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时间:2024-06-25 03:52:46 作者:qwer2324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qwer232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西周B.商朝C.夏朝D.春秋

2.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时姜尚等待的一位贤明君主是()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3.周武王联合其它部落打败商朝xx,是在()

A.阳城       B.殷       C.牧野      D.镐京

4.“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确立世袭制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5.《墨子》一书中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

①社会等级界限森严②天子、将军和大夫等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境十分悲惨④奴隶成为祭祀的供品和贵族殉葬品

A.①② 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史书《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

A.祭祀与发展农业B.农业与打仗

C.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D.祭祀与打仗

7.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②诸侯③卿大夫④士⑤平民⑥奴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

8.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9.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B.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C.奴隶消极殆工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0.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11.战国时各国的改革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邹忌在齐国的变法 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2、“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A.奖励耕战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

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4.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A.金文B.甲骨文C.隶书D.楷书

15.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

16.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大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1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C.大运河   D.赵州桥

18.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A.大禹治水B.烽火戏诸侯C.卧薪尝胆D.立木为信

19.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B.乱世出英雄

C.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

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

20.人们常说: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我们习惯上用“燕赵之地”来借指我们今天的哪个省吗?()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二、非选择题:第21题8分,第22题7分,第23题15分,共30分。

21、列举题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请列举五个这样的成语。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②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

③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

④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3.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C2、D3、C4、C5、D6、D7、B8、A9、D10、C

11、D12、A13、C14、B15、D16、B17、A18、D19、C20、C

二、非选择题

21、仁义之师、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合纵连横、退避三舍

22、①在诸侯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

③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规格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消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23.(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2分)。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篇2:七年级历史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一.精挑细选(每小题2分,共56分。)

温馨提示: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务必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俄罗斯

2.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使用火 C.会不会劳动 D.会不会制造工具

3.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一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半坡居民 B.河姆渡居民 C.元谋人 D.北京人

4.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玉器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山顶洞人懂得爱美的最有力的佐证是

A.佩带一些装饰品 B.用骨针缝制衣服 C.用水清洗身体 D.懂得磨光钻孔技术

6. 观察下面的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请问右图房屋应该属于

A. 干栏式房屋 B. 石屋

C. 半地穴式的房屋 D. 砖和茅草混搭

7.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去参观下列哪个原始人类遗址

A.周口店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元谋人遗址

8.已知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地区是

A.北京 B.陕西 C.浙江 D.山东

9.在课堂剧《北京人的一天》中,不应该出现的情节是

A.过着群居生活 B.钻木取火 C.群体劳动 D.保存火种

10.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情况相符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11.很多同学喜欢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 云南元谋 B.陕西半坡村 C.浙江河姆渡 D.山东大汶口

12.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 ①种植粟 ②制造陶器 ③种植水稻 ④铸造铁器 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⑤

13. 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把( )尊奉为我们的人文初祖

A.盘古 B.黄帝 C. 大禹 D. 炎帝

14.黄河和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孕育了一代代辛勤聪颖的中国人。约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男性居民承担的主要工作是

A.采集 B.承担家务劳动 C.渔猎 D.从事管理工作

15.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的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16. 中国古代被称为“丝国”,请你说出传说中教人养蚕缫丝的先人

A.女娲 B.黄帝 C.仓颉 D.嫘祖

17. “生活在距今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18.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

A.雕刻石器 B.打制石器 C.磨制石器 D.铸造青铜器

19.俗话说:“水火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很大的水患,造成巨大灾难。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人民。你知道他是谁吗?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0.科学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使用火 B.直立行行走 C.劳动 D.使用石器

21.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火的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出现了国家 D.会建造房屋

22.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多种能源,下列哪种能源是他们不曾使用的

A.天然风 B.太阳能 C.石油 D.天然火

23.《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产生 B.神农既会耕种又会制作陶器

C.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半坡原始居民能制作陶器

24.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群居生活

25.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26.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教民播种五谷”、“…… 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27.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 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A.北京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8.关于原始社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幸福社会 B.原始人类过着氏族社会生活

C.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存发展能力低 D.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几千万年

二.非选择题:第29小题12分,第30小题12分 ,共2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请回答:

(1)这句话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分)

(2)“平定蚩尤乱”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哪一个战役?(2分)

(3)你知道“轩辕”在中国历史上曾做出何贡献吗? (4分)

(4)想一想,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寻找“轩辕”时代的历史 ?(4分)

30.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A、B分别代表的文化遗址。(4分)

A B

(2)说说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先民们的世界性的贡献?(4分)

(3)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先民们身上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 (4分)

答案

1~28 ADCAB CABBD CABCA DBCDC BCADD ACC

29.(1)黄帝

(2)诼鹿之战

(3) 联合炎帝部落,诼鹿之战打败蚩尤;和炎帝部落结盟,促进华夏族形成;发明指南车、舟车;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叫人挖井,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4)考古发掘 文物遗址 神话故事 民间传说 查阅书籍 上网查阅等

30. (1)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2)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河姆渡原始居民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用蒸的方法制作熟食,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3)略

篇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3、作为我国最早所发现的直立人,如果你偶然穿越并遇见他,你不可能看见( )

A、他会用火烤肉 B、他的手比脚还长  C、他会狩猎  D、他会用打制石器

4、以下原始人类,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神农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人  ⑤、半坡人

A、②③④⑤①  B、②③⑤④①   C、③②④⑤①  D、③②⑤④①

5、(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子:“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马迁《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6、“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

A齐桓公  B.李冰   C.秦孝公   D.商鞅

7、在我国,被誉为是人文初祖的神话人物,他是(  )

A、炎帝和黄帝   B、舜    C、大禹    D、蚩尤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   B、远古时代的历史依靠神话和传说传播

C、神话和传说不可能有真实的历史  D、神话和传说中可能含有合理的历史

9、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中,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周王室分封某位功臣为诸侯      B.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C.大量奴隶用“泥范铸造法”铸造青铜器 D.奴隶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劳动生产

10、我国古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其最早诞生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

11.之所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的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12、春秋时期,第一个被东周天子确立为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宋襄公  D、齐桓公

13、在古代,人们常用“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时期。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14、商鞅变法中对旧贵族的特权进行批判并加以削减,以下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确立县制  C、按军功授爵   D、加强刑罚

15、《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了(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旧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大潮

C、太子继位后顺应民心把商鞅处死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需要付出沉重代价

16、改革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通过变法变成战国后期最富有的国家是( )

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赵国

17、小明的老爸看完了法制节目后,感叹道说:“加强法制是好事,但太常用法律去约束百姓也不行,应该更多地用爱感化他们,用仁慈唤醒他们人性。”他的.思想符合( )的思想。

A、孔子     B、韩非     C、墨子    D、庄子

1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句话体现了(  )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9、这个都城是我国第一个帝都,她见证了秦始皇的威风凛凛,也见证了这个辉煌大国的沧桑衰亡。这个帝都是( )

A、长安     B、镐京     C、洛阳    D、咸阳

20、自统一之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但一度空缺,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削弱了中央的军事力量     B、增强了地方的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把持军政大权     D、丞相太尉二职合二为一

21、假如小明穿越到秦朝,他不可能看到(  )

A、士兵策马在驰道上快速跑过   B、南海郡郡守死后,其子继位

C、官员用隶书书写法令      D、人民使用圆形方孔铜钱进行买卖

22、如果填写秦朝版图示意图,其中最南方应该填(  )

A、南海  B、东海  C、南海郡  D、珠江

23、以下人物如果回到秦朝,最受秦始皇

欢迎的是(  )

A、韩非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24、故事是学历史最重要的资料,以下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人暴X   ②、卧薪尝胆   ③、孟姜女哭长城   ④、朝秦暮楚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25、秦朝的地方制度和西周的地方制度,从政治角度思考,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

A、官员安排和任命差异     B、管理地方的面积差异

C、两种制度的命名差异     D、地方人口的数量差异

二、综合题(共2题,26题8分,27题8分,28题9分,共25分)

26.阅读材料并进行探究,回答问题。(8分)

中国的农业发展悠久而雄伟。

【原始社会】

(1)、上面两幅图,你可以在哪个流域的原始人博物馆看到?(1分)

(2)、如果你穿越到该原始人生活的时代,除了看到图一和图二,你还会看到什么,请列举三例?(3分)

【奴隶社会】

材料一:西周时期流行井田制,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诸侯。由于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经常出现大规模耕田的现象。而且在井田制下,诸侯的收入不多,并且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材料二:由于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诸侯开始变得有钱,而在此时,这个人主张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由此出现了“地主”一词。

(3)、材料二所说的“这个人”是谁?最终谁支持了他进行变法改革?(2分)

(4)、对比起材料一,材料二“这个人”的政策会得到支持吗?为什么?(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1分)

(2)“政由方伯(指诸侯)”,请你举出三个历史人物。(3分)

(3)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4分)

28.阅读小明所写的穿越剧剧本,回到问题。(9分)

材料一:【西周朝堂一幕】

宋国国君:天子万岁!此为我国特产,请笑纳。

西周天子:特产尚好。本天子国库短缺,边疆敌军众多,请按时履行义务。

宋国国君:遵命!

材料二:【东周朝堂一幕】

楚庄王:敢问天子,天子九鼎为我大周最大的鼎,请问重多少?我欲造其一,置于朝堂。

东周大臣:大胆楚庄王,竟出言以下犯上!

(东周天子在旁一声不吭,脸色发青)

材料三:【秦朝朝堂一幕】

秦二世:现赵佗品德为佳,能力卓越,朕封其为南海郡郡守,即日启程到南海郡。

赵佗:微臣接旨。

(1)、材料一的对话结束后,宋国国君将要履行什么义务?他为什么要履行这些义务?(2分)

(2)、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阅读材料三,说明秦朝时期,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2分)

(4)、如果你是最高统治者,你会选择材料一还是材料三的制度,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C

B

B

C

B

A

C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C

D

C

C

D

B

A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B

A

A

D

A

二、综合题(共2题,26题8分,27题8分,28题9分共25分)

26题、(8分)

(1)长江流域(1分)

(2)① 可以看到河姆渡人用天然漆装饰骨器。

② 可以看到河姆渡人用火烧烤食物。

③ 可以看到河姆渡人从木结构水井中打水饮用。(3分)

(3)① 商鞅;② 秦孝公(2分)

(4)① 会得到地主的支持,但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② 因为商鞅变法在保障了地主的权益,维护了地主的权利的同时,他侵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会遭到旧贵族的反对。(2分)

27题、(8分)

(1)公元前770年(1分)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3分)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国被消灭,出现疆域较大的国家,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4分)

28题、(9分)

(1)①朝觐纳贡,派兵戍守边疆的职务。②因为周天子给予他土地、人口和管理地方的权力。(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的权利超过周天子,周天子势不如以前。(2分)

(3)①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②郡县制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对地方的管理。(2分)

(4)选择材料一的制度,理由:分封制会增强地方势力,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郡县制则虽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抑制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

选择材料三的制度,理由:分封制会使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难以控制地方,容易导致国家分裂。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分)

篇4: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归纳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有关秦朝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罚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就要杀掉三族的叫“族诛”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2.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善于用人B.后方巩固C.战术正确D.赢得民心

3.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使用小篆

4.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之后B.战国中后期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后

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

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⑤

8.秦时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A、越族B、匈奴C、夷狄D、突厥

9.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平定“七国之乱”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10.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1.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副蔡伦的字,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古字画上的字只可能是什么时期的()

A、西汉以前B、西汉初期C、西汉末期D、东汉时期

12.下列关于《伤寒杂病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B、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D、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

13.小李在旅游胜地看见高大的佛像,给妈妈介绍说:“佛教起源于古西域”。妈妈笑着说不正确。你认为佛教源自()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波斯

14.《史记》叙述的是()

A.从夏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B.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史事

C.从西周到西汉的史事D.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秦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16.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是()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C.公元前60年D公元60年

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说的,他的()被鲁迅赞为()

A.班固《汉书》“史家之绝唱”B.司马光《资治通鉴》“绝唱”

C.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D.班超《后汉书》“绝唱”

18.西汉后期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反映商人途中

经历不正确的是()

A、大批匈奴人抢夺他们的货物B、看见魔术艺人吞刀吐火

C、半路休息吃着葡萄、石榴D、看见天竺僧人传授佛经

19.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正确的是()

A.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B.洛阳—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C.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洛阳

D.长安—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阳关—陇西—长安

20.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

C.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阅读材料后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4)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22、看图说历史(附长城图)

在战国形势图中,我们曾见到过长城。秦长城与战国长城相比有何不同?有人发现秦长城的走向与《战国物产分布》一图中的农牧分界线基本吻合,还发现强大的匈奴过着游牧生活,在没有长城前时常侵犯中原地区。

你能依据地理常识分析一下秦长城的历史作用吗?

23、连连看:

1.项羽纸上谈兵

赵括揭竿而起

陈胜约法三章

刘邦破釜沉舟

2.秦朝孔子开创儒家学说

西汉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佛教传入我国

春秋西安兵马俑

24、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又来到了西汉王朝。下面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汉武帝,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请你就此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D3、B4、D5、D6、B7、C8、B9、D10、D

11、D12、B13、B14、D15、A16、C17、C18、A19、D20、A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1)焚书坑儒;(2)加强思想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统一言论和思想;(5)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大同一的形成与巩固。

22、秦长城把战国时期分段长城连接在一起,更长更牢固。秦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而且它横亘在游牧区与农耕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游牧民族的冲击,保护了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的发展。

23、(略)

24.学生的问题与大一统相关,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问题一:请问汉武帝: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统治?题二:陛下,请问您是如何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的?问题三:尊敬的汉武帝,请问您又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篇5: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测试题含答案

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A 女娲捏出来的

B 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 猴子变化而来的

D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人与动物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你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语言交流

D、会不会直立行走

3、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170万年

C、约70万~20万年

D、约70

4、右图文物出土于下列哪一著名的考古遗址

A、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C、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D、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5、“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北京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 半坡人

6、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 小麦 B、花生 高粱

C、甘薯 玉米 D、水稻 粟

7、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

8、我国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9、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合在一起形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后来的

A、夷族 B、华夏族

C、匈奴族 D、戎族

10、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郡县制 B、分封制

C、推恩令 D、禅让制

1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 B、毛公鼎

C、司母戊鼎 D、利簋

1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西周建立 D、东周开始

1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 ②商纣 ③周厉王 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4、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15、右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国人

16、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下列说法中与当时实际不相符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B、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D、纸币被更多的使用

17、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牧野之战 B、盘庚迁都

C、西周分封 D、国人暴动

18、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各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

19、“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0、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

A、晋国 B、齐国

C、宋国 D、吴国

21、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是下列哪件事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修建都江堰

D、修筑长城

22、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经受了8级大地震的考验、2200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

A、吕尚 B、周公

C、管仲 D、李冰

23、墨子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滕州市的龙泉广场,是世界唯一一座专门研究墨子文化、收集墨子资料、展示墨子研究成果的场馆、下列属于墨子思想的是

A、提倡节俭

B、实行“仁政”

C、实行礼治

D、追求精神自由

2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依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从人类文明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⑴目前已确认的我国人类的起源是哪一原始人类?(2分)

⑵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请你写出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2分)

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两种典型的房屋建筑形式是什么?(4分)

⑷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谁?(4分)

2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3分)

⑴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名称(4分)

⑵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请列举三个著名的战役(6分)

⑶依据上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什么时间进行的变法?(6分)

(2)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3分)

(3)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谈谈商鞅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3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话?他生活在什么时期?(3分)

(2)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3分)

(3)他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4分)

(4)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记录在哪本书里?(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B 5、D 6、D 7、C 8、D 9、B 10、B 11、C 12、C 13、D 14、B 15、A 16、D 17、A 18、C 19、A 20、A 21、B 22、D 23、A 24、D 25、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1)元谋人

(2)北京人

(3)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

(4)黄帝和炎帝

27、

(1)位置在最西边是秦国,位置最北的是燕国。

(2)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3)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

28。

(1)商鞅;秦国。公元前356年。

(2)变法是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勇于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循守旧,必然导致愚昧和落后。(言之成理即可)

29、

(1)孔子;春秋晚期;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的主张是礼治,

(3)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

(4)儒家学派;《论语》

篇6: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炎帝B.黄帝C.舜D.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A.21世纪70年代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A.黄帝时B.夏朝时C.商末周初D.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A.尧舜时禅让制B.夏朝的世袭制C.西周的分封制D.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铲除商的残余势力B.保卫镐京

C.发展社会经济D.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称霸C.勾践称霸D.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燕B.韩、赵、魏C.赵、魏、秦D.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多生产粮食布帛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A、甲骨文B.金文C.大篆D.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BC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的急剧变革D.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韩非B.孔子C.孟子D.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A.治理黄河B.兴修灵渠C.大禹治水D.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B.铜钟C.古筝D.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A、43年B.44年C.45年D.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儒家无为而治27.问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爱非攻卧薪尝胆晋楚争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墨家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孔子

兵家以礼治国因材施教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

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DAADDBCBCDBB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CDDAACDADABC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儒家无为而治27.问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爱非攻卧薪尝胆晋楚争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墨家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孔子

兵家以礼治国因材施教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1)群居生活。(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4分)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4分)

29.(1)大禹(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分)

(3)三过家门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贡,划九州,筑九鼎。(2分)

30.(1)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2分)发展经济,改革内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会盟。(2分)

31.(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1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5分)

(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3分)

篇7: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制国家里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君是()

A.禹B.启C.汤D.盘庚

3.第十届全运会于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列四件青铜器均是商周时期典型作品,其中代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毛公鼎

5.有一个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该国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晋国

6.从夏商两朝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A.增强国力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7.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8.右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9.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

10.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11.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鞍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项不恰当()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保留没有军功旧贵族的特权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2.右下图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真正的文字——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3.右图中的耕作方式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A.商B.周C.春秋 D.战国

14.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李冰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

15.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的粽子散发着阵阵诱人的清香。请问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哪位文化名人()

A.文天祥B.司马迁C.孔子D.屈原

17.近年来,沙尘暴造成了一系列危害,损失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朴素的生态环境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

18.电影《墨攻》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代表帮助梁王守城的故事,其中他多次提出墨家的思想是()

A.“春秋无义战”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9.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2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主要社会现实是()

A.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周天子提倡思想自由

C.当时的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时政,组成社团学派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篇8: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曹操取得能够同袁绍集团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纳贤士 C、实行屯田 D、曹操奸猾

2、2,曹操战胜袁绍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杜甫在一诗中曾提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的“老臣”指: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4、2,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在与孙权、刘备联军的决战地点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建立魏政权的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睿

6、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

A、北方 B、东方 C、南方 D、西方

7、下列选项中,不是西晋后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原因的是:

A、东汉末期起,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比较安定

B、北方人民躲避战乱 C、匈奴等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D、北方人民志愿到南方参加南方的开发

8、北方人民南迁主要分布在:

A、淮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岭南一带

9、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①北方人中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下列叙述中,哪些可以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①大量湖田的开辟,各种种植技术的结合,水利工程的兴修;②织锦技术的迅速提高;③灌钢法的发明;④青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并使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A、为了便于扩大势力 B、改变鲜卑人的生活环境 C、与汉族和睦相处 D、为了便于学习和接近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2、在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都城在:

A、咸阳 B、平城 C、长安 D、建康

13、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商高

14、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水经》

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谁的书法的美称: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顾恺之 D、祖冲之

16、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是:

A、书法 B、绘画 C、雕塑 D、石窟艺术

17、东汉末年政局最主要的特点是:

A、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大一统局面 D、外族侵扰频繁

18、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①、曹操控制了汉献帝;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刘备到得诸葛亮的辅佐;⑤、刘备称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9、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土地肥沃 C、种植水稻 D、北人南迁

20、下列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朝代的是:

A、王羲之与顾恺之 B、曹操与孙权 C、祖冲之与贾思勰 D、王羲之与祖冲之

二、填空:

1、东汉末期,乘北方混战之机, 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2、西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 流域。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是 。

4、写的《 》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又是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5、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

6、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的画家是 ,他的画现存的有《 》、《 》。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 的传播而发展起来。著名的石窟主要有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 。

8、秦的统一,结束了 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9、陈胜、吴广起义后在陈建立了 政权。后起义失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大规模的 战争,它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 ”称号,成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秦朝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 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 集权制度。

1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使 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12、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的麻醉剂是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被人们称为“ ”。

13、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 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三、填表

1、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

姓名 领域 成就或代表作

书法

祖冲之

地理学 《水经注》

贾思勰 农学

绘画

四、材料阅读:

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是指谁?

(2)、魏主的这个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他是怎样以身作则的?

(3)、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

(4)、这此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

2、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食:吃)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忧:担心)冻饿,亦亡(亡:无)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江南之(之:作)为国盛(盛:繁荣昌盛)矣。……民户繁育(繁:多),将曩时一矣(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大丰收),则数郡忘(忘:无)饥。会(会:会稽,郡名)土带(带:临)海傍湖,良畴(畴:田)亦数十万顷,膏腴(膏腴:肥沃)上(上:上等)地,亩值一金,鄠杜(鄠杜:关中一带地名)之间,不能比也。荆(荆:荆州)城跨南楚(楚:现湖南湖北一带)之富,扬(扬:扬州)郡有全吴(吴:现江苏)之沃,鱼盐杞梓(杞梓:指木材)之利,充仞(仞:满足的意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覆:供应)衣天下。”----《宋书》

注:《汉书》为东汉时人所撰关于两汉的历史。《宋书》主要为记叙南朝时宋的历史。

(1)、《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

(2)、《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

(3)、《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这句是 说的。

4、“欧洲人很早就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是‘丝绸之国’的意思。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包厢时,百官们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恺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人们用‘天下第一织物’等最美的语言赞美中国丝绸。”

(1)、丝绸之路从 经河西走廊、今 地区,通往中亚、,直到欧洲。

(2)、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造纸等到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 、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五、问答:

1、请叙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请概述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篇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B A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D A D B B D A

二、填空:

1、孙权 2、黄河 3、洛阳 4、郦道元、水经注 5、王羲之

6、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7、佛教、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三、1、填三国建国表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国家的时间

魏 曹丕

刘备 成都

吴 孙权 建业

2、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

姓名 领域 成就(或代表作)

王羲之 兰亭序

数学 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郦道元

齐民要术

顾恺之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四、材料阅读

1、(1)、孝文帝 (2)、改鲜卑为汉姓。自已改为姓元。

(3)、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

(4)、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1)、开发不够,生产力水平低,但江南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2)、江南已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江南成为繁荣富庶之地。

(3)、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五、问答题:

1、答:主要有迁都洛阳,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2、答: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表现主要为:湖田大量开辟,南北方种植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纺织技术进步快,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发展起来;冶铸业也发展起来;制瓷业水平高,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城市开始繁荣。

篇1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

3、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A、三星堆B、都江堰C、端午节D、故宫

5、学习历史有一基本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8、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①书法②雕塑③杂技④舞蹈⑤绘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10、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 ) A.李冰 B.孔子 C.屈原 D.司马迁

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1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14、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各国的变革 B.士人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6、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7、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青铜立人像 ③四羊方尊 ④青铜神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9、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20、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非选择题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哪两种“和谐”?(2分)

②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4分)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1分)

(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2分)

(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分)

23、(10分)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6分)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3分)

2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1+1+1分)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1+1+1+1分)

③ 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1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