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4-10 03:39:16 作者:isabella_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isabella_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桑干枝水①又东流,长津委②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潜跃其下。俯仰⑥池潭,意深鱼鸟⑦,所寡惟良木⑧耳。

【译文】

桑干支水又东流,长河巨流,连通两湖泊,东湖西浦,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有凫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鳞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原文】

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①,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②,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③。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④。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⑤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⑥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⑦,谓之戒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⑧,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⑨,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⑩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

【译文】

北魏天兴二年(399)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492),拆了安昌诸殿,建造了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又造了宫门外一对观阙,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两掖门,以及云龙、神虎、中华诸门,都建了楼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的东阶下有一碑,是太和年间(477—499)立的,石料是洛阳八风谷的黑石。太和殿的东北,接着紫宫寺,南面对承贤门,门的南面就是皇信堂,堂的.四周,画着古代圣贤、忠臣、烈士的肖像,旁边刻有题词,这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的手笔。堂南对白台,白台非常高大宽广,台基四边都是石壁,有阁道从里面升上,国家的图书秘籍,都积聚在这下面。台西就是朱明阁,这是轮值官员出入所经之路。如浑水夹着御道,向南流经蓬台西边。北魏神瑞三年(416),又建造白楼,此楼很高,楼上又增建观榭,内外都刷上石粉,洁白照眼如挂了丝帛似的,红柱白墙,色泽鲜艳夺目,所以世人称为白楼。后来把大鼓放在楼上,清晨傍晚用千椎敲打,作为城内各门开关的讯号,称为戒晨鼓。如浑水又南流经皇舅寺西边,这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的宝塔,神像都用青石拼合而成,加以金、银、宝珠镶嵌,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又南流经永宁七级宝塔的西边,宝塔的规模设计都极巧妙,其精妙可说是举世无双的了。如浑水又向南,远远流出城郊,柳条荫街,杨枝拂波,公私都引用河水来灌溉四周的田园,到处长塘曲池,不可胜数。另一支水南流经白登山西边,服虔说:“白登是台名,离平城七里。”如淳说:“白登是平城旁边的高城,样子就像丘陵。”现在平城东边七十里有台,就是白登台。台南对着山冈,就是白登山。

【原文】

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①。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②,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③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④,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⑤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⑥。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⑦,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⑧,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⑨,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麚⑩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疎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跱相望,fǎ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译文】

这支水又流经宁先宫东边,这是献文帝做太上皇时所住的宫室。宫殿东边,下面有两个大石柱,原是石虎邺城东门的石桥柱。考求柱上所刻,是后赵石虎建武年间(335—348)造,因石柱雕刻极为精妙,所以移来放在这里。我供职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到北郊祭祀天地,亲眼看到柱侧都雕着云纹,柱上雕了蟠龙,气势恢宏,确是非常精致巧妙,但离《子丹碑》则甚远。这支水又南流经平城县故城东边,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迁都洛阳后改为恒州。水左边有大道坛庙,是始光二年(425)少室山的道士寇谦之建议修造的。诸岳的庙碑,大都也是他所部署设立。庙阶有三层,四周有栏槛,上层庙阶上面用木料制成圆基,使木料互相勾连支撑,再用木板铺在上面,栏槛与阶石承接转角处,也作圆形,格局好像明堂正殿,专室之中有四扇门,室内有神像宝座,座右放着玉磬。皇帝亲临时,在这灵坛上接受上天传授的神秘符箓,并尊他为天师,让他宣扬道教教义,权重当时。坛东北面,旧有静轮官,北魏神麚四年(431)建造,也是汉时的柏梁台之类。台榭高大,矗立云间,像要使它在上面可以迎接霄外仙客,在下面能与尘寰的扰攘相隔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拆毁了此宫。世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白登台也荡然无存了。水右边有三层宝塔,佛像和佛座,都用石块雕砌。制作装饰的富丽,也可算是尽善尽美的了。东郭外,太和年间(477—499)宦官宕昌公钳耳庆时,在东边山冈上建立了佛寺,椽瓦梁栋、台壁栏阶以及佛像、佛座以至床帐,都用青石雕制。格局气魄极为可观,只是四壁用大石拼合,尚嫌粗陋,不够紧密。庭中有《祗洹碑》,用大篆题额,也写得不好。但在京城里,佛法盛行,宝塔高耸对峙,佛教东传到中国,这样的建筑也可说是上流的了。如浑水从北苑向南流出,经京城内,河边两岸在太和十年(486)用石块砌筑,两岸河塘之上,杂树绿荫交错,城南有两座石桥,横架在水上。又南流经天子亲耕的籍田及药圃西边、明堂东边。明堂上圆下方,四周有十二堂九室,但不建双重的屋角。室外的柱内,藻井之下,装着机械转轮,装饰着淡青色的碧玉,仰看如天空一样,画着北道的星宿,每月随北斗所指的时日与天象相应而旋转,就像真的天宇一样,这是与古来相异的地方。又在明堂上加建灵台,在下面引水环绕,建成太学,水边用石块砌成池塘,格局都按照古制,这些都是太和年间(477—499)建造的。

【原文】

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①矣。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藂桑河②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译文】

从这里以下也通称于延水了。水边有桑林,所以时人亦称这条河为藂桑河。这是因为北方少有桑树,看见这里有,就用它来命名了。

篇2:《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桑干枝水又①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水,潜跃其下。俯仰⑥水池潭,意深鱼鸟⑦水,所寡惟良木⑧水耳。

【注】

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弯曲,曲折。③浦(pǔ):湖泊。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寡:少。良木:美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桑干枝水又东流( ) 水至清深( )

16.短文描绘了两湖什么样的`景色?(2分)

参考答案

15.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至:极

16.短文描绘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

注释

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发源于山西省朔州市南,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

②委:弯曲,曲折。

③浦(pǔ):这里指湖泊。

④凫(fú):野鸭。

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

⑥俯仰:本指低头和抬头,这里代指“观望”。

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⑧寡:少。良木:美木。

参考译文

桑干支水又东流 ,长河巨流,连通两湖泊,东湖西浦,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有凫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鳞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篇3:水经注原文和翻译

水经注原文和翻译

【原文】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①,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②。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③。余考④群书,咸⑤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⑥,沦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⑧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⑨。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⑩。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记》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注释】

①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汉、唐时称为蒲昌海,又名盐泽。

②积石山:即今阿尼玛卿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

③陇西郡:秦朝所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王莽时期改名为厌戎。因为此郡在陇之西,故名陇西。大致在今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河关县:汉设晋废,治所不详,疑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南。羌中: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

④考:考寻,考索。

⑤咸:都。

⑥重源潜发:这里是说黄河从蒲昌海潜流到积石山,又重新发源。

⑦沦:进入,流入。

⑧《洛书》: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据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九畴:传说中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类方法。

⑨重野:地名,不详。

⑩中国河:中原的河流。

成公子安: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人。西晋文学家,以赋得名。

宏壮:宏大壮阔。

尚美:比……更美。尚:通“上”,超越,超过。

峻极:高峻,高耸。

嵯峨:山高峻、耸立的样子。

似如:好像。比:合适。

【译文】

《山海经》说:黄河入渤海,又出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导的积石山。积石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我考证了许多书,都说河水发源于昆仑,潜流入地后重新冒出,到蒲昌又隐没了,然后再从内海中流出。所以《洛书》说:河水从昆仑发源,再从重野流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河水流经积石就成中原的河流了。所以成公子安《大河赋》说:总览百川的宏伟壮丽,没有任何河流可以比拟;在高峻的昆仑山底下潜流,又从耸立的积石山下重新发源。释氏《西域记》说:河水从蒲昌海开始,潜流于地下,向南到积石山才重新流出地面。然而《水经》把积石山放在葱岭、蒲昌海之上,这好像不合适,应在蒲昌海之下。

【评析】

《水经注》以《河水》开卷,河水指的是黄河。上古的地名比后代简单,黄河就称“河”,长江就称“江”。河流的通名早期称“水”,黄河称为“河水”,长江称为“江水”,直到《水经注》时代还是这样。到后来,“河”与“江”两个专名,也被人们当做河流的通名使用,如“永定河”“松花江”等等,现在的“黄河”,“黄”是专名,“河”是通名。“河”与“江”,原是黄河和长江的专名,后来成为一切河流的通名。

篇4:水经注江水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江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岷山①,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②,江水所导也。《益州记》③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④下,缘崖散漫⑤,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⑥,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⑦为蜀守,冰见氐道县⑧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⑨,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⑩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注释】

①岷(mín)山:山名,古称汶山。自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绵延到四川境内,主体部分在四川省北部。即下文的“渎山”、“汶阜山”。

②徼(jiào)外:塞外。

③《益州记》:书名,著者不详。

④羊膊(bó)岭:在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岷山之麓,岷江发源于此。古人以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发源于此岭的.说法。

⑤缘崖:沿着山崖。散漫:分散漫溢。

⑥白马岭: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⑦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离堆以灌溉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号为陆海。

⑧氐(dī)道县:古县名,即湔(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⑨阙(què):官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⑩发源滥觞(1àn shānɡ):语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扬雄: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蜀郡:古郡名,战国秦置,治今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汶山郡:古郡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茂县。

升迁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回行:迂回奔流。龙涸:故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蚕陵县:古县名,西汉置,因在蚕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省茂县北叠溪。

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

【译文】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篇5: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

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三峡》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赏析:

本文是《水经注·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该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壁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三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篇6:水经注三峡原文及翻译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篇7:《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

卷五

作者:郦道元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河水右径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洛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岧峣,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飙也。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冲矣。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决禽敌,是以垒资其名矣。河水子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为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沉河以祈福。后二日,津人得之于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河水又东,溴水入焉。《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人于民室。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又东,济水注焉。又东过巩县北,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鲔遣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攻温。冯异遣校尉与寇恂合击之,大败,追至河上,生擒万余人,投河而死者数千人。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曰:鱣鲤王鲔,春暮来游。《周礼》,春荐鲔。然非时及他处则无。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代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矣。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巩县东径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又东径怀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皋分河,河水右径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孙登之去,杨骏作书与洛中敌人处也。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升陟此坂,而东趣成皋也。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怔,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伾,至大伾者也。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今济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成皋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盖修故耳。《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言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岧岧孤上。景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河水南对玉门。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侧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水出嵩渚之山,泉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东为索水,西为东关之水。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东关水。东关水又西北,清水入焉。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复涧重岭,敧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又东北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娄山,至冬则暖,故世谓之温泉。东北流径田鄤谷,谓之田鄤溪水,东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径虎牢城东。汉破司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于河。《征艰赋》所谓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馆者也。余案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非为水目,原夫致谬之由,俱以汜郑为名故也,是为爽矣。又案郭缘生《述征纪》,刘澄之《永初记》,并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阳,今不复知旧坛所在,卢谌、崔云,亦言是矣。余案高皇帝受天命于定陶汜水,不在此也。于是求坛,故无仿佛矣。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律,谓之板城渚口。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又东过荥阳县北,蒗渠出焉。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渠也。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塌,起自荥阳,东至于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春秋左传》曰: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河水又东径卷县北。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也。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叡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壁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壁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沉璧于河,明日,壁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匠而还。河水又径东燕县故城北,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晋伐陆浑,亦于此渡。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传》曰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成将军朱修之守此城。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东郡治。《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疾,三者并作而有何清。《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岂独诸侯有窥京师也?明年,宫车宴驾,征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刘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昔慕容玄明自邺率众南徙滑台,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昏而流澌,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皆非也。余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董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枳道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关羽为曹公斩良以报效,即此处也。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韦津之称。《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泆通濮、济、黄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者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径鹿鸣城南,又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许步,状丘斩城也。自外耕耘垦斫,削落平尽,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西去白马津可二十许里,东南距白马县故城可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注》云:山在郑北,故郑也,所未详。刘澄之云:有白马塞,孟达登之长叹。可谓于川土疏妄矣。亭上旧置凉城,县治此。白马渎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河水自津东北径凉城县。河北有般祠。《孟氏记》云:祠在河中,积石为基,河水涨盛,恒与水齐。戴氏《西征记》曰:今见祠在东岸,临河累石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无灵,不如孟氏所记,将恐言之过也。河水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丘郡界,临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故渎东北径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侯国矣。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史记》,赵将廉颇代魏取繁阳者也。北径阴安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封卫不疑为侯国。故渎又东北径乐昌县故城东。《地理志》,东郡之属县也,汉宣帝封王稚君为侯国。故渎又东北径平邑郭西。《竹书纪年》,晋烈公二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恩伐邯郸,围平邑;九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羊》曰:袭,邑也。说曰:袭,陷矣。《郡国志》启: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届此思哭,是曰女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讳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献帝建安中,袁绍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衰绖赴者千余人。玄注《五经》、谶纬、候历、天文经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县北有沙丘堰,堰障水也。《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廮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渎东北径发于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右贤王功,封其子登为侯国。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案京相璠、杜预并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此事近违矣,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盾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北,丘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为移殡,醊而去之。大河故渎又东径艾亭城南,又东径平晋城南。今城中有浮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比释道龙和上竺浮图澄,树德劝化,兴立神庙。浮图已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明。大河故渎又东北径灵县故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袭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大河故渎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偃姓,咎繇后。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义将军朱祜为侯国。大河故渎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一水分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馆陶县东,东北出。《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上使河堤谒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诏以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以延世为光禄大夫。是水亦断。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成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河故渎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分为二渎,左渎径广宗县故城西,又北径建始县故城东。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左渎又北径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界城亭北,又东北径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又东北径广川县,与绛渎水故道合。又东北径广川县故城西,又东径棘津亭南。徐广曰:棘津在广川。司马彪曰:县北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刘澄之云:谯郡酇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处也。余案《春秋左传》,伐巢、克棘、入州来,无津字。杜预《春秋释地》又言,棘亭在酇县东北,亦不云有津字矣。而竟不知澄之于何而得是说?然天下以棘为名者多,未可咸谓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侯使荀吴帅师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灭陆浑。杜预《释地》阙而不书。服虏曰:棘津,犹孟津也。徐广《晋纪》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人向冰于枋头,济自棘。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即石济南津也。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司马迁云:吕望,东海上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皇甫士安云:欲隐东海之滨,闻文王善养老,故入钓于周。今汲水城亦言有吕望隐居处。起自东海,迄于酆雍,缘其径趣,赵、魏为密,厝之谯、宋,事为疏矣。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十三州志》曰:张甲河东北至修县入清漳者也。屯氏别河又东,枝津出焉,东径信成县故城南,又东径清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魏自清阳徙置也。又东北径陵乡南,又东北径东武城县故城南,又东北径东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更之曰胥陵矣,俗人谓之高黎郭,非也。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又东散绝,无复津径。屯氏别河又东北径清河郡南,又东北径清河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王吸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谓之鹊城也。又东北径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屯氏别河北渎东径绎幕县故城南,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径平原县,枝津北出,至安陵县遂绝。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应劭曰: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故县也。又东北径重合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越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故县也。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径阳信县故城北。《地理志》,渤海之属县也。东注于海。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径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屯氏别河南读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径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径临齐城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径其城东,故读广四十步,又东北径重丘县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伐齐故也。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渎也。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又径般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东径乐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谟言平原邑,今分为郡。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径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屯氏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北,又东径灵县北,又东北径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东北径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犊之称也。又东径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河水东径铁丘南。

《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璠曰:铁,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河之西岸有竿城。《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人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河水东北流而径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河水又东北径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河水又东径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魏武创业始自于此。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晋八王故事》曰: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余丈,越恶之,移治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城。宋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也。北岸有新台。鸿基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新台矣,《诗》齐姜所赋也。为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疑故关津都尉治也,所未详矣。河水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故渎东绝大河,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径卫国邑城北。故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径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浮水故渎又东径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径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河自邓里渠东北径昌乡亭北,又东北径碻磝城西。《述证记》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欢,屯耕于茌平,闻鼓角碑铎之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径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又东北径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径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揖颠倒更相加。余案临济,故狄也。是济所径,得其通称也。河水又径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径茌平城东,疑县徒也。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在、时音相近耳。

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河水于县,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他南故基尚存。城内有一石甚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匝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径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曹操围张超于雍丘,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绝。绍围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众泣曰:何忍舍明府也。男女八千余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绍杀洪。邑人陈容为丞,谓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绍又杀之,士为伤叹。今城四周,绍围郭尚存。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径阳平县之冈成城西。《郡国志》曰:阳平县有冈成亭。又北径阳平县故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义为侯国。漯水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卫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京相璠曰:今平原阳平县北十里,有故莘亭,阨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望新台于河上,感二子于夙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今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为孝祠矣。漯水又东北径乐平县故城东。县,故清也。汉高帝八年,封窒中同于清,宣帝封许广汉少弟翁孙于乐平,并为侯国。王莽之清治矣,汉章帝建初中,更从今名也。漯水又北径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十七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拟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径文乡城东南,又东北径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径清河城南,又东北径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俗称郭城,非也。城东西三里,南北二里,东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坟垅。京相璠曰: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十五、六里许,即摄城者也。又东径文乡城北,又东南径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边,东注漯水矣。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竹书》、《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径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于是间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漯水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东。昔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县,故犁邑也,汉武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名翼成。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魏沇州刺史刘岱碑。《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宰寄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径汉征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征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征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径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汉高帝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地。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亦是水者也。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闾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坑。径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南,又东径般县故城南,又东径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径朸县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径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乐安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駰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水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爱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上蟠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也,齐之西鄙也。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卫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漂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沟又东北历长堤,径漯阴里北,东径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径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訢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又东北过漯阳县北,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求代雄,豪纵雄于此津。所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径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径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折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文言文翻译: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河水右径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洛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岧峣,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飙也。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冲矣。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决禽敌,是以垒资其名矣。河水子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为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沉河以祈福。后二日,津人得之于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河水又东,溴水入焉。《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人于民室。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又东,济水注焉。又东过巩县北,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鲔遣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攻温。冯异遣校尉与寇恂合击之,大败,追至河上,生擒万余人,投河而死者数千人。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曰:鱣鲤王鲔,春暮来游。《周礼》,春荐鲔。然非时及他处则无。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代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矣。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巩县东径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又东径怀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皋分河,河水右径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孙登之去,杨骏作书与洛中敌人处也。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升陟此坂,而东趣成皋也。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怔,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伾,至大伾者也。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今济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成皋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盖修故耳。《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言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岧岧孤上。景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河水南对玉门。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侧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水出嵩渚之山,泉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东为索水,西为东关之水。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东关水。东关水又西北,清水入焉。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复涧重岭,敧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又东北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娄山,至冬则暖,故世谓之温泉。东北流径田鄤谷,谓之田鄤溪水,东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径虎牢城东。汉破司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于河。《征艰赋》所谓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馆者也。余案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非为水目,原夫致谬之由,俱以汜郑为名故也,是为爽矣。又案郭缘生《述征纪》,刘澄之《永初记》,并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阳,今不复知旧坛所在,卢谌、崔云,亦言是矣。余案高皇帝受天命于定陶汜水,不在此也。于是求坛,故无仿佛矣。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律,谓之板城渚口。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又东过荥阳县北,蒗渠出焉。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渠也。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塌,起自荥阳,东至于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春秋左传》曰: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河水又东径卷县北。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也。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叡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壁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壁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沉璧于河,明日,壁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匠而还。河水又径东燕县故城北,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晋伐陆浑,亦于此渡。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传》曰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成将军朱修之守此城。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东郡治。《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疾,三者并作而有何清。《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岂独诸侯有窥京师也?明年,宫车宴驾,征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刘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昔慕容玄明自邺率众南徙滑台,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昏而流澌,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皆非也。余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董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枳道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关羽为曹公斩良以报效,即此处也。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韦津之称。《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泆通濮、济、黄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者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径鹿鸣城南,又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许步,状丘斩城也。自外耕耘垦斫,削落平尽,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西去白马津可二十许里,东南距白马县故城可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注》云:山在郑北,故郑也,所未详。刘澄之云:有白马塞,孟达登之长叹。可谓于川土疏妄矣。亭上旧置凉城,县治此。白马渎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河水自津东北径凉城县。河北有般祠。《孟氏记》云:祠在河中,积石为基,河水涨盛,恒与水齐。戴氏《西征记》曰:今见祠在东岸,临河累石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无灵,不如孟氏所记,将恐言之过也。河水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丘郡界,临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故渎东北径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侯国矣。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史记》,赵将廉颇代魏取繁阳者也。北径阴安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封卫不疑为侯国。故渎又东北径乐昌县故城东。《地理志》,东郡之属县也,汉宣帝封王稚君为侯国。故渎又东北径平邑郭西。《竹书纪年》,晋烈公二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恩伐邯郸,围平邑;九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羊》曰:袭,邑也。说曰:袭,陷矣。《郡国志》启: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届此思哭,是曰女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讳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献帝建安中,袁绍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衰绖赴者千余人。玄注《五经》、谶纬、候历、天文经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县北有沙丘堰,堰障水也。《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廮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渎东北径发于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右贤王功,封其子登为侯国。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案京相璠、杜预并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此事近违矣,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盾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北,丘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为移殡,醊而去之。大河故渎又东径艾亭城南,又东径平晋城南。今城中有浮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比释道龙和上竺浮图澄,树德劝化,兴立神庙。浮图已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明。大河故渎又东北径灵县故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袭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大河故渎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偃姓,咎繇后。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义将军朱祜为侯国。大河故渎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一水分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馆陶县东,东北出。《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上使河堤谒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诏以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以延世为光禄大夫。是水亦断。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成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河故渎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分为二渎,左渎径广宗县故城西,又北径建始县故城东。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左渎又北径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界城亭北,又东北径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又东北径广川县,与绛渎水故道合。又东北径广川县故城西,又东径棘津亭南。徐广曰:棘津在广川。司马彪曰:县北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刘澄之云:谯郡酇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处也。余案《春秋左传》,伐巢、克棘、入州来,无津字。杜预《春秋释地》又言,棘亭在酇县东北,亦不云有津字矣。而竟不知澄之于何而得是说?然天下以棘为名者多,未可咸谓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侯使荀吴帅师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灭陆浑。杜预《释地》阙而不书。服虏曰:棘津,犹孟津也。徐广《晋纪》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人向冰于枋头,济自棘。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即石济南津也。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司马迁云:吕望,东海上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皇甫士安云:欲隐东海之滨,闻文王善养老,故入钓于周。今汲水城亦言有吕望隐居处。起自东海,迄于酆雍,缘其径趣,赵、魏为密,厝之谯、宋,事为疏矣。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十三州志》曰:张甲河东北至修县入清漳者也。屯氏别河又东,枝津出焉,东径信成县故城南,又东径清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魏自清阳徙置也。又东北径陵乡南,又东北径东武城县故城南,又东北径东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更之曰胥陵矣,俗人谓之高黎郭,非也。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又东散绝,无复津径。屯氏别河又东北径清河郡南,又东北径清河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王吸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谓之鹊城也。又东北径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屯氏别河北渎东径绎幕县故城南,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径平原县,枝津北出,至安陵县遂绝。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应劭曰: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故县也。又东北径重合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越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故县也。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径阳信县故城北。《地理志》,渤海之属县也。东注于海。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径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屯氏别河南读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径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径临齐城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径其城东,故读广四十步,又东北径重丘县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伐齐故也。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渎也。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又径般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东径乐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谟言平原邑,今分为郡。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径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屯氏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北,又东径灵县北,又东北径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东北径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犊之称也。又东径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河水东径铁丘南。

《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璠曰:铁,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河之西岸有竿城。《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人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河水东北流而径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河水又东北径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河水又东径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魏武创业始自于此。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晋八王故事》曰: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余丈,越恶之,移治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城。宋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也。北岸有新台。鸿基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新台矣,《诗》齐姜所赋也。为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疑故关津都尉治也,所未详矣。河水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故渎东绝大河,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径卫国邑城北。故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径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浮水故渎又东径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径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河自邓里渠东北径昌乡亭北,又东北径碻磝城西。《述证记》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欢,屯耕于茌平,闻鼓角碑铎之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径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又东北径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径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揖颠倒更相加。余案临济,故狄也。是济所径,得其通称也。河水又径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径茌平城东,疑县徒也。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在、时音相近耳。

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河水于县,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他南故基尚存。城内有一石甚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匝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径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曹操围张超于雍丘,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绝。绍围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众泣曰:何忍舍明府也。男女八千余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绍杀洪。邑人陈容为丞,谓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绍又杀之,士为伤叹。今城四周,绍围郭尚存。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径阳平县之冈成城西。《郡国志》曰:阳平县有冈成亭。又北径阳平县故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义为侯国。漯水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卫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京相璠曰:今平原阳平县北十里,有故莘亭,阨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望新台于河上,感二子于夙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今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为孝祠矣。漯水又东北径乐平县故城东。县,故清也。汉高帝八年,封窒中同于清,宣帝封许广汉少弟翁孙于乐平,并为侯国。王莽之清治矣,汉章帝建初中,更从今名也。漯水又北径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十七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拟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径文乡城东南,又东北径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径清河城南,又东北径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俗称郭城,非也。城东西三里,南北二里,东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坟垅。京相璠曰: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十五、六里许,即摄城者也。又东径文乡城北,又东南径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边,东注漯水矣。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竹书》、《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径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于是间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漯水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东。昔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县,故犁邑也,汉武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名翼成。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魏沇州刺史刘岱碑。《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宰寄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径汉征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征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征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径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汉高帝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地。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亦是水者也。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闾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坑。径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南,又东径般县故城南,又东径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径朸县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径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乐安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駰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水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爱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上蟠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也,齐之西鄙也。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卫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漂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沟又东北历长堤,径漯阴里北,东径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径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訢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又东北过漯阳县北,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求代雄,豪纵雄于此津。所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径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径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折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 译文】

又往东流过平县北边,湛水从北方流来注人。

河水又往东流经河阳县旧城南边。《 春秋经》 记载,周天子在河阳田猎,壬申那天嘻公到周王寓所去朝见。晋侯拘捕了卫侯,把他带回京师。《 春秋左传》  :嘻公二十八年(前632  )冬,在温会盟,拘捕了卫侯。这次会盟,晋侯召请周襄王,约了诸侯去会见他,并要襄王去田猎。仲尼说:做臣子的召请君主,这件事不可效法。所以写道:天子在河阳田猎,意思是说这不是周王田猎的地方。服虔、贾速说:河阳就是温。班固《  汉书 地理志》 、司马彪、袁山松《 郡国志》 、《 晋太康地道记》 、《 十三州志》 都说:河阳是另一个县,并不是温邑。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陈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河亭。《 十三州志》 说:治所在河上,这条河就是孟津河。郭缘生《 述征记》 说:践土就是今天的冶坂城。但冶坂这地方与《  春秋》 相异,这不是践土。现在河北所见的,是河阳城这旧县城,在冶坂西北,是晋国温的地方,所以学者们有河阳为温的论点。《 魏土地记》  说:冶坂城从前叫汉祖渡,城池险要难攻,南濒孟津河。河水右岸流经临平亭北边。《 帝王世纪》  说:光武帝葬在临平亭南边,西与平阴相望。河水又往东流经洛阳县北边。河水南岸有一块石碑,朝北一面题着:洛阳北界,水中的两个沙洲分属两县。洲上从前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现在已不知原址所在了。郭颁《  世语》 说:晋文王时,孟津出现大鱼,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水中沙洲上的河平侯祠旁,说的就是此祠。河水又往东流经平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  把这地方封给济北贞王的儿子刘遂,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所谓的治平,俗称小平。这里有高祖的讲武场。河北岸边有两城相对,设置北中郎府,把服役者编入府中户口,由羽林、虎责领队防守。河水向南面对首阳山,就是《  春秋》  中所说的首戴。伯夷、叔齐歌中唱道:登上那边的西山。山上有伯夷、叔齐庙,庙前有两块石碑,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锥阳令徐循以及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人所立,事迹见碑上所载。又有周公庙。魏时在芒山旁建玄武观,张景阳《  玄武观赋》 中说:高楼拔地而起,巍然凌空高耸;独自亭亭屹立,招来千里外的清风。朝廷又在这座山上造了冰室,室内有冰井。《 春秋左传》  说:太阳轨道倾斜到虚宿与危宿时,就开始藏冰。常于十二月在河津的隘口、峡石的角隅、朝北的阴处采冰。《 幽风》  诗中说:十二月里凿冰响咚咚,就是描写采冰的。采了冰就放进冰室里,就是所谓纳于凌阴。南岸有钩陈垒,传说是武王讨伐封王时八百诸侯会集之处,《 尚书》  说:事先没有约定,却都同时到达。紫微垣星座中有钩陈六星,掌管打斗诉讼,用兵布阵等事,所以奇门遁甲攻取的方法,是以所攻的神与钩陈星二气相合,在下界制约着攻战的日子,就一定能俘获敌人,所以营垒也因而得名了。河水到了这里,有个地名叫盟津。《  论衡》  说:周武王讨伐封王,上了船。水神阳侯掀起巨浪,刮起狂风,使河水倒流。武王挥舞黄钱,**就完全平息了。船到中流,有白鱼跳入船舱。武王烤鱼向天祷告,与八百诸侯一同盟誓,就是《  尚书》 所说:未经商量但人人异口同声。因而把这地方叫孟津,又称盟津。《 尚书》 所谓东至孟津,就指此处。孟津又名富平津。《 晋阳秋》  说:杜预在富平津造河桥,就是造船搭浮桥。此水又称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瓷,因文帝将巡视许昌,开了楼船试航,在陶河覆没,就指这条河。从前禹治洪水,来视察大河,看见一个白面鱼身的长人从水中出来,自称:我是河中精灵,就拿了《  河图》  交给禹,遂又回到深渊中去。王子朝篡位时,与敬王作战,拿了周的宝玉,投入水中求福。两天后,摆渡的船夫在河边拾到宝玉,想把它卖掉,却变成了石头。到敬王坐稳了王位,拾玉者把它献给敬王,又变成宝玉了。河水又往东流,溪水注入。《  山海经》  说:和山上面没有草木,却有许多瑶碧,这里实际上是大河九水的汇集之处。这座山有五个弯,九条水就发源在这里,汇合后往北流,注入河水。山南多苍玉,由吉神泰逢掌管,他在贫山南面,出入都有灵光。《  吕氏春秋》 说:夏后氏孔甲在东阳贫山田猎,碰到狂风暴雨,迷了路,躲进老百姓的屋子里。皇甫谧《 帝王世纪》  以为这就是东首阳山,是此山的异名。但现在首阳东山却没有相应的水,这一定是由于古今时代相隔太远,水流地貌都有了很大变化的缘故。从前帝尧在河、洛修建祭坛,选定吉日良辰沉璧于水。他带领舜等登上首山,然后又沿着河边走。有五位老人也在那里漫游,相互谈话间说:《  河图》 就要来了,把日期告知大帝吧。知道我们的,就是那位有两个眸子的人。说罢,五老就都化作流星,飞向晶宿。这一事迹就出现在这里。河水又东流,济水注入。

又往东流过巩县北边,

河水在这里有个五社渡,就是五社津。建武元年(25 )  ,朱鲸派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带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河,去攻打温县。冯异派校尉与寇询合力反击,大败敌军,追到河上,俘虏了万余人,投河而死的也有好几千。县北有一座临河的山,叫鉴原丘,山下有个山洞,叫巩穴,据说地下暗通淮浦,北至大河。正对山洞有个沙洲,叫鲸清。成公子安《  大河赋》 说:缠鱼、鲤鱼、大鳍鱼,暮春时节都游到这里来。《 周礼》 :春季进献鳍鱼。但不是鱼汛季节或在别处,都没有这种鱼。所以河水从鲸穴以上,又兼称鳍水。《  吕氏春秋》 说:周武王讨伐封王,到了鲸水,封王派胶扁等守候周的部队,就在这里。

洛水从巩县西北流来注人。

洛水在巩县往东流经洛纳一一北面正对琅邪清一一注入河水,汇流处叫洛口。水从县西流来,往北注入河水,二水一清一浊,水色分明。应场《 灵河赋》  说:若问灵河遥远的水源,它出自神仙所居的昆仑之丘;它流过津洛的阪泉,在中原大地布开九大支流。

又往东流过成皋县北边,济水从北边流来注人。

河水从洛日继续东流,左边经过平皋县南面,又往东流经怀县南面。济水旧水道就在这里注入河水,怀县、成皋就以河水为分界。河水右边流经黄马坂北面,地名叫黄马关。孙登离开杨骏,写信给洛阳故友,就是这里。河水又往东流经旋门坂北面,就是今天成皋西面的大山坡。登上这道山坡,往东去就是成皋。曹大家《  东征赋》 说:眺望河洛二水相汇流,观看成皋的旋门。河水又往东流经成皋大坯山脚下。《 尔雅》  说:山只有一层的叫坯。许慎、吕忱等人都认为是指只有一层的小丘。孔安国认为有两层叫坯,也有人以为坯是地名,其实不对。《 尚书 禹责》  说:过了洛油,到达大任。郑康成说:大坯山是大地的胳膊,沈水就发源于山边。山在河内惰武、武德的边界上,济沈的水与荣播泽都从这里出入,那么大呸山就是这座山了。坯北,《  水经》  说,济水从北方流来注入,就指这地方。今天济水从温县入河,而不是从这里。在这里注入河水的是奉沟水,也就是济沈的旧河道。成皋县旧城在大坯山上,像一条带子萦绕着坯山,周围的崖岸险峻陡绝,高四十余丈,凭险而筑,崎岖不平。《  春秋传》 说:制是建在险岩上的城,藐叔就死在此城,也就是东藐。鲁襄公二年(前571  )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盟于戚,就在虎牢筑城来逼迫郑国,以求议和。那次是利用旧城重修而成的。《 穆天子传》  说:穆天子在郑国的园林里射鸟猎兽,令虞人去砍伐山林。有一只老虎藏身在芦苇中,穆天子将到时,禁卫军勇士高奔戎活捉了老虎献给他。穆天子叫他做了一个虎栏,把虎养在东貌,因而叫虎牢。照此看来,虎牢的地名是从那时起就有的。秦时在这里设关,汉时才立县。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周围长三里,北面建了城楼,在河边巍然凌空高耸。景明年间(500  ? 503 )  ,我去寿春,途经此城,登楼远眺,山川形胜一览无余。旅途中漫游到了这里,不免伤怀感慨起来。河水南朝玉门。从前汉高祖与滕公偷偷出城,就是在这里渡河的。玉门东面临河,岸边有个土洞。魏军在虎牢围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一连打了二百日,还是打不下来。城里只有一口井,深四十丈,而山势峻峭,无法防御,于是暗中挖了一条地道夺取了这口井。我因公事到那里,所以就乘便去寻访旧迹,看到挖洞的地方还在。河水又东流与把水汇合。把水发源于南方的浮戏山―  世人称为方山,北流与东关水汇合。东关水发源于篙诸之山,泉水在层沓的丘冈上流出,一个源头裂成两条,分道流泻,世人称为石泉水。东流的一条叫索水,西流的一条就是东关之水。东关水往西北流,杨兰水注入。杨兰水发源于非山,往西北流,注入东关水。东关水又往西北流,清水注入。清水从东浦往西流,与东关水汇合,乱流注入祀水。把水又往北流,在右边与石城水汇合。石城水发源于石城山,山中涧水纵横,峰岭重重,斜叠有如城墙。山顶的泉水成为瀑布流泻下来,下面有地下泉涌出,往东流注,水边有数十片多石的畦圃,长着各种野菜;岩边有几个石洞,还留着有人隐居过的痕迹,但不知是谁营建的。石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把水。祀水又北流,汇合了郧水。郧水发源于西方的娄山,到了冬天水很温暖,所以世人称为温泉。水往东北流过田郧谷,称为田郧溪水,东流注入把水。把水又往北流经虎牢城东边。汉军在这条水上打垮了司马欣和曹咎。把水又北流,注入河水。《  征艰赋》  说:在沮口踏着绿草漫步,凭吊周襄王郊外的别馆。我按从前学者的说法,周襄王居住过的把在颖川襄城县,沱是城名,不是水名。推想造成错误的原因,大概都是以把、郑为名的缘故。又据郭缘生《  述征记》 、刘澄之《 永初记》  ,都说汉高祖是在水北即帝位的,当时的旧坛到底在哪里,现在已不知道了。卢湛、崔云也这么说。我按汉高帝是在定陶把水受天之命登位的,不是在这里,当然在这里连旧坛的影子也找不到了。河水又往东流过板城北边,有个渡口叫板城诸口。河水又往东流经五龙坞北边,坞在长河旁,有五龙祠。应韵说:昆仑山庙在河南荣阳县。我怀疑就是此祠,但不清楚。

又往东流过荣阳县北,菠蔼渠在这里分出。

大禹堵塞了荣泽,开渠与淮水、泅水相通― 这就是《 水经》  所谓的菠蔼渠。汉平帝时,河水、汁水决堤,来不及修治,汁渠向东侵蚀,日积月累,愈来愈宽阔了,原来的聚落房舍都被淹没了。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  ,建议治理饭渠,明帝于是引见乐浪王景,询问如何利用地形之便来治水。王景陈述了利弊,对答敏捷.明帝觉得他的意见很好,就赏赐他《 山海经》 、《 河渠书》 、《  禹贡图》  以及钱币布帛等物。以后调动了数十万兵卒来筑堤,下诏要王景和将作渴者王吴一起来治渠。所筑的堤防堰坝,从荣阳向东延至千乘海口,长达一千余里。王景测度地势,凿山开涧,防护险要的地方,把淤积堵塞处加以疏导,每十里设一座水门,可以互相调节水流,再也没有渗漏的弊病了。次年渠道修成,明帝亲自来巡察,下诏命令沿河诸郡国,依照西京老制度设置河堤官吏。王景自此以后就出了名,王吴和参加这一工作的人员薪傣也都提升一级。顺帝阳嘉年间(132  - 135 )又从沐口以东沿河叠石筑、成堤堰,与渠相通,都叫金堤。灵帝建宁年间(168 一172 )  ,又增建石门,拦截渠口。水大时就开闸放水,水枯时关闸断流。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卷县启亭北边。《 春秋左传》 说:文公七年(前620 ) ,  晋国赵盾与诸侯在息会盟。《 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二年(前463 ) ,河水到息断流,就是这地方。河水又往东流经八激堤北边。汉安帝永初七年(113 )  ,命令渴者太山于岑在石门以东八处堆积岩石,堆得像小山那么高,以阻挡波浪的冲击,称为八激堤。河水又往东流经卷县北边。晋、楚战争时,晋军争渡,竞相攀着船舷企图登船,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可以用手来捧。楚庄王祭祀河神,祝告得胜后回去,就是在这地方。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赤岸固北边,一直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武德县东边,沁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献帝延康元年(220 ) ,把武德县封给曹敏―  即魏明帝,立为侯国。河水自武德县往东流到酸枣县西边,淮水在这里向东分支流出。汉代兴起后三十九年,到了孝文帝时,河水在酸枣县决口,往东冲垮了金堤,朝廷调动了大部队把溃决处堵住。所以班固说:文帝堵塞枣野,武帝作《  靓子歌》  。说的就是堵塞决口的事。今天此水已枯涸无水了。河水又往东北流,通称延津。石勒袭击刘暇,行军路线就经过这里。当时河水结冰,即将封冻,军队到时忽然融化,津渡畅通,石勒以为是神灵相助,所以称为灵昌津。从前澹台子羽带了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水神掀起巨浪,两条蛟龙从两边夹住他的船。子羽说:你可以好好地向我请求,却不能用暴力胁迫我屈服!于是他挥剑斩了蛟龙,蛟龙死了,波浪也平静了。于是子羽把璧投入河中,但一投下立即又跳了出来,如此接连三次。他就砸破了璧然后离去,表示并不吝惜。赵建武年间(  335 ? 348 )  ,在渡口建造浮桥,采石在河心筑墩,但石块不论大小,一投下去立即就随水漂走了,枉费了上百万人工,一整年还是筑不起来。石虎亲自来视察工程,沉璧于河中致祭,但第二天璧却被冲到沙洲上,水波把它激荡上岸,他就杀了匠人回去。河水又流经东燕县老城北边,这里有个渡口叫棘津,又称石济津,就是旧时的南津。《  春秋》 嘻公二十八年(632 )  :晋国要攻打曹国,而曹国却在卫国以东,因而向卫借路。但卫人不答应,只得返回再从南河过渡,就是这地方。晋国打陆浑,也是从这里渡河的。宋元嘉年间(424 一453  ) ,派辅国将军萧斌率领宁朔将军王玄漠向北方进军,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防守石济,就是这里。河水又东流,淇水注入;又往东流经遮害亭南边。《 汉书 沟恤志》  说:亭在淇水口东边十八里,有金堤,高一丈。从淇口以东,地势渐低,堤也渐高,到遮害亭时,堤高已有四五丈了。又有宿青口,是旧河道流入北方之处。河水又东流,右边经过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叫滑台城,相传滑台人修筑此城,因此叫滑台城。此城也就是旧时郑国的凛延邑,下流有延津。《  春秋传》  说:孔惶被蒯馈所逐,在平阳以车载了伯娅,往延津而去。凛延南面的老城就是卫国的平阳亭,现在人们称渡口为延寿津。宋元嘉年间,右将军到彦之留下建威将军朱修之驻守此城,魏军南征,朱修之守节不降,他母亲十分忧愁。一天忽然心惊,竟流出乳汁来,她顿足捶胸嚎陶大哭,对一家人说:我老了,到这年纪本来不会再有奶了,现在忽然如此,我儿一定战死了!朱修之得不到援军,果然就在那天城陷阵亡了。此城即旧时东郡的治所。《  续汉书》 说:延熹九年(166 ) ,济阴、东郡、济北、平原一带河水变清了。襄楷呈上奏疏说:《 春秋》 没有河水变清的记载,但今天却有了这样的事。《 易乾凿度》  说: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就先变清。京房《 易传》  说:河水变清,天下太平。现在上天昭示反常的预兆,地上出现妖异,民间疫病流行,这三件事同时发生,河水才变清的。《 春秋》  中麟原不该出现而出现,孔子把这当作灾异记载下来。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是光明的征兆,难道这是预示诸侯有袭击京师的阴谋吗?次年桓帝死了,征召解读侯来做汉室的后嗣,这就是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了。

又往东北流过黎阳县南边,黎是侯国。《 诗 式微》  :黎侯寓于卫,可以说明。晋灼说:黎山在县南,河水流经县东。山上有碑,碑文说:黎阳县是按山名,并按地在水北而命名的。就是王莽的黎蒸。现在黎山东北的老城,就是黎阳县老城。山在城西,城依山为基,东边隔着河水。所以刘祯《  黎阳山赋》  说:南边屏蔽着黄河,左边掩护着坚城,青坛上举行祭祀,高碑颂扬神灵。从前慕容玄明从邺率领部属南迁于滑台,但没有船只渡河,于是打算据守黎阳。到了傍晚,流动的冰块封冻起来了,他们就连夜从冰上过河;次日,冰又化了。因而燕人就把这地方称为天桥津。东岸有一座老城,旁边有长河的天险。城周长二十里,戴延之把它称为途明垒。途明是石勒十八骑之一,城就是以此命名的。郭缘生说:这座城是袁绍时所筑。这些说法都不正确。我按《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一年(前359 ) ,  郑厘侯派了许息前来献地,包括平邱、户墉、首垣等城,直到郑驰道,我国则取了积道与郑鹿,就是此城。现在城内有一座古台,还叫鹿鸣台,城又称鹿鸣城。王玄漠从滑台退往鹿鸣城,指的就是此城。渡头也照此命名,叫鹿鸣津,又称白马济。渡头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迁,渡河在这里定都,所以渡头以白马取名。袁绍派颜良到白马去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关羽为曹公杀了颜良来报效他,就是这地方。白马有韦乡、韦城,所以渡头也有韦津之名。《  史记》 说的攻下修武,渡过韦津,就是这里。从前河水在白马县南升涨溢出,与淮水、济水、黄沟相通,所以苏代游说燕王道:在白马决个水口,魏的黄城、济阳就完蛋了。《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 )  ,楚军决河,引水淹长垣城外。金堤筑成后,旧渠的水流就断了,但还是称为白马读。旧渠道往东流经鹿鸣城南,又往东北流经白马县凉城北边。《 曹旧传》  说:东郡白马县的神马亭,建筑坚固,层叠耸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步,看来就像一座山丘一样。人们耕耘垦地,从外面逐渐侵削进来,年长月久,就慢慢弄平了。正南有台阶可以上登,宽度容得下两辆车子。西南城边有神马寺,树木种得整整齐齐。这里西距白马津约二十来里,东南距白马县老城约五十里。想来也许这就是《  开山图》 所说的白马山了。山下常有白马成群行走,马群悲鸣时河水就会决口,奔跑时山就会崩塌。《 注》  说:山在郑北,原属郑地。这也不大清楚。刘澄之说:这里有白马塞,孟达走到上面时不觉哨然长叹。他对山川地理可谓太浅陋无知了。亭上从前设了凉城县,县治就在这里。白马读又往东南流经淮阳县,散流入淮水,并分流在各处与诸水汇合,水流往来可以相通。河水从渡头东北流经凉城县,北岸有般祠。《  孟氏记》 说:祠在河中,用石块堆成地基,河水高涨时,地基常与水面相平。戴氏《 西征记》  说:现在可以看到祠在东岸,在河边用石块砌成墙壁,屋宇极小,仅能容身罢了。看来似乎并无神灵之处,不像孟氏所记那样,恐怕是说得太过分了。河水又往东北流,从伍子青庙南流过。庙在北岸顿丘郡边界上,旁边是长河,庙前有碑,是魏青龙三年(235  )所立。河水又往东北流,就是长寿津。《 述征记》 说: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水旧道就从这里流出。《 汉书 沟恤志》  说:大河对中原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从积石开始疏导河水,经过龙门,疏通了两条渠道来引导大河的水流。这两条渠道一条是漂川,就是今天通水的那一条;另一条是北读,王莽时无水,所以民间把它叫王莽河。旧河道往东北通过戚城西。《  春秋》 :哀公二年(前493 )  ,晋国赵鞍带领军队,在戚迎接卫太子蒯馈,夜里迷了路。阳虎说:沿着右边的河向南,一定会到达。戚,就是今天顿丘卫国县西边的戚亭,当时是卫国的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将军李必,立为侯国。旧河道又通过繁阳县老城东边。《 史记》  :赵国将军廉颇,攻打魏国,夺取繁阳,就是此城。又往北通过阴安县老城西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阴安封给卫不疑,立为侯国。旧河道又往东北通过乐昌县老城东边。按《 地理志》  ,乐昌是东郡的属县。汉宣帝把乐昌封给王稚君,立为侯国。旧河道又往东北流过平邑外城西边。《 竹书纪年》 :晋烈公二年(前414 ) ,赵在平邑筑城。五年(前411  ) ,田公子居思攻打邯郸,包围了平邑;九年(前407 )  ,齐国田胖和邯郸韩举,在平邑打了一仗,邯郸军队败逃,俘虏了韩举,夺取了平邑和新城。又往东北流过元城县老城西北边,直到沙丘堰。《 史记》  说: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就在这里,所以县也因而得名了。城东有五鹿墟,那一带有多处城墙塌陷。《 公羊传》 说:就是袭邑。《 说》 解释道:袭,就是陷落的意思。《  郡国志》 说:五鹿,就是旧时的沙鹿,有沙亭。周穆王的盛姬死了,穆王东行,把灵枢安置在五鹿,她的女儿叔挫到了这里哀思哭泣,就称为女挫之丘,是沙鹿的异名。《  春秋左传》 :嘻公十四年(前646 )  ,沙鹿山崩。晋国太史占卜后说:阴凌驾于阳,土与火斗,所以发生了沙鹿的山崩。六百四十五年后,应当有圣女出世,难道就是齐田吗?后来王翁孺从济南迁往元城,到了这里,日月同时相对照临。王氏是舜的后代,属土;汉则属火。王禁生女儿君时,她母亲梦见月亮飞进怀中。君十八岁时,皇帝下诏书要她到太子宫中去,以后生了成帝,成为元帝的皇后。汉朝权旁落,接连四代都由元后临朝执,所以说火与土相斗争强。死后,大夫扬雄做了一篇祭文,说:太阴的精英,沙鹿的神灵,与汉室结了亲,许配给元帝,把成帝降生。献帝建安年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互相对峙,袁绍逼迫大司农郑玄抱病随军,到这里就死了。从郡守以下,受过他教导的学生,披麻带孝送葬的多达千余人。郑玄注过《  五经》 、《 谴纬》 、《 侯》 、《 历》 、《 天文经》 ,流传于世上。所以范哗的《 赞》  词说:孔子的书虽已解释明白,汉朝的典章却从此中断。县城北边有沙丘堰。堰是截流用的。《 尚书 禹贡》  说:往北过降水。水不循水道流叫降,又叫溃。到了大陆泽,就向北方分成九条河流。《 风俗通》 说:河,就是散播。散播为九条河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禹贡》  :沈州的九条河流都疏通了。这里指的就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洁河、句盘河和扁津河。这些都是逆河。郑玄说:下端相汇合的称为逆河,就是说诸河相遇而汇合。顺着河水向下的流势加以疏导,引它通到河海里去。到了齐桓公称霸时,为了扩大耕地和住宅区,把诸河都堵塞了,合成一条。所以在堰坝以北,馆陶、廖陶、贝邱、赢、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和耕地都在,而河流却大多消失了。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南北各地都受灾,讨论治河的人常常想寻觅九河的遗迹,重新开凿疏导,但却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所以班固说:从这时到汉代,北方的八条河流都消失了。大河的旧水道从沙丘堰南边分支,屯氏河就在这里流出。大河旧水道往东北流经发干县老城西边,又转弯流经城北,这就是王莽的所谓敢循。汉武帝因大将军卫青打败右贤王的功绩,把这地方封给他儿子卫登,立为侯国。大河旧道又往东流经贝丘县老城南边。应肋说:《  左氏传》 载,齐襄公在贝丘田猎,指的就是这里。我按京相播和杜预都说贝丘在博昌,就是司马彪《 郡国志》 所说的贝中聚。应动的《 注》  对这一点是有点弄错了。大河旧水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南边,甘陵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膺,王莽改名为膺治。汉安帝的父亲孝德皇做太子时被废默,降为王侯,就死在这里,葬在当地。安帝把他的陵尊称为甘陵,县也因陵而得名了。桓帝建和二年(148 )  ,把清河改名为甘陵。这是周时的甘泉市地方。陵墓在旧河道北边,十分高大,虽曾被盗掘过,但还是像山一样,世人称为唐侯家;城则称为邑城,这都不对。从前南阳文叔良,建安年间当甘陵县皿,夜晚宿在水边,赵人兰襄托梦求他迁葬。次日文叔良沿着水滨去寻找,果然在水边找到一口棺材,约莫一半已淹在水中了。文叔良环顾身边的亲信和老下属说:如果我听别人在传这样的事,一定不会相信的。他就把棺材迁葬到别处,祭扫后才离去。大河旧水道又往东流经艾亭城南边,又往东流经平晋城南边。现在城中有座佛塔,高五层,顶上有金露盘,题着这些字样:赵建武八年(342  )  ,僧人龙和尚竺浮图澄,立德劝善,修建佛寺。塔已损坏,但露盘还在,闪闪发光。大河旧水道又往东北流经灵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播亭。河水到了该县,又分出一条支流,就是鸣犊河。河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挪县老城东面。吕后四年(前184  )  ,因她父亲吕婴的功绩,把邮县封给他儿子吕佗,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善陆。大河旧道又往东流经平原县老城西边,往北穿过屯氏三读,往北流经绎幕县老城东北,往西流经平原郡扁县老城西边。《  地理志》 说:赢是渡口,王莽时叫河平亭,是古时有穷氏后界的封国。应肋说:高人姓僵,是咎蒜的后代。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 )  ,把这地方封给建义将军朱枯,立为侯国。大河旧道又往北流过惰县老城东边,又往北流经安陵县西边,这里原是惰县的安陵乡。《 地理风俗记》  说:惰县以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是个旧县。又往东北流到东光县老城西边,往北与漳水汇合。一条水从大河旧道分支北流,即屯氏河,流经馆陶县东边,往东北流去。《 汉书  沟恤志》  说:自从堵塞了宣防宫的河口以后,大河又在北边的馆陶县决口,分出一支,就是屯氏河,宽度与深度都与大河差不多。成帝时大河在馆陶县和东郡的金堤决口,成帝派河堤渴者王延世去堵塞决口,三十六日新堤筑成,下诏把建始五年改元为河平元年(前28  ) ,以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这条水就断流了。屯氏河旧道的水又往东北流,分出屯氏另〔 河。屯氏别河旧道又往东北流经信成县,分出了张甲河。按《 地理志》  ,张甲河上口在信成县承接屯氏别河。张甲河旧道在广宗县往北横穿过清河,分为两条,左边一条流经广宗老城西边,又往北流经建始县老城东边。田融说:赵武帝十二年(346  )  ,设立硅兴郡,治所在广宗,又设建始、兴德等五县,隶属该郡。左边这穿水又往北从经城以东、缭城以西流过,又流经南宫县西边,往取注入绛读。右边一条往东北流经广宗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纪界城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长乐郡枣强县老城东边。长乐就是当时的信都,晋太康五年(284  )改为今名。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读水旧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老城西边,又往东流经棘津亭南边。徐广说:棘津在广川。司马彪说:县北有棘津城,吕尚穷困时卖点心,可能就在这里。刘澄之说:谁郡部县东北有棘津亭,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这里。我按《  春秋左传》 :讨伐曹国,攻下棘,进入州来― 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杜预《 春秋_. 释地》  又说:棘亭在部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不知道刘澄之是从哪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但天下以棘为名的地方多得很,总不能都认为就是棘津吧。又《 春秋》  :昭公十七年(前525 ) ,晋侯派荀吴率军从棘津涉水过河,在洛杀牛祭祀,于是就灭了陆浑。杜预《 释地》 没有记载这件事。服虔说:棘津就是孟津。徐广《 晋纪》  又说:石勒从葛破侵犯河北,在杭头袭击汲人向冰,从棘渡河。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认为就是石济的南津。虽然远古时代已很渺茫,当时情况久远难知,但从所留的零散记载中,也许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沿途也留下一些或隐或显的遗迹,一方的地理情况也可以验证。司马迁说:吕望是东海高人,年老了却无人赏识他,于是以钓鱼来求见周文王。又说:吕望五十岁时在棘津卖点心,七十岁在朝歌宰牛,直到九十岁才当上了帝王的老师。皇甫士安说:他想到东海海边去隐居,听说文王很能尊敬优待有德望的老人,所以就到周去钓鱼,现在汲水城据说也有吕望隐居的地方。从东海直到鄂雍,追踪他的足迹,以棘津在赵、魏境内较为切近,把它放在宋境的谁郡,那就太远了。张甲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到惰县东边,与清河汇合。《  十三州志》 说:张甲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清漳。屯氏别河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东经信成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清阳县老城南边,清河郡北边―  郡城是魏从清阳迁过来的。又往东北流经陵乡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阳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  说:王莽改名为青陵,流俗之辈称为高黎郭,是不对的。应动说: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是旧时县址。又往东,水流分散,水道也就断绝了。屯氏别河又往东北流经清河郡南边,又往东北流经清河老城西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清河封给王吸,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旧城,世人称为鹊城。又往东北流经绎幕县南边,分成两条:屯氏别河北支往东流经绎幕县老城南边,东流横穿过大河旧道,又往东北流经平原县,向北分出一条支流,到安陵县就断了。屯氏别河北支又往东北流经重平县旧城南边。应肋说: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是旧时县址。又往东北流经重合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定县旧城南边。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地方封给齐孝王儿子刘越,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是个旧县址。屯氏别河北支又往东流入阳信县,现在已经无水了。又往东是咸河,往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北边,东流入海。按《 地理志))  ,阳信县是渤海郡的属县。屯氏别河南支从平原东流穿过大河旧河道,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边,有支流向右分出,往东北流到安德县边界,往东流与商河汇合。屯氏别河南支又往东北流,在平原县边界,又有一条支流向右分出,到安德县就断了。屯氏别河南支上口在平原城北边承接大河,往东流出,也通称笃马河,就是《  地理志》  所说平原县的笃马河,往东北注入大海,流程五百六十里。笃马河往东北流经安德县老城西边,又往东北流经临齐城南边。先前东齐没有归服,大魏筑城防备,城就因此得名。水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往东北流经重丘县老城西边。《  春秋》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  )秋,在重丘会盟,为了讨伐齐国。应肋说: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是个旧县址。又往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边。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这里加西字,叫西平昌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  ) ,把该县封给王长君,立为侯国。旧渠分支往东流入般县,就是般河,是九河中的一支。《 后汉书》  说:公孙攒在般河打垮黄巾,就指此河。又东流,就是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这条水冬天澄清,夏天变浊,静止不流。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的深度达到五丈,方才流通,注入般河。又流经般县旧城北边―  王莽改名为分明,往东流经乐陵县老城北边。《 地理志》  说:这是旧都尉治所。伏深、晏漠说:这是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分出另立为郡了。又往东北流经阳信县老城南边,往东北注入大海。屯氏河旧道从别河往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  说:安帝时改名安平。应韵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是个旧县址。屯氏河旧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灵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挪县,与鸣犊河旧道汇合。鸣犊河上流在县南承接大河旧道。《  地理志》  说:河水从灵县分支流出,就是鸣犊河。往东北流经灵县东边,往东流入邮县,然后北流与屯氏读汇合。屯氏读又兼有鸣犊河之称。又往东流经邮县老城北边,往东北与大河旧道汇合,汇流处称为鸣犊口。《  十三州志》 说:鸣犊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屯氏河,但经查核,这条河却不流到惰县。

又往东北流过卫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簇阳县北边,瓤子河从这里分出。

河水往东流经铁丘南边。《 春秋左传》 :哀公二年(前493 ) ,  郑国罕达率领部队,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吓得跌下车来,就是在这地方。京相潘说:铁是丘名。杜预说:在戚的南边。河水北岸有古城,就是戚邑。东城有子路墓,大河西岸有竿城。《  郡国志》 说:卫县有竿城。大河南岸有龙渊宫。武帝元光年间(前134 ~前129 )  ,河水在蹼阳决口,淹没了十六郡,调动了十万兵丁去堵塞决口,在那里建了龙渊宫。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河水往东北流经淮阳县北边,就是淮阳津,旧城在南边。淮阳县与卫县以水为分界。城北十里有瓤河口,有金堤、宣房堰。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琢郡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河水猛涨,瓤子河泛滥,致使金堤决口。王尊亲自率领民众和官吏,把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圭璧,请求让他以自己的肉体来填塞河堤决口。他在堤上搭了棚屋,就住在那里。民众和官吏都逃开了,王尊却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水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就停止了。朝野人士都夸赞他的勇敢坚毅。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卫国县南边,东边就是郭口津。河水又往东流经哪城县北边,老城在河南十八里,就是王莽的哪良,也是沈州的旧治所。魏武帝就是在这里创业的。河上的城最险固。《  晋八王故事》  说:东海王司马越的治所在哪城,城墙无缘无故地塌了七十余丈,司马越以为不吉,就把治所迁到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邓艾碑,是秦建元十二年(  376  )广武将军吮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所立。大河南岸有新城,是宋宁朔将军王玄漠的前锋进入大河一带时所筑。北岸有新台,宏大的台基,宽广的层台高达数丈,这是卫宣公所筑的新台。《  诗》  中齐姜就吟咏过此台。这地方就是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已歪斜倾侧,摇摇欲坠了,台基傍着河滨,俗称邸阁城,可能是旧时关津都尉的治所,但不大清楚,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范县秦亭西边。《  春秋经》  记载筑台于秦,就指秦亭。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津,大河北边就是东武阳县。左边与浮水旧道汇合。旧河道上流在顿丘县承接大河,往北分出,往东流经繁阳县老城南边。应肋说:繁阳县在繁水北岸。张晏说:县里有繁渊。《  春秋》 :襄公二十年(前553 ) ( (经》  记载:襄公与晋侯、齐侯在擅渊会盟。杜预说:擅渊在顿丘县南,现在叫繁渊;擅渊就是繁渊,繁水也叫浮水。从前魏国迁都大梁,赵国用中牟来与魏交换繁渊。所以《 地理志》  说:赵国国境南到浮水的繁阳,就指这条河。旧河道往东横穿过大河,l  日河道往东流经五鹿之野。普文公接受了农夫给他的土块,就在这地方。京相潘说: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现在属于顿丘县。浮水旧河道又往东南流经卫国邑城北,这里从前是卫公的封国。汉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周朝的后裔。又往东流经卫国县老城南,就是古时的斟观。应韵说:夏有观启,就是此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二年(前368 ) ,齐国田寿率领军队来攻打我国,包围了观,观终于投降了。浮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向东北流去。《 郡国志》  说:卫本来是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又往东北流入东武阳县,东流注入大河。又有漂水从这里分支流出,戴延之称为武水。河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县东边、范县西边,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北边,

河水从范县往东北流,就到仓亭津。《 述征记》 说:仓亭津在范县边界,离东阿六十里。《 魏土地记》  说:渡头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河水右边流经柯泽,《 春秋左传》 :襄公十四年(前559 )  ,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献公的兵,就指这地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县老城西边,然后往东北流,注入河水;一条支流向东分出,叫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在平县西边,

大河从邓里渠往东北流经昌乡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搞傲城西边。《 述征记》  说搞傲是个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都是渡头。搞傲城濒水。西南角已崩塌到河中了。宋元嘉二十七年(450 )  ,任王玄漠为宁朔将军,前锋直打到河边,平定了搞傲,驻守于此。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召回王玄漠,命令他毁城退回,以后又重新建城。魏设济州,以此城为治所。河水冲激城西南角,又崩塌到河中。搞傲就是旧时的在平县,应肋说:在是山名,县在山边平地上,所以叫往平。也就是王莽的功崇。《  水经》  说:大河在往平县西,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此城。从前石勒在师灌手下做奴仆,在在平耕田时,听到鼓角和铃声,就是在这县内。往平西与聊城以河水为分界。河水又往东北流,与邓里渠汇合。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边承接大河,往东流经东阿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卫邑。应仲缓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叫东阿。魏时封给曹植,立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有一口井,大如车轮,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就是《  本草》 所说的阿胶。所以民间称此井为阿井。县里出产优质丝织品。所以《 史记》  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又往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汇合。又往北流经在平县东边,临邑县老城西边,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四读津,这个渡头靠西侧岸边临河,有四读祠,东边对着四读口。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换言之也就是济水承接大河。但荣口石门水断,已不再流通了,才从这里分出,往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汇合,这就是济水旧道。从大河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到达大江,水路都能相通,所以称为四读。从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啃然长叹,就从这里掉头返回,说道;我不能渡过河水,该是命当如此了!(  (琴操》  则以为孔子到了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荡奔流,狂风激起巨浪,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我按:临济就是旧时的狄,因为济水流经这里,所以也得到这个通称了。河水又流经杨墟县老城东边,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往平城东边,我怀疑县城曾迁到这里。城内有旧台,世人称为时平城,因为在、时二字音近,所以致误。

又往东北流过高唐县东边,

,河水流到高唐县,有漂水注入。《 地理志》  说:漂水发源于东武阳。现在漂水上流在武阳县东南承接河水,往西北流经武阳新城东边,这是曹操当东郡太守时的治所。从东门的石沟引水往北流入堂池,池南还留有遗址。城内有一块大石,城西门叫冰井门,门内弯曲处,还留有冰井。城门外有个古台,叫武阳台,周围也有墙角难谍的遗迹。水从新城往东北流经东武阳县旧城南边。应肋说:县在武水北边,就是王莽的武昌,那末深水也许就是武水了。藏洪做东郡太守时,治所就在此城。曹操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减洪出于友情和义气,请求袁绍来救援他,被袁绍拒绝了,减洪就与袁绍绝交。袁绍包围藏洪,城中没有粮食,减洪向下属呼叫道:我为了大义不能不死,诸位都是不相干的.,不要平白无故地跟我同遭此祸。众人都哭泣着说:我们怎能忍心抛弃你呀!男女八千余人都交错倒地,死在一起。减洪坚强不屈,被袁绍杀了。县人陈容当郡皿,说道:我宁愿与减洪同日死,也不愿与你同日生。袁绍又杀了他。士人都为他悲伤感叹。现在城的四面,袁绍包围时的外城还在,水绕护城河而流,在城的东北面合成一条,往东北流出外城,流经阳平县冈成城西边。《  郡国志》 说:阳平县有冈成亭。又往北流经阳平县老城东边。汉昭帝元平元年,把阳平封给垂相蔡义,立为侯国。漂水又北流,横穿过萃的大路。城的西北角有苹亭。《 春秋》  :桓公十六年(前696 )  ,卫宣公派极出使齐国,叫强盗在萃等候他,极和寿两人相继在此亭被杀。京相潘说:现在平原阳平县北边十里,还有旧时的萃亭,地当小路上的险要据点,是从卫去齐的必经之路。从河上眺望新台,感叹两位公子早年遇害,诗人作《  二子乘舟》 咏叹此事,确实也很可悲。现在县东有二子庙,还称为孝祠。深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平县旧城东边,就是旧时的清。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窒中同封于清,宣帝则把许广汉的小弟翁孙封于乐平,都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清治。汉章帝建初年间(76- 84 )  ,改为今名。漂水又往北流经聊城县旧城西边,城内有金城,周围有水,南门有驰道,穿过护城河往南出城,从这里起往外可以划船来往。东门旁有层台,高入云端,鲁仲连说的撤回高唐的大兵,打退聊城的部队,就指这地方。漂水又往东北流经清河县老城北边。《  地理风俗记》  说:甘陵就是旧时的清河。清河在水南十七里,现在甘陵县老城东南并无一座相应的城。正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可能就是清河城。以后蛮人住在这里,所以世人称为蛮城。深水又往东北流经文乡城东南,又往东北流经博平县老城南边,城内有层台高耸。王莽改名为加睦。深水右边与黄沟一同流入河沼。黄沟承接聊城护城河,水满时相通,枯水时就断流,从城中往东北流出城,流经清河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摄城北边,就是《  春秋》  所说聊摄以东的地方。民间称为郭城是不对的。从城的东头到西头是三里,从南端到北端是二里。东南角有金城,地势低洼,城郭旧址还在,近旁有许多坟墓。京相播说:聊城东北三十里有古摄城。现在此城西距聊城二十五六里,可见就是摄城了。又往东流经文乡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王城北边。魏泰(太)常七年(422  ) ,安平王镇守平原郡时筑此城,世人称为王城。太和二十三年(499 ) ,废镇改置平原郡,治所就在此城。黄沟又往东北流,左边与漂水汇合流注… …  往东流出高唐县。大河从右岸分支东出,注入漂水。桑钦《 地理志》 说:漂水出自高唐。我按《 竹书穆天子传》  说:丁卯日,穆天子从五鹿东进,在漂水垂钓,祭祀淑人,因此称为祭丘;‘己巳日,穆天子东进,在深水上喂马。探究这里所述穆天子沿途所经的地方和去向,漂水是不可能发源于高唐近处的。桑钦是指河道流向,途经此处旁近。民间因这条水上流承接大河,所以也称为源河。深水又往东北流经援县老城西边,就是王莽的东顺亭。杜预《  释地》  说: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深水又往东北流经高唐县老城东边。从前齐威王派肿子去镇守高唐,赵国的人都不敢在河一里捕鱼了。鲁仲连子对田巴说:现在楚国军队驻扎在南阳,赵国去进攻高唐,就指这里。《  春秋左传》 :哀公十年(前485 )  ,赵鞍率领军队去攻打齐国,占领了犁、辕二城,破坏了高唐的城郭。杜预说:辕,就是援城。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漂水又往东北流经深阴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犁邑。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 ,把漂阴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王莽改名为翼城。漂水流经北漂阴城南边,伏深称为深阳,城南有魏沈州刺史刘岱碑。《 地理风俗记》  说:平原漂阴县,就是现在的巨深亭。漂水又往东北流经著县老城南边,文往东北流经崔氏城北边。《 春秋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 )  ,崔成请求让他退休告老,到崔去居住。杜预《 释地》 说: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漂水又往东北流经东朝阳县旧城南边。汉高帝七年(前200 )  ,把这里封给都尉宰寄,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南阳有朝阳县,所以这里加东字,叫东朝阳。《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的惰治。漂水又往东流经汉时征君伏生的坟墓南边,碑褐都还在。伏生因精通经书,秦时做了博士,秦把儒生都活埋了,伏生归隐,未遭此难。汉朝建国后,他在齐鲁一带教书,著五经、《  尚书大传》 ,文帝备车去征召他,伏生托辞年老不去,于是派掌故欧阳生等去跟他学《 尚书》  ,号称伏生。漂水又往东流经邹平县老城北面,就是古时的邹侯国,是舜的后代,姓姚。又往东北流经东邹城北面。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东邹县。漂水又往东北流经建信县老城北面。汉高帝七年(前200 )  ,把这地方封给娄敬,立为侯国。应肋说: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是从前的都尉治所旧城。课水又往东北流经千乘县二城之间,汉高帝六年(前201  )立为千乘郡。也就是王莽的建信。章帝建初四年( 79 ) ,立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75 )  ,改为乐安郡,从前是齐国地方。伏深说: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中间隔着会水,就是深水的别名。又往东北流,就是马常坑,这片洼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漂水由此穿过河水的支流注入大海。河海物产的富饶,这里要首屈一指了。《  地理风俗传》 说:深水往东北流,到千乘注入大海。河水升涨时,水流畅通,泻入大海;枯涸时就只有一缕细水,至于断流。《 尚书》  :在济水、漂水航行,指的就是此水。又往东北流过杨虚县东边,商河从这里分支流出。

《 地理志》 :杨虚,是平原郡的属县。汉文帝四年(前176 ) ,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将间,立为侯国。城在高唐城西南,《 水经》  却把它放在这里,是安排不当。商河上口承受河水,也是漂水和泽水积聚的地方。水深不流,世人称为清水。此后虽然涨沙堵塞了,但痕迹还在。经过沼泽往北,俗称落里沉;经过张公城西边,又往北,水流从地下再次流出,又叫小漳河,商、漳二字读音相近,所以字和读音都转了。商河又往北流经平原县东边,又流经安德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平昌县老城南边,又往东流经般县老城南边,又往东流经乐陵县老城南边。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  ) ,把乐陵封给侍中史子长,立为侯国。商河又往东流经初县老城南边。高后八年(前180 )  ,把初县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辟光,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张乡。应肋说:般县东南六十里有初乡城,是个旧县城。沙沟水在这里注入商河。沙沟水发源于大河北边,泉源与大河相隔只有两百步,水往北流,注入商河。商河又往东北流经马岭城西北,折向东方,然后转向南方,流经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司马越就在这里杀了汲桑。商河又往东北流经富平县老城北边。《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乐安亭。应肋说:明帝时改名厌次。阐胭说:厌次县本来是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封邑。但实则不是。按《 汉书》  ,昭帝元凤六年(前75 ) ,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张安世死后,由儿子延寿继承。国都在陈留,陪都是魏郡。《 陈留风俗传》  说:陈留尉氏县安陵乡,就是旧时的富平县,是张安世的食邑。每年租赋收入千余万。张延寿以为自己既无功绩又无德行,怎么可以久居在先人的大国里呢?因此上书请求减削户口。皇帝认为他谦让,把封国迁到平原郡去,并以一城作为他的食邑,户口仍和过去一样,但赋税减半。《  十三州志》 说:明帝永平五年(62 )改称厌次。按《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元顷,立为侯国。徐广《 音义》 说:《  汉书》 写作爱类,由此可知厌次是旧名,并非从明帝时才有,明帝时不过恢复了原名而已。县西有东方朔墓,墓旁有祠,非常灵验。水边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3  )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信,立为侯国。商河又分成两支,南支叫长丛沟,东流注入大海,沟南海边有蒲台,高八丈,方圆二百步。《 三齐略记》  说:扁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于海上,在台上把蒲柳盘结起来拴马。直到今天,每年蒲柳长出以后,还是盘盘曲曲,像是拴过什么似的。蒲柳很像水杨,可以制箭。现在东边离海三十里。北支世人又称百薄读,往东北流,注入大海。大河又往东北流经高唐县老城西边。《  春秋左传》 :襄公十九年(前554 )  ,齐灵公废黝了太子光,把公子牙立为太子,任命夙沙卫为少傅。齐侯死后,崔抒迎太子光,太子光即位,在勾读之丘杀了公子牙,夙沙卫逃到高唐去造反。京相潘说:高唐本来是平原县,是齐国的西部边疆。大河流经县西,不是流过县东,《  水经》  说流过县东,是弄错了。大河又往北流经张公城,城在河边,魏青州刺史张某的治所就设在这里,所以世人称为张公城。水边有渡头,叫张公渡。河水又往北流经平原县老城东边。《  地理风俗记》 说:原,就是广大而平坦的意思,所以叫平原。平原县是旧时平原郡的治所。汉高帝六年(前201  )所置,王莽改名为河平。晋灼说:齐的西部有平原。河水往东北流经高唐,高唐就是平原。所以《 水经》 说:河水流过高唐县东边,却弄错了。按《 地理志》  说:高唐是漂水的发源地,平原则是笃马河经过的地方,这说明平原不是高唐,大河不可能流过县东,这是一清二楚的事。大河从右边溢出,世人称为甘枣沟,水边多枣,所以民间取了这水名。河水盛大时向此沟溢出,水枯时就断流。老沟又往东北流经长堤,流过漂阴县北边,往东流过著城北边。东边是湖荡,渊潭相接,世人称为秽野薄。河水又往东北流经阿阳县老城西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郎中万诉,立为侯国。应劫说:漂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是个旧县址,。

又往东北流过深阳县北边,

河水从平原县左边流经安德城东边,往北是鹿角津。水往东北流经般县、乐陵、初乡,到厌次县旧城南边,称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108 )  ,强盗毕豪等数百人乘船来抢劫平原,县令刘雄、下属小吏所辅,开船追至厌次津,与强盗作战,都被强盗俘虏了。所辅请求为刘雄替死,毕豪就在这渡头释放了刘雄。所辅可说在孝道上尽了敬爱之心,在节义上做到了下属忠于上级的极点了。河水右边流经漂阴县老城北边,就是王莽的巨武县。河水又往东北流,就到漂沃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延亭。《  地理风俗记》 说: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深沃城,是个旧县城。魏时改为后部亭,现在俗称右辅城。河水又往东流经千乘城北边,就是伏深所说的千乘北城。

又往东北流过利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济水从西边流来注人,又往东北流人大海。

河水又东流,分成两条,支流往东流经甲下城南边,往东南流经马常沉注入济水。《 水经》  说济水注入河水,实际上并不是。河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北流经下甲邑北边,世人称为仓子城;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淮南子》  说:河水打了九个弯注入大海,而水流仍源源不断,这是因为有昆仑不断供水的缘故。《 尚书 禹贡》 说:右边傍着褐石进入大河。《 山海经》  说:竭石之山,绳水就发源在那里,东流注入河水。河水从前原在褐石注入大海,现在水流经过的地方,已不是大禹时的旧河道了。周定王五年(前602 )  ,大河改道。所以班固说:商时枯竭,周时改道。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 )  ,大河又改道,于东郡注入渤海。所以汉司空椽王磺说:从前曾连日下雨,刮东北风,海水横溢,向西南涌去,入侵达数百里。所以张折说:褐石在海中。大概褐石是沉没到海水中去了。从前燕、齐土地辽阔,因此划出部分土地设置营州。现在城已靠近海边,海水北侵,半个城就将被淹没了。王横的话有根有据,可以相信;竭石陷入海中,不是全无凭据的。

篇8:水经注·卷二十七·郦道元原文及翻译参考

水经注·卷二十七·郦道元原文及翻译参考

【原文】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①,因即②地势,不起坟垄③,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④,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⑤。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⑥:臣闻周人思召伯⑦之德,甘棠为之不伐⑧;越王怀范蠡之功⑨,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寔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注释】

①其山:即定军山,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

②因即:依照,依随。

③坟垄(lǒnɡ):坟墓。

④攒(cuán):聚集,丛生。蔚(wèi):草木茂盛。川阜:水边山冈。

⑤野祭:在野外祭祀。

⑥步兵校尉:官名,掌管宿卫兵。习隆:三国蜀汉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中书郎:即中书侍郎,典掌诏命。向充:三国蜀汉人,官至尚书,协赞大将军姜维。共表:共同上表。

⑦召(shào)伯:召公姬奭为诸侯之长,称伯。

⑧甘棠为之不伐: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听政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即《诗经·召南·甘棠》。

⑨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

⑩德:高尚的德行。轨:垂范。遐迩:远近。

寔:同“实”,的确,实在。

巷祭:在道路上祭祀。

戎夷: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

存:思念。

追述:追思,追念。在昔:往昔,从前。

黩(dú):轻率。典:制度,法则。

逼:逼迫。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堂。

圣怀:皇上。疑:犹豫不决。

谓:以为,认为。

沔(miǎn)阳: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勉县东,以在沔水之阳得名。

【译文】

诸葛亮死后,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高筑坟垄,现在那里唯有一片蓊翳的松柏,茂盛地丛生在水边和山冈上,而他的坟墓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山的东面叫高平,是当年诸葛亮的宿营地,建有诸葛亮庙。诸葛亮死后,百姓在野外祭祀。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同上表说:我们听说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越王为怀念范蠡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作为纪念。诸葛亮的德操垂范天下,功勋空前绝后,今天王室之所以能巩固不衰,靠的全是他,而今让百姓在街巷里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这不是纪念他的恩德和功勋的办法。今天若要完全顺从民心,那么就会流于轻率而无章法;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又势必侵逼宗庙,这正是圣上心里犹疑不定的原因。我们以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沔阳立祠,这样就可以断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仪。这座祠庙就是在习隆、向充启奏后修建的。

【原文】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①,历故栈道下谷②,俗谓千梁无柱③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④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⑤,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人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⑥,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⑦,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⑧,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⑨。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⑩,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

【注释】

①大石门: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大石门”即“斜谷口”,斜(yé)谷口: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

②栈(zhàn)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此处栈道为褒斜(bāo yé)道。下谷:下面的深谷。

③千梁无柱:只有木梁而没有柱子。因为悬崖峭壁与山坡或山下溪涧河流的距离甚远,所以无法立柱。

④赵子龙:即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三国蜀汉大将。

⑤赤崖:古地名,在陕西省留坝县东北,褒斜阁道所经。阁道:栈道。

⑥穷极:艰难到了极点。

⑦顷:不久。暴出:暴发。

⑧邓伯苗:即邓芝,义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蜀汉大将军。

⑨但得:只能够。相闻:互通信息。

⑩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诸葛亮病卒于此。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人,三国蜀汉大将。

摇心:心惊胆战。

【译文】

汉水又向东流,汇合了褒水。褒水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谷,俗称千梁无柱。诸葛亮《与兄瑾书》说:先前赵子龙退兵时,烧坏了赤崖以北沿着山谷周围的阁道长达一百多里,阁梁一头通入山腰,另一头在水中立柱。现在山水大而急,已无法立柱,困难已到了极点,不能勉强了。又说:近时山洪暴发,赤崖以南的桥梁阁道全都冲毁了,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防于赤崖口,双方只能沿着崖边互相呼应而已。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烧了栈道,就是这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经过,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的。

【原文】

《汉中记》①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②,峻崿百重③,绝壁万寻④,既造⑤其峰,谓已踰崧、岱⑥,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涂⑦,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⑧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⑨树木,十围⑩皆倒。山殚艮阻,地穷坎势矣。

【注释】

①《汉中记》:书名,不详。

②西城:古县名,秦惠文王置,治今陕西省安康市。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

③峻崿(è):峻峭的.山崖。百重(chónɡ):百层,这里指层层叠叠。

④万寻:万丈。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

⑤造:到达。

⑥踰:同“逾”,超过。崧: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北,为五岳之中岳。岱:即泰山,在山东省,为五岳之首。

⑦顾:回头。向涂:刚才的路。涂:通“途”,道路。

⑧丰:富饶。

⑨触突:抵触碰撞。

⑩围: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说法不一,现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拢的长度。

殚(dān):尽,竭尽。艮(ɡèn)阻:艰难险阻。艮:艰难。

穷:尽,竭尽。坎势:危险之势。

【译文】

《汉中记》说:从西城翻越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高山峻岭,层层叠叠,绝壁万丈,攀上一座山峰,以为已经翻过嵩山、泰山那样的高峰了,可是抬头再看前面的山岭,却比过来的山还要加倍险峻。攀登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之间,置身于缥缈的云雾之上,回头瞻望走过来的路,迷蒙深杳,到处隐伏着不可预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岭,奔跑如飞;那些巨兽一撞到树木,合抱的大树也会被撞倒。山势的险峻,地形的起伏,真是已到了极点。

【评析】

卷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卷为《沔水》(但卷二十九除沔水外还有其他几条立篇的小河流)。《沔水》是《水经注》全书中占三卷篇幅的大河之一,即今汉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因为《禹贡》说“浮于潜,逾于沔”,所以汉江很早就被称为沔水。但古代也有称汉水的,《汉书·地理志》说:“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所以“沔”、“汉”是同水异名。不过《水经》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则“沔”、“汉”并见。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00公里,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

篇9:水经注·卷二十九·郦道元原文以及翻译

水经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原文】

《尚书·禹贡》①,汇泽②也。郑玄曰③:汇,回也。汉与江斗④,转东成其泽矣。

【注释】

①《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历来被奉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

②汇泽:即古代的彭蠡(lǐ)泽,今称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③郑玄: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自成学派,被后世称为“郑学”,今存《毛诗传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④汉:汉水,即今之汉江,发源于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斗:相遇。

【译文】

彭蠡泽,按《尚书·禹贡》,就是汇泽。郑玄说:汇就是回的意思,汉水与江水相遇转而东流,形成了汇泽。

【原文】

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①,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②,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③不藏,嗟④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⑤。六年大水,蛮⑥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⑦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⑧,宁同寿乎?

【注释】

①太尉长史:官名,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张敏:人名,不详。

②征南军司:杨守敬按:《魏志·杨俊传》徙为征南军师,是魏特置之官。此征南军司,本即军师。……杜佑云:晋避讳,改“军师”为“军司”也。张詹墓: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

③丹器:当为“瓦器”之讹,即陶器。

④嗟(jiē):叹词。

⑤见:被。发:发掘,打开。

⑥蛮: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隐:隐藏,这里指钉着。

⑧锢:通“固”,坚固。南山:泛指大山。

【译文】

水的西面有汉朝太尉长史本县人张敏碑,碑的西面有魏朝征南军司张詹墓,墓前有碑,墓碑背面刻着:没漆过的楸木棺材,容易腐朽的衣裳,铜器铁器都不放入,陶器也不入藏,哎哟,后世的人啊!请别把我毁伤!自那以后,古坟旧墓没有免遭平毁之难的,而这座墓到元嘉(424—453)初年还没被盗掘过。六年(429)发大水,蛮夷闹饥荒,才被发掘出来。有人说:坟墓刚打开时,金银铜锡之类器物及朱漆雕刻等饰品光彩灿烂夺目,有两口朱漆棺材,棺前挂着竹帘,上面钉着金钉。坟墓不很高,但墓内极宽敞。墓碑上假意写了白楸棺材之类的虚言虚语,来掩饰以金银财宝厚葬的事实,虽然立意是希望像密封南山似的牢固,难道就能和它一样长久了吗?

【原文】

湍水又迳穰县为六门陂①。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②,立穰西石竭。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竭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③,汉末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④,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

【注释】

①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支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州以东注入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穰(rǎnɡ)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邓州市。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

②南阳太守:南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南阳郡:古郡名,战国秦昭王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邵信臣:《汉书》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③新野: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新野县。昆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叶县。

④镇南将军:官名。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译文】

湍水又流经穰县,形成六门陂。汉朝孝元帝时,南阳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堵断了湍水,修筑了穰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又开了三道水门,成为六门,所以叫六门竭。这项水利工程可灌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多顷农田。汉朝末年石塘毁废,就没有再修复了。晋太康三年(282),镇南将军杜预又增修扩建,老百姓深受其益,现在又毁废不修了。

【评析】

这一卷中立题入篇的河流有七条之多。其中《沔水》其实在上卷已经从沙羡县注入长江,所以篇中所记叙的已经是长江的流程。但是在此篇的第三句《经》文“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以后,《经》《注》都对长江下游作了错误的记叙。郦道元在此篇中的最后几句话,实事求是地说明了他并不了解这个地区的河川水利。潜水是一条存在疑问的古代河流,因为《禹贡·荆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潜既通”,但《禹贡·荆州》提及“岷蟠既艺,沱、潜既通”,则在今湖北省与四川省都各有一条沱水和潜水。不过《水经》说“潜出巴郡岩渠县”,岩渠在今渠县东北,则此潜水当在今四川省,是嘉陵江的支流。但《水经注》的说法与《水经》存在分歧,按《水经》,潜水出于巴郡岩渠县,则此水当是古代的岩渠水,是嘉陵江的东支。而《水经注》说:“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注》文所说的汉水,前面已有说明是西汉水,既然“白水入潜”,白水即今白龙江,则此潜水应为嘉陵江的干流。古籍上的这类问题不少,至今存疑。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支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县以东注入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均水是今何水,至今尚不明确。《汉书·地理志》认为此水是清水,郦道元同意此说,包括近代杨守教、熊会贞的《水经注疏》,都认为均水就是清(育)水。粉水今称粉青河,是发源于湖北省神农架的一条小河,东流在今毂城县附近注入汉江。白水是今何水,也无法论定。此白水与嘉陵江上游今称白龙江的白水并不相同。《水经注》也说不清这条河流,《注》文说:“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说明此川在郦道元时代也已经是个“故名”和“遗称”了。比水今称唐河,按《经》《注》文字核对,并无不符之处。可以考定它是汉江的一条支流。

篇10:水经注·卷二十三·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关于水经注·卷二十三·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 卷二十三 阴沟水、汲水、获水

【原文】

汳水又东迳葛城北①,故葛伯②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③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④。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⑤。汤使亳⑥众往,为之耕,老弱馈⑦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⑧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无忌⑨,号信陵君,其地葛乡⑩,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

【注释】

①汳(biàn)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汳:后来写作“汴”。葛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②葛伯:夏时诸侯,为殷所灭,以葛伯为氏。

③遗(wèi):赠送。

④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⑤粢盛(zī 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内供祭祀的谷物。

⑥亳(bó):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⑦馈(kuì):赠送。

⑧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⑨魏安釐(xī)王:战国魏昭王子,名圉(yǔ),谥号安釐。无忌:魏国昭王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

⑩葛乡: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宁陵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译文】

汳水又东流经葛城北,葛城是过去的葛伯之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道: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供品可以祭祀。汤给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还是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谷物供祭。汤就从亳派了许多人去为他耕种,让老弱人去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去夺取,不肯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汤于是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釐王把这地方封给公子无忌,封号叫信陵君,那地方叫葛乡,就是这葛城,位于宁陵县西十里。

【评析】

阴沟水是古代淮河水系的.河流。《经》文说:“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蒗荡渠就是卷二十二的《渠》(又作渠水或渠沙水),说明此水是从渠水分流出来的。但《经》文后来又说:“东南至沛,为过水。”所以它的下流注入过水。从这一句《经》文以下,《注》文记载的全是过水及过水的其他支流,最后出现的一条支流是北肥水,一直写到过水入淮,从此不再提及阴沟水,这一带历史上河流变迁很大,河流名称与河流本身都很不稳定。此水现在当然不再存在。汲水也是鸿沟水系的河流之一,《经》文说“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说明三国时代的汳水是从阴沟水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注》文解释《经》文:“阴沟,即蒗荡渠也,亦合汲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子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汲,故汲兼丹水之称。”说明在北魏时代,虽然浚仪、荥阳都在郦道元可以亲自考察的北魏疆域之内,但由于河道播迁,河名改易,别名众多,所以在当时就分辨不清楚了。获水按《经》文所说:“(汲水)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至睢阳城中。”又说:“获水出汲水于梁郡蒙县北。”由此看来,古代获水是汲水的下流。获水最后注入泗水,这是《经》文和《注》文都一致的。这些水道,现在当然都变迁了。

篇11:水经注第卷二十四·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第卷二十四·郦道元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①。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

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②,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③,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④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⑤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⑥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⑦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⑧,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⑨,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⑩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腧于孟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

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太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

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注释】

①砀(dànɡ)郡:古郡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②警卫:警戒保卫人员。貂侍:宫中近卫侍从,因冠饰貂尾,故称。

③招延:延请。豪杰:才能出众之士。

④睢(suī)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在睢水之阳得名。

⑤经构:建筑。

⑥寇先:春秋时宋国人,曾以钓鱼为业。

⑦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进爵当阳县侯,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⑧秀广:高耸广阔。

⑨蠡(lǐ)台: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内。即下文的“虎圈之台”。

⑩《续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

余:我,郦道元自称。按:探寻,考究。《阙子》:据《汉书·艺文志》:一篇,未录撰者。

彭城:古县名,秦置,春秋时宋邑,治今江苏省徐州市。

饮羽:中箭,箭头射入。

大司马:官名,掌邦政,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桓温:晋朝人,字元子,封南郡公,加大司马。河:黄河。

鲜卑:指鲜卑族慕容氏。戍:守卫。

如西:以西。

东莱:古郡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莱州市。曲城: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山东省莱州市东北。

司空东武景侯:指三国魏人王基,字伯舆,死后追赠司空,谥曰景侯。东武:古县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诸城市。

此下有脱文。

晋灼:晋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官至尚书郎,著《汉书音义》。

【译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在此设置砀郡。汉高祖曾以沛公的身份当过砀郡长,天下平定后,到五年(前202)就以此地为梁国。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因此梁王手下有警卫和侍从,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延请天下豪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甚至如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睢阳城为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观苑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睢阳曲》,这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创作并开始流传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喜欢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问道术,他不肯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这座城门前弹琴之后离去,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叫卢门。《春秋》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

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郡国志》说: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极其高耸宽广,巍然矗立,超然独上,称为蠡台,又叫升台,从前在它极盛的时期,真可与云霞争高呢!《续述征记》说:登台的梯级回旋而上,像蠡(螺)一样而称为蠡台。其实不然。我查考过《阙子》,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宋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你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飞过孟霜山,最后落在彭城东边,余势剩力,仍能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蠡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刘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366—371),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豫州刺史袁真打开石门,鲜卑族慕容氏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只好撤兵而回。蠡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蠡台正东,又有一台,民间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墓前并列立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

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小女儿,咸熙元年(264)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266)立为妃,太康五年(284)去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288)立碑。陵墓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台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建了追明寺。故宫东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池岸排列着几个钓台。池东又有一台,民间称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我考寻《汉书·梁孝王传》中的记载: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这些天桥从王宫一直连接到平台,有三十多里。这些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就是睢阳东门。

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随郡王《山居序》中所说的:西园士人鼎沸,平台盛筵宾客,邹、司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伐木》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愉,神游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

篇12: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南过安陆入于溳。

薪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谓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蕲水其一焉。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代蛮夷,即五水蛮也。

南过其县西,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洲,置大阳戍,后齐齐昌郡移治于此也。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

蕲水南对蕲阳洲,入于大江,谓之蕲口。洲上有蕲阳县徙。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俗谓之为檀公岘,盖大别之异名也。其水历山委注而络其县矣。

北过其县东,县故吴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决水出雩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决水自雩娄县北,径鸡各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王莽之美丰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将军、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决水自县西北流,径寥县故城东,又径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侯国,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水。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灌水东北径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故《地理志》曰:决水北至蓼入淮,灌水亦至蓼入决。《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臧文仲闻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逮,民之无援,哀哉!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东北流径阳泉县故城东,故阳泉乡也。汉献帝中,封太尉黄琬为侯国。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也。

又北入于淮。

俗谓之法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

砒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水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地理志》曰:批水出灊山,不言霍山,灊,字或作淠。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泄水出焉。东北过六县东,淠水东北,右会灊鼓川水,水出东南灊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径马亨城西,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累也。楚人谓冢为琴矣。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又北径五门亭西,西北流径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又北会濡水,乱流西北注也。

北入于淮。

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

泄水出博安县,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水也。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泄水自濡溪径安丰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须口。西北入于淮。

乱流同归也。

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余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北流分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径获城东,又北径获丘东,右会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东,西流径成德县,注于肥水也。

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径成德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径芍陂东,又北径死虎塘东,芍陂渎上承井门,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肥水又北,右合阎涧,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径浚遒县西,水积为阳湖,阳湖水自塘西北径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马刘顺帅众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赵叔宝以精兵五千,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径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径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玉淩与吴将张休战于芍陂,即此处也。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陂水北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读。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水,黎浆水东径黎浆亭南。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即此水也。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

又北过寿春县东,肥水自黎浆北径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径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字间敞,崇虚掏觉也。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径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读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也。肥水西径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径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注于肥水。北入于淮。

肥水又西分为二水,右即肥之故读,遏为船官湖,以置舟舰也。肥水左渎,又西径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苍兕、都水,是营是作。湖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咸羽扇裙彼,中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皆崔琰所谓余下寿春,登北岭淮甫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伺诣玄洲,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都不列其鸡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及《神仙传》。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昔巨鹿时苗为县长,是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刘勔庙。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庙前有碑,时年碑功方创,齐永明元年方立。沈约《宋书》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故吏颜幼明为其庙铭,故佐庞珽为庙赞,夏侯敬友为庙颂,并附刊于碑侧。渎水又北径相国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字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径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水。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涧水。北径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侧径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为玄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径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又西北流,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威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荷氏将亡之惑也。肥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駰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自成德东径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亡,流涕津渚。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界,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棘层云。

《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沮水东南流,径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径其县南,下入沮水。沮水又东南径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水南径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径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沮水又东南径驴城西,磨城东,又南径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人于江。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诅口也。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荆山在景山东百余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径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漳水又南径当阳县,又南径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沶水注之。《山海经》曰:沶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百余里而右会沮水也。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径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径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

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径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径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干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顶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径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东南,径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径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径武街城西南,又东南径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径北部城北,又东南径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径葭芦城南,径余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径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径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于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人于涪。涪水又东南径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人蜀,径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径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径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人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山中,南径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径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径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余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涔水即黄水也,东北流,径成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遐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余,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县治也。黄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涔水口也。

翻译

漻水发源于江夏郡平春县西边。漻水发源于北方的大义山,南流到厉乡西边,有赐水注入。赐水源出东方的大紫山,分为两条。一条往西流经厉乡南边,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个洞穴,据父老们相传,都说这是神农出生的地方,所以《 礼》 称他为烈山氏。水北有九口井,子书中说,神农出生后,九井不藉人力而自然穿通,说的就是这条水。又说在一口井中汲水,诸井的水也都会动荡起来。现在井已埋塞,但遗迹仍依稀可辨。又说赖乡就是古时的赖国,有神农社。赐水就是厉水,往西南流,注入谬水。赐、厉音近,无怪赐水成为厉水’了。另一条从义乡西边流出,南流进入随县,又注入漻水。漻水又南经随县,往安陆流去。

往南流过安陆县,注人涢水。

蕲水发源于江夏郡薪春县的北山,北山也就是蕲柳山。蕲水上流承接希水的支流,往西南流经蕲山,从蛮中流出,所以把这个地区的蛮族称为五水蛮。五水指的是巴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薪水也是其中之一。蛮族恶徒恃着他们居处山川的险阻,世世代代干着抢劫的勾当。宋时沈庆之在西阳一带讨伐蛮夷,就是这五水蛮。

往南流过县西,晋时改蕲春县为蕲阳县,把县治迁到江洲,并设置大阳戍。后来齐时齐昌郡的郡治也迁到这里。

又往南流到蕲口,往南注人江水。蕲水南对薪阳洲,流入大江,汇流处叫蕲口。洲上有迁过来的蕲阳县。

决水发源于庐江郡零娄县南方的大别山,大别山俗称檀公岘,是大别山的异名。决水经大别山流出,在雩娄县兜了一个大弯。往北流过县东,雩娄县古时是吴国地方。《 春秋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前547 ) ,楚子、秦人入侵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已作好准备,就退了回去。《 晋书 地道记》 说:零娄在安丰县西南,与安丰接境。所以《 地理志》 说:决水发源于零娄。

又往北流过安丰县东边,决水从零娄县往北流经鸡备亭。《 春秋》 :昭公二十三年(前519 ) ,吴在鸡父打败诸侯军队,指的就是鸡备亭。安丰县老城,现在是边城郡的治所,就是王莽的美丰。世祖建武八年(32 ) ,把安丰封给大将军凉州牧窦融,立为侯国;晋时设立安丰郡。决水从该县往西北流,经过寥县老城东边,又流经老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寥县封给孔蒙,立为侯国,人们称为史水县。决水又往西北流,汇合了灌水。灌水发源于庐江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大苏山,也就是淮水。许慎说:灌水发源于零娄县,俗称浍水。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产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就是指这条水。灌水往东北流经寥县老城西边,然后北流注入决水。所以《 地理志》 说:决水北流,到寥县注入淮水。灌水也是到寥县注入决水的。《 春秋》 :宣公八年(601 )冬,楚公子灭舒寥。减文仲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对皋陶、庭坚不去祭祀,完全加以忽视,恩惠没有施及于百姓,使他们无援无助,这多么可悲呀!决水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阳泉水。阳泉水上流承接决水,往东北流经阳泉县老城东边。阳泉县就是旧时的阳泉乡,汉献帝时,封给太尉黄碗,立为侯国。又往西北流,在左边注入决水,汇流处叫阳泉口。

又往北注人淮水。决水入淮处,俗称绘口;这不对,这是决水、灌水的入口。从前我曾因公到过淮水,舟车到后,就在决水边歇宿。我走访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与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脉,查考《 水经》 ,才知道这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相同,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真名埋没罢了。

沘水发源于庐江郡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是山名和水名。据《 开山图》 ,灊山围绕的大山是霍山。郭景纯说:灊水发源于此,县也按水命名。《 春秋》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 ) ,吴国乘楚国有丧事而包围了灊。《 地理志》 说:沘水发源于沘山,而不说霍山;沘字也有写作淠字的。淠水又往东北流经博安县,泄水发源在这里。

往东北流过六县东边,淠水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了蹹鼓川水。此水发源于东南方的蹹鼓川,往西北流,在左边注入渒水。渒水又往西北流经马亨城西边,又往西北流经六安县老城西边。六安县就是旧时的皋陶国。夏禹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小儿子,料理对他的祭祀。现在破塘中有一座大墓,楚人称坟墓为琴,民间相传叫公琴的,就是皋陶墓。汉高帝元年(前206 ) ,把六安划出来立为衡山国,五年(前202 )改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前164 )又恢复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立为六安国。就是王莽的安风。《 汉书》 中说的以舒人屠杀六人,六即指六安。晋太康三年(282 ) ,这里是庐江郡的治所。淠水又往西北流,分为两条,芍破就由此分出。又往北流经五门亭西边,往西北流经安丰县老城西边。按《 晋书 地道记》 ,安丰县是安丰郡的属县,俗称安城。又往北流,汇合了濡水,然后乱流向西北奔去。往北注人淮水。沘水与淮水汇合的地方,叫沘口。

泄水发源于博安县,博安县就是《 地理志》 里的博乡县,王莽称为扬陆。泄水上流在博安县麻步川承接沘水,往西北流出去,经过濡溪,称为濡水。

往北流过芍破,西流与沘水汇合。泄水从濡溪流经安丰县,北流注入淠水,汇流处也叫濡口。

往西北注人淮水。此后水就分散乱流,一齐注入淮水。

肥水发源于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边,吕忱《 字林》 说:肥水发源于良余山,俗称连枷山,也有人叫独山。北流分为两条,施水就从这里分出。肥水又往北流经荻城东边,又往北流经荻丘东,在右边汇合了施水的支流。此水上口在合肥县东边承接施水,往西流经成德县,注入肥水。

往北流过县西,北流注人芍陂,肥水从荻丘往北流,经过成德县老城西边,王莽改名为平阿;又往北流经芍陂东边,又往北流经死虎塘东边。芍陂凑上流承接井门,与芍陂水流往来相通,所以《 水经》 说,注入芍陂。肥水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阎涧水。阎涧水上流在合肥县承接施水,往北流经浚遒县西边,水流蓄积成为阳湖。阳湖水从堤塘西北流经死虎亭南边,在横塘之间向西流注。宋泰始(465 一471 ) 初,豫州司马刘顺率兵八千占据了县城和周围一带地方,抗拒刘酌;赵叔宝带了五千精兵,送粮到死虎,被刘酌打得大败。塘水分成两条,洛涧就由此流出,有黎浆水注入。黎浆水来自芍陂。破水上流在五门亭南面承接涧水,分出断神水;又往东北流经五门亭东面一一五门亭在两水的汇合处。断神水又往东北流经神迹亭东面,又往北流,称为豪水,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条水。又往东北流经白芍亭东面,蓄积成湖,称为芍陂。芍陂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据说是楚国宰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与吴将张休在芍陂作战,就是这地方。芍陂有五道闸门,以调节水流;西北有香门破,破水往北流经孙叔敖祠下,叫芍陂渎;又往北流,分成两条,一条东流注入黎浆水。黎浆水往东流经黎浆亭南面。文钦反叛,吴军北进,诸葛绪在黎浆据守抗拒,说的就是此水。黎浆水往东注入肥水,汇流处叫黎浆水口。又往北流过寿春县东边,

肥水从黎浆北流,经过寿春县老城东边,就到长獭津。旁边有谢堂北亭,迎宾送友都要来到这里;无论是水路陆路,过往舟车都要聚集在这里歇息。肥水又往西北流,在右边汇合了东溪。溪水向北分出一条水渠,往西南流经导公寺西边。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敞,溪边丘冈高峻陡峭,溪水又往西南流,注入肥水。肥水又往西流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春外城东北角的水榭。东边有湖,夏日里红艳的荷花盖满湖面。流水经沟渠引入护城河,积成水潭,叫东台湖,也是肥水南流形成的。肥水往西流经寿春县老城北边,在右边汇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山,泉水从山上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流泻于山涧中。山涧上面,密林插天,高枝上挂着太阳。涧水流出山林,流过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左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水,泉水十分清净。溪水往西南流,陆道士的解南精庐就建在溪旁。庐舍虽不大,但平日闲居,尽够容身了,也是一处胜境。溪水往西南流,注入肥水。

北流注人淮水。肥水又往西流,分为两条:右边的一条就是肥水的旧河道,截流蓄水,形成船官湖,用以停泊大小船只;左边的一条继续西流,经过石桥门北边。石桥门又叫草市门,外面有石桥通向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院三面临水;佛殿里有三尊佛像,容貌逼真,神态庄严,衣服华美艳丽,是萧武帝所造。寺院西边就是船官坊,掌管舟揖的苍兑和管理水利的都水等官,都在那里营造制作。此湖北对八公山,这是一座林木不生的光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厉王的长子,礼贤下士,十分爱好儒家之学。他招致了几十个擅长方术的人,个个都是出众的英才,有奇能异术,掌握着许多神仙秘法和道术宝典。一天忽然来了八位须眉皆白的老者,到门前求见。守门人说:我们大王喜欢长生,现在各位先生并没有防止衰老的秘术,我们也不敢去享报。八位老者就都变成童子,淮南王十分敬重他们。八位术士都能炼金化丹,他们出入都和刘安一起,十分亲密;于是和他一同登山,把黄金埋在地里,白日升天而去。器皿里还留下仙药,鸡犬舔过的,也都升天了。在他们升天的地方,踏过的岩石都下陷了,留下人马的足迹,所以这座山就得了八公山的名称。我曾攀登到山上,但人马的足迹已没有了,只有庙里的塑像还在。庙中塑了刘安和八位术士的像,都坐在挂了帷慢的坐榻上,就同他们在时一样;被服都非常华丽,手执羽毛扇,身穿衣裙,手巾、水壶、枕头等什物,都同寺院里所见一样。庙前有碑,是齐永明十年(492 )所立。山上有暗室和石并,崔淡说:我到寿春,登临北岭淮南主修道的静室,八公石井还在,就指这些遗迹。又说:左吴和王春、傅生等去寻找刘安,一同来到玄洲。崔淡回来后写了一篇记,题目叫《 八公记》 ,其中都没有提到鸡犬升天的事。按《 汉书》 ,刘安是谋反被杀的,葛洪却说他得道,在《 抱朴宇》 和《 神仙传》 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肥水又在左边接纳了芍陂渎,渠水自黎浆分出,引水流向寿春城北边,经过芍陂门右侧,北流入城。从前巨鹿时苗当县官,这里就是他留下小牛的地方。芍陂渎东边有东都街,大街左边一条路北面,有宋司空刘耐庙,是宋元徽二年(474 )在东乡孝义里修建的。庙前有碑,那年开始刻碑,但直到齐永明元年(483 )方才把它立在庙前。沈约《 宋书》 说:泰始元年(465 )豫州刺史殷淡造反,明帝授予刘酌以辅国将军的封号,前去讨伐。殷淡只得投降。刘耐军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生时就为他立碑,碑文美化他言过其实。建元四年(482 ) ,原属吏颜幼明作庙铭,原僚佐庞挺作庙赞,夏侯敬友作庙颂,都附刻在石碑侧面。芍陂渎水又往北流经相国城东面,相国城是刘武帝攻长安时所筑。厅堂馆舍,仍旧以相国为名。渎水北流出城,注入肥水。肥水继续西流,经过金城北面,又往西流,在左边汇合了羊头溪水。羊头溪水上口由芍陂给水,往西北流经羊头溪,称为羊头涧水。北经熨湖,在左边汇合了烽水皮。烽水渎在烽村南面承接淮水,往下注入羊头溪。溪水旁经寿春城西面,又北流经象门,从沙门往北流出,经过金城西门逍遥楼下面,往北注入肥水。肥水北流注入旧渠的横塘,这条堤塘是玄康南路的驰道,左通船官坊。肥水经玄康城往西北流,从北边流出,水边有个曲水堂,是游人纷集的地方。又往西北流,从前晋时,谢玄抗击符坚南侵,在八公山祈祷,在肥水之滨布置战阵。符坚遥望山上草木,仿佛都成人形,这里就是符坚战败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实际是符坚将亡,神志迷乱之故。肥水继续往西北流,注入淮水,汇流处叫肥口。

施水也从广阳乡肥水分出,往东南注人湖中。施水在广阳乡引入肥水,往东南流经合肥县。应肋说:夏水发源于城父东南,到这里与肥水汇合,所以地名叫合肥。阐胭也说:夏水发源于沛国城父东边,到这里汇合了肥水。我按这两条水的水脉、流向完全不同,夏水决无注入肥水的道理。可知应、阐二人的说法都不是确实的证据。原来夏月诸水暴涨,于是施水汇合于肥水,所以地名叫合肥,并不是说夏水汇合肥水。施水自成德东流,经过合肥县城南,县城四面环水,又东有逍遥津,从前水上原来有桥。孙权攻合肥时,张辽在桥北打败他,木桥桥板只留着两截没有拆去,孙权和甘宁踢马奔向桥头,谷利在后面扬鞭助势,于是才冲过桥梁。凌统身披恺甲,掉到水里,他好久才赶到,悼念阵亡的亲从,在渡头水边痛哭流涕。施水继续往东流,分为两条,支流向北分出,注入阳渊。施水又往东流经湖口戍,往东注入巢湖,汇流处叫施口。

沮水发源于汉中郡房陵县的景山,往东南流过临沮县境,沮水发源于东坟阳郡沮阳县西北的景山,就是荆山的前缘。景山峰峦峻峭高耸,上接层云。《 山海经》 说:这里出产金玉,也是沮水的发源地。所以《 淮南子》 说:沮水发源于荆山。高诱说:荆山在左冯诩怀德县,这是因为洛水有漆沮一名的缘故。这里的引证却是错误的。杜预说:沮水发源于新城郡西南的发阿山,这是山的异名,沮水往东南流经沮阳县东南,县里有一条漳水,往东流经县南,注入沮水。沮水又往东南流,经过泣阳郡北边,接近高安县边界。坟阳郡治所在锡城,高安县治所在郡治下,城即旧时新城郡的下邑。坟阳郡是义熙 (405—418 )初年分新城郡而设置。郡城西边都是重沓的山岭。沮水南经临沮县西,有青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县西的青山,青山东边有滥泉,就是青溪的源头。源头口径数丈,深不可测,泉水洁净而灵异,一到盛夏骄阳如火,久旱无雨时,如以秽物投入,就会降下暴雨。水自源头东流,因发源于青山,所以叫青溪。荡着轻舟溯流寻源,溪谷幽深峻峭,景色奇丽。盛弘之说:两旁林木茂密,枝叶凌空相接,悬崖峭壁上建造危楼,看去常有摇摇欲坠之势。风声水声回荡于青林底下,岩上猿鸣流漾于白云上面。游人常感目不暇接,来不及欣赏。所以山林隐逸之士喜欢在这里栖身,水边修建了不少道士的庐舍。青溪又往东流,注入沮水;沮水又转弯流经临沮县南边。晋咸和年欲间( 326 — 334 ) ,这里是阳沮郡的治所。沮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当阳县老城北边。老城利用山冈的险阻之势而筑,北濒沮水,老城在东面一百四十里,所以叫东城,在绿林长坂以南― 长坂,就是张翼德横矛却敌的地方。沮水又往东南流经驴城西边、磨城东边,又往南流经麦城西边,这就是从前关云长诈降的地方,接着又在这里反叛了。《 左传》 说:伍子青筑驴、磨二城来进攻麦城,就是谚语所说的:东驴西磨,麦城自破。沮水又往南流经楚昭王墓,陵墓东对麦城,所以王仲宣《 登楼赋》 说:西接昭丘。沮水继续往南流,与漳水汇合。

又往东南流过枝江县东边,南流人江。

沮水又往东南流经长城东边;又往东南流,注入大江,汇流处叫沮口。

漳水发源于临沮县东边的荆山,往东南流过蓼亭,又往东流过章乡南边。荆山在景山东边百余里新城郡泳乡县边界上。虽然群峰竞相高举,但荆山却独出众峰之上。漳水往东南流,又折向西南,流经编县城南,城在旧县城东北一百四十里。西南有高阳城,后来把治所迁移到许茂旧城,城南濒临漳水。漳水又往南流经临沮县章乡南边。从前关羽为保麦城,诈降而逃,潘璋就在这里杀了他。

漳水又往南流经当阳县,又往南流经麦城东边。王仲宣在东南角登楼,面对漳水作赋,写道:傍着澄清的漳水水口,凭依弯曲的沮水长洲。漳水继续往南流,汇合了诡水。《 山海经》 说:诡水发源于东北的宜诸之山,南流注入漳水。

又往南流到枝江县北边的乌扶邑,注人沮水。《 地理志》 说:按《 禹贡》 ,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东北,漳水就发源在这里,往东到江陵,流进阳水,注入河水。这不对亏现在漳水在当阳县东南百余里处,在右边汇合入沮水。

夏水在江陵县东南从江津分出,江津豫章口东边有中夏口,这是从江水分出的夏水的.上口。屈原说:经过夏首向西航行,回望却看不见龙门。龙门也就是那城的东门。

又往东流过华容县南边,华容县就是旧时睡容城。《 春秋》 鲁定公四年(前506 ) ,许人迁移到容城,就是此城。容城北濒中夏水,水从华容县东北流经成都郡旧城南边。晋永嘉年间(307 一313 ) ,西蜀因变乱与外界阻绝,把华容诸城划为成都王颖的封国。夏水又流经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胡广是陪葬于皇陵的,但此墓旁却有一块胡广碑,所以世人就以为是他的墓了,但实际上不是。碑文据说是蔡伯喈写的。夏水流经范西戎墓南。王隐《 晋书 地道记》 说:陶朱公墓在华容县,立碑称,这是越国范氢的坟墓。晋《 太康地记》 、盛弘之《 荆州记》 、刘澄之《 永初山川记》 ,都说墓在华容县西南,郭仲产说在县东十里。细看墓碑,所题的字说:已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已剥蚀残缺,无法了解其人的生平了,只说范蠢是他的祖先。墓碑立于永嘉二年(308 ) ,我曾亲自到过那里,看过碑文中的记述,了解得也最清楚,所以这里应对诸说的错误加以纠正。夏水又往东流经监利县南边。监利县在晋武帝太康五年(284 )立县,那里地势低洼,破塘池沼很多。西南从州陵东部边界经云杜、沌阳,就是云梦泽地带。韦昭说:云梦在华容县,按《 春秋》 ,鲁昭公三年(前539 ) ,郑伯赴楚,子产准备了农具来耕耘江南的云梦。郭景纯说:云梦就是华容县东莆的巴丘湖。杜预说: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连片的洼地跨于江河两岸,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宽广。夏水又往东流,有夏杨水注入。夏杨水上流在竟陵县的拓口承接杨水,往东南流,与中夏水汇合,称为夏杨水;又往东北流经江夏惠怀县北边,向东北流去。

又往东流到江夏郡云杜县,注人沔水。

应韵《 十三州记》 说:从江水分支流入河水的是夏水的水源,夏水一名,是由分江而来的。冬天水涸断流,到了夏天又有水流通了,所以有夏水之称。此水既有中夏的称呼,也就包含了大夏一名了。水流注入处,称为堵口。郑玄注《 尚书》 ,释沧浪之水时说,现在叫夏水,来源相同,只是年代久远,名称也变了。刘澄之著《 永初山川记》 说,夏水,古文以为就是沧浪,《 渔父》 歌中曾唱到它。照此说来,夏水应当是从河水流过来的。但现在看来,夏水是江水分支流入河水,而不是从河水注入夏水的。若是河水注入夏水,那么就势必往西南流,不会有《 尚书》 中又往东流的说法了。我也以为不是如此。从堵口以下起,河水统兼夏水之名,与江水汇合,称为夏油。《 春秋左传》 说,吴攻楚,沈尹射逃到夏纳。杜预说:汉水曲折长流入江,汇流处就是夏口。

羌水发源于羌中县参狼谷。

羌水俗称天池白水。《 地理志》 说:发源于陇西羌道,往东南流经宕昌城东边,宕昌城西北距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往东南流经宕婆川城东边,向东南流去。从前姜维进犯陇右,听说钟会已进入汉中,就领兵退回。他知道雍州刺史诸葛绪驻兵于桥头,从孔函谷将往北路走,诸葛绪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但姜维却改走北路。他渡过桥头,进入剑阁,诸葛绪去追,却没有追上。羌水又往东南流,阳部水注入,阳部水发源于东北的阳部溪,往西南流经安民戍,又往西南注入羌水。羌水又往东南流经武街城西南,又往东南流经蔑芦城西边,羊汤水注入。羊汤水发源于西北方阴平北境的汤溪,往东南流经北部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五部城南.边,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妾水。妾水从西南流来,水源所出处不远。羌水又流经葭芦城南,流经余城南,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五部水。五部水有两个源头,出自南五部溪和北五部溪,往西南流,合成一条,然后转向东南,注入羌水。羌水又往东南流,到桥头汇合了白水。桥头东南距白水老城九十里。

又往东南流,到广魏郡白水县与汉水汇合。又往东南流过巴郡阖中县,又往南到垫江县东边,南流人江。

涪水发源于广魏郡涪县西北。

涪水发源于广汉属国刚氏道的徼外,往东南流经涪县西边。涪县就是王莽的统睦减宫进军攻破涪城,就在这里杀了公孙恢。从这里溯流而上,县境内有潺水,潺水发源于潺山,水源有金银矿。用水来淘取矿砂,用火来熔冶,就可以制成金银。潺水流经潺亭,注入涪水。涪水又往东南流经绵竹县北边。减宫从涪江逆流而上,直到平阳,公孙述的部将王元投降,于是攻取了绵竹。涪水又往东南流,与建始水汇合。建始水发源于平洛郡的西溪,先往西南流,然后转向东南,注入涪水。涪水继续往东南流,经过江油戍北边。邓艾从阴平景谷小路跋山历险奇袭蜀国,就是经过江油、广汉的。涪水又往东南流经南安郡南边,又南流与金堂水汇合。金堂水发源于广汉新都县,往东南流,注入涪水。涪水又往南流,分出一条支水,西经广汉五城县,叫五城水,又西流到成都,注入江水。

往南到小广魏,与梓渔水汇合。

小广魏,是广汉县地区,王莽改名为广信。

梓潼水发源于该县北界,往西南注人涪水。

小广魏,就是旧时的广汉郡,公孙述改名为梓潼郡。刘备嘉奖霍峻守霞萌有功,又划广汉北部另立梓渔郡,派霍峻当太守。县里有五位姑娘,蜀王派遣五个兵丁去迎她们,到了这里,看见一条大蛇爬进山洞,五个兵丁去拖它,拉崩了山,五个兵丁和五位姑娘都被压在下面,因此称此山为五妇山,又叫五妇候。驰水就发源在这里,又名五妇水,也叫潼水。这条水发源于山中,往南流经梓潼县,王莽改名为子同。水从县南流经涪城东边,又往南注入涪水,汇流处叫五妇水口。

又往西南流,到小广魏以南注人垫江。

也有人说,涪水到这里注入汉水,又称内水。往北流经垫江。从前岑彭和减宫从江州出发循涪水而上,公孙述命令延岑在沈水部署强大的兵力。藏宫左翼为步兵,右翼为骑兵,在两边拥着船前进,声势震动整个山谷,大败延岑军,斩首和落水淹死的多达万余广,把整条江水都弄浑浊了。沈水发源于广汉县,下注于涪水。

涔水发源于汉中郡南郑县东南的旱山,往北流到安阳县,往南注人沔水。

涔水就是鬵水,往东北流经成固南城北边。城在山上,有人说是韩信开始修筑,也有人说是张良创建,不知到底是谁造的。义熙九年(413 ) ,索遐当果州刺史,身在成固而设治于此,所以叫南城。城周长七里,前临山涧,四周山谷环绕,悬崖绝壁高达百丈。从北边谷口到城东门,沿山边循着溪涧走,从盘旋曲折的山路登山,约五里余,才到城里。城北水上旧时有浮桥,可通滓水北岸。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一道浮桥跨过酒水,可到北城;这座城就是大成固县的治所。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流经馆北,北流到安阳,在左边注入沔水,汇流处叫三水口。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千字文》原文及翻译

《待贾而沽》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翻译和原文

童趣翻译及原文

秋水节选翻译及原文

对牛弹琴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氓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