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光格子小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备战高考:如何让基础题不丢分,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备战高考:如何让基础题不丢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备战高考:如何让基础题不丢分
正因为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础。然而,这个浅显的道理却常常被同学们忽视。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不重视基础知识,一味追求解难题.偏题.怪题;课堂上遇到老师讲简单的知识或重复的知识就不愿仔细听;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笑错误毫不在意。
如何夯实基础。作为一名老师,我给你的建议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课本为“根据地”。
很多同学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爱做难题.怪题.偏题,对课本不太重视。这种做法对学习是否有帮助呢?我们先来听听一位“过来人”是怎么说的:“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内前几名,因为觉得自己的成绩还可以,想另外去找一条新的实现成绩的‘大跃进’。于是放开了课本,去钻研一些参考书上的难题.怪题.偏题。然而,由于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一做题就出错。结果做的题不计其数,可脑子却越来越糊涂。有时连最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仔细一总结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何谓基础知识?就是课本知识。我们考试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基本都在课本里,可以这样说,只要围绕课本这个“根据地”学习,考试取得好成绩自然不是问题。因此,抛开课本去研究难题、怪题、偏题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走的一条弯路。“重课本,抓基础”的方法才是学习的正路,一位尝到这个方法甜头的学生这样分享经验:“我在考前曾多次比较、研究前几年的高考试题和答案,发现高考试题并不神秘,它是以课本为基础的,大约有70%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和变形;有20%属于中等难道的题目,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剩下的10%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解题经验,灵活巧妙地解答。根据高考试卷的难易分配和分数比例,我制定了‘紧扣课本,综合提高’的复习方针,把落脚点放在了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上,没有好高骛远地一味做难题、偏题、怪题,所以在高考时发挥得很不错,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
总之一句话,千头万绪抓基础,抓基础就是重视课本内容。
(2) 注重低年级的学习,为中高考冲刺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有许多同学在我面前这样的感慨:
“我真后悔前两年没有好好读书!”
“前两年我要再认真点儿学习就好了!”
“如果前两年不是狠地玩儿,说不定这次就能考上大学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为这些同学感到深深的遗憾,并在心里悄悄地对他们说:“你们要是刚进中学时就有这种觉悟该多好呀!”
在从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特别是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常常抱着“一蹴而就”的心态,一位高考靠后一年的冲刺,就能取得好成绩。
然而,学习是没有“一蹴而就”之说的。中学阶段的学习,每一年都有其独特的的任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是巩固基础的最佳时期,初三、高三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如果同学们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玩过去了,留下的知识漏洞太大,到了初三、高三,这个缺口很有可能就会补不上,补不全。
所以,每当新一届中学生入学时,我都会向他们传达这样一种观念:中学这几年犹如一场马拉松,若一开始就落后太远,到最后再怎么冲刺也追不上别人了。因为最后关头,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儿向前冲,速度是差不多的,难分高下,所以最好从一开始就把最大的力气使出来,才能保证自己在最后关头不至于完全落在后面。
(3)课堂上认真听讲。
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实际上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比如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等。也有的老师会做一些知识的延伸,但总的来说,重点还是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因此,课堂才是同学们掌握基础的绝佳时机。
篇2:高考备战:数学要注重基础不要迷信“押题”
“三模”客观题涉及的知识点为:集合、复数、充要条件、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排列与组合、数列、圆锥曲线、向量等,解答题还是围绕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不等式这六大模块命题,梯度明显,试题整体重点突出,覆盖全面。
命题设计能对应考试大纲要求,体现了“基础知识承载能力”的高考命题走向,如第15题,通过图形翻折考查了学生对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题,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区分度,如第10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导函数、线性规划、距离的最值。第14题考查了函数的奇偶性和函数的周期性、对称性的关联点。整张试卷命题较为新颖,有一定的原创性,如:第20、21题,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数学思想,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和区分度,具有压轴成分,命题立意与高考吻合。
通过对合肥市三次模拟考试来看,试卷命制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如在对概率部分的考查中,“二模”考查了独立性检验,“三模”则考查了茎叶图,对整个统计、概率部分的回顾非常全面。
文科数学考试体现了“重基础,考能力”的命题原则,由易到难,接近考纲要求,覆盖了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难易适度,适合考生的近期复习和心理调整。
选择题的(1)、(2)、(3)、(5)、(6)题,填空题的(11)题,解答题的(16)、(17)题都反映了这一理念,题目的难度都不大,体现了《考纲》对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基本要求。
培养空间概念是高中数学的.一项任务,(15)题的折纸题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18)题由于是正方体模型,前两问很简单,第三问需要有空间垂直概念,特别是注意将空间中的直线AE找到它在面上的射影,利用三垂线知识比较容易解决。(19)题数列,(20)题解析几何题,(22)题函数及导数题属于常规题型,有一定计算量,考查学生综合运算能力和对于基础知识的提升能力。
复习建议:
考生要重基础,将知识网络化,重视书本的定义、定理、性质、例题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注重通性通法和数学思想的回顾。
考生要注意的是,考前最后一个月,不要迷信猜题班、押题班的辅导。只有以扎实的基本功去对待,才能考出好成绩。
篇3:语文高考改革在纠结中前行 让高考作文不能押题
“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小羽的创业故事”“‘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阅读方式与我的青春阅读”……随着4套全国卷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亮相,2016年高考开始了。
虽然人们总在呼吁降低对高考的关注度,但是,这两年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试题及对试题的各种讨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使得人们对高考的关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而在所有科目中,语文又是最受关注的科目。语文考试结束后,大家对作文题目360度无死角的讨论,就像一场全民狂欢。
媒体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既展现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人们对语文及语文的改革有着极高的期待。
其实,自从2002年我国开始推行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学科就一直在改革,从选修课的加入到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人在总结改革的得失时,总会提到高考和课改是“两张皮”。
不少专家指出,既然高考是“指挥棒”那么不妨就把这个指挥棒用好,让语文高考的改革来引导语文教学的变革。
因此,在近些年的语文高考中,无论是全国卷还各个地方卷,我们都看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尝试,比如引导学生多读经典,逐步选用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的材料作文。
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我国教育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了,高考改革的速度更快了,其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了。
从高考之前到高考当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语文研究的专家和一线的校长教师,试图梳理出高考作文的变化,以厘清和探寻语文教育的改革路径。
新材料作文更贴近具体生活情境 让高考作文不能押题不能宿构
“这些年更多采用新材料作文,而且有限定性。”北京大学语文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
不少专家认可高考作文的这种变化。
其实,我国的高考很早就出现了材料作文。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题,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来立意和构思。不过,“在互联网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基础教育教学备考更加系统、教辅产业化的现实背景下,套作、宿构和抄袭严重影响了考生写出真情实感、自主创造的作文,大大降低了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一位受访专家说。
因此,这些年高考命题专家们对材料作文进行了改造,新材料作文采用的事实材料更能贴近社会生活,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材料中选好角度,选定立意,最终构思成文。
“以前,总有一种声音批评高考作文不能让考生写出真情实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说,甚至曾有专家这样评价:这个作文题目出得好,学生写着写着把自己写哭了,“我们要考虑清楚高考作文什么可考、什么不可考,公共的知识和公共的价值观是可考的,而那些个人情感非理性的东西是不可考的。题目太个性化,仅是一部分人有体验、有积累,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被牺牲了。”
因此,材料不仅要真实地贴近生活,还要有一定的限定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作文说真话、有话可说,应试型作文教学才能往正路回归。”温儒敏表示。
有专家指出,没有限定的作文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宿构作文的窠臼中。
余党绪用一道模拟的试题解释如何不让学生进入套用作文和宿构作文的窠臼。如果让学生写一篇与“扶老携幼”相关的作文,“学生一定能够写得非常‘漂亮’,他们准备的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各种名言警句都能派上用场了”;如果这个时候把材料变成这个题目变为“扶一个老人”,“这时候学生可以有一些判断了,但是仍然能回到事先准备好的‘扶老携幼’的作文中来”;如果再往前推进,材料中写明,当一个人正在准备扶老人的时候,旁边有人提醒,昨天这个老爷子曾经用这样的方式讹过人,“这个时候,考生的思路进到一种具体的情境中,要产生判断,要进行纠结。每个考生就有话可说了”。
因此,能出好一份作文高考题也并不容易。“一是能让考生在现场发挥出自己多年积累的语文综合能力,要让每个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又不应该让‘押题’者猜得着,照着套上去;同时也要拉开不同的水平,每个考生都有空间,各种水平的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些发挥,但能力强的则有余地。这样才能让考生在现场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说。
不少专家认为去年高考全国卷那道“小陈因为爸爸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而举报父亲”的作文题目就不错。
“这样的题目,学生既不会进行简单道德判断,也不会一边倒同情‘老陈’或支持‘小陈’,而是可以就事论事,在具体情境下,每个人都有话说。”余党绪说。
业界要摆脱“愤青”状态 语文高考要回归理性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语文的诸多变化也必定会影响到中学语文的教学。“总体上说,这些年语文教学的进步还是不小的。”余党绪说。
温儒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时曾经说,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曾经非常琐碎化、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云山雾罩,一不小心就让人踏入错误泥淖。说实在的,有的让老师来做也胆战心惊。
一些一线的教师笑称这种阅读题是“碎尸万段”型的。“这几年就有所改变,更加强调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不同问题的理解,鼓励的是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多表达。”余党绪说。
很多专家认为这样的变化其实是更加符合语文的规律了,“这说明这些年业界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了,已经摆脱了‘愤青’状态。”余党绪说。摆脱“愤青”状态意味着大家不再急功近利、不再被社会舆论追着、赶着走了。
一些一线教师有了这样一个共识:语文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场课改、一场培训,或者一场大讨论就解决所有问题,语文就是由一篇篇课文、一篇篇作文组成的,语文这门学科要有真正的变化,就要把改革的理念融入到一篇篇课文和每一个课堂当中。“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的”。
语文是一座宝山 教育要给学生进山寻宝的路径
不少专家指出,中学语文之所以出现不理性的现象与我们没有厘清几个概念有关。
“我们在讨论语文高考的时候要有清醒的认识,”余党绪说,首先要想清楚高考的目的,“高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高校选拔人才”,另外,既然是语文高考,“那么就不能拿非语文的东西来衡量语文”。
弄清楚这些我们会发现,这些年人们对高考语文的很多批评并不是语文高考或者语文这门学科能够独立承担的。
每到高考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批评声音:考题埋没了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期望通过高考作文发现卓尔不群的大作家’‘让高中生把社会问题厘清’,应该说这些想法都很积极,但这实际上并不是高考作文的用意所在。”张颐武说。
在应对社会各种批评的过程中,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些乱了方寸。“忘记了语文首先是一项重要技能。”张颐武说,语文的训练是复杂的,就像学习钢琴一样,要一级一级地晋级。
每个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定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一步一步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在不断提高,同时提高的还有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乐曲的把握能力。
张颐武认为,语文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训练学生文从字顺的能力、训练他们审题的能力、训练他们布局谋篇的能力,这些之后才是独到的见解。其实,这些技能在循序渐进地训练过程中逐渐提高之后,学生的理解力自然会增强。
“语文是一座大山,积淀了那么多好东西。学生要想进山寻宝是需要路径的。基础教育要完成的就是这件事。”张颐武说,“现在独立思考几乎成了一个标签,”无论是否真的拥有独到的见解,似乎有个性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却连最基本的说明文都写不出来”。
说到底,语文高考及中学语文教学所经历的批评及本身的纠结与摇摆,与语文及语文高考承受了太多本不应该承受的东西有关。
“每年高考作文发布之后,全民狂欢,很多文化名人纷纷针对高考作文及高考语文发言,这其实对语文的伤害还是挺大的。”余党绪说。
整个社会对高考的关注似乎集中在了语文及作文,似乎语文不像数学、物理那么专业,谁都能说上几句,“其实,语文的专业性并不低于数学、物理,也是需要高度专业的训练的。”张颐武说。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似懂非懂,让很多人对高考语文及作文的批评和建议并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高考及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所以,“业内的人士要有定力,否则最终承担所有批评的还是语文及语文高考,这样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语文。”余党绪说。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 备战高考名言
★ 备战高考励志句子
★ 备战高考奇葩标语
备战高考:如何让基础题不丢分(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