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gcgam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解读唐诗中的请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解读唐诗中的请诗,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解读唐诗中的请诗
解读唐诗中的请诗
总觉得唐诗中的情诗相对于婉转缠绵的宋词而言,让人体会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仿佛多情的宋词是淡雅多彩、细细描绘的工笔画,而唐诗之言情,更像是气度严谨、凝练简洁的国画。于寥寥数笔中勾勒出巴山楚水,古柏青松,更留出山水之余的空白,只觉远天之外余味未绝,别有一番风采。
先说说李白的诗吧,他的.诗作中虽说情诗不多,我却觉得那不多的几首真是篇篇精品,纵然只有一篇传世亦足以扬名。就拿他的《秋风词》来说,开篇四句的神来之笔,“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便立时让人觉得气度非凡,想来已经有人忍不住将那四句化为丹青妙笔了吧。最后两句“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更是将心中的反反复复寻寻觅觅化作了一声长叹,把握之准,入木三分,说是千古名句也不为过吧。
至于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语浅情深,看似平淡无奇,却如老酒一般,初时并无异处,然历久弥香。高手之作,大抵如此。这本是赠友之作,可是人们平时更容易把它当做情人之间的寄语来理解。其实想想也无不可,酒意既然并无二致,又何必在乎酒杯呢。管它是什么样的酒杯,有此好酒,便已足够。
让人为之惊叹为之倾心的优秀诗作也不仅仅只出于李杜等人之手,其他人的大名在文学史上、在中文系的教科书上自然都是有的,只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不太了解罢了。在这些我们本来不了解的诗作之中,却不乏精品。比如唐末张泌的《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在我看来,这正是典型的唐诗风格,凝练简洁,余韵悠长,于寻常语言之中藏下了如此委婉细致的情感。佳作不须多,一篇惊天下!只看这首小诗便觉得,至少从这首诗的表现来看,张泌的“文词清丽”只怕不弱于小杜。其实这一类作品真是不少,也可能是“越读越多”吧,因为很多妙处是一时之间体会不到的,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只有当自己懂得了,或者是有了经历,有了感慨,才能读懂作者的感慨,才能读出那些看似平淡的诗作的妙处。
几年前看过王力先生的一首诗,《题中国历代诗话选》,“诗家三昧不难求,形象思维孰与俦。南国永怀花似火,西楼独上月如钩。萋萋芳草添游兴,滚滚长江动旅愁。情景交融神韵在,不须雕饰自风流。”王老形象地阐述中国古典诗歌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毛主席在给陈毅的信中也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由此可见,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是有它的道理的,那种凝练简洁,那种清丽自然,至今让人高山仰止。查礼在《铜鼓书堂词话》中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此言大为有理,然而并非是说唐诗便无法言此等委婉细微之情,更何况并非所有心绪都要“委婉形容之”,像凝练含蓄的唐诗那样,像善于留白的国画那样,要的就是那山水之后的空白。因为有的时候,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篇2:唐诗中描写夏天的诗
唐诗中描写夏天的诗
夏天的.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活力,我喜爱夏天!
1、《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3、《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4、《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5、《首夏》【唐】鲍溶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
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6、《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7、《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8、《夏日》【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
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篇3: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8、《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9、《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篇4:唐诗中的元宵节
唐诗中的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赛灯的习俗,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之一,故人们又常以灯节称之,可见元宵与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元宵灯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了办公。而且灯节这三夜“敕许金吾驰禁,以看灯”(《两京新记》),也就是暂停执行禁止夜行的法令,让都市中的士民尽情张灯、观灯、游乐,即使拥近宫城,禁卫军也不得干涉。所以,唐代灯节空前兴盛、热闹。
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说起当时的彩灯规模之大,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壮丽的彩灯,吸引着满城市民出来观赏,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记其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长安城的元宵之夜,简直就是个花灯的世界,环顾四周,到处都是火树银花。连护城河上的桥梁也布置了灯盏,远远望去,如同星桥,由于官府解除了“宵禁”,所以桥上的铁索也打开了。游人涌动,遮掩了马匹蹚起的尘土,明月升起,似乎是追随游人也来观灯。
诗人段成式在《观山灯》中,对彩灯作出细致的描写:“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高大的灯火之树,勾画出密集的'枝柯;巨大的龙形灯盏,张开了鲜艳的鳞甲。如此造工,可谓惊人。
诗人张说在《踏歌辞》中写道:“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所谓“龙衔火树”、“鸡踏莲花”,也是对花灯造型的具体描绘。如此盛况,难怪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的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这说明灯节不仅京都长安兴办,而东京洛阳灯节时也是“漫挂红纱满树头。”
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中的“紫姑”,即厕神。据说生前是身份低微的小妾,因受虐待,正月十五夜死于厕中。紫姑神能“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还善于猜谜,在神的世界中虽然是不起眼的小神,却被人们同情和喜爱。
元宵之乐,不只是观赏灯火,还有轻歌曼舞,为人助兴。歌舞演出者多由官府组织的歌妓充当。在明朗的月光下,在火树银花旁,衣装艳丽的歌妓们,在鼓乐箫笛的伴奏中,或清展歌喉,或翩然起舞。唐诗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出元宵歌舞的盛况。诗人王諲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歌舞的场地由歌楼舞榭移到了大街上,唱得更妙、舞得更新了。这显然是大众节日的欢乐气氛助长了歌妓们的情绪。
诗人顾况在《上元夜忆长安》中写道:“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珠翠,这里是代指歌妓,说处处都能遇到歌妓的演出,可见此夜歌舞场面之繁多。诗人崔液在《上元夜六首》中,反复记录歌舞之妙,“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一个“弱”字,写出舞姿之轻盈,一个“暗”字,写出演奏之娴熟。欣赏这样的轻歌曼舞,自然令人流连忘返:“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月亮西沉,灯火稀疏,歌舞已罢,游人仍旧徘徊相看,不忍离去。
篇5: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 解读顾城的诗
★ 古诗中各类之最
★ 木兰诗中特殊句式
★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解读唐诗中的请诗(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