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oey10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礼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礼怎么写,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礼
浩瀚的神州,乃是世人皆知的“礼仪之邦”。那“礼仪”二字从何而来呢?探索其溯源可谓是久远流长。“礼”始于周公,复于孔子;盛于董仲舒,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到了今时今日仍然是阴魂不散,只不过本质被扭曲罢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达标”,所以也产生了“名牌”效应。商家也理所当然的顺从“民意”,创造出一系列精致华贵外表的奢侈礼品。政治学不总说“大众的需求是推动商品发展的必要条件”,反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这打的却不是苦肉计,而是往脸上贴金的“礼仪”。可见,这“礼仪”珍贵程度,所以人们也愿意挨了。
现代讲究的是“人靠衣装,美靠靓妆”,哪礼靠得是什么?当然是金装。如今是“礼”包得越金贵,诚意越重,可见如今的诚意都是金子堆起来的。如今,要是你还向往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典故情谊,就是严重违反诚意的新“价值观”。按照现状实质上的诚意观来说就是吝啬,要送也得送“凤凰的羽毛”。可见今时礼品的“含金量”都成为衡量诚意方面的尺度,真可叹服赞道:“一朵花可窥世界万千变化,一份礼也窥尽个人诚意”。
“诚意是可以被写成故事的,但你不能简单地照着书上写的智慧去生活,因为生活是鲜活而灵动的!”细想这句话,让我有所顿悟:掌握“礼”的规则,无论是在官场、商场、人场、情场上,都能够左右逢源。商业家就是因为领悟到这条规则,才会财源滚滚,所以礼品“金装”并不是商家单一打造发展的产物,而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造成,并且相互依存。如果你越想的探究这规则是如何构建的奥妙,就会越感受得到里边的“深潭”之水真可谓是无法斗量,搞不好连自己也会深陷泥沼不可自拔。
抛根见底,礼品的奢侈化是现今社会中一种腐朽的风尚,是藏匿在奢华的外壳下蛀空的良知。虽然想根除它很难,但是每个人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正确的道德信念,那么随着时光流逝的进程,它会逐渐演变成某时代历史的价值符号,直至消磨在岁月轮回的长河中……
篇2:礼
天空中悬着一弯弦月,如钩,如弓。那月光清清幽幽、冷冷凄凄,笼罩着整个大地。此时,世间的那一幕也越显凄凉。 人们都在议论着刚刚发生的惨剧──邻居张大爷走了,就在这秋叶飘零之际走了。很容易想象,当他将那瓶农药送到嘴边时,一定是思绪万千。他是那样的热爱生活,那样的依恋人生,但儿媳时时的咒骂、儿子频频的抽打,使他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好悔恨当初,好悔,好悔…… 听妈妈说,昨天他又被儿子打了,而且还骂什么“养头猪还可以卖肉,而养你只会吃饭” !而挨打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老人多吃了一碗粥。如此区区小事竟会挨打,这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自我记事时起,就常看到张大爷不是被媳妇骂,就是被儿子打。听人们谈论,这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小时候,儿子打了人有他顶着,偷了东西有他护着,就连儿子小学三年级辍学,老师和邻里人再三劝说,他也只有一句:“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不是照样过得很好吗?”待到儿子大了,犹如脱缰野马,就连他自己动辄也会受到儿子的顶撞,此时再想管教,发觉自己已不是儿子的“对手”了。
本期盼着儿子成家后一切会有所改观,但事与愿违,他的生活环境每况愈下。这也正验证了那句俗话: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 张大爷走了,带着一生的痛苦走了。望着他那瘦削的遗容,我承受着灵魂的洗礼,心里那根始终抽动的细线,一点一点地收紧,抽得我浑身痉挛,每根纤维都痛楚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父母给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之恩”呢?可到头来得到的回报难道竟是这样的吗?“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何时才能发扬光大呢? 举头望月,月依旧那么惨淡;踱步思索,我内心感慨万千:假若,当初张大爷不是那样的溺爱儿子;假若,当初他不容许儿子辍学……那么,今天的悲剧……
【简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习作中常谈的话题。但小作者能另辟蹊径,不落俗套,从教育与品质的关系这一角度深挖开去,夹叙夹议,突出了教育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上的重要地位。
篇3:礼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这句口号,大家都并不陌生,可谁又真正地把它牢记在心,做出真实行动呢!反思我们的生活实际,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记得有一次在学校,我们高兴得上完体育课回教室,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谈论着体育课上的趣事。楼梯上有一张废纸,它躺在那里,没人去动它,它不知被踩了多少次,变得十分脏,整洁的校园仿佛被这张废纸给污染了,可没有人愿意弯下腰,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当然,我也看到了,刚想把它捡起来,可又转念一想:“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可都没有去捡,我何必多此一举呢?而且被人踩了那么多次,一定有很多细菌,多脏啊!”于是我便不予理睬继续向前走。这时,我旁边的一个女生看到了这张纸,停了下来,我很奇怪。随后,她竟然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废纸捡了起来。“天哪,多么脏啊,难道她不怕脏吗?”我这样想着“她想干嘛啊?”只见那女生加快了步伐,走到了三楼楼梯旁的垃圾桶前将废纸扔掉了,她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我惊讶地看着她,问:“你为什么要把废纸捡起来呢?那么多人都没有捡,为什么你要捡,很不卫生的啊!”“呵呵,老师天天教导我们要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举手之劳啊。”她微笑着对我解释。听到了这话我羞愧无比。是啊,正如这位女同学所说,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是人人都应该做到的,文明礼仪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文明的事很容易做到,它却是生活里重要的事,也是最难坚持的事。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让文明礼仪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篇4:礼
当“韩流”感染了中国大众,“韩剧”的日常生活吸引了无数眼球时,有的人看到了韩国人生活的乐趣,有的人看到了韩国科技的发达,甚至有的人看到了其中靓丽的“人造美女”,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深深渗入韩国文化、深深渗入韩国人日常行为的“礼”。
韩国人讲求“礼”,这从年青一代对长辈的态度中足以体现。韩剧中人们进门拜访及离去出门时必不可少的弯腰鞠躬以及那无处不在的点头等动作,昭示给人的便是他们良好的教养、丰富的内涵及对己对人深深的尊敬和诚意。礼貌,这为人处事最基本的素质,从最简单的方面揭示了一个人的水平。用得好,它便是一张免费的宣传单,一个免费的广告,于无形中彰显你的价值。但若用得不好,却无情地把你出卖,泄露出你的底细,你的最基本的素质。是礼貌,给别人烙上自己的第一个印象。在这个层面上,它应算得上人递出的第一张名片了。
韩国的长辈对晚辈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家中的“老资格”几乎具有最高统治权,子女很少违抗父母的意思。晚辈与长辈对饮时,更是不得正对饮酒,而应转向旁侧一饮而尽。饮酒尚且如此,其他可见一斑。并非肯定长辈在家中的“独裁”,但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试问,一个人倘若连最基本的对长辈的尊敬都不具备,又谈何“素质”,谈何“教养”?不得不想起中国一些家庭中的“小皇帝”,对祖父母呼来喝去,倘若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比不上一个几百年的“后起之秀”,相信如果孔老夫子还在世的话,也得给他气回坟墓去。
韩国虽历史不长,但各项礼节甚为完备,婚礼的繁琐便为佐证。客人也常带一些小礼品作为贺礼,正所谓“礼尚往来”。又不免想起中国的婚礼,不同的是中国现在流行送“钱”,既省事又讨人喜欢。依感情亲疏送一百、五十不等。看来从物到钱,也算是一种“进化”吧!但有的家庭本来收入不丰,但为了表面的“礼”,却不得不省吃俭用,甚至入不敷出。当礼成为累赘的时候,恐怕它只能变成感情的绊脚石了!
韩国电视剧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个“谦谦君子”,倘若只拿它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其中总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当“礼”的意识渐渐淡化的时候,我们真该好好掂掂“礼”的分量。
篇5: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很难看到自身留下的弊病,而他人却可将其尽收眼底,这几乎被视为必然。一句良言,一句忠告,道出的是使你更加完善的方法。他人之忠告,应乐而受之。
请君拨开历史的烽烟,你可听到战马嘶嘶西风长啸。楚汉相争,我看到了一位好汉身披长袍,指点江山。“吾将军未若韩信,运筹未若张良,抚军未若萧何。”那帝王之相深知自己才能不及他人,即便统帅三军,他也仍可因人之力,接受谋臣的建议。于鸿门一宴,沛公大惊,毫无对策,幸于张良的机敏与谋略,才得以化险为夷。倘若刘邦并未以此谋为行,帝王之位便会易主。刘邦纳得他人之谏,规避许多风险,终成大汉之基业。反观西楚霸王,虽有万夫不敌之勇,却因刚愎自用,视亚父之良言于不顾,一时心慈手软,便落得一个满盘皆输的下场,成为历史上一位悲情的豪杰。忠言前不空心,只得落入失败的境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大唐建立时日未长,百姓生活仍甚拮据,太宗虽有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富强之企望,也不得不面临不甚体察民情的问题。此时,一位刚直的大臣站了出来,他侍太宗左右,直言不讳,针砭时弊,勇于指出太宗行为的纰缪。太宗每每于此,总是认真虚心接受批评。正是由于魏征的辅佐,以及太宗的卓识和善于纳谏,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康,“贞观之治”的盛世成为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幅画卷。有他人提谏,实乃人生之所幸。
礼待良言,是一种大智慧。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一次外出演出,演毕,他在台下观众一片喝彩声中听到一位老人大喊一声“不好”。散场后梅先生将老人请至后台拜老人为师。老人深受感动,提出中肯意见。此后梅先生每到此演出,都请老人观看并加以指点。面对老人毫不避讳的指错,梅先生心悦诚服,闻过则喜,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正是由于梅兰芳先生乐于接受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他才能不断完善自我,登上京剧舞台的巅峰。谏,乃人生之财富。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言是完善自我的阶梯,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谏,须以礼受之。
篇6:礼
远离喧嚣的尘世,呷一口清茶,在淡淡墨香的氤氲中,我叩开了《庄子》的门,让心灵在这次穿越千年的旅程中接受神圣的洗礼。
友人曾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古典书籍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你若想寻找心灵的家园,那读读《庄子》吧。
读罢《庄子》,我似乎嗅到了一种清新而不带一丝尘嚣的气息;
读罢《庄子》,我仿佛看到了睿智的思想之光正在熠熠生辉;
读罢《正字》,我听到了庄子的心声;
读罢《庄子》,我心释然……
《庄子》,让我想了很多,也让我收获了很多。读《庄子》,似乎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他带领我来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家园。那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那里,没有尔虞我诈的追逐,没有令人疲惫的忙碌,没有起伏跌宕的浮沉……那一切纠缠在现代人心头的烦恼与不安,都在庄子所开辟的精神家园中烟消云散。《庄子》,让我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才叫一尘不染。
品读《庄子》,我看到了蜩与学鸠的浅薄无知;我看到了展翅大鹏的矫健雄姿;我看到了“朝三暮四”的猴子的愚昧;我看到了庄周梦蝶的迷茫;我看到了解牛庖丁的娴熟:我看到了庄子,惠子的濠梁之辩;我看到了庄子的濮水之钓……
品读《庄子》,更让我读懂了庄子这个人。他,也许会被视为那个时代的异类吧。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同流合污,宁愿住穷闾陋巷,独自“曳尾于涂中”。他,安贫自乐,“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坦然地面对生活。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鲁迅先生曾如此评价过《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确,《庄子》一书,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禁让人称绝。
也许,只有在那么一个时代,那么一个庄子,才能谱写出这么一部流传千古的《庄子》吧。
读《庄子》吧,我们会生活得坦然些,从容些!
篇7:礼
逢年过节,家家都要送礼。
所谓礼多人不怪。礼送多了,送贵重了,人家自然就不会责怪你了。下级犯了错误,便会想方设法讨好领导,送礼也就大方了,什么高级补品,高级洋酒,大包小包的就往领导家提,这便是他们送的“礼”。领导自然一副廉洁自好,大呼:“礼,我是不会收的,你还是拿回去吧!”下级便欣然离开了。与其说这是送礼,还不如说是收礼。送出的是一小部分利益,在领导的庇护下,贪赃来的是更多的利益。
“礼”不过是“利”。这样包藏私心,假仁假义的礼,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那真情真意,朴实无华的礼。
给亲戚朋友送礼,总是满心欢喜。买点普通的礼,高兴的送到亲戚家,亲戚开门相迎,热情招待,那是实实在在的真情。等自己回家了,亲戚第二天又带上礼物来回礼,同样是开门相迎,热情招待,那是亲情的进一步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礼尚往来!在这你送我回的过程中,虽这实实在在的礼物没有得失,可那一分亲情和祝福,是你想刻意送也送不了的。
不同的礼送不同的人。那丰收的果实是送给不辞辛劳的浓民的;那浪漫的玫瑰是送给一生至爱的情人的;那《创新作文》送给我文采滔滔,书生意气,我该回送什么礼了?
中秋佳节将至,那皎洁的明月,是嫦娥仙子送给我的礼物,我将送给她忠心的祝福;《创网》点燃我写作的激情,我将送她这篇小小文章作为中秋之礼。
篇8:礼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礼”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素质,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从古至今,关于“礼”的事例有很多。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道理,这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便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礼貌。“礼”并不只是嘴上讲讲,还要有实际行动。
作为一名有礼貌的中学生,平日里见到师长时要主动问好;在家里要帮忙做家务,不和长辈们顶嘴,吵架;看到老人过马路时,要主动搀扶……
有礼貌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有礼貌吗?
篇9:什么是礼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中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精神。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标准: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2、服饰: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3、言谈: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4、仪式:通常是特定的仪式:国礼、军礼、婚聘、祭祀等。关于中国传统五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另一种认为是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礼的四个原则
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篇10:礼 物
这个寒假,我收到了威风凛凛的布老虎、舒适轻便的旅游鞋、大大小小的红包等等礼物,但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份超级大礼:头脑奥林匹克全国参赛权。为了这份大礼,我牺牲了所有的爱好,奉献了所有的课余时间,但心甘情愿!
这份礼物可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得到了,在老师们帮助、家长们支持、同学们参与和我自己的努力下,“过五关、斩六将”费尽千辛万苦才争取到的。先是班级推荐,我就要选出合适的人选,既要会才艺表演,又要能动手操作;学校选拔时,我们还要编剧本、制道具、做服装、演剧目,个个都是多面手,当我们获得全校一等奖第二名时,我懂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当我成为学校选手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集训的艰辛。每天十二个小时的培训、制作和排练,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从未间断过。咳嗽了,多喝点水;发烧了,打个点滴,马上又投入到训练中。海淀区比赛时,评委们一声声欢笑、一阵阵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赛后学校派我参加三月份的全国大赛,我知道我们会遇到更强劲的对手、准备时间会更加急迫、任务会更加艰巨,但我已做好准备迎接这场挑战。
虽然这个礼物是无形的,不仅要付出代价得到,而且还有继续努力奋斗。但我认为它是任何有形的礼物无法比拟的,它挖掘了潜能、发挥了特长、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锻炼了意志……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 礼佛诗歌
★ 礼的词语
★ 沐礼诗歌
★ 拜师礼流程
★ 中秋礼篮标语
★ 线上升旗礼观后感
★ 开笔礼活动总结
★ 入学礼活动方案
礼怎么写(锦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