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cy88837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下面给大家分享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欢迎阅读!
篇1: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
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陰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麽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陰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脾为太陰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陰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陰经脉,主朝白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
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
凡治病并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痴情的表现。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麽医疗技巧。
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篇2: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别论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麽意思?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麽是陽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脉,能了解什么是陰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脉。陽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
五时各有五脏的陽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陽脉。所谓陰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陽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陽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陽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陰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
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陽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陰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陰脉与陽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一般地说:太陽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的说:少陽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陰和少陽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陽和太陰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气争胜于内,陽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发生喘鸣。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陰陽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陽气破散,陰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陰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陰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陽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陽、死陰: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陽;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传肾,以饮传陰,无陽之候,叫做重陰;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陽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陽之本;邪气郁结于陰经,则大便下血,以陰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陰经陽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陰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为喉痹之病。
陰脉搏动有力,与陽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陰陽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陽脉加倍于陰脉,当有汗出,陰脉虚而陽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络、足厥陰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陰陽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篇3: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生成
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生成
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
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陽明和手太陽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经。
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
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助,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
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陰,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
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整理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