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q98506575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热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热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热篇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热篇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陰心和手太陽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陰肾和足太陽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陽经,应刺足少陽经以泻陽分之邪,补足太陰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陽,刺手陽明、太陰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陽为病,刺足太陽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陰的热病,刺足少陰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陽,并将传入少陰,使陰陽枢机失常,刺足少陰和足少陽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陽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陰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陽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陽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陰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陽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陽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陰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陽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陰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附原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乃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已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已死。刺足少陰、太陽。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补足太陰,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陽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陰,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陰、少陽。
太陽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陰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陽之脉色也。少陽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陰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篇2:黄帝内经白话文:刺腰痛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腰痛
足太陽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陽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陽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陽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陽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陰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陰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陰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陰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陽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陰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陰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陽辅穴处,针三次。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陽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陰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陽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陽蹻申脉穴上,足太陽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陰为腰痛之文,待考。
昌陽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陰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陽的外前方,阻少陽绝骨之端的后面。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陽经的委中穴出血。
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陽经和足陽明经,以散陽分之陰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陰经,以去陰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陽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陰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陽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陰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陰经。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陰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陰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陽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陰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附原文:
足太陽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陽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陽明于胫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陰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陰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陰之脉,在腿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陰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陰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陽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陰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陽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陽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习陽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陰之前,与陰维之会。
昌陽之脉令人腰痛,痛为膺,目疏疏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陰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横木居其中,甚则贵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绝骨之后。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疏疏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热,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热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陽明;上热,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热而喘,刺足少陰.
大便难,刺足少陰。少腹满,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陽。引脊内廉,刺足少陰。腰痛引少腹控肋,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篇3: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疟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疟
足太陽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陽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陽经。足陽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刺足陽明经足背上的冲陽穴。
足太陰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方法,取足太陰经的孔穴。足少有病的疟疾,使人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足厥有病的疟疾,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方法,刺足厥有病。
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刺手太陰,手陽明两经。心虐,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刺手少有病。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欲太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刺足厥有病出血。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陽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刺足太陰经。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治疗方法,刺足太陽、足少陰两经。胃疟,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腕腹胀满膨大,治疗方法,取足陽明、足太陰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陽明、太陰和足陽明、太陰的俞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炙足胫部的少有病穴,并刺足指端的井穴。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
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两脉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这样,病一定会痊愈。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就是指的廉泉穴。
凡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给以先刺。如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倾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陰、手陽明的十指见的孔穴。先发足胫#痛的,就先刺足陽明十趾间出血。
风疟,发作时是汗出怕风,可刺三陽经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疼剧烈而拒按的,名叫腑髓病,可用#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陰穴。但应注意,凡刺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陽经;如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少陽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附原文:
足太陽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陽之疟,令人身体解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足太陰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陰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陰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陰、陽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陰。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陰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陰。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横脉出血。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陰,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间。
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陽经背俞之血者。胫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跗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陰。诸陰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陽;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篇4:黄帝内经白话文:热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热论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陽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陽分,故诸陽皆隶属于太陽。太陽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陽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陽为诸陽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陰陽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陽经感受寒邪,足太陽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陽明经受病,陽明主肌肉,足陽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陽经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陽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陰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陰经受病,足太陰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陰经受病,足少陰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经受病,足厥陰经脉环陰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陰囊收缩。如果三陰三陽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陰陽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陽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陽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陰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陰陽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陽与少陰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陽的头痛,又有少陰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陽明与太陰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陽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陽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陽与厥陰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陽之耳聋,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陰陽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陽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附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陽者,诸陽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陽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陽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陽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脉循陰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陰三陽、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陰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陽与少陰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陽明与太陰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陽与厥陰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篇5:黄帝内经白话文:刺志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志论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
岐驳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又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都是反常现象;脉搏盛而血反少,脉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受了寒邪的'伤害。
气不足而身发热,是受了暑热的伤害。
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由于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
饮食虽少而反气盛的,是由于邪气在胃和肺。
脉搏小而血多,是由于病留饮而中焦有热。
脉搏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
这些就是形成虚实反常的机理。
大凡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
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
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附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篇6:黄帝内经白话文:刺齐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齐论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浅深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针刺骨,就不要伤筋;针刺筋,就不要损伤肌肉;针刺肌肉,就不要损伤脉;针刺脉,就不要损伤皮肤(以上四句指的是,应该深刺,则不能浅刺);针刺皮肤,则不要伤及肌肉;针刺肌肉,则不要伤及筋;针刺筋,则不要伤及骨(以上三句指的是,应该浅刺,则不能深刺)。
黄帝说: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对此的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害筋,是说需刺骨的,不可在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或拔出;刺筋不要伤害肌肉,是说需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或拔出;刺肌肉不要伤害脉,是说需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或拔去;刺脉不要伤害皮肤,是说需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
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深刺伤及肌肉;刺肌肉不要伤及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及筋;刺筋不要伤及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及骨。
以上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附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之谓反也。
篇7: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禁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禁论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人体禁刺的部位。岐伯回答说:内脏各有要害之处,不能不细看详审!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陽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陰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给人体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的,约一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嗳气。刺中肝脏,约五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约六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打喷嚏。刺中肺脏,约三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咳呛。刺中脾脏,约十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约一日半死,其病变症状为呕吐。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针刺面部的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廉泉穴,误伤了血管,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针刺足下布散的络脉,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衔穴,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鼠蹊部就会肿胀。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使人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蚀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造成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饮酒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紊乱。不要针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此外,对过度疲劳,刚刚饱食,过分饥饿,极度口渴,方受极大惊吓的人,皆不可以针刺。刺大腿内侧的穴位,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官穴太深,误伤了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致耳聋。刺膝膑部,若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陰脉,若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陰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转动不利而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就会发生气喘上逆、仰面呼吸的症状。针刺肘弯处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少腹太深,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造成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误伤以致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附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在惊人。刺陰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陰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胫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 刺心经典散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热篇(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