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的由来

时间:2024-05-23 03:36:06 作者:jackye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ackye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重阳糕的由来,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重阳糕的由来,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重阳糕的由来

重阳糕的由来

九月食糕 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 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 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一 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 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 重阳节俗。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 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 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重阳节国内各地习俗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xx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7]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重阳节吃的东西

重阳节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

花糕,别名也叫栗子糕。它的制法是用江米面加水蒸熟,用屉布沾水包起蒸熟的江米面揉均匀至光滑,分成四块,再分别拍成2厘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馅,再铺一层江米面,依次类推连铺三、四层后,在最上面密密实实的码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最后撒上京糕丝、青梅果脯等就算制成。无论看着还是吃着都类似于多层的酥皮儿。早年间在北京以东四牌楼那儿的致美斋、桂馨斋做的花糕最有名。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具体做法是:将生栗子去皮蒸熟后捣成泥状,分成三份,一份摊开做底,然后铺一层京糕片,再铺一层栗子泥,再铺一层澄沙馅,最后在上面铺第三份栗子泥。而后,用切成小块的京糕片和青梅丝拼成各种图案。这样就制成了黄、红、褐三色相间五层码放的栗子糕。吃的时候再浇上用白糖和桂花熬成的糖汁。

篇2:重阳节重阳糕的由来

重阳节重阳糕的由来

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节喝菊花酒寓意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民间习俗,其寓意是强身健体求长寿。古人把菊花酒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在《本草纲目》中则有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取二斤,茯苓一斤,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鸡蛋)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

饮菊花酒的习俗,其实与节气养生保健有关。菊是重阳节期的应时花草,所谓“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从中药理论来说,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重阳喝菊花酒历史记载

《续齐谐记》说,东汉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中会有大灾难,你快速赶回家里,让全家人各做一个装茱萸的绰袋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难。桓景依其言,全家人得以免于疫病。这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希望避瘟疫,求健康的殷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了菊花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至于饮菊花酒的习俗也与养生保健有关。菊是应时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从中药理论来说,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古人甚至把菊花酒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而在《本草纲目》中则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二斤,茯苓一斤,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鸡蛋)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

篇3: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花糕的由来

重阳节吃重阳糕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早在有关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记载重阳糕,那些时候是作为军队干粮发放。后来逐渐演变成重阳节必吃的一种食物,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关于重阳糕的来历。

重阳节吃花糕的由来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重阳糕的做法

材料: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1000克、红绿果脯100克、红糖50克、食用油25克和干桂花少许。

做法:

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备用。将赤豆、白糖、食用油制成干豆沙,备用。或可直接去店里买一包豆沙;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均匀,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浆备用;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拌透备用。

2、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一半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铺在上面,再把剩下的一半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然后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

3、将糕取出,切成方形或菱形状,撒上干桂花;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可。

篇4:如何制作重阳糕

重阳糕制作方法

材料:糯米粉100克,粳米粉50克,红豆沙30克,白糖50克,果脯(或果仁,红枣,茱萸等)10克。红糖5克、豆油3克。

做法:

1、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拌上白糖(份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调整,也可改用椒盐),加水30克,拌和、拌透成糕粉备用。也可以使用大米粉,拌入干酵母后加温水搅匀、发酵,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换材料。

2、取糕屉(或蒸笼等代替),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地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蒸汽透出面粉时,把果脯等材料均匀地铺在上面,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

3、将糕取出,稍凉后用刀切成菱形,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广东重阳节饮食

1、江门:吃山口墟牛肉

牛肉墟本来只是水步镇山口墟的一个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阳节开墟。20xx年开始,开墟时间延长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一至重阳节。而每年到牛肉墟买牛肉和吃牛肉的人也逐渐增多,不仅有台山本地人,还吸引了来自珠三角的大量游客。20xx年牛肉墟举办第一届牛肉节后,台山水步镇牛肉墟开始名声鹊起。

台山牛肉墟,从一个地方性墟集,逐渐发展成一个民俗旅游景点,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重阳节期间都吸引来自各地10多万的游客。在水步镇山口墟村道两旁以及山坡的几百亩地上,有四五十个搭建起来的帐篷式的牛肉档、牛肉超市和饮食摊档,牛肉美食应有尽有,如美味牛骨汤、姜葱炒牛肉片、牛腩萝卜煲、炆牛仔骨等。

相传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水步横水族人在重阳节这天在山口墟宰一头牛为工匠加菜,剩下的牛肉则由众人自由购买。有一名大江镇沙浦人蔡氏买了二三斤牛肉回家,他的母亲正好患痧症,危在旦夕,出痧是忌吃牛肉的,但其母亲拼死吃了几块牛肉,吃后病症减轻,不久奇迹般痊愈,此奇事远近相传。第二年九月初九是墟日,专卖牛肉。买得牛肉者,还拿着从北帝庙院子正门入而从侧门出才回家,以求消灾避祸。后传说为九月初九重阳节赶山口墟、吃山口墟牛肉,就可祛病除痛,吉祥如意。从此之后,九月初九赶山口墟、吃山口墟牛肉成为该地最著名的民俗活动。

2、清远连州:炸油糍、蒸米粉

清远连州保安镇的重阳节抬“大神”盛会已持续千百年。每到重阳节,保安镇日家家户户贴门对,村村寨寨结彩门。盛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等节目。

清晨六时许,轮值的村整理队伍,扛好彩门、彩旗,抬香案,吹八音,有四人抬着大神轿,步行上福山寺。扮大神者穿上龙袍,戴好面具和帽子,坐上大神轿。炮响三声,鞭炮齐放,前面两人打铜锣,扛彩门、彩旗,仪仗队紧跟,接着是四名大汉抬起“大神”轿,轿的后面打着黄绫伞,还有人担着两个铜锣,舞龙舞狮队紧随其后。“抬大神”庙会,数万人参与,人山人海,场面极其热闹。活动高潮在出神队伍游行时;高神由大人扮演,还有儿童扮演的历史故事人物和舞龙队、舞狮队、乐器队等;高神每到一处,鞭炮齐鸣,鼓乐喧天。

保安人好客,重阳节家家炸油糍、蒸米粉,用丰盛的酒菜款待宾客。

3、潮州:吃“油麻团”

潮州人过重阳节不但有放风筝的习俗,还会制作美味的“油麻团”作为祭品。在潮州地区,当地人用“油麻团”作为祭品也有一定的来历。因为“油麻团”的“团”,潮人在这里读“缘”,“团”正好与“缘”的读音相同,因而古时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阳节“结缘”的重要习俗,其意是结个良缘。重阳节当天,左邻右舍之间互相探访,互赠“油麻团”。这是潮人重礼仪,讲团结友爱的具体表现。又因潮人对此节日的传说,与全国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说是日是太阳公公生日;另一说是“九皇诞”。相传“九皇诞”是以纪念“九皇爷”来纪念汉族封建政权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隐语。故自古以来,潮人便有以“油麻团”和应时水果祭祀太阳公公或“九皇爷”,并有持素一天之俗。

重阳节搞笑短信

1、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2、走!我们一起去赏菊吧!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祝你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3、对你的思念像袅袅的轻烟不绝如缕,对你的祝福如潺潺的流水伴随一生一世,秋高气爽的重阳,何不一起出去登山赏菊?

4、重阳节到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祝愿你事业丰收,薪水丰收,爱情丰收,欢乐永相随!

5、再美的日子,没人关怀就是遗憾,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却能给我带来温馨 所以我都不吝啬寄给彼此关心,一样的日子,一样的牵挂,祝重阳愉快!

6、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现在正是菊花争艳的季节,愿你心情也和菊花那样清爽、淡雅!重阳快乐!

篇5:重阳糕各种做法

材料:回粉20.25公斤、搅糖20.25公斤、桃仁6.75公斤、川白糖2.75公斤、花生油5.5%、饴糖5.5%。

做法:

1、回粉:将糯米浸泡7天后,滤干,以砂拌炒,再磨成细粉,并用100眼筛子过筛,然后置于专设的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吸收水分,成为回粉。回粉时间7天左右,以手捏粉子成团不散垮即可。

2、搅糖:搅糖中川白糖89%、花生油5.5%、饴糖5.5%。制作同“花糕”中搅糖的制作方法。

3、糖粉:搅糖与回粉混合,并反复滚压,使之柔软。再将其中40%的糖粉,用40眼筛子过筛,作为底、面层糖粉。其余糖粉作为中层糖粉。

4、材料:酥桃仁切碎后,用白糖水漂湿。白糖水系以配料中川白糖的45%在沸水锅内溶化而成(水量为所用白糖的25%)。然后混合其余的川白糖,并与中层糖粉拌合均匀。

5、装盆:用专制木盆。装盆时,底、面糖粉各半,中层糖粉为总量的2/3,先装底糖粉,并用铜镜走平,再装心料(中层糖粉),再走平,然后装面糖粉,并走平压紧。

6、成型:装盆后,在盆内按长约4.5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5厘米的规格切块成型。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由来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古代吃重阳糕介绍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礼记·月令》里就记载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猎练武的制度。南北朝时,规定重阳节是军事操练的节日。据《南齐书》上说,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阳节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以后就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篇6:什么是重阳糕

重阳糕简介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重阳糕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南朝时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

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

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重阳糕的寓意,还有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重阳节吃重阳糕来历

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大概有4种说法: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过去,在重阳这一天,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枣、栗子、山楂等果干等为原料,既颜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了。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篇7:重阳糕作文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来自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篇8:吃重阳糕作文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篇9:制作重阳糕作文

中秋一过,就进了深秋,深秋有着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重阳。九九重阳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每逢重阳佳节自然比常人更为思念亲人。思念着母亲,就想到了母亲的重阳糕。

时光总能在我的依恋中回到从前:

米粉有点糙,不是那种白白的细末,水是井水,煮开了还有点甜,当开水遇到米粉的时候,尽是那“噗噗”冒泡的兴奋劲,粉啊水啊黏糊在一起不愿意分开了。一双手伸过来一揉一按,那团黏糊糊很快就变成了面冬瓜。一双手也沾满了粉渍,然后稍用力就把那“冬瓜”掐了一段一段的,端个菜刀又拍成一方块一方块,像是豆腐,却比豆腐香,看了不小心就会流下哈喇子。再撒上些发酵粉,那是希望入锅后能蒸得壮些,让我们做孩子的看了喜欢,吃着也开心。

“豆腐”在竹架篓里排成几排,隔了水进了锅,一对丹凤大眼睛随着碎步声到了灶口,紧盯里头的火苗,几双小眼睛也挤了过来,灶后的墙上,映照出的身影,随着火苗的跳跃绘就一幅天伦永乐图。

水开始沸腾,催促着所有的小眼睛回到了灶前,却都盯住了锅盖四周不断冒出的白烟,还用手去抓。直到那白烟越来越多,多得用手怎么挥也挥不去的时候,就有笑声了,笑声之外,听得见呼吸声粗了,也急了。

大手终于揭开了锅盖子,稍事扇散那一笼笼冒不完的白烟,那一个个粉扑扑白嫩嫩待嫁的“姑娘”,就出现在眼前了,外衣缀点着一条条红红绿绿的绸丝,身上涂满了胭脂,被她们的娘一个快速给端了出来,齐齐整整坐在了灶台,等待着姑爷。

一只只黑乎乎的小手啊,伸向前去,却像被咬了一口似的,一只只又缩了回来。此刻看那“新娘子”,脸上已经印上了几个黑乎乎的小圈圈,却还是那么好看。

一切都逝去了,只是每年重阳,我还在等待母亲的那声叫唤:“吃重阳糕喽!”

篇10:吃重阳糕作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登高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我和爸妈特意去夫子庙买重阳糕。到了莲湖糕团店,才发现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像一条长龙。我们赶紧跑过去排队,刚站到队尾,一群人又蜂拥而至。过了好一会儿,才轮到我们,我们买了两份重阳糕。

重阳糕还热乎乎的,是由糯米粉和豆沙做成的,上下是两层糯米糕,中间是一层豆沙什锦馅,上面还撒了一些红绿丝。尝了一口,松松软软的,还有一种清香,让人吃了还想吃。卖重阳糕的阿姨还送了一面三角形的小红旗。这面旗子是剪纸做成的,上面有一条镂空的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回到了家,我将小红旗插在重阳糕上,送给爷爷奶奶。他们从小就带我,很辛苦。重阳糕代表代表着我对他们的感谢、敬爱之情。爷爷奶奶接过重阳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直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经常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孝敬长辈,将来也要教导我的儿女一定要孝敬长辈,让孝敬长辈民族优良传统永远发扬光大下去。

篇11:吃重阳糕作文

今天是重阳节,我刚一觉醒来就看见妈妈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重阳糕。它是椭圆形的,金黄金黄的,闻上去还有一股桂花香呢!我咬了一口,糯糯的,甜滋滋的,就像吃了蜜一样。我三下两下就把它给搞定了。我又来到了楼下,再吃了一大碗的重阳糕,奶奶在一旁笑眯眯地说:“真是个小馋鬼!”

妈妈说:“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是老人们的节日,所以我们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听了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孝敬老人,那么就会让这个世界充满欢乐。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怎么也吃不下饭,因为我的肚子已经给重阳糕撑得鼓鼓的了。

九月初九,小朋友!你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特殊的节日哦!

篇12:吃重阳糕作文

丁零零,上课了,我们纷纷回到教室,等待黄老师到来。吱——门被黄老师推开了,只见黄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了讲台,与平时不同的是,黄老师手里竟然还拎了一个画满蓝色小花的袋子,袋子里鼓鼓的,似乎有什么东西藏在里面。

黄老师让同学们猜这袋子里有什么东西?一位同学反应迅速,抢着说:“是不是答应给我们吃的熟花生呀?”黄老师摇了摇头。又有一位同学说:“是不是以前的学生给你写的信?”黄老师还是摇了摇头。最后,黄老师给我们揭开了答案。她把她的一只手伸到袋子里,摸出了一块重阳糕。黄老师说:“这是别人送我的重阳糕,我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说着,黄老师就掏出一把小刀,耐心地为我们切起糕来。

见到这么好吃,那么香的重阳糕,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我的肚子也唱起“空城计”。我安慰我的`肚子说:“肚子呀肚子,你再忍一会吧!马上就可以享受到美味了。”“袁佩雯——”果然,没一会儿,一个熟悉的招呼声就传进了我的耳朵里。呀!是黄老师喊我去领重阳糕呢,我立刻小跑到讲台边,从老师手里接过了一小块方方的糕。真香,我才把它放进嘴里咬上一小口,满肚子的馋虫就往上爬,让我忍不住大嚼特嚼,三下五除二就把重阳糕给全部吃了。

这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重阳糕了!

重阳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重阳 作文精选

重阳短信

重阳诗词

重阳主持词

重阳心得体会

千人糕教学设计

千人糕教学反思

千层糕作文800字

《千人糕》教学反思

重阳糕的由来(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重阳糕的由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