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时间:2023-11-25 03:40:23 作者:hotelnew2009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otelnew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有盲子过涸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栏杆),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分,失手必坠深渊分:料想,考虑B.第放下第:只要

C.乃自哂曰哂:微笑D.蚤知是实地蚤:跳蚤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请简要谈谈这则小故事给你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了这么久呢。

小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别人善意的`建议,否则会自讨苦吃。或: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吓倒。或:要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蚤:应译为“早”故选D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小故事寓意的理解,应该得出“应听从别人善意的的劝告,才能不吃亏。”

篇2:《盲子失坠》阅读答案

《盲子失坠》阅读答案

有盲子过涸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栏杆),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1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分:料想,考虑) B. 第放下 (第:只要)

C. 乃自哂曰 (哂:微笑) D. 蚤知是实地 (蚤:跳蚤)

16.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7.请简要谈谈这则小故事给你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5. D (3分)

16.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了这么久呢。(3分)

1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别人善意的.建议,否则会自讨苦吃。或: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吓倒。或:要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意对即可)(2分)

篇3:《盲子失坠》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

《盲子失坠》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

盲子失坠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②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④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⑤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⑥,执一隅以自矜严⑦者,视此省哉!

【注释】①楯:栏杆上的横木 ②兢兢:战战兢兢,害怕的样子。③自分:料想。④第:只管 。⑤哂:嘲笑。⑥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⑦自矜严:矜持自负 。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11.这则短文寓意深刻,读完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9.久之/力惫/失手坠地。(划对一处得1分)

10.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体意思准确即可,“即”和“自苦”必须准确翻译,每错一处扣1分。)

11.答案示例:不要凭空猜想,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创新。

(答出两点即可,只答一处得1分。)

(1)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

(2)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时间久了,他精疲力竭,失手坠落在地上。

(3)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

(4)分:料想。

(5)第:只管。

(6)道:路过。

(7)号:同“嚎”,嚎叫

(8)即:就,就是。

参考译文

有盲人路过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牢牢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没有力气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自讨苦吃呢?” 大道理(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

寓意

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敢于大胆创新。

启示

1.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2.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

3.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4.要顺应自然,不要作茧自缚,自以为是.

篇4:《盲子失坠》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盲子失坠》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盲子失坠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⑦,自分③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 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④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⑥者,视此省哉!

【注释】①楯:栏杆上的横木。②第:只要③自分:料想④沈:通“沉”,沉溺,拘泥⑤蚤:通“早”。 ⑥矜严:矜持自负⑦固:辛苦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 有盲道涸溪 道:取道,过(或走) ②乃自哂曰 哂:嘲笑

③ 盲子不信 信 相信 ④视此省战 省:醒悟,反省。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例:久之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公将鼓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4分)

答: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篇5:《盲子失坠》文言文翻译

《盲子失坠》文言文翻译

原文 :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译文

有盲人路过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没有力气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自讨苦吃呢?” 大道理(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1、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3、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

注释

1.道:经过。

2.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

3.竞竞:小心谨慎的。

4.自分(fèn):自料。

5.已:通“矣”了。

6.毋:不要。

7.省:醒悟,反省。

8.涸:干涸。

9.第:只管。

10.长号:大声哭叫。

11.大道:公认的道理。

12.有盲子道涸溪 解释“道” :经过,取道 。

13.视此省哉 解释“省” :反省,自我警戒。

14.哂(shěn):嘲笑。

15.兢兢:兢兢战战,形容害怕的样子。

16.蚤:通假字,通“早”。

17.矜:自夸。

18.夷:平坦,平常。

19.沉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20.省:醒悟

寓意

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敢于大胆创新。

篇6: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试题附答案

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试题附答案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劄子言:“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太皇太后从之。

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吕公著曰:“举官虽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韩维曰:“光所言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光曰:“资格亦不可少。”维曰:“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太皇太后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

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人。

(选自《续〈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禁抑配 抑配:强行摊派

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 除授:授予官职

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 缘道:沿路

D.宾客见其体羸 宾客:尊贵客人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 一位五十步笑百步

B.是为设法罔民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则无害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于帘前奏曰 青,取之于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心国家大事。

B.司马光知人善任。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加以试用。

C.司马光从谏如流。他原本支持恢复轻描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放弃己见。

D.司马光深得人心。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悼和纪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3分)

(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3分)

(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4分)

参考答案:

4.D【解析】宾客:门客,幕僚。

5.C【解析】均为副词,就。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动词,是/动词,成为;D:介词,在/介词,从。

6.B【解析】“知人善任”原文无据。他主张对被举荐的官员先试用,如果不称职就罢免,并追究举荐者的责任,则是对当时任用官员不称职的解释和补救。

7.【答案】

(1)司马光当时正因为生病请假,没有参与(这件事)。

(“方”“与”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

(“职”“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

(“但”“擢”及“拘资格”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先是,范纯仁因为国家经费不够,请求朝廷重新施行用常平仓的钱谷贷款给百姓收取利息的方法(即青苗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司马光正因为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没有参与(这件事)。不久以后,御史台和谏官一起说这是错误的做法,都不批准。司马光不久就上奏说:“前朝散发青苗钱,本意是有利于百姓,并且要求百姓主动贷款;后来提举官们急功近利,千方百计地要大量散发,(才成为弊端)。如果禁止强行摊派,就没有害处。”苏轼接着上奏说:“熙宁变法时,未尝不是禁止强行摊派,可是它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百姓们只要量入为出,即使贫民也能自给自足;如果让他们能额外地获得钱财,那么花费自然也就多了。如果准许他们主动贷款,这就是颁布法律来欺骗百姓,使他们快活于暂时的不合理的'花销,却不考虑以后官员催缴本息的祸患,这不是什么好法律。” 适逢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人先后上奏章请求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才彻底醒悟,带病上朝,在太皇太后帘前上奏说:“这是哪个奸邪小人,劝皇上再实行青苗法呢?”太皇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重新施行青苗法)。

太皇太后晓谕辅佐大臣们说:“御史台和谏官们说最近任命官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一段时间。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吕公著说:“举荐者虽然推荐了人材,也还需要当政者对人材进行审察。”司马光说:“从来当政者都是从推荐来的人材中选取那些优秀的加以任用。”韩维说:“司马光所说的话不对,只相信举荐人的话,不先对被举荐者加以审察,等到他不称职了再施以惩罚,很不合理。”吕公著说:“近来任用官员有很多失误,也由于受资格的限制。”司马光说:“资格也不能少。”吕公著说:“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

九月初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太后哀悼他,非常悲痛,皇上也很伤感,哭个不停。

司马光闲居洛阳十五年,天下百姓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们都称他为“司马相公”,甚至连妇女和小孩子也都知道他就是“司马君实”。等到他担任门下侍郎(宰相)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沿路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替我们带句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给我们一条活路。”大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那是命中注定的啊!”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自己还不知道,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司马光去世以后,家人找到他留下的八篇奏章,都是亲手书写的,说的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百姓们听说他去世了,都放下生意不做,前往吊唁,甚至卖了衣服得点钱去祭奠他,从大街小巷里痛哭前去悼念,马车更是成千上万。京城的市民有人画了他的遗像,刻印了拿去卖,几乎每家都买了一本,吃饭之前一定要祈祷他。归葬陕州时,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共有几万人之众。

篇7:《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失亲得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 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 ) 舍近求远( ) 泣不成声( )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者/也/孤/学/伤

2、cè shě qì

3、(1)就是;能够 (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

(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译文:

邴原是个孤儿,在他几岁的'时候,路过书舍时哭泣,老师问他:“你为什么哭?”他说:“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有亲人啊,首先感伤于他们并不孤单,再者羡慕他们能够在这里学习,我心中感伤,所以哭泣。”老师于是动了恻隐之心说:“如果你愿意(来这里)学习,不需要交纳学费。”

篇8: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斗生于乱世,事乱君侍奉

B.宣王使谒者延入延迟

C.王宫已充矣满,足

D.固愿得士以治之本来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小题3: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3分)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2)(3分)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小题3: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趋:快步走

小题1:试题分析:B.“宣王使谒者延入”,句中的“延”是一词多义,“引进,请”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好势”(爱慕权势)、“好士”(礼贤下士)、“何如”(怎么样)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非”(不是)、“左右”(亲近宠爱的人)、“故”(所以)、“縠”(绉纱)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对于王的做法,他敢于直接指出来,并直言进谏,可见他是一个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的人;在劝谏的时候,他又善于以实际生活做比,可见他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篇9: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桃花源记(附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桃花源记(附答案)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8.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9.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

6.(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7.(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大意对即可。第二空只答隋炀帝不得分。每空1分,共2分)

(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大意对即可。(1)题每个分句1分,

(2)题前两个分句1分,后一个分句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9.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观点1分,结合古代作品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和子由阅读附答案

失亲得学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越车》,完成试题附答案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年羹尧》阅读附答案

《人琴俱亡》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玉瑛子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

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盲子失坠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