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曼斯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戍 刘基 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古戍 刘基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古戍 刘基 阅读答案
,本诗写了边城堡垒烽火不断,遍地号角,农事败坏,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的情形。
古戍原文:
古戍①
刘基②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③。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古戍字词解释:
①古戍(shù):古老的戍楼。
②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
③笳:一种管乐器,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号角。
古戍翻译:无
篇2:古戍 刘基 阅读答案
试题:
1.首联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试作分析。(3分)
2.尾联景物描写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仿佛看到激战后的战场情景,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胡笳声,诗中虽运用侧面描写,但透过山火、胡笳声,自可让人想象刚发生的激烈战争,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2.尾联借景抒情,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古戍创作背景:无
古戍赏析:
本诗的首联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接下来一联写作者想到了全国的局势:九州大地,犹有虎豹横行,五湖四海未桑麻繁茂。百姓流离失所,死于战乱,不能安居乐业,致使田地荒芜。这一联既表明了诗人对当局的忧虑关注,也显露诗人要改变这种局面,扫除九州虎豹,使四海得以“桑麻”的壮志雄心。
《古戍》一诗写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尾联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个人资料:
刘基(13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篇3:古戍,古戍刘基,古戍的意思,古戍赏析
古戍,古戍刘基,古戍的意思,古戍赏析 -诗词大全
古戍作者:刘基 朝代:明 体裁:五律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篇4:《明史刘基传》阅读答案
刘 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篇5:《明史刘基传》阅读答案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伏兵邀取之 邀:拦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基“以仁义治天下”的一组是
①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 ④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②以克敌赏基,基辞 ⑤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③大旱,请决滞狱 ⑥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B.刘基善于总揽全局,因人制宜,陈友谅是主要威胁,刘基建议太祖消灭他;对胡美则主张收编,不改组他的.部队,于是兵不血刃平定了江西。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刘基对几个大臣的认可可以说明察秋毫,更可贵的是他排除私人恩怨,持心如水,为李善长开脱罪责,还向太祖提出了好友杨宪不能为相的理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3分)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3分)
(3)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篇6:刘基《说虎》阅读答案
《说虎》
--明·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 ) 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
3.则人之食于虎也(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篇7:刘基《说虎》阅读答案
一、1.与人相比 止 2.坐卧 3.被 4.不常见
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拓展阅读:《说虎》注释:
啻:(chì)止。
利:以……为利。
倍:比……大几倍
恒:常。
以:用。
敌:对抗
虽:即使
故人:所以。
是故天下:原因。
于:对于,被。
足:值得
《说虎》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篇8:《德量刘基》的阅读答案
《德量刘基》的阅读答案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瀸①泉乎?瀸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瀸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蒿樊之鴽②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瀸(jiān):泉水时流时止。②鴽(rú):古指鹌鹑类小鸟。
22.依据文意,标题中“德”、“量”两字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是(2分)
23.对“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不也相继流过所有的大县城吗?
B.它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不也很悬殊吗?
C.它们先后离去,不就像大绳断绝吗?
D.小溪离开大海,不也是自寻绝路吗?
24.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25.同是借大海说理,本文与庄子的《秋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3分)
26.综观全文,评析本文的`思想内容。(3分)
参考答案:
22. (2分)育德意在收服民心,使百姓欣然前来;育量则是容纳万民,让百姓安心生活。(1分)。“使人来”和“使人安”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1分),所以应先“德”后“量”,不能互换位置。
23. (2分)B
24. (3分)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效果鉴赏1分。示例:全句借助排比、比喻等修辞(1分);由泉而海,由万民而天子,语意层递,形象而有力地阐述海纳百川、包容万民的道理(1分);全句句意一气而下,节奏紧凑,语势充沛(1分)。
25.(3分)两文都表现海的博大,借具体形象使说理鲜活生动,深入浅出(1分),《秋水》通过海神与河伯的对话,借助寓言,以海之大衬河之隘,表达人贵自知、不可自大的道理(1分),本文以海喻人,旨在告诫统治者应有大海般的品德和胸襟(1分)。
26.(3分)就思想内容作辩证分析和评价。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示例:本文所阐述的为政尚德,保民而王的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局限(1分)。从其积极意义上说,倡导统治者有德有量,重视民生,体现出作者朴素的“民本”思想(1分)。但文章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考虑,且“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等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轻视人民的意味,这是囿于时代而无法超越的士大夫情结(1分)。
篇9:刘基《窃槽》阅读答案及原文
刘基《窃槽》阅读答案及原文
窃槽
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文学常识】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用他的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洋洋地自认为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善于酿造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没有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管理鲁国的酒店,他就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都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了,听说有本国的酒,就找来喝,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液啊!’现在您是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可以;;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偷窃了他的糟粕罢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主(2)以(3)索(4)是
2.翻译:
(1)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2)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3.文中用“酒糟”比喻什么?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管理(2)用(3)找来(4)这
3.佛学的糟粕或从佛学中窃来的一点儿皮毛
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
★ 经典阅读及答案
古戍 刘基 阅读答案(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