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月作文

时间:2024-01-22 03:39:19 作者:ly02005343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y0200534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诗中的月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中的月作文,欢迎阅读借鉴。

篇1:诗中“月”作文

从小我就知道我们中国有赏月的习俗,尤其是中秋节或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人们更要欣赏月夜的美景,而诗人们便也借此机会以月抒怀。

我学到的第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洒满了房间,照在乡愁满怀的诗人身上。诗人抬起头来,仰望明月,更加思恋故乡的亲人……我想诗人李白的故乡也有如此皎洁的月光,所以他才会借月抒情吧!

在妈妈的教科书上,我还看到了李白的另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其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我非常喜欢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月亮高悬在静静的江面上,犹如天上飞下了一面闪闪的明镜,东升的朝霞像是空中结成的海楼,那真是一种瑰丽奇妙的的景象啊!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词,里边有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亲人长久平安,彼此珍重,共同沐浴柔美的月光。这是多么感人的诗句呀!诗人把他对亲人的惦念、关切全都融在这美好的月色中,千百年来令人难以忘怀,可真算是千古绝唱了!

其实,像这样的借月抒情诗还有很多,它们既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感受,也同时让我学会了珍惜——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我现在的拥有!

篇2:诗中的月作文

漫步在月光下,阵阵微风拂面而来,在这寂静的中秋之夜,不如拿着一本唐诗宋词,去和诗人一起感受诗与月亮的完美结合。

诗中的明月,好似一幅水墨画,月光透过松枝间,清泉从石头间流过。此时,在诗人王维的眼里,他们美得无可挑剔,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千古佳句。

古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亚于我们。当诗人李白自己孤独地站在窗前,看着对面的那户人家正吃着团圆饭,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人,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然而,诗中的明月更多的是对亲人的祝福。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佳节之时,抑制不住思念自己远在故乡亲人的情感,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远方的亲人送去美好的祝福。

而大诗人李白又在这中秋佳节望着天边的明月,举起酒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足以说明李白向往自由浪漫的情怀。

钱塘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在每年的中秋节都会涨潮,唐代诗人张若虚就目睹了这恢弘大气、豪放壮观的景象,写下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名句,显示出了张若虚不拘一格的情怀。

在这中秋佳节,谁人都会有难以抑制的思乡情怀,诗人王建也是如此,于是写下“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月,有诗,有浪漫,更有博大的中秋文化。在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与月的魅力,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所以让我们以赏月为契机,赏月、品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篇3:诗中的月作文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古人的离乡游子常用月亮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他们为站在远处,借着月亮照耀着大地,一个背影,一轮明月,真有几分思乡游子的味道。

第二天,爸爸给我买来一本《唐诗三百首》,里面就有好多写月的诗,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我读《月夜忆舍弟》时,问爸爸“舍弟”是什么意思?爸爸说,“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哦,我懂了。

慢慢的,这本书中的事我都能背下来了。我又问爸爸,写月的诗就这么一点儿吗?爸爸说,不是的,还有好多这样的诗呢!这只是一个开头,不过,剩下的诗你要自己去寻找哦!

我照爸爸的话,果然“找”到了很多写月的诗。我也把它们一一给背了下来,也试着去自己去理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我懂:我去过钱塘江,那时,潮水慢慢上涨,与岸面齐平,金黄的圆月在江面上缓缓升起。读着读着,诗的意境慢慢体会到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我也懂,只是我并不喜欢夜晚,黑黑的,什么都看不见。而且,在黑夜中,一切似乎都是未知的,让人害怕。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画——在细腻如雪、平铺万里的黄沙上观赏碧青燕山上的弯钩黄月,是何等的享受啊!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亲人的情感写活了吗?

后来,我自己还理解了许多诗,对诗起了兴趣,也了解了许多诗人的身世遇际,我也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直至现在,我已经自己写了很多诗了。

篇4:诗中的月作文

四月里的空气很闷,走几下这闷的空气就钻进身体里,很让人烦躁。七点半。刚好黑夜的精灵冒了出来。我提着手提袋,看着天,这晚虽没有圆月,但也十分静谧祥和。不过三个小时没碰电子产品的我,心和手都已经痒痒的了,实在是无心再仔细欣赏这夜色了。

我加快着脚步像家里走去。途中,也看见橙黄的路灯一簇簇撒在路上。还有,听见耳后的朗读声,是很标准很有语感的一阵声音,一道清泉,缓缓从闷热的空气中流开。虽然朗读声很正常,并没有什么。不过,这朗读的正是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很奇怪的是,这声音让我产生了共鸣,渐渐放缓了脚步。

趁着这夜色,我偷偷转过头想去看看这清泉的源头。一位大概四五十岁的女性,牵着一个小女孩,她的背挺得很直,没有一点驼背的迹象,镜片反射出的光,也衬出她在夜色中不一样的气质。然后就看见她轻启两唇,再次从口中吐出那让我有共鸣的声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过了一会儿,她好像发觉夜中的某一角落有目光聚焦在她身上。于是,她看到了我。被她发现,我尴尬地笑了下,又说:“阿姨,你念的很好听,哈哈哈……”

她对我报以一个很端庄的微笑,我讪讪地也回了一个就走了。转过身,刚抬起脚步又听到接下来的那部分内容,不过这次清泉加进了一股小溪,是那小女孩的声音,她跟着一起背。一声成熟端正,一声清脆童真,这实在是这夜里最美的声音了。

她们念到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也在心里默读了一遍。

今夜没有圆月,但心里却有一轮最圆最美最洁白的月。那是诗中的月,那是最美好的祝愿,是中国文化魅力所在,是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

篇5:诗中的月作文

我小时候就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诗,《月下独酌》、《望月怀远》、《水调歌头》、《静夜思》等等,我早已烂熟于心。“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也曾经和李白一样,对于月亮有很多的遐想。

《静夜思》是我背会的第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很短,但是这寥寥数笔却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下独酌》这首长诗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背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刚开始不懂诗的意思,妈妈给我讲解后才知道:李白独自在花丛中饮酒,因为身边没有一个亲友。所以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可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遗憾的是明月不能理解喝酒的乐趣,影子也只是跟着自己而已。无奈之下,作者只好暂时与明月和影子做伴,而且相约在银河相会。诗人想象丰富,语言工整,将他的情感写的活灵活现。

因为意思总在脑子里闪现,所以背得滚过烂熟。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也想像着能和月亮一起做游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两句我非常熟悉,前几年爸爸在北京学习,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妈妈就这样说。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行旅诗《水调歌头》,是作者在中秋佳节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的。尽管身处异乡,相隔千里,但同享一轮明月,苏轼愿弟弟平平安安,也愿天下所有人幸福安康!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今年中秋佳节的时候,常老师通过校信通发给我们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甲流传染,我们不能与老师、同学一起赏月,老师用这首诗表达了我们的师生情!

描写月亮的诗很多,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都聚集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和美好愿望。我爱月亮,更喜欢品读月亮的诗歌!

篇6:诗中的月作文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尽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两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易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达意抒情。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

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滴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篇7:情意延绵诗中月作文

情意延绵诗中月作文

一轮明月当空照,万种情怀心头生。遥望中秋佳节日近,不知又会有多少离儿游子对月长叹、空守惆怅。回首岁月的长河,人们自古便对月亮情有独愫。皓月当空、长风拂面——本是自然界之一景象。但一经诗人生花妙笔缀入,便融入了人们的诸多情感因素,而成为了诗文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闪烁在历史的长空中,让后人传咏不段。

离人思归之情

月上中天,光照万家;正是合家团圆、共享欢乐的时刻。但是此时此刻,却有很多的离儿游子漂泊异地、羁旅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值此良辰美景,却只能对月长叹、独守惆怅。这情这景,怎能不叫人望月怀乡、愁肠百转、思泪珠垂。“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赠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每当月圆明亮的夜晚,羁旅多时的游子心中总会不免萦绕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怀远之情和思归之意。这情这意,如一杯浓郁的烈酒,香飘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似一根长长的线,纠缠着自己,牵挂着家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秋月洒地,让辗转难眠的诗人倍感客况萧条、孤独寂寞,诗人凝望着月亮,不禁想到家里的亲人,想到故乡的一切,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感人心扉的月夜思乡图。那些出师远征、久戍未归的将士们,都是铮铮铁骨,平时驰骋沙场,流血不流泪。可一旦对月望乡思亲起来,也不免愁肠百转、珠泪暗垂。“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但他们的离亲远乡,大多是为了守土卫边,让更多的家庭得以团聚。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思乡之情,让人可敬可佩。说到对故国的思念,不能不提南唐后主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三春花开,中秋月圆,本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但此时对诗人而言,勾起的却只有对往事的无限伤怀。往昔和当今之间的`巨大落差,美景与悲情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作者在通过这寥寥几句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也凝成了自己人生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情人思念之情

对情人的思念是人世间亘古永恒的一道风景。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发达,相隔甚远、别时已久的一对情侣只能对月而思、望月寄情。一份沉甸甸的思念,一双望断秋水的明眸,两颗飞过了万水千山仍彼此牵挂的心,此情此景,思念因月夜的衬托而倍加感人,月亮因浸满了思念而皎洁成了一首凄美的红豆诗。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李冶《明月夜留别》)。描绘的是明月下两个人依依不舍分手时情景:人虽近,但别意已浓;相对无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诗文中虽未言片点的愁意,但最后一句引人的遐想——离别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样,对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踪到任何一个地方。却可以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那飘荡在作者心中的惆怅和愁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描写的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诗文优美,情深意永,将诗人望月怀人、相思难眠、唯有相逢梦中的相思之苦描写的细腻入微,亲切感人。“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描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诗文中虽无一个“愁”字和“怨”字,但隐喻幽怨之情而言于外,女主人公立于阶前默默等待,夜深露水打湿衣襟而浑然不知;回到房中,仍对月凝思,毫无睡意。其等待之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思情之重、盼归之切。

友人挂念之情

人生难得一知己。古人把友情看的很重,对于那些交往过密、感情深厚的挚友或知己,堪比家人,无论他们际遇如何、身在何方,古人都会发自内心地为之思念,为之惦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其情之深,其意之重,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慨叹言志之情

借月抒情是诗文中的常景。面对同一个圆月,诗人将心中的喜怒哀乐融入月中,借月排遣心事,或叹世路艰辛,光阴易逝;或叹怀才不遇,宦海沉浮。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在借明月抒发自己的满怀豪情同时,也从侧面倾诉了自己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的愤懑,以及怀才不遇的牢骚,报国无门的痛苦和虚度光阴 、壮志难酬的苦闷。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当年北宋统治者比较软弱,经常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西夏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当时虽被贬为密州刺史,但报国之志不息,仍满心希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为国效力。作者将满月比喻成雕弓,其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影射宿敌西夏王国。其拳拳爱国之心,、精忠报国之志,让人为之敬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作者因推行变法新政而遭受反对派的排挤打击,作者还乡前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不然,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作者通过“明月何时照我还”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谢灵运《岁暮》)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大有抒发的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

篇8:诗中日月长作文

诗中日月长作文

诗中日月长是什么,让我在如烟的红尘中看到那淡若烟萝的墨香游离在诗笺之上,如寂月之夜中的一阵风绕过风铃,如那迷茫的黄昏之边,一抹佛灯烁砾之光,这曾经的轻吟浅唱,是千年未变的咏叹调,尽显花样的高贵,如一首长歌摇开了一方新的天地,摇出了一段辉煌的文明,让我在冥冥之中忽触一点灵光,魅影粹金,忽然间清点心灵。

在苦冥与黄影之间,在年代与年代,情感与情感的交汇之地,出现了这样的诗篇!在中国的荒原大地之上,那千百年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就在这浩荡的战争中,诗人的激情爆发了,在这辽阔的边疆之上,他们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有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的奇观,有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这些注入了血泪史的诗篇,扬扬洒洒的将千百年前,遥远却又相似的惆怅与诀决再现。在诗篇之后,在军队凯旋之后,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间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又一阵的烟飘散而去了……

终究又回到了御柳江畔的皇都,在扬花比清溪还透明的月夜,是哪个放荡不羁的灵魂淡入浅出的吟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夙愿,于是月亮便承载了又一段美好的情丝,这多情的人儿,人们要怎样记忆你呢?是你让我们能对这明月悲对着明月喜,对着明月期冀。那如昼的灯市,月亮悄悄爬上柳梢,相约的佳人来否?这甜蜜的片段被诗人题及便成了后人仰望的意境,曾有多少人向往那描述中的花市,满天的彩灯与那谧光魅影的月亮升入深邃的天空,更是那神秘的幽会也不知牵走了多少人痴痴的灵魂。若是等来了佳人,便是皆大欢喜了,若是等不到便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了。不论喜与愁,这区区几字便引领了灵魂。

这飞跃在纸上的传奇,有说不完的“寒蝉凄切”道不完的“古道瘦马”猜不透的“几多愁绪”千百年来,风云万变,而那几只竹管笔所偶尔涂画的诗,却能镌刻河山,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篇9:诗中“月”

诗中“月”

小时候,妈妈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古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好处。我问妈妈什么叫“好处”,妈妈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月光正洒进来,风吹杨叶沙沙伴唱,还有龙山河里的青蛙愉快的呱呱的叫声,把妈妈的吟哦声衬托的很“古典”。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月夜,因为《水调歌头》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问妈妈宫阙是什么意思,妈妈说,你不是天天想住在宫殿里吗?宫阙就是宫殿。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地读了下来,读了许多描写月的古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哦,这首诗我懂得。窗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诗人抬头遥望清冷的明月,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读着读着,这诗句中的意境就慢慢浮出水面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不喜欢古代的小孩子的思想,美丽的月亮不应该只是白玉盘,它更应该是明镜。读到“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时我笑了,原来几千年前的小孩子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啊!

李商隐有一首《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还有明朝的诗人边贡的《嫦娥》:“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两相对照,嫦娥的寂寞和对人间的思念跃然纸上。

渐渐的,我读诗读出了乐趣,也试着开始写一些小诗,同时开阔了视野,也增长了知识,这就是读诗的好处。

篇10:[开学征文]诗中月

静溢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总能见到一轮明月高挂天空。

月,从古到今,它总是徘徊在人们瑰丽的想象中。那一弯淡淡的山月,那黄昏后的柳梢月,那霜满天的落月,总会留给人们一丝清新的诗意。交织其中的,或喜悦或悠然或惆怅,总会随那淡淡的月光一起流泻在诗中。

月,是诗人的知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明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诗歌中成长,我们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古诗中成熟,我们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中思索。月亮带给了人类无尽的.遐想。

月亮里每个人所眷恋的故乡。不论你身在何处,飘零何方。于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杜甫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里有一个孤独的世界,所以才拥有了这般凄凉冰冷的月光。看啊,”寂寞嫦娥舒广袖”,却无人欣赏,哪怕再曼妙的舞姿,也掩饰不住那心中的孤独;吴刚不知年轮,永远无奈的砍着那棵怎么也砍不完的桂花树,只能”捧出桂花酒”,痛饮美酒,借酒消愁,岂料”借酒消愁愁更愁”;”白兔捣药成”,却不知应该给谁来品尝……

月亮里有着无尽的美丽,永远带着她那如花的笑靥。于是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是有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于是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在皎洁的月光下,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言“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王维弹“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昌龄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曹操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张继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牧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张若虚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儿童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诗中有月,月中有诗。诗因月而传,月因诗而名。细细去品味历代那些与月有关的诗句,总让人感到爱的甜美芬芳。

篇11: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 毕业论文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1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意蕴10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总是将月融于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1个极高的水平。唐代天才诗人李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写作传统。在李白笔下,月具有10分丰富的意象,李白的写月诗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李白将明月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上升到1个新的境界,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诗人的咏月诗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诗中的月意象,首先从李白的.诗中归纳有关月的诗歌,进而分类来讨论其诗中月的意象,其次说明李白与月的情缘,更好地明白月亮的特征,从中得出李白写月的原因。

关键词:李白;月亮诗;意象;恋月情结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he moon image often become human thought carrier of emotion,The connotation is very abundant. In many chanting monthly poetry, the poet always thought of him into his inner feelings, and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on mutually shine, and created many beautiful aesthetic realm, the literary quality poetry, and art skills and content to a very high level. Talented poet Li Ba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is kind of writing tradi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In Li Bais rendering, the image is very rich, Li Bai wrote the poem has his own unique style, has h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Li Bai experiences the emotion of the bright moon image and prones to deepening and wonderful, make the moon theme in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rise to a new realm, creates and exert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the poet such as Liu Yuxi , Su Shi,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that it is Chinas monthly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wo respects to explore Image of the moon in Li Bais poem , sum up the poem about moon in poem of Bai Li at first, and then classify to discuss the image of the moon in their poems. Secondly explain the love of Li Bai and moon , better characteristic of understanding the moon, obtain the reason why Li Bai writes in the moon from it. Exert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which chanted the monthly poesy such as Liu Yuxi , Su Shi later,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Chinas monthly culture.

Key words: Li Bai; The moon poem; Image; Love the circumstances of moon

篇12:李白诗中的月与酒

李白诗中的月与酒

诗仙李白惯于寄情于明月,擅于用月意象抒发情感。下面来看看!

“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酒”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个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文化现象。酒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部落,他们从采集的野果储存后发霉尝到了酒味,酿酒文化从此开始。从夏朝酒文化盛行,到商人善饮酒,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酒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种文化。

酒文化继续延续,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酒政文化”,三国时期酒风极盛,劝酒之风颇盛,喝酒手段激烈,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饮酒成为了雅趣,酒与情,酒与诗接下了不解之缘。

酒文化继续丰富,到了唐宋时期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李白饮酒解愁,苏轼饮酒赋文。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到了明清两代,饮酒特别讲究“陈”“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纵观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不少人在觥筹交错、悲欢歌啸之余要冷静思考,这就不足为奇了。

翻开李白的诗作,题材多与“月”“酒”相关,其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我作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如下。

一、问月饮酒,叹生命短暂而达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和游子思乡、闺怨之愁结合为一体,似乎成了定式。但是,李白在《把酒问月》这首诗中对规定的母题作了一次彻底的'突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句把本不相干的月和酒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李白端着酒杯问月,姿态潇洒,富有诗意。酒能让人兴奋,使艺术思维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酒成了赋诗的兴奋剂,解愁的良方。而李白问月饮酒,在感叹生命的短暂这一点上和今人是一致的。他叹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两句似乎是反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确,人生与永恒的明月相比,显得十分短暂。面对永恒与一瞬,人们会生发许多感慨,而李白却显得有些达观。他的《把酒问月》用这样的话来作结:“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种面对生命苦短的达观,来自于酒的迷糊和麻醉,归咎于酒的使然。

二、邀月独酌,隐藏孤独寂寞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把月光和酒作为意象,把月光当成富有生命的活人,邀之即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自一人的李白饮酒解愁,实在孤独。但富有人性的明月,李白举杯一邀,影随其身,成为朋友。而月亮和影子毕竟不是朋友,把月和影子当朋友,恰恰是没有朋友的结果。正如杜甫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哪怕是短暂的欢乐,在李白看来也该尽情享受,及时行乐溢于言表,恰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以说,李白独酌邀月,正是为了解脱孤独寂寞之感。

三、白酒黄鸡,高歌自信人生必有用

在李白的一生中,742年(天宝元年)是他最值得高兴的一年。这年,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此时此景,李白饮酒不用邀月,不用问月,酒是新熟的酒,食是秋肥的黄鸡,情是喜悦的情。酒酣起舞,浑身充满自信,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的眼里,看不起自己的人如“会稽愚妇”,而自己却是“朱买臣”。此时,李白的心中也有怨,怨的是马跑得慢、路途太遥远,正如其诗句“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所言。

篇13: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篇14: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月的意向例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

篇15:古诗中带月的诗句有哪些

6、浅拂朱铅,春风二月梢头——宋·王沂孙《声声慢·迎门高髻》

7、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宋·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宋·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10、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11、想故国、高台月明——宋·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12、三元一会经年净,这个天中日月长——唐·吕洞宾《绝句》

13、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14、摆撼乾坤金剑吼,烹煎日月玉炉红——唐·吕岩《七言》

15、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宋·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篇16:乐天诗中作文

乐天诗中作文

你没有极其优美的语言,但你的诗歌平易浅切,却胜过它。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几处早来的莺儿争着栖息向阳的树枝,不知哪家刚归来的燕子在啄泥衔草构筑新巢。莺儿似通人意,喜春飞跃。莺飞燕舞展现了新春的活力。莺在啼,燕子在呢喃语,那是新春的美妙语言。于是,你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初春,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光的青辉下,露珠闪烁着光泽。抬头看,一弯新月刚刚爬上天空,如同在碧蓝天幕上悬挂着的一张精巧的弓。宁静又和谐的夜晚,蕴藏着你对大自然的喜悦与热爱之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江水绿,红日普照,江边的.花伴随着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面,江水为之绿波荡漾。红花红,红得胜过火焰,于是红得更红;江水绿,绿得像蓝草,于是绿的更绿。春天色彩绚丽,耀人起眼。

古原上的草斩之不尽,锄之不绝,蔓延了整个原野。虽野火燎原,烈焰可怕,瞬息间,大片的枯草被烧个精光,但是,再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于是你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野上的草,性格跃于你的诗上,更体现了从烈火中再生的精神。

你,因为政治上的失意,选择了一条“吏隐”之路。政治上遭受打击,遭贬谪的你,充满了抑郁之情。与自己的风尘知己,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融为一体。于是你写下了《琵琶行》。

篇17:诗中“冬”作文

冬季,本是一年中最萧条的季节——漫天大雪,没有一点生机。它不像春天朝气蓬勃;也不像夏天绿树成荫,更看不到农民伯伯在秋天的灿烂笑靥。可我对冬天却是情有独钟,季节不分贵贱,更何况冬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60首》,其中,一首《江雪》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到这首诗时正是寒风呼啸的冬季,即使坐在教室里也依旧会感到有一阵阵寒风往衣服里钻。但诗人柳宗元却不讨厌冬天的寒冷,我从《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能看出。儿时的我读诗都用毫无依据的推断力解决,幼稚的以为柳宗元下雪天去钓鱼,还是独自一人,没有丝毫美感,直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为了抒发自己遭遇迫害后心中凄凉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诗也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白朴的诗《天净沙·冬》中“一声画角憔门,门庭新月黄昏”,初读我不了解诗意,便拿之前学过的一首《天净沙·秋》做对比,《秋》中有这样的诗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既然如此,我揣摩片刻之后,便觉得应该是作者在冬季时看到了月亮挂在半空,至于谯门,应该是些古代时的城门吧!白朴的诗很有画面感,意境优美,一字一句都写得恰到好处,每句结尾都有精彩的押韵,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每次读他的作品,就像书中开出了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儿,争奇斗艳,真可谓妙笔生花呀!

冬天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被描绘画得如此美丽,我们这些读诗之人自然也要好好品味,如同品茶一般,不求速度,只求心有所获。诗,就像一座屹立在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我尽情徜徉在海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篇18:诗中“冬”作文

小时候,我最喜爱的就是春天,然而当我走进诗的世界时,才发现冬天也是那么美。诗人呕心沥血,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么地美啊,就像真的有这么一幅画面在我眼前闪动:雪在空中飞舞着,飞了一夜,它们有的落在地上,有的落在了树枝上,一簇簇地,待到明早来看时,雪已经停了,它落在树枝上,从远处看,就像是梨花开了一样。

我喜爱诗的世界,因为我从小就被爸爸感染了。每当我睡不着的时候,爸爸就会在我耳边吟诵诗歌,如:“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记得爸爸讲给我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并不知道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诗中有个霜字,所以应该是写深秋的。由于爸爸从小的培养,我便更爱诗,特别是描写冬天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直接赞美了梅花,虽然这首诗没有提到冬,但梅花也是象征冬天的意思。这句诗一直被我牢记在心,并做为我的座右铭,时时鼓励我,鞭策我。它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就是胜利。人或许要经百磨、经百难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唐朝诗人柳宗元有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曾写过一首诗“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还有……太多太多了,说也说不完。现在,我是越来越喜爱诗了,特别是描写冬天的诗,所以我想说:“诗的世界等我,我来了!”

篇19:诗中“冬”作文

在冬天的一个晚上,那时我还很小。北风呼呼的敲打着寒窗,因为这里是南方,很少下雪,所以我从未见过雪。老爸瞧着这天气,不禁吟起了“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诗。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呀?”爸爸笑着说:“等你长大见过雪了,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奥秘。”

渐渐地,我长大了许多,可还是经常会读到一些不理解的诗句,不理解时,我就会去请教我那博学的老爸。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在冬天时的一个夜晚,作者感觉春风吹来了,满山的树都开了花。可我仔细一想,不对呀,在冬天怎么会有梨花开放呢?更不会每棵树都开花呀。我不怎么明白,只好硬着头皮去问老爸了。老爸看着我那好奇的目光,也不得不回答我了:“这是作者的比喻手法,作者把树上的冰雪比喻成了梨花。”哦,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除了问人,我也会自己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景,让自己身临其境。我读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里是南方,梅花很难种活,所以我就只有想象那种场景了:“墙角的几枝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放,远远望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原因是有阵阵香味传来。”这样就理解出来了。

随着我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我又读到了《江雪》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两首诗可不好理解。我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来,又不好意思去问老爸,就只有靠电视记录片来理解了。《江雪》应该是一个渔翁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独自钓鱼,说明了渔翁的孤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的意思应该是一个游人在旅途中遇到了风雪,刚好夜幕降临了,游人也就只有在芙蓉山主人家里留宿了。

是爸爸的启蒙让我迷上了古诗,我也因此创造出了我自己的理解方法。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诗中日月长作文

诗中母爱作文500字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之诗中月

古诗中各类之最

古代诗中快乐多作文

诗中的春400字作文

木兰诗中特殊句式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诗中的月作文(共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中的月作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