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Killmen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二)
‖LS77—C0101→C0105‖→‖LS79—S1301‖LS77—C0101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北极星太一,通常以冬至之日起,居北方叶蜇宫46天,然后居东北方天留宫46天,然后居东方仓门宫46天,然后居东南方阴洛宫45天,然后居南方天宫46天,然后居西南方玄委宫46天,然后居西方仓果宫46天,然后居西北方新洛宫45天。第366天重新回到北方叶蜇宫,又是冬至了。
C0102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每天之运行,是以冬至这天,居于叶蜇宫计算在位天数,从第一天位到第九天,复从第一开始。恒常如此无休无止,终而复始。
C0103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
太一移宫之日,天上必应之以风雨。太一移宫之日,风调雨顺就会吉利、来年美好,人民安宁、少病了。风雨出现在移宫前,就多雨水;风雨出现在移宫后,就会多汗。
C0104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
太一在冬至之日气候有变,预示君主有难;太一在春分之日气候有变,预示相傅有难;太一在中宫之日气候有变,预示小吏有难;太一在秋分之日气候有变,预示将军有难;太一在夏至之日气候有变,预示百官有难。
C0105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疾风折树木、扬沙石。
所谓有变,是指太一居于五宫之日,狂风折断树木、飞沙走石。
‖LS77—C0109→C0119‖→‖LS77—C0105‖→‖LS79‖LS77—C0109【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南方来,名叫大弱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心脏,在外伤害经脉,病气特征是热。
C0110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南方来,名叫谋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脾脏,在外伤害肌肉,病气特征是弱。
C0111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方来,名叫刚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肺脏,在外伤害皮肤,病气特征是燥。
C0112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西北方来,名叫折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小肠,在外伤害手太阳小肠经,血管阻绝就会溢血,血管闭塞就成血栓,血管不通易生猝死。
C0113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北方来,名叫大刚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肾脏,在外伤害骨骼与肩背之脊椎、筋膜,其病气特征是寒。
C0114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北方来,名叫凶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大肠,在外伤害两胁、腋骨之下及四肢、骨节。
C0115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方来,名叫婴儿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肝脏,在外伤害筋膜、韧带,其病气特征是身体湿润。
C0116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风从东南方来,名叫弱风。其伤人途径是,在内滞留胃部,在外伤害肌肉,其病气特征是身体沉重。
C0117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
此八方之风,都从虚无远乡吹来 ,就能使人发病。年虚、月虚、时虚三虚相聚,就会重病、猝死。两实一虚病,就生淋露、寒热。触犯雨湿之地气,就成痿病。
C0118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所以圣人躲避虚风,如躲避箭矢、弹石啊。
C0119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已有三虚,而半身触犯邪风,就会猝然倒仆、半身不遂了。
LS79—S1302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
狂风暴雨从南方来,形成虚风,是盗贼般伤人的。
S1303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
虚风在夜半到来,万民都已睡觉,就不会受伤。所以这种年份,人民少病。
S1304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怠,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
虚风在白昼到来,万民放松警惕,却都伤于虚风,所以万民多病。
S1305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
虚风客居骨骼,而不发于外表,到立春时,温气大发,腠理开张。
S1306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
因为立春之日,狂风从西方吹来,万民又都犯于虚风,此两邪交织,血液凝结、代脉出现了。
S1307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
所以冬至之日既逢狂风,又遇下雨,定义为遇岁露啊。
S1308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因年份风调雨顺而少歪风邪气的,人民少病且少死;年份多歪风邪气,寒温不和,就会人民多病而死了。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三)
D1401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黄帝问:虚风邪气,对人之伤害,吉凶如何?如何考察?
S1401少师答曰:
少师回答:
‖LS77—C0106→C0108‖→‖LS79—S1401‖LS77—C0106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
各依其九宫主管之气,预测吉凶。根据狂风所来方位而预测:狂风从所居方位吹来,是实风,它的作用是初生、成长、养育万物;狂风从对面方位吹来,是虚风,是伤人的风,它的作用是肃杀、伤害,要审慎考察虚风并躲避它。
C0107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所以圣人说:躲避虚邪之理,如躲避箭矢、弹石一样,邪气不能加害。就是这意思。
C0108是故,太一【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这就是说,太一北极星迁徙于中宫,就面朝八方之风,用于预测气候和疾病吉凶。
LS79—S1401【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
正月初一,太一居于天留宫,这天西北风,不下雨,人将多死了。
S1402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
正月初一,清晨北风呼啸,到春天,民将多死。
S1403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死者,十有三也。
正月初一,清晨北风狂吹,人民病死者,十有三成。
S1404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
正月初一,正午北风,到夏天,民将多死。
S1405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
正月初一,傍晚北风,到秋天,民将多死。全天北风,大病而死者,十有六成。
S1406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初一,风从南方吹来,定义为旱乡;风从西方吹来,定义为白骨,预示国将有殃,人民多死、逃亡。
S1407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
正月初一,风从东方吹来,掀起屋顶,飞沙走石,预示国有大灾。
S1408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
正月初一,风从东南方吹来,春天有死、有逃。
S1409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
正月初一,天气温和不刮狂风,粮价便宜,人民不病;天气寒冷而有狂风,粮价昂贵,人民多病。
S1410此所谓候岁之风,【贼】伤人者也。
这就是所说的候岁之风,是盗贼般伤人的。
S1411【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
二月丑日不刮风,人民多病心腹。
S1412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
三月戌日不温暖,人民多病寒热。
S1413四月已不暑,民多【瘅】病。
四月巳日不炎热,人民多发痨病。
S1414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十月申日不寒冷,人民多发猝死。
S1415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以上所说的风,都是指掀起屋顶、折断树木、扬起沙石、竖起毫毛、开发腠理的狂风。
LS79——《岁露论第七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9—D0101‖→‖SW35—Q0203‖(已迁至《疟论》)
‖LS79—Q0101‖≈→‖SW35—Q0401‖(已迁至《疟论》)
‖LS79—Q0102‖≈→‖SW35—Q0404‖(已迁至《疟论》)
‖LS79—D0201‖≈→‖SW35—D0501‖(已迁至《疟论》)
‖LS79—Q0201‖≈→‖SW35—Q0501‖(已迁至《疟论》)
‖LS79—Q0201(岐伯曰)‖→‖SW35—Q0204‖(已迁至《疟论》)
‖LS79—D0301‖≈→‖SW35—D0601‖(已迁至《疟论》)
‖LS79—Q0301‖≈→‖SW35—Q0601‖(已迁至《疟论》)
‖LS79—D0401‖≈→‖SW35—D0701‖(已迁至《疟论》)
D0501少师:
1、《百度百科》云:“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少师,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
2、少师,黄帝之臣,亦堪称黄帝之师。在遗传体质与疾病、气候与疾病之关系方面有深入研究,在《黄帝内经》全书中,少师与黄帝共同探讨之 篇章,与少俞一样,均有四篇。
D0501贼风邪气:
1、《类经》二十七卷三十六注:“凡四时乖戾不正之气,是为贼风邪气。非如太一所居,八正虚邪之有常候,此则发无定期,亦无定位,故曰不得以时也。”
2、湘楚方言中,“贼”与“侧”同音(ce4),“邪”与“斜”同音(xia2)。贼风邪气,即歪风邪气。
D0501八正虚邪:
1、《内经注评》注:“谓四时八节的虚邪。八正,即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
2、八正,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正应八个节气。详见《九宫八风》 LS77—C0109→C0117论述。
S0501迟:据《广雅》:“迟,缓也”、《说文》:“迟,徐行也。”取徐缓意。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五)
C0101太一:亦称太乙,即北极星。
C0103后之则多汗:
1、《内经注评》注:“汗当为旱,交换节气前多风雨,是气有余;交节后有风雨是气不足,故多旱。”
2、《灵枢悬解》、姚春鹏注本、《全本黄帝内经》均作“后之则多旱”,《全本黄帝内经》译:“如果交节之后出现风雨,就预示当年将少雨而干旱。”
3、人卫影印、《灵枢集注》作“后之则多汗”,从之。多汗,因高温而多汗,其理明矣。
C0104君、相、吏、将、百姓:
1、于众人则占在君主、相傅、小吏、将军、百官。
2、于人身则占在心之君主、肺之相傅、脾之小吏,肝之将军、肾之百官。百姓者,百官也。
C0106风从其所居之乡来:
1、《灵枢悬解》卷八《九宫八风》注:“风从其所居之乡来,如冬至之北风,夏至之南风,春分之东风,秋分之西风是也。”
2、风从所居方位吹来。
C0106从其冲后来:
1、《灵枢悬解》卷八《九宫八风》注:“从其冲后来,谓从其对面来,如冬之南风,夏之北风是也。”
2、冲,山区之平地;据《岁露论》LS79─S1306“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可知:即与本土方位和时令相反的风,即对面方位吹来之狂风。
C0109风从南方来:《灵枢悬解》卷八《九宫八风》注:“风从南方来,谓冬至四十六日,八风皆然,故曰从其虚之乡来。”
C0112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本句实论溢血、血栓、猝死之病理即:
1、绝,当血管阻绝,血液大满于血管时,就生溢血;
2、结,当血管闭塞时,就生血栓;
3、不通,当血管不通时,易发猝死。
C0117八风:
1、《淮南子.天文》:“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闾阖风至;闾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漠风至。”
2、八风,当从本经之论。然《淮南子》八风,与《黄帝内经》八风,其风名全乖,其日数有异(《淮南子》为360日,《黄帝内经》为366日),两者相经,《黄帝内经》所论,尤其精准,其理甚明,作为经法,万世可从。
C0117三虚相搏:
1、《内经注评》注:“虚弱之人逢岁气不足之年,再遇虚风。搏同团,相搏聚也。”
2、《全本黄帝内经》译:“人体虚弱,当年气运衰微,又逢月廓亏空,失去时宜之和。”
3、《灵枢悬解》卷八《九宫八风》作“三虚相抟”,并注:“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也。抟,聚也,谓三虚相合也。”然也!从之。
C0117两实一虚:《全本黄帝内经》译:“三虚之中只犯一虚。”然也!从之。
C0108徙:迁徙、迁移。
《九宫八风》与《洛书》之历法本质初探
《九宫八风》与《洛书》之相互关系,探索纪要如下:
一、《九宫八风》与《洛书》之太乙游宫图,恰成镜面称关系(如图):依《九宫八风》向上仰望天象,其天气依左旋而行,即逆时针而观天象;依《洛书》向下俯视地象,其地气依右旋而行,即顺时针而观地象;
二、太乙斗柄所指,八正之气居留八宫天数为:叶蛰宫46天+天留宫46天+仓门宫46天+阴洛宫45天+上天宫46天+玄委宫46天+仓果宫46天+新洛宫45天=366天;依《六元正纪大论》SW68-Q1901→Q1904,则精准至365.25天;
三、由上可知:无论《九宫八风》,或是《洛书》,对一年366天、八方数位、八正之气、十二月份、十二时辰、五日之候、三候之气、六气之时、四时之岁、七十二气之历法和气候,以及相关事宜,均可进行精准定位和精细描述,此《九宫八风》、《洛书》历法之本质也;仰望天象以言气候,俯视地象以述五行,则而事之,法而度之,则《九宫八风》、《洛书》所藏本意,明矣!
四、八方与八宫、八卦之对应关系:
正北方,太乙居叶蛰宫,其应冬至,其数位一,其卦位坎;
东北方,太乙居天留宫,其应立春,其数位八,其卦位艮;
正东方,太乙居仓门宫,其应春分,其数位三,其卦位震;
东南方,太乙居阴洛宫,其应立夏,其数位四,其卦位巽;
正南方,太乙居上天宫,其应夏至,其数位九,其卦位离;
西南方,太乙居玄委宫,其应立秋,其数位二,其卦位坤;
正西方,太乙居仓果宫,其应秋分,其数位七,其卦位兑;
西北方,太乙居新洛宫,其应立冬,其数位六,其卦位乾;
中央位,太乙居于中宫,其斗柄指向四面八方,其数位五,土为恒生之数。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四)
S0702月满,则海水西盛:月满之时,西方海水就生大潮。农历十五日,月亮离地近,万有引力大,故有大潮。以中国东南方之厦门为例,其大潮时间经验公式为:农历日数×0.8,如农历十五日,大潮时间为12:00,而24:00低潮之际,正是西方月圆海生大潮之时。S0702腠理郄:
1、《内经注评》注:“闭之意。”
2、《内经校释》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王冰注:‘却,闭也’。腠理郄,即腠理闭,与下文腠理开对文。”
S0703郭:同廓。月廓空,即月廓空虚。
S0703膲理薄:
1、《内经注评》引张隐庵云:“理者,肌肉之纹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焦理。膲理薄,即肉理疏薄。”
2、《内经校释》注:“膲通作焦。膲理,指皮肤肌肉的纹理。”
S0901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
1、《灵枢悬解》卷八《岁露论》注:“乘年之衰,如五运阴年,岁气不及,又遇六气之邪克之是也。逢月之空,即月廓空也。失时之和,春不温,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也。”
2、正当体虚之年,又逢月虚,失四时之和。
D1101匮:gui4,即柜。
S1301太一……风雨者矣:
1、《内经校释》校曰:“此二十字疑为后人袭《九宫八风》篇妄加,《甲乙》卷六第一、《初学记》四卷引《伤寒补亡论》卷一引并无。”
2、此乃不可或缺之正经,与《九宫八风》LS77—C0101→C0105太一游宫之论相互呼应,且被后者详解。
S1301太一:即太乙,北极星。
S1301叶蛰之宫:
1、《灵枢集注》注:“坎宫名叶蛰者,冬令主蛰封藏,至一阳初动之时,蛰虫始振,故名曰叶蛰。”
2、叶蛰之宫,九宫之一,居正北方,其数一,方位坐标为一宫。
S1306经气结、代:
1、《灵枢悬解》卷八《岁露论》注:“经气结代,即脉结代,两邪相合,外来皮毛,经脉壅遏,故病结代(结代者,动而中止也。)”
2、经气者,血液也。结,即血液凝结;代,即代脉。
S1401正月朔日:
1、《灵枢集注》注:“正月朔日,候四时之岁气者,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人生于寅也。”
2、朔,即农历初一,月生为朔。 正月朔日,即正月初一。
S1406旱乡:
1、《汉书》天文志:“南方谓旱乡。”
2、《灵枢悬解》卷八《岁露论》注:“旱乡,南方火位,火旺则旱也。”
S1406白骨将:
1、《灵枢悬解》卷八《岁露论》注:“白骨将,西方金位,金主杀,如好杀之将,白骨成丘也。”
2、《灵枢集注》断句作“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从之。
S1406亡:《说文》:“亡,逃也。”
S1409籴贱:籴,di2,买进粮食;贱,价钱便宜。籴贱,即粮价便宜。因气候和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而供大于求,粮价低廉。此商道也,反之亦然。
S1410【血戈】:
1、《灵枢悬解》卷八《岁露论》注:“【血戈】,残同。”
2、《太素》作“贼”;
3、【血戈】,che4,湘楚方言中,贼音为“侧”,即贼,盗贼。宜从《太素》作“贼”。
S1411二月丑:
1、《灵枢集注》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天开于子也。三月主辰,三月戌不温者,辰与戌合也。”
2、据本段文意看,“二月丑”,绝非张隐庵所称“建子之月为岁首”,此不仅与《黄帝内经》全书历法如《脉解篇》SW49-C0101“正月太阳寅”相悖,且与后文“三月戌”、“四月已”、“十月申”逻辑不合;据前文“正月朔日”文例可知:二月丑,当指干支历法中,二月逢丑日如:乙丑日、丁丑日、己丑日、辛丑日、癸丑日。后文同理。
S1413瘅:
1、《内经注评》注:“即黄疸病。”
2、《全本黄帝内经》译:“瘅热病。”
3、瘅,dan4,《说文》;“瘅,痨病也。”因劳成疾,坤从《说文》。
LS77——《九宫八风第七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7—C0101→C0105‖→‖LS79—S1302‖迁移说明:
1、原篇《九宫八风》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类经》将《灵枢.九宫八风》LS77—C0101→C0119置于运气类二十七卷三十五《九宫八风》,独立成篇,后接二十七卷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即《岁露论》),其对两篇关系之判断,甚明;
3、《太素》将《九宫八风》LS77—C0101→C0119全置于《风论》卷第二十八《九宫八风》,独立成篇。后接《三虚三实》(即《岁露论》LS79-D0501→D1101)、《八正风候》(即LS79-D1201→S1415),其对《九宫八风》、《岁露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4、迁入本位,既与《岁露论》LS79-S1301重简关联,又补太一游宫论述不足,更为《岁露论》LS79-S1301解论,与《岁露论》主题相符,前后呼应,义理相贯。
‖LS77—C0106→C0108‖→‖LS79—S1401‖迁移说明:
1、原篇《九宫八风》非独立论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类经》将《灵枢.九宫八风》LS77—C0101→C0119置于运气类二十七卷三十五《九宫八风》,独立成篇。后接二十七卷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即《岁露论》),其对两篇关系之判断,甚明;
3、《太素》将《九宫八风》LS77—C0101→C0119全置于《风论》卷第二十八《九宫八风》,独立成篇。后接《三虚三实》(即《岁露论》LS79-D0501→D1101)、《八正风候》(即《岁露论》LS79-D1201→S1415),其对《九宫八风》、《岁露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4、《甲乙》将《灵枢.九宫八风》LS77—C0106→C0119部份,全置于卷六第一《八正八虚八风大论》,与《岁露论》LS79—D1201→S1415、LS79—D0501→S1001合而成篇。皇甫谧处置甚是,从之;
5、迁入本位,在帝问“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之后,少师以“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回答,正补“贵贱何如?”之解论空缺;另外在C0108“是故太一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后,接之以“正月朔日”示例,广泛论述“候岁之风。”与《岁露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LS77—C0109→C0119‖→‖LS77—C0105‖→‖LS79‖迁移说明:
1、随前部LS77—C0101→C0105迁入而论岁露,因中间三句另迁,故作此单列,以求简明;相关迁移说明,参前两迁;
2、本节所论八风、三虚三实,正是对前部三虚、三实之解论,足证此迁充分必要。
‖TS28(立秋…天溜)‖→‖LS77—C0101‖→‖LS79‖补入说明:
1、杨上善之《太素》风论卷第二十八《九宫八风》,较之王冰《灵枢.九宫八风》,前部多载如下九句:“立秋二玄委,秋分七仓果,立冬六新洛,夏至九上天,招摇五,冬至一叶蛰,立夏四阴洛,春分三仓门,立春八天溜。”并附载《九宫八风图》;
2、人卫影印(明赵府居敬堂本)之《灵枢经.九宫八风》,亦在前部多载如下九句:
“立秋二玄委(南方),秋风七仓果(西方),立冬六新洛(西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招摇中央,冬至一叶蛰(北方),立夏四阴洛(东南),春分三门(东方),立春八天留(东北方)。”并附载九宫八风简图,较之《太素》多载方位经文,其意甚为简明;
3、姚春鹏全注本,经文同人卫影印之明赵府居敬堂本。
4、目前盛行之《黄帝内经》众多注家版本,多未录入《灵枢.九宫八风》。而此九句,既与《九宫八风》九宫之论主题相符、义理相合,又能明确八个节气与九宫数位,实乃不可或缺之正经。因杨上善《太素.九宫八风》较之王冰《灵枢.九宫八风》撰著在先,据犹可信,故从《太素》,意在崇宗。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岁露论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79篇岁露论
本篇《岁露论》主要论讨了天文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所产生的影响,故篇名蔓“岁露论”。
【题解】岁露,是指一年之内风雨的情况。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乏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日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工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嘲,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稽积而作焉。
黄帝日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日风府无常引,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提要】本段讨论了疟疾发作时间有早有迟的机理,指出疟疾的发作是卫气与邪气相搏结的表现。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医经中曾说,夏天伤于暑邪,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然而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暑虐之邪是从督脉的风府穴侵人人体,然后从颈项沿脊椎下行,而人体的卫气,一日一夜之间行于人体五十周次,月初时按常规首先会合于风府穴,与稽留于风府穴的邪气相遇,疾病就会发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气的会合,循着脊椎逐日下行一节,这样卫气与邪气相遇,就一天晚于一天。因此,疟疾的发作时间,也就一天一天地向后推迟,因为邪气已先期稽留于人体的脊背。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时,则腠理开泄,邪气便乘虚深入,则疾病发作。邪气日益深陷,卫气逐口下移,所以疟疾发作常常是一天晚于一天。卫气的运行,月初首先出人会合于风府,然后每天沿脊椎下行一节,到第二十一日,下行到尾骶骨。第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流注于伏冲脉。由此转为上行。这样到月底移行九天,上出于左右两缺盆的中间。由于这段时间卫气上行逐日升高,因此发病的时间,就一天早于一天。至于邪气深陷内迫于五脏,并累及募原的,是邪气已人里,由于距离体表较远,不能及时与外出的卫气相搏,病就不能每日发作,所以发病迟缓,以致于到第二天才会聚集发作一次,而形成间日疟。
黄帝说卫气每当运行到风府时,就会使腠理开发,邪气便乘虚侵入而发病。但卫气逐日下移一节,这样就不是每天在风府处,为什么疟疾还会发作呢?岐伯说邪气侵入人体,并没有固定的部位。也就是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在风府穴。卫气每日下行一节,其相应的部位,腠理必定开放,只要邪气留止在这个地方,必然引起邪正交争的反应。所以凡是卫气运行出入而邪气羁留的地方,就是发病的所在。
【按语】《内经》认为,疟疾的发作是因疟气与卫气相迫所致,《素问.疟论》云“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故病作”。本篇亦云“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由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出入有时,与疟邪之相搏亦有时,故其发作有迟早、一日或间日发的区别,其关键在于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即感邪浅,病情轻,呈当日发作;感邪深,病情重,则发作推迟或间日发,为疟疾辨别病证轻重、施法用药提供依据。
【原文】黄帝日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日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日善。
【提要】本段讨论了风病与疟疾的`症状各不相同的病理原因,从而提示了疟邪是一种独具特点的致病因素。
【白话解】黄帝说讲得好。风邪所引起的疾病和疟疾才1似而同属一类型,但外感风邪的病证,常常持续存在,而疟易的发病却有间歇地定时发作,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因蔓风邪常停留在肌表组织之间,卫阳之气不时地与之交争相搏所以证候表现呈持续性,而疟疾病邪能随经络深入,搏结亍内。所以,只有卫气行至疟邪所在之处,引起抗御病邪的反应时,疾病才会发作。黄帝说讲得很好。
【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日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萑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日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A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癀也徐以迟。
【提要】本段强调了人体内因在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
【白话解】黄帝问少师我听说四时八风伤害人体,本味有寒暑气候的不同。寒冷时,人的皮肤紧束,腠理闭合;暑妫时,人的皮肤弛缓,腠理开泄。在这种情况下,贼风邪气是乘人体皮腠开泄而侵入的呢,还是必须遇到四时八风反常的气候才会伤人呢?少师回答说不尽是这样。贼风邪气侵害人体,并不按固定的时间,刻板地依据四时八风的规律,但必须是人体皮腠开泄时,才会乘虚而人,这时人体内部往往精亏气虚,卫表不固,邪气容易深陷。在这种情况下,病情就要严重些,发病也较急促。如果在皮腠闭合时,即使邪气侵入,因人体正气不亏,也只能逗留在表浅部位,病势就会较轻,发病也比较迟缓。
【原文】黄帝日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日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日可得闻乎?少师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1],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2],烟垢著[3]。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瞧理[4]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提要】本段指出由于人的腠理开闭、气血的内外虚实、
皮肤的致密与疏松、肉腠的厚薄等均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故导致发病亦有一定的时间性。
【注释】
[1]人血气积积,宜作“精”,故此句的意思是血气充盈流利。
[2]郄闭的意思。
[3]烟垢著形容皮肤脂垢较多,有体肥表固的意思。
[4]瞧理指皮肤的纹理。
【白话解】黄帝说有时气候寒温也适度,人本身也能恰当地调节衣着,人体腠理并没有开泄,然而也有突然发病的,其原因是什么呢?少师回答说你不知道邪气侵入的原因吗?人们虽然处在正常的生活中,但腠理的开闭缓急,也是有内在的原因和一定的时间的。黄帝说可以听你谈谈吗?少师说人与天地自然变化密切相关,口月运行亏满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圆的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充盛,肌肉坚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皮肤润泽固密。在这个时候,即使遇到贼风邪气的侵入,也较表浅不会深陷。如果到了月亮亏缺的时候,海水向东涌盛形成大潮,这时人体气血相应虚弱,体表卫气衰退,外形虽然如常,但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毛发残脆,肉理疏薄,皮肤纹理粗疏而表虚不固,在这个时候,若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就容易深陷入里,发病也急暴。
篇6:《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九)
D6501气调而得:
1、姚春鹏译:“有六气调和而得病的。”
2、《内经校释》译:“调气而病得痊愈的。”
3、《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其有气调而得者,则全是六气之外淫,亦用逆治从治之法,疏通其气,令之调和也。”
4、据Q6001“调其气使其平也”可知:气调而得,得即使其平,得愈也。
D6601病之中外:
1、姚春鹏译:“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
2、《内经校释》译:“内因之病与外因之病。”
3、张志聪注:“夫病之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有感于外邪而兼之有内病者,有内有病机而又重感于外邪者。岁运七篇,统论外因之邪病,此章复论内因之病机,然又有外内之兼病者,故帝复有此问焉。”
4、疾病有内病和外病。
Q6601中外不相及:黄元御注:“病中外不相及者,以其在外而不由内来,在内而不由外来,故但治主病,不复兼治别处也。”
D6801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1、出处见《五常政大论》SW70—Q1511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此“论言”,当指《五常政大论》所言。
2、本句在《至真要大论》SW74—D3901,亦被帝所引用。
D6801绳墨:木匠所用工具,即墨线、墨盒,作为木作准绳,以弹出直线,此喻准则。
Q6801取之阴:《内经校释》译:“应该滋阴。”
Q6801求其属:
1、黄元御注:“求其属者,审属何病,则用何药以治之也。”
2、寻求从关联方向治疗。关联方向如:相生关系、相胜关系、表里关系、因果关系等。
Q6901王气:
1、《内经校释》引王冰注:“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补王太甚,则脏之寒热气自多矣。”
2、《内经注评》注:“王,读去声,即旺气。王气就是亢盛之气。”
3、王气,即霸王病气,即鼎盛病气。治王气所示现象,类似现代医学暝眩反应、好转反应。
Q7001夫五味入胃……咸先入肾:本句与《五味》LS56-B0102句义同。
Q7001气增而久:
1、《素问悬解》注:“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盖甚言其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
2、《五常政大论》SW70-Q1702“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为本解。气增而久,言正气强化却长期偏食。
Q7101应臣:
1、黄元御注:“应臣,谓与臣药相应者。”
2、《素问直解》注:“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
Q7101上下三品:
1、《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呈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袪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2、《素问集注》张隐庵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定,欲治病补虚赢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
3、张、高之注,令坤持虚而受,感激油然而生。
Q7201明善恶之殊贯:
1、王冰注:“此明药善恶不同性用也。”
2、《素问集注》张志聪注:“谓药有有毒无毒之分。”
3、明者,明确也;善恶者,优劣也;殊者,异也。贯,《说文》:“贯,钱贝之贯也。”明善恶之殊贯,即明确药品优劣之不同价钱。
D7301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1、《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已删本句。
2、本问句与D6601之问句,看似完全一样,实记载了圣帝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求知之态,真情实境,不宜删却。
Q7301调气之方:姚春鹏注:“调治病气的方法。”
Q7302衰之以属:
1、黄元御云:“衰之以属,衰之以其属也。”
2、削弱关联疾病。
Q7302攸:《尔雅》:“攸,所也。”即与……相关。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Q0107→Q0108‖→‖SW70—D19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原篇《生气通天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脏气法时论》尾部,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生气通天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所论五味太过对五脏之影响,迁入本位作为帝对《五味论》之归纳和总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尤其是“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重简,正是对《至真要大论》SW74—Q7302“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强调和肯定。
Q0107阴:《内经校释》注:“指阴精。”
Q0107阴之五宫:
1、《素问直解》注:“五脏为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素问集注》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3、据《说文》:“宫,室也”、《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又据《六元正纪大论》SW71-Q3702“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舋、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五宫、六府,其义类也。五宫者,五脏之所居也。脏藏其精,亦藏其神。五脏,藏精神之室,故名五宫。
Q0107津:《类经》十三卷第五注:“津,溢也。”
Q0107大骨气劳:
1、《素问直解》注:“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其劳也。”
2、腰骨肾气劳损。
Q0107甘、苦:
1、《太素》以“甘”作“苦”、以“苦”作“甘”,录以奉考。
2、《素问直解》作“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满,胃气乃厚。”
3、不明经文逻辑,其意不得,且依原文直译,存疑待考。
Q0107筋、脉:《素问直解》注:“筋者,肝所主,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
Q0107沮:《内经注评》注:“沮,坏也。”
Q0107央:姚春鹏注:“央,通‘殃’,受伤。”
Q0108腠理:《内经校释》注:“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交接处,通常多指后者而言,此乃渗泄汗液,流通气血和病邪出入的门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公众号:其人颂经
★ 论梦想
★ 论感悟
★ 驳论稿范文
★ 论勤议论文
《黄帝内经素论》第:岁露论(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