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是诗经的

时间:2024-04-22 03:38:45 作者:tomatoeg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omatoeg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风雅颂是诗经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风雅颂是诗经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风雅颂是什么诗经的

风雅颂是什么诗经的

“风”

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

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

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篇2:诗经中的风雅颂

诗经中的风雅颂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

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

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

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篇3: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篇4: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赋、比,较清楚,兴有疑问,后人分歧很多,没有定论。刘勰“风通而赋同”,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比和兴,历代解释很多,有三种学说: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风雅颂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不同形式让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就是现代的对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导致艺术风格的差异,后来逐渐形成各种文学流派。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经 《采薇》赏析

2.诗经取名女孩【大全】

3.《诗经》读后感1000字左右

4.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

5.诗经:泂酌

6.诗经我将

7.诗经:鼓钟

8.诗经:宾之初筵

9.诗经:东门之枌

10.《诗经:还》全诗赏析

篇5:诗经中风雅颂各多少篇

风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拓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篇6:诗经最基本的句式和风雅颂划分标准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共305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关于诗经的介绍我们上篇已经说过,这里针对疑问点,特作出一下说明。

诗经的最基本句式是什么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篇7:诗经最基本的句式和风雅颂划分标准

风雅颂一般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包含体裁“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篇8: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文学常识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文学常识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20xx高考语文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

摘要:为大家带来20xx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高考备考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

第一,时间安排。高考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同学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掌握。 高一高二是细致全面备考积累丰富细节的阶段;20xx年6、7月份是明确高三要求,布置暑假任务的阶段;8月是完成暑假任务的阶段。从9月份开学到20xx年期末统测,同学们要跟着老师进入全面复习的阶段;20xx年寒假,是明确自己薄弱环节,反思内省的阶段。到了明年2月份至4月份,做到突出难点;4月份至5月份,注意突出重点;从5月份开始至高考之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全面查漏补缺,进入临考状态。

第二,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与积累。一件事做的好或者不好不是概念问题,是细节问题。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的更好,甚至做到极致,很多时候不是靠一个想法,一个理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是看对这件事积累了多少细节。所以对于高考来说,细节的理解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红楼梦》中宝黛相遇的场景。

“贾宝玉一见林黛玉,可那样了!”这是一般人的语文课。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寸,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曹雪芹式的语文课。这段话曹雪芹没有写林黛玉的衣着服饰,更多的是从精神的层面上去描述的。

高考复习备考中,也包括高一高二,很多时候在读书思考,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容易把第二种描述,理解为第一种描述。这两种描述是远远不能对等的,如果把后者理解为前者,一定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多少学习的细节,是决定你分数的事。这是非常要引起重视的。

突破记与练的局限,关注思维的清晰与严整

平时我们备考时很注重“记”与“练”,在这两方面着力最多。但是,仅仅简单的“记”和“练”都不能让成绩突破提高。所以在复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思维的清晰与严整。

以xx年广东卷为例,看看高考对于思维的要求。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目实际上是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易知而难行”暗指的是一些违背常识、违背公德,甚至违反法律的社会现象。而“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则指的是思考与创新。广东卷的命题其实是希望学生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境况,能提出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很多其他地区的高考试卷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作文题目,都能体现出高考对于思维的高要求,足见其重要性,在备考中要特别注意。

20xx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针对20xx年高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命题的基本规律,给大家提出五点建议,希望大家能在关注这五个方面之后,充分备考,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潜质,这是科学备考很重要的方面。

《说“木叶”》预习提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说明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暗示性的特征。对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启发。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

(1)抓住重点读书。这篇课文引用了不少诗篇,疏通这些诗句的涵义,固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不能把这作为重点。阅读本文仍然应当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在理解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层次的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中心。

(2)学以致用读书。课文通过对“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意义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丰富的暗示性的特征。加深对诗歌语言这一特征的理解,很有助于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作者提示的方法,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多进行诗歌鉴赏的练习。

(3)探究提问读书。“木”“木叶”“落木”“树”“树叶”“落叶”,这都是我们天天见到的词语,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中有什么学问。但是,作者不囿于俗见,从中发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诗家们都爱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为什么诗歌中只见到“树”或“叶”而不见“树叶”?为什么明明是描写“落叶”,诗人们却偏偏要写成“落木”?作者顺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谜团。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是很好的启示。

20xx年高考作文引导:写作立意要深刻

【摘要】语文考试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写好作文要讲究哪些方式方法呢?编辑整理了“20xx湖北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希望考生在考试中能运用到这些方法,写好作文,提高成绩!

20xx年高考作文引导:写作立意要深刻

阅读题失分多 要密切联系原文

李纪镜表示,从考试大纲来看,今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题型,试卷结构和分数分布没有变化。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阅读题,失分也很多。因为阅读题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学生积累不够,有时就难以应付。目前,在做阅读分析题时一定要把题目的选项和原文认真对照,对文本要有充分的理解。

李纪镜说,具体来分,文言文阅读主要是翻译,按点得分,如果可以做到直译就能提高得分率。而对现代文阅读除了对比原文的办法,还可以采用排除法,节省很多时间。而客观题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写作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最后的探究题则最难,有很强的的主观性,答案较灵活。

“总的来说,做阅读理解题目要紧扣题目要求,密切联系原文,一切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李纪镜说道,主观题要得分,首先要有明晰的观点,在答题技巧上要注意做到有序归纳,分点陈述,让答案明晰,阅卷者一看便可看到要点。

作文明确文体特征 立意要深刻

在高考的所有科目、所有题型中,语文写作的分值高达60分,不但占据了语文科目的半壁江山,也同样是高考的重头戏。对于每位高考考生,写作不容有失。那么考生如何顺利度过高考作文大关?

李纪镜说,写作首先需要考生在文字的.综合能力,记叙文和议论文有何特点、如何区分,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考生首先就要注意题目明确要求的文体特征,把握准了方向再去求高分。一般作文评分是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20分,特征就是要在内容丰富有文采、表达有创意等方面去努力,立意深刻的文章很容易得高分。

而在作文时间分配上,李纪镜认为要因人而异,有人书写速度较快,有人较慢,所以时间大概控制在60分到70分钟之内,作文多花一些时间没关系,毕竟分值较大。其它地方比如默写,记住了就记住了,花的时间就较少。有些题目时间要把握好,不能太纠结,做不来暂时放下回头有时间再来想也是可以的。

复习要加强训练 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

高考在即,作为高考的第一科目,当下该如何展开复习?李纪镜说,目前备考首先应该是一个适应性的训练,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整张试卷都有序地做完,而不是手忙脚乱,或者有些题花很多时间、仓促地去表达,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他认为,考生要明确自己哪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哪些方面是有一些把握的,在薄弱的环节哪些是可以短时间内还可以提高的,哪些即使花功夫可能也不能见效的,在这个方面对自己备考做出一些选择,很难提高的,现在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李纪镜说,考试中调整心态也很重要,考生现在要关注复习过程不必要太多去想结果。如果说考生一直准备得不错,就该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考试,如果准备得不太好,那么可以去想尽最大努力做得最好。只有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平衡,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尽量避免紧张,才能为整场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20xx湖北高考作文指导:绝对实用百搭的满分作文结构

【摘要】语文考试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写好作文要讲究哪些方式方法呢?编辑整理了“20xx湖北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希望考生在考试中能运用到这些方法,写好作文,提高成绩!

20xx湖北高考作文指导:绝对实用百搭的满分作文结构

文章结构占据着如“人体骨骼”一样的重要位置,架构起作者的思路、文章主题、语言文字以及选用的素材,从而支撑着整篇文章。高考作文,如果你能够好好安排全文结构的话,它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带来亮色。而在阅卷老师眼中的高分作文无疑必须具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等完美条件,否则,一篇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不明所以的文章,即便语言再生动,也无法让阅卷老师心服明白你所要表达的主题,又怎能心服口服的给出高分呢?今天为你提供的几种作文结构形式,绝对是考场上百搭实用的必备良品。

【学习指导】

一、坚持传统的旧结构

对于写作能力较差者,可以采用“传统的旧结构”。所谓的“旧结构”,乃是使用“传统的、常规的”合情合理的先后顺序来展开。

比如,最近我叫应届高三毕业生撰写一篇题为《地球啊,地球》的800字高考模拟作文,我首先与同学们一起认真学习了《诗经·鲁颂·?宫》的八个部分内容(《?宫》一诗,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叙述周朝先祖开国创业的伟大功德,以及颂扬鲁僖公建庙祭祀、祝祷祈福的乐歌韵辞),然后给它撰写好精确而简扼的段落大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接下来,我又给同学们撰写了《地球啊,地球》一文的八个写作提纲,让大家拿回去,寻找素材,初成草文。大家在进行认真交流之后,再形成正文。

这八个提纲的具体内容如下:

(1)太阳行星的地球;(2)原始状态的地球;(3)丰富资源的地球;(4)无私奉献的地球;(5)人类损毁的地球;(6)带来灾难的地球;(7)反思拯救的地球;(8)和谐共存的地球。

全文以“地球”为中心线索,先后有序地按此结构提纲去写,给人一种清晰明白、有章有节的感受。

二、紧连时代的新结构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者,可以采用“紧连时代的新结构”。所谓“新结构”,那就是要有一些突破和变化。下面我例举曾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通讯”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西省平陆县发生61名民工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巯基丙醇”救命的事件。《中国青年报》的作者在报道此事时,就采用了较新的结构形式,具体写作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北京接到平陆求救电话。

(1)196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下午4点钟(倒叙;点;详;抒议之一)

第二部分——平陆向北京求救的缘由。

(2)2月2日(傍晚七点)(回叙;面;详;短语之一)(3)就在同一时间(平叙;点、面;详;抒议之二;短语之二)

第三部分——北京、平陆各方急救状。(4)2月3日,下午4点多(顺叙;面;详;抒议之三)(5)现在,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顺叙;点;略)(6)时间将近晚上七点(顺叙;点;略)(7)7点半以后(顺叙;点;略;抒议之四)

第四部分——空投药品,并抢救成功。(8)夜里9点零三分(顺叙;点;略)(9)夜里11点23分(顺叙;面;详)(10)就在同一时间内(平叙;点;略)(11)2月3日,深夜(顺叙;点;略;抒议之五;短语之三)

全文结构,以11条具体细致的时间标题为主线,又穿插同一时间之不同地点空间转移的“点面、详略”内容,倒叙开文;文中再伴以三处精妙的排比或整散短句,以及段尾五处抒情兼议论的精悍简洁文字,把主旨步步提炼升华。总之,“时空交错”与“多元写法”的和谐运用,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紧张疾速”。

三、创造时尚的奇结构

对于写作能力特佳者,可以采用“创造时尚的奇结构”。所谓“奇结构”,那就是选择“标新立异、独创奇特”的别样结构。

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前几年考场上出现的一些“别样结构”的好文章。比如,南京考生运用“寓言故事”撰写《赤兔之死》;上海考生运用“网络博客”撰写的《与先圣孔子论文化遗产》;汶川考生运用“七律+骚体”撰写的《悲中行》;湖北考生运用“古体长诗”撰写《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四川考生运用“甲骨文”撰写高考作文……应该说,肯定这些“冒犯”与“尝试”的行为,是高考制度变化的一点小小进步吧。

另外,再给你介绍一本书,杨敏老师主编的《历届高考满分作文精华全选》。在这本书的《目录·新文体类》部分,有26篇“别样结构”的高考满分好文章:考生们采用“医院病理报告单、病危紧急通知书、病例药品说明书、司法公审大会实录、受害消费申诉信、数学定律求证过程、广告宣传意向表、求职就业审请报告,或模仿《孔雀东南飞》及《琵琶行并序》”等多种形式结构,来撰写高考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当然,还要在这里特别指出一点:写作结构的个性创新,必须是“合情合理、可信可读、有节有度”的范畴,而不是胡编乱造、随心所欲的过分恶搞。否则,将会导致写出非马非驴、浅薄庸俗的作品来。总之,不管运用哪种结构写文,我都希望你能打破框框、追求新意,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的高考作文,会产生当场“精神为之一振、评定为之一新”的意外效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高中语文基础只是:标点符号误用

【编者按】高中频道为广大朋友编辑了“高中语文基础只是:标点符号误用”,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

标点符号误用

一、顿号误用

1.相邻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相邻数字之间误用顿号。

[例]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1995年全国统一考试)

[解说]两数字连用表概数,中间不用顿号。“三、四”是概数,不应有顿号,应将顿号去掉。应注意的是,相邻的数字连用有时不表示概数,而是一种缩略形式。这时,数字之间要使用顿号。例如:“这是本诗的第三、四节”一句中,“三”“四”之间需用顿号隔开。

2.不顾内容层次滥用顿号。

[例]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解说] 第一层次用逗号,第二层次用顿号。因此,“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与“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之间用逗号隔开。

3.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例]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立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1997年全国统一考试)

[解说]此句中的“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并列成分,而是三个主谓句的并列,应该用逗号隔开。

4.语气词后误用顿号。

[例]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解说]名词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短句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二、逗号误用

1.并列成分之间误用逗号。

[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解说]“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并列关系,都是介词“随着”的宾语,“发展”“扩大”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2.不顾内容层次滥用逗号。

[例]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解说]“一逗到底”导致层次不清。“打陀螺讲求技巧”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用力大了”和“用力匀称”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3.独立的引文前误用逗号。

[例]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解说] “赛前表示”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4.总结语前面误用逗号。

[例]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解说] “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三个并列分句的总括,应该把“交相辉映”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要注意的是,被总括的话语里面如果只用了逗号、顿号,而没有用分号,那么,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逗号。

三、分号误用

1.总结语前面误用分号。

[例]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1995年全国统一考试)

[解说] “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是对前文的总结,因此分号应改成冒号或逗号。

2.句中无逗号直接用分号。

[例] 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塌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解说]在仅用逗号已无法区分层次的情况下才使用分号,因此,句中的两个分号都应改为逗号。

四、冒号误用

1.部分引用前误用冒号。

[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解说]此句引文仅作句子成分,冒号应删掉。

2.同一人话语未完误用冒号

[例]“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2004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解说]“某某说”插在引文的中间,它后面应使用逗号。

语文:新大纲必背作品诗人风格简介

1. 屈 原 诗歌充满追求进步的生活热情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了他憎恶黑暗、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想象丰富,辞藻绚烂,常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融化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构成雄奇壮丽的境界,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大纲选其《离骚》(节选)和《湘夫人》2首。

关键词:爱国主义 浪漫主义 楚辞体

2. 曹 操 其诗或反映汉末**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大纲选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3首。

关键词:思想积极 质朴刚健 (建安风骨)

3. 曹 植 其诗前期大都表现游乐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有的还能反映人民疾苦。笔力雄健,词采华茂,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讲究形式美,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纲选其《七步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视死忽如归)2首。

关键词:建功愤激 笔力雄健 词采华茂

4. 陶渊明 其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大纲选其《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3首。 关键词:田园生活平淡自然 简洁含蓄

5. 骆宾王 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大纲选其《咏鹅》1首。

6. 王 勃 其诗于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的气象。大纲选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

7. 贺知章 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大纲选其《咏柳》《回乡偶书》(少小……)

8. 王之涣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雄奇豪放,音乐性强,脍炙人口。大纲选其《登鹳雀楼》《凉州词》2首。

9. 孟浩然 其诗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和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大纲选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3首。

10.王昌龄 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闺怨、宫怨、送别之作,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之誉。大纲选其《出塞》(其一)《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3首。

关键词: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11.王 维 其诗前期多写边塞生活,后期多写山水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纲选其《使至塞上》《鹿柴》《竹里馆》《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6首。

12.李 白 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关键词:雄奇奔放 清新自然 浪漫主义

13.崔 颢 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 翰 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凉州词》1首。

15.王 湾 大纲选其《次北固山下》1首。

16.高 适 以边塞诗著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情调悲壮苍凉,笔势豪健(雄壮奔放,激昂慷慨)。大纲选其《别董大》1首。

17.刘长卿 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首。

关键词:隐逸之情 清雅洗练

18. 高考 杜 甫 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

关键词:爱国诗史 沉郁顿挫

19. 岑 参 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关键词:激昂慷慨 奇峻壮阔

20. 张 继 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大纲选其《枫桥夜泊》1首写苏州景物颇有特色.

风雅颂是诗经的什么

诗经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

诗经氓

《诗经》 忧患意识

《诗经》山河

诗经:击鼓

诗经--击鼓

诗经读后感

木瓜诗经

风雅颂是诗经的(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风雅颂是诗经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