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4-05-31 03:37:43 作者:eziez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eziez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

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

行香子

许古①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注 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隐后所作。②消摇:同“逍遥”。

(1)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2)本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景色怡人的山中秋日图,抒发了词人刚刚从官场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心情。

(2)词人的形象特点:放荡不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闲适洒脱。下片前四句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荡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五、六句写词人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性格特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分析合理即可)

篇2:行香子许古阅读答案-行香子许古翻译

行香子许古阅读答案-行香子许古翻译

行香子许古阅读答案_行香子许古翻译,这是一首表现挂冠归居闲散生活情趣的好词,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行香子原文:

行香子

许古①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行香子字词解释:

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②消摇:同逍遥。

行香子翻译:无

行香子阅读答案:

试题:

⑴“挂衣冠、初脱尘劳”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⑵简要赏析上阕结句“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4分)

⑶根据下阕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形象特征。(4分)

答案:

⑴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后的轻松愉悦。(1点1分,两点3分)

⑵①用词精妙,凝炼自然:用“低”“近”“高”三字准确描绘出不同时刻山的特色。②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既写山,也写人,写词人陶醉美景、神与物游的情趣。(特点、分析各2分)

⑶潇洒闲适、率真自然、淡泊名利、自得其乐。(1点1分)

行香子创作背景:无

行香子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挂冠归居闲散生活情趣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这首词是许古从官场返归山林时所作。

这是一首堪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相媲美,表现辞官归隐,陶醉于自然佳趣,把酒当歌,逍遥自在,生活优然闲适,心情超然物外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

上片以景语起:“秋入鸣皋,爽气飘萧”,八字画出一幅山中秋日图。“鸣皋”,指古老的鸣皋山(在河南嵩县东北,传说古有鹤鸣于此,故曰鸣皋山)。秋天来到了古老的鸣皋山,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挂衣冠,初脱尘劳”,词人刚刚从沉闷、压抑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面对秋日山中舒爽怡人的自然景象,怎能不心情愉悦?

“初脱尘劳”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归隐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写词人凭窗远眺,由朝至暮,又由暮至朝,看尽了峰恋叠嶂的明暗变化。这里不仅是写山,更是衬人。词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入微,凝神专注。正是因为他“看尽昏朝”所以才有了“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感悟。沉沉的黑夜,山影模模糊糊,所以此时看山,感觉山很低;而至天晴,山色明朗,历历在目,又如在眼前;清晨,晨曦微露,曙光初现,又觉山峰高耸入云,巍峨直立,给人以高感。清代况周颐怀为这三句“尤传山之神,非入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想古今中外写山之句,也确实未有能出其右者。下片转入写人,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描摹。他闲适自得,遇村辄饮。“醉模糊”形象地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高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信手挥毫”;他才不管什么功名利禄,意到笔到,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即逍遥)”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

就艺术特色而言,此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且用词精妙,凝炼自然,如上片“夜山低”三句,下片“乐”“能”“也”三字,均是如此,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多锤炼,仔细体味,真是意境悠远,也使读者看出了词人的匠心独运。

词作者许古,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也是他潇洒闲适,不拘形运的个性的真实写照。

个人资料:

许古(1157-1230)字道真,河间(今属河北)人,金明昌五年进士。宣宗朝自左拾遗拜临察御史,以直言极谏得罪,两度削秩。哀宗立,召为补阙,迁右司谏。致仕,居伊阳(今河南嵩县)。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金史》卷一○九有传。词存二首,归居山林时作,写隐逸疏狂情怀。见《中州乐府》。《中州集》卷五云:“道真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间,留饮或十数日不归。”况周颐评《眼儿媚》“持杯笑道,鹅黄似酒,酒似鹅黄”句云:“此等句看似有风趣,其实绝空浅,即俗所谓打油腔。”(《惠风词话》卷三)

篇3:许古《行香子》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许古《行香子》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行香子

许古①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注: 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②消摇:同逍遥。

试题一:

(1)上片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景色怡人的山中秋日图,(2分)抒发了词人刚刚从官场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愉悦心情。(2分)

(2)本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下片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词人的形象特点:放荡不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闲适洒脱。下片前四句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荡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五、六句写词人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性格特点2分,能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分析2分,分析合理即可)

试题二:

⑴“挂衣冠、初脱尘劳”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案: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后的轻松愉悦。(1点1分,两点3分)

⑵简要赏析上阕结句“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4分)

答案:①用词精妙,凝炼自然:用“低”“近”“高”三字准确描绘出不同时刻山的特色。②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既写山,也写人,写词人陶醉美景、神与物游的情趣。(特点、分析各2分)

⑶根据下阕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形象特征。(4分)

答案:潇洒闲适、率真自然、淡泊名利、自得其乐。(1点1分)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挂冠归居闲散生活情趣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这首词是许古从官场返归山林时所作。

这是一首堪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相媲美,表现辞官归隐,陶醉于自然佳趣,把酒当歌,逍遥自在,生活优然闲适,心情超然物外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

上片以景语起:“秋入鸣皋,爽气飘萧”,八字画出一幅山中秋日图。“鸣皋”,指古老的鸣皋山(在河南嵩县东北,传说古有鹤鸣于此,故曰鸣皋山)。秋天来到了古老的鸣皋山,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挂衣冠,初脱尘劳”,词人刚刚从沉闷、压抑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面对秋日山中舒爽怡人的自然景象,怎能不心情愉悦?

“初脱尘劳”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归隐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写词人凭窗远眺,由朝至暮,又由暮至朝,看尽了峰恋叠嶂的明暗变化。这里不仅是写山,更是衬人。词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入微,凝神专注。正是因为他“看尽昏朝”所以才有了“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感悟。沉沉的黑夜,山影模模糊糊,所以此时看山,感觉山很低;而至天晴,山色明朗,历历在目,又如在眼前;清晨,晨曦微露,曙光初现,又觉山峰高耸入云,巍峨直立,给人以高感。清代况周颐怀为这三句“尤传山之神,非入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想古今中外写山之句,也确实未有能出其右者。下片转入写人,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描摹。他闲适自得,遇村辄饮。“醉模糊”形象地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高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信手挥毫”;他才不管什么功名利禄,意到笔到,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即逍遥)”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

就艺术特色而言,此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且用词精妙,凝炼自然,如上片“夜山低”三句,下片“乐”“能”“也”三字,均是如此,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多锤炼,仔细体味,真是意境悠远,也使读者看出了词人的匠心独运。

词作者许古,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也是他潇洒闲适,不拘形运的个性的真实写照。

篇4:《行香子 过七里滩》阅读附答案及注释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4分)

(2)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对①点得1分,其他任意答对两点得3分)

(2)①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千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2分)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2分)

篇5: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滩》阅读答案附译文赏析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滩》阅读答案附译文赏析

行香子·过七里滩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

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⑴行香子:词牌名。

⑵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⑶一叶: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

⑷湛(zhàn):清澈。

⑸藻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鉴,镜子。

⑹鹭:一种水鸟。汀(tī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⑺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⑻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⑼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⑽空名: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这里指刘秀称帝和严光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阅读练习

(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4分)

答: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对①点得1分,其他任意答对两点得3分)

(2)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千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2分)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2分)

二:

(1)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桨,如惊飞的鸿雁。天空湛蓝,水色澄碧。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2)本词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巡查各地时所作,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生活着。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赏析:

《行香子·过七里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了七里濑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全词清疏明丽,高迈洒脱,刚柔并济,既有幽美的画面,又含有深邃的哲理,引人沉思。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有的评论家便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但人们仍然爱苏词。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篇6:行香子,行香子许古,行香子的意思,行香子赏析

行香子,行香子许古,行香子的意思,行香子赏析 -诗词大全

行香子

作者:许古  朝代:元  体裁:词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细数间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篇7:行香子秦观阅读答案

行香子秦观阅读答案

北宋词人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阅读练习题: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3. 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的特点。(3分)

4.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3分)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2分)

2.下面示例答出某一个,分析恰当即可。

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3.(共3分)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一空1分,意思对即可)

4.(共5分)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2分)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1分),有色有声(1分);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1分)(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北宋词人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赏析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篇8:李清照行香子阅读答案

李清照行香子阅读答案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1.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5分)

答案: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分)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分)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分)

2.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篇9:《行香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行香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l4~15题。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4.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15.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1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A项上阙定点观察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D项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15(6分)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每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篇10:行香子秦观阅读与答案

行香子秦观阅读与答案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①。倚东风、倚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弄堂。飏②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7.对这首词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绕村庄”两句,从整个村庄写起,所写之景,显然是春到农村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印象。

B.“倚东风”两句,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达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

C.“小园”两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春光一览无余。

D.这首词语言典雅生动,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画面。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篇写景,寓情于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自然流露词人愉快的心境,全词意兴盎然。

B.上片“有桃花红”三句,属白描写法,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春天绚丽的色彩,旺盛的生命力。

C.全词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动态景物,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互相映衬。

D.这首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7、D

8、C

行香子天与秋光阅读答案

和子由阅读附答案

玉瑛子阅读附答案

李清照《行香子》宋词赏析

《行香子》苏轼词翻译赏析

《行香子·述怀》诗词翻译及赏析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