除:除去的对象不同。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对入侵的人等;祛除,指除去疾病、疑虑恐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魔。

6、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干脆爽快;开门见山,比喻直截明快地谈及或写及话题。

7、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偏重在“繁荣”;蒸蒸日上,指能上升或提高的事物的上升或提高,重在表明事物的`发展。

8、发掘、挖掘:发掘,强调努力去发现那些隐藏、未被发现的事物,有发现并挖掘深藏物的意思;挖掘,强调把深藏之物找出来,使它显现。

9、名列前茅、首屈一指:名列前茅,强调名次列在前头;首屈一指,强调质量最好。

10、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泰然自若,形容镇定、从容、不慌张的神情;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舒适、不紧张的神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课本知识作进一步的梳理。

2、完成第三、四单元练习综合卷(讲义)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作文:随笔写秋季

第三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读后感

初一第四单元作文

六年级第四单元作文

五年级第四单元作文

五年级作文第四单元

六年级作文第四单元

高中第三册四单元作文:感恩

五年级下册作文第四单元

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