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的名句

时间:2023-12-07 03:33:42 作者:sky122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ky122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陶渊明诗中的名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诗中的名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陶渊明诗中的名句

陶渊明诗中的名句

陶渊明诗词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8、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2、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0、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1、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2、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不为五斗米折腰。

25、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28、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0、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3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篇2:陶渊明名句

1.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3.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4.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5.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7.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9.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1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1.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2.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3.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14.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 不为五斗米折腰。

16.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7. 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8.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19.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0.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1.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2.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23.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4.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25.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26.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7.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28.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0.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31. 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32.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33.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34. 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35.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36.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37.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8.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39.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40.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41.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篇3: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4、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5、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6、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7、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8、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9、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3、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4、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5、不为五斗米折腰。

1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7、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18、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1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21、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22、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23、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4、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5、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2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7、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28、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30、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31、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3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3、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3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3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3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38、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39、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0、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42、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3、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4、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45、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4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8、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49、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5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1、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5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5、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57、生命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58、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5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0、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61、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62、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63、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64、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65、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6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68、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69、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70、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71、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72、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7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7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5、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76、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7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80、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81、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82、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83、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84、生命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8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8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87、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8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9、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9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9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9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96、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97、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9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99、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00、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01、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10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03、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10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0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06、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107、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08、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09、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110、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11、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112、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113、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14、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1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16、不为五斗米折腰。

11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18、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19、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1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2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2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123、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12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篇4: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8、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2、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0、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1、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2、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不为五斗米折腰。

25、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28、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0、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3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2、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3、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34、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35、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36、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3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3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9、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0、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4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4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43、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4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5、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46、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7、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1、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52、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5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5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5、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5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篇5:陶渊明诗中的酒

古有诗经:“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有阮籍借酒装傻,明哲保身。酒自古诗中便有,然而真正成为意象却还是在陶渊明的诗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陶诗前,虽然众多诗人提到酒这一事物,但只是激发情绪的兴奋物,并不代表特定的感情。而能被称为意象必然带上了诗人主体的感情色彩。酒到了陶渊明手中,已不仅仅是酒。酒中掺杂了太多诗人的情感,有喜有忧、有乐有愁。酒瞬间有了感情和意义,令读者在品诗品酒的同时深深地被诗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与才气学识征服。

在陶诗中,写酒或写与酒有关事件的诗歌达陶诗总数三分之一之多。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夸张地说“有疑陶渊明之诗,偏偏有酒。”酒、菊、松、鸟更是陶诗的经典意象,包含诗人过多的思想情感。在细细研读陶诗中的写酒诗后我将写酒诗归为三类:

一、借酒抒情,渴望自由。

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杂诗》十二首其五)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黑暗的官场倾轧让他失望了。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即使在归隐后,受到儒释道影响的陶渊明始终徘徊在仕与隐的主要矛盾中,造成了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的几次反复,更表现在他归隐后的内心的苦闷与愤懑。尤其是陶渊明天性好自由,性本爱丘山,此时的酒只是陶渊明渴望自由表达愿望的寄托物。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写酒诗的背后“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酒可以使人迷醉,使人放松,陷入自由无羁的状态。在酒里,陶渊明轻易地实现了寻找自由的愿望。酒就是他逃避社会超逸现实的工具。在《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其谐。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诗人不违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其中出现了壶浆、欢此饮等与酒相关的词。一位好心的老农夫带上美酒来拜访陶渊明,劝其再仕为官,与世沉浮,同流合污。陶渊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农夫的好意,表明自己不愿再入黑暗官场,只愿自由自在地在这世外桃源过其一生更直白地表明姑且一同欢饮此酒,决不返车往回奔。酒就是陶渊明最安心的自由天地。酒中才没有黑暗没有倾轧,才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天堂。在《饮酒》二十首中第十三首“”陶渊明更是借醉者之口将自己愿醉不愿醒的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两个不同的人常常一起喝酒,一个长年独醉,一个终年独醒。醒者醉者互相嘲笑对方,说的话也完全不相干。但在诗的后两句,陶渊明真切地说出了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角聪慧。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陶渊明要以长醉不醒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忧,在酒中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在酒中幻筑一种想象的真实存在的时空。

二、把酒言欢,友谊情长。

借酒抒怀,除了表明自己渴望自由超脱凡俗之外,陶渊明常以酒会友,把酒言欢,将他与友人的美好深厚情谊寄放在酒中完成一种精神上的相交。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总是带上功利性和目的性,尤其在我们市场经济时代。酒桌上谈生意那是再好不过。然而陶渊明的酒超越了功利性和目的性,只是纯粹的酒纯粹的友谊。陶渊明的朋友都知道陶渊明爱喝酒,所以每来拜访都会带上美酒佳酿与他一同欢饮共叙情长。陶渊明也常常在酿新酒后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中品尝,饮酒作乐,做诗谈天。在《停云并序》中陶渊明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共饮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停云》,思亲友也。。。。”在陶渊明的朋友中也能分出三种朋友,一类是做官的朋友。陶渊明并不是希望借他们的势力展示自己的。而是真心结

交能与他平等真诚相待能够共饮的朋友。《酬丁柴桑》就是送给陶渊明的朋友丁县令“”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其中也寄予诗人殷切期望;次章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浓郁的情意重,透露出和谐的喜悦。陶渊明以心结交朋友,朋友也就以心回报他。酒只是表达情意的`象征物。第二类的朋友是生活在田园中,但也喜好读书吟诗的隐逸人。陶渊明与这类人志同道合,饮酒只是相聚的方式,共同做诗吟唱好不快活。《乞食》一诗记录下陶渊明晚年由于饥饿而出门乞食,遇到一位好心人遗赠、留饮的故事。这个好心人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更尊重诗人的自尊心“”与酒招待诗人,以诗结交诗人,可谓与陶渊明为同道中人。第三类是和善的一起劳动的农民朋友。他们以其质朴之心与陶渊明相交。陶渊明也用自己最真诚的感情回应他们的友谊。《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就将诗人与他的朋友相聚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神往。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陶渊明与他们的相交很简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两杯酒和关于农事的话题就是友谊的开端。

三、借酒浇愁,困苦难过。

生活有甜亦有苦,有乐也有愁。陶渊明虽然隐逸避世,但他的内心始终关心国事关心社会,这就造成了隐与仕的矛盾。在《饮酒》二十首中,涉及社会黑暗的就占三分之二以上篇幅。表明陶渊明身在田园,心却一直在乱世中。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交,他把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感慨,以及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都总归在《饮酒》这个题目之下,最后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怀抱大志,却要冷眼看着这个黑暗的世界,心里的苦闷向谁说?只能借酒消愁!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活在田园中并非只有欢乐。饥荒、火灾、虫灾等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在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更是一落千丈。《乞食》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饥饿难耐,陶渊明只好走上街去乞食。只凭想象也能知其中的尴尬之情。但是诗人若不是真的遇到困境,何必作践自己。幸好遇到了一位好人。主人没有嘲笑他,也没有施以嗟来之食,而是将他当做尊敬的客人,用好酒好菜招待他。更顾及诗人的自尊,用诗文来切磋。使得诗人铭记在心日后定抱这漂母一饭之恩。可是仔细想想无论主人多尊重,贫穷多病的日子真的让人难过。此时的酒更像一种麻痹物,可以让人没有忧愁。

酒对陶渊明来说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陪伴物,无论忧愁还是欢乐,酒都是陶渊明抒发情怀的工具。所以

篇6: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一) 前期仕与隐的矛盾

陶渊明29岁起仕途为官,至54岁终归乡里,其间曾历经几仕几隐。陶渊明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出仕的,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最终选择归隐了却余生?我们试来分析陶渊明仕与隐的矛盾。

前面已经提到陶渊明的家境很贫寒,他也常在作品里自叹,“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鉼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序》)。而立之年,陶渊明上要赡养母亲,下要抚养妻儿,为官赚取俸禄来养家糊口是陶渊明出仕最实际的想法。因为生活的需要,陶渊明初任州祭酒。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不堪吏职而辞去了官职。

后来陶渊明又入桓玄幕,做过参军和彭泽令,除了贫穷的理由外,桓玄的出现曾令陶渊明幻想动荡的时局将会有所转机,这令他点燃施展政治抱负的希望,陶渊明因此再度出仕。

然而,做了官的陶渊明,眼看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政治理想的破灭,人虽在职,心却倍感压抑,自然地怀念起纯朴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先后丧妻、丧母、丧妹,他请假回家服丧,便借此居丧在家,短时间内逃避官场纷扰。一个胸怀宽广、向往自由的人,不可能一直忍受桎梏的束缚。陶渊明做人讲求不违背真心,做官讲求不违背良心。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既有悖耿直的秉性,又违背做人的原则,陶渊明宁肯解绶去职,回归田园。

《和郭主簿二首》写于为妻居丧期间,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宁愿回归田园,过朴实闲适生活的愿望,“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榖犹储今”,陶渊明仿佛回想起年少时读书“不求甚解”和“躬耕自资”的田园情趣。《游斜川并序》悲叹时日无多,人生应当及时行乐。《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抒久仕念田园之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反思为何为官,表终归田园、养真本性之愿。辞彭泽令前一年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归隐的愿望愈发强烈,他说自己是“宛辔憩通衢”——不是仕途中人却入仕,原本想遁世长往而暂且憩于仕途通衢的,“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才是真我所愿。

陶渊明时而官场时而田园,表面看似是仕与隐矛盾心理的无法调和所导致的结果,但究其根本,都是陶渊明“不违心”的表现。陶渊明实实在在,不刻意,不做作。为官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其他浮夸的理由;即便有济苍生的猛志,也不趋炎附势,与权贵同流合污;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就回到淳朴的田园。陶渊明可以坚持自己的本性反复游走在仕与隐之间,不受世俗陈杂的干扰和羁绊,这种豁达的心态归根结底是由于陶渊明执着于眷恋自然的`朴实人格。

(二) 归隐后对现实的关注

魏晋时期盛行隐逸之风,它深受玄学的影响,主张遁世幽居。“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必然主张超乎世俗,不以物务营心;而同时既注重自然,则当然会希求隐逸”,陶渊明是典型之一。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十八),“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答庞参军》四言),“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答庞参军》五言)。陶渊明归隐幽居,是否在他的心中就已然了无关切了呢?王瑶先生认为,隐居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常见现象,隐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改革。陶渊明正是由于猛志不获骋,对政治失望绝望,才会退隐乡里。这个群体“正因为他们对现实不满,才有了逃避的意图,但‘不满’本身不就表示他们对现实的关心吗?……因为不满才隐居的人,实际上倒是很关怀世情的人”。

陶渊明写下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借神话故事讽刺当朝政权。其十(精卫衔微木),陶渊明以精卫和形夭来自喻,感叹虽猛志常在但良机难待,讽当朝者没有任人唯贤,悲自己一生老大无成;其十一(臣危肆威暴)谓上天有眼,为恶不可行,陶渊明“以古喻今,抨击‘佐恶之奸臣’,正是诅咒和控诉了桓玄的篡夺行为。”其十三(巗巗显朝市),陶渊明感慨统治者用人不慎必将招致祸害,他指出尧舜禅让“是君主让贤,选用贤能,是公正的、光明磊落的”,桓玄等人“是奸臣篡权搞政变,是邪恶的、阴险毒辣的”,“从而由正面驳斥了以禅让文饰篡夺的谰言”。又如五言诗《述酒》前半部分说的是晋室衰败刘裕篡位的动荡朝政,后半部分说自己隐居躲避乱世的纷争。这些诗篇都是论当时政治的,“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还留恋官场,这两者不能等同来说。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并不只限于为官之道,他的心中始终是关怀世情的。他并不是在乎当朝皇帝究竟姓甚名谁,而是在乎皇帝统治下的国运是否安泰,黎民百姓是否衣食无忧。“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亲眼见到农村景象萧条凋敝,可知百姓疾苦之深。如此心怀苍生,不正是读书人该有的胸怀吗?

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在精神上还是颇有波澜的。一方面他决心忘却世俗,在田园自然中悠然自得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陶渊明由亲历的农村窘迫的生活勾起对世情的关怀和对政治的批判。一般的隐者,也许归隐之后就全然不闻世间之事,只囿于山野林间。陶渊明终究割舍不去时代的情感,他还有包容世情的胸怀,不落冷漠隐者的窠臼。陶渊明心理的反复和矛盾,都恰恰表现出他忠于“心性使然”的特质,他没有把仕与隐在形骸上或精神上界限化,他的思想是开阔的,他的心性是自然的。

篇7: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作为大力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大力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田园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所以后人往往又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门类。那些描写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都可以称为田园诗。这些诗基本上都追求一种宁静、安逸、空灵、脱俗的诗境,表现诗人洁身自处、超然出世、宁静和平的思想和心态。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仅局限于对大自然的描写与赞美,也不仅仅是对田园生活的反映。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读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真实情感,也可以从他的田园诗中看出他对于人生的一些态度。

一、由积极出仕到向往隐逸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中,刚刚回到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就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热爱。他看待农村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欣喜之情。

仅仅是回到农村,开始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为什么就足以让陶渊明如此高兴呢?这就不得不谈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和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一样,陶渊明自幼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正是他自幼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的真实写照。他也曾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个人理想,想建立一番功业。“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希望游行的张掖和幽州正是晋朝当时北边的边塞,年轻的陶渊明渴望像古代的游侠一样,仗剑建立奇功伟业,为国家作出贡献。从这些诗句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理想和个人追求。这也正是陶渊明为什么数次出仕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其他大的士族相比,但是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生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因此,纵使陶渊明再有才华,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很困难的。所以他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任的还是祭酒之类的小官,而且因为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自解归田”。后来被召为主薄,他未就任。直到他三十五岁时,又再次出仕,投桓玄门下做幕僚。后因为桓玄阴谋夺权和丧母而再次辞官。后来桓玄举兵攻入京师,篡夺王位,改国号为楚。元兴三年(公元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于是,陶渊明再次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次年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出任八十余天,便辞官而去。

以辞彭泽令为界,陶渊明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而他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由积极出仕转变为向往隐逸。而《归园田居》其一,正是他对自己十几年宦海沉浮的最好写照和总结。此前,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间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隐居,心情很矛盾。但是在辞彭泽令之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正如他的诗句:“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等,都表明了他与官场决绝,隐居的决心。此后,无论是来自生活的艰辛还是来自官场的邀请,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一直过着躬耕隐逸的生活。

二、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陶渊明一生都与农村田园有着不解之缘。早年的他生长在农村,这使他对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都感到无比亲切。正如他说的一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驱使下,他屡次出仕,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屡次归隐。到最后,他终于明白,在当时那个世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很难实现的。他更向往的是鸟儿般的自由。所以最终当他由彭泽令挂官归田,宁肯抱贫归隐,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当他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叹时,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归耕后远离政治纷争、重获自由的欣喜之情。

陶渊明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是很强烈的。即使是在出仕任官期间,他也不时流露出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怀恋与追求。这一点,在陶渊明的行役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饱受行役之苦的陶渊明发出了“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的感叹,让人顿生怜悯之心。而最后几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则明确地表示出他思念家乡园林的美好,深觉官场社会的生活真的可以告辞。这首诗明确地表现出了陶渊明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桓玄幕中为仕,让陶渊明深刻体会到行役之苦,行为和精神上的不自由也让他更加眷念久违的田园生活。正是由于陶渊明向往自由的生活志趣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格格不入,他才会在屡次出仕后又屡次归隐,以寻求自己身心和精神上的自由。在他归隐后作的大量的田园诗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追求、歌颂与赞美。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他常常用“鸟”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的陶渊明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犹如大鹏展翅,志在高远。于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融入飞鸟之中,借飞鸟来抒发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却让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看到云中的鸟、水中的鱼,不由得感叹:我不如天上的高鸟、水中的游鱼,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而自己呢,却要离开自己热爱的美好田园,而奔走异土他乡,使自己心灵和行动都受到束缚,内心感到无比的惭愧和忧伤。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飞鸟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住的是“茅庐”,过的是清贫的生活,但是他仍是深深地爱着这种生活,就象鸟儿在飞累了之后有巢作为栖身之处一样欣喜。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很多诗歌是反映他日常的劳作情况的。比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是对陶渊明劳动生活的一个具体场面的描写。其实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看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并不只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12]般的闲适,也注定要和平常的农夫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所谓人生在勤,如果没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要想有所收获是不可能的。但是陶渊明与一般农夫不同的是,他在躬耕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美。“带月荷锄归”正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劳动生活之美。其实这首诗的中心在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意思是:衣裳被露水打湿没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心地去做事说话就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生活不可谓不艰辛,但比起劳动生活的辛苦,他更加害怕的是意志上的不自由。他归耕于田园,追求的正是做事、说话可以不违背意志的那一份自由。这就更加突出了陶渊明对于自由的那一份执着追求。

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创作了不少表现其田园生活的诗文。在他的笔下,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生活显得无比恬静而又充满了自然之趣。归隐初期的陶渊明刚刚从污浊的官场下来,所以田园生活对他来说十分美好。他觉得田园生活闲适、平和而具有诗情画意。但是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这并不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全部内容。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战乱频发的年代,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洵阳郡正是桓玄和刘裕拉锯战争中饱受战祸的地方,经过多年战乱的洵阳农村的田园生活真像陶渊明笔下那样宁静和平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战火频发的年代,没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生活如何能悠然自得呢?在陶渊明的诗文当中,我们也能略知一二。仔细研读陶渊明的诗文可以发现,他后期的生活给人更为强烈的感受是悲悯苦涩远远多于自适愉悦。仅仅过了几年相对闲适的日子,他的生活就开始陷入困顿。妻子的早亡、不止一次的火灾、虫灾、水灾使陶渊明的'生活陷入极度贫困之中。这些都在他的诗《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集中表现出来:“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这是一首诗人回忆往事的诗。诗歌用怨诗楚调为篇名,表现了诗人对时事和自己处境的哀伤和感叹。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忧苦,回想这一切,他不禁有些感慨。这一次对着两位他的好友,他便忍不住大倒苦水。陶渊明到了晚年很贫穷,甚至到了挨饿的程度,以至于写下了《乞食》一诗。乞食,对中国的文人来说是多么难堪的字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他宁愿乞食,也以“吾驾不可回”的决绝态度回绝了晋安帝的征诏,也回绝了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无论自己的现状是多么窘迫,他始终没有改变归隐田园的初衷和丧失其为人的准则。我认为,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是陶渊明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是能够泰然处之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同时,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有77处之多。所以,他的思想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而“安贫乐道”这一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就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

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陶渊明出仕的确有为谋食的因素。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在《饮酒》二十首其十九中也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另外,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更明确地说明了其出仕的原因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困境所迫。这种为饥所驱使而出仕的原因我们应该把它视为陶渊明出仕的外部因素。正如我前面分析的,陶渊明积极出仕的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建立功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宏愿抱负。其实陶渊明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更明显地袒露出他此时的心迹:既心系仕宦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又不满“志意多所耻”的官场,想恪守自己的“道”,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由此可见,陶渊明从他决意出仕那时起,他就在进行着建立功业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安贫乐道的两种人生选择。他最终归隐田园生活,说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占据了他选择的主导地位。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情操,他才留下了“不为五豆米折腰”的佳话,被后人称为“靖节先生”。

在陶渊明隐居田园后,始终将安贫乐道作为行为准则在要求自己。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开篇就提出孔子“忧道不忧贫”的古训。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他选择的是勤勉地耕作,自己养活自己的道路。“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拿起农具高高兴兴地按时耕种,劝勉农人安于自己的生活。而从具体农业劳动中,他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无论是吹过田园的风,还是欣欣然露出新的生机的麦苗,都让他感到愉快。从这首诗我们就能够明确地看到陶渊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从陶渊明众多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超脱于现实的那一份闲适,他对理想的那份执着,对自由的矢志不渝的追求、面对困难和灾难的那种从容不迫,都让我们敬佩。他那种轻物质、重精神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篇8:陶渊明名句赏析

陶渊明

陶渊明博学多才是一名杰出的文学家,且擅长诗文。对自然有着痴迷的热爱,不愿在仕途上向恶势力低头,向小人奉承,便归隐田园,感受自然之灵气,白天耕作,闲事饮酒作诗,过得淡然悠闲。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陶渊明的名句和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的名句

陶渊明诗词名句摘抄

中考语文知识点:屈原,陶渊明名句

古诗中各类之最

陶渊明谥号

陶渊明文集

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桃花源记

陶渊明代表作

陶渊明诗中的名句(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陶渊明诗中的名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