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哪一天?处暑的谚语

时间:2024-08-29 03:33:30 作者:xajh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xaj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处暑是哪一天?处暑的谚语,下面给大家分享处暑是哪一天?处暑的谚语,欢迎阅读!

篇1:处暑是哪一天?处暑的谚语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节气,处暑是立秋和白露之间的节气,并且处暑是秋天的节气,气温也逐渐下降,那么处暑的意思什么呢?处暑是什么时候呢?一起来看看吧。

处暑是什么时候

问:20处暑是什么时候?

答:2019年处暑是8月23日,星期五,农历七月廿三。

处暑是什么意思: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处暑谚语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凛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

处暑十日忙刽谷。

处暑萝卜白霉莱。

处暑见新花。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检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著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礴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农时节令到处暑,首先田间选好种,腾出茬口快耕翻,处暑棉田见新花。

骡马彻夜草不断,青草继蜻鱼速长,早秋作物陆续熟,秦棒林谷精细收。

土地得歇收麦厚。及时采摘善收贮,耕运拉打有劲头。增饵防病莫疏忽。

篇2:处暑是哪一天

处暑的日期:

2008月23日 星期三 (丁酉年(鸡年)七月初二)

处暑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节气特点】

处暑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适逢每年公历的8月22~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热到此为止了。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大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说,大暑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到了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处暑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出现,使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率先开始进入秋季。而在我国华南,尤其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最高气温还时常高于30°C,人们还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

【养生要点】

◎起居养生

>>每大多睡1小时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

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古一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

>>早晚适当添衣

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可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秋冻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人体的肌肉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二是能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2017年处暑是哪一天]

篇3:处暑是哪一天

2023年处暑开始时间:8月23日 17:01:06

2023年处暑结束时间:9月08日 05:26:31

2023年处暑农历时间:七月初八

2023年处暑星期时间:周三

处暑有什么习俗

1、祭祖迎秋

在夏季节前后,将有民间活动来庆祝和赞美中原节,这通常被称为“制造七月半”或“中原节”。在过去,七月初有一个打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才结束。在此期间,有慈善活动。据说,普渡活动从打开鬼门开始,然后竖起灯笼,放河灯来吸引孤独的灵魂;而主体正在建造一座普渡祭坛,竖起一个孤立的棚子,并介入抢劫孤立的人。最后,它以关闭幽灵门结束。

2、吃龙眼配粥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夏天吃龙眼配粥。因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大量热量。吃龙眼可以补充热量。龙眼温热,有益于心脾,益气养血,益气。老一代的吃法是把一碗龙眼削皮,和粥一起吃。

此外,老福州夏天吃的另一种食物是白肉丸子。白饭团实际上是糯米团。该方法非常简单。糯米粉被揉成小颗粒。汤煮沸后加糖。它尝起来很甜,可以补充碳水化合物。

3、拜土地爷

在收获的时候,农民们举行各种仪式来感谢地球之神。有人宰杀牲畜到土神庙祭拜,有人在田地中间插上旗帜表达感激之情,也有人在这一天从田地里下班回家时不洗脚,生怕洗掉收成。

在7月15日,民间也流行牺牲土地和庄稼。把祭品撒在田里。烧纸后,用五色纸切成小块,包在作物的穗上。据说它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秋收。有些地方还去后土庙祭祀。定襄县的民间习俗是把马和古挂在门口。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莲花灯”。通常,灯或蜡烛放在底座上,午夜时放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让它自由漂浮。

5、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这是夏季后捕鱼的好时机。每年的夏季节都在浙江省沿海地区举行。决定在东海休渔期结束的当天举行盛大的捕鱼仪式,将渔民送出海。

处暑养生

要多睡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时节交替之季,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由浮转为降,此时人容易产生秋乏。因此应当早睡早起以缓秋刑,使肺脏得到养护。

注意防寒保暖

处暑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完全过去,处暑之后的晴天下午有时炎热并不亚于酷暑。外出时,身边常备件轻薄外套,除了防止夜幕降临时会有凉风袭来而受寒;在办公室时,也不要穿着太少,避免在室内久吹空调而引起人体不适。

若防护不当,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

注意调整情绪

随着天气的慢慢转凉,比较适合大家出门活动了。登山、快走、跳舞,再也不用窝在家里吹空调,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凉,拿出手中的相机多拍下一些美景,让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处暑吃三宝

吃鸭子

俗语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处暑这天有吃鸭子的习俗。因为处暑是在夏秋交替之时,而鸭子有补而不燥的功效,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

吃白丸子

白丸子是老福州处暑节气的传统美食之一,白丸子就是糯米丸子,即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而且糯米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秋天吃些糯米对身体很有好处。

喝酸梅汤

俗话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乌梅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可以降低疲劳感,在处暑这天喝点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还能帮助体内酸碱达到平衡。

处暑节气饮食要注意什么

1、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季比较干燥,若是不注意滋阴润燥的话,很容易被燥邪所伤。所以说,平日里要常吃雪梨、西瓜、黄瓜等水分多的食物,帮助滋阴驱赶体内的燥邪。

其中,你若是觉得直接吃口味太单一了,那么可以选择多种水果一起榨汁饮用,好喝又能补水,刚好可以改善秋燥带来的口干问题。

2、注意适量摄入蛋白质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凉风习习很容易让人着凉感冒的。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弱的人,务必要做些措施,保健身体。比如说适量摄入蛋白质,帮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其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乳制品、鱼肉、猪瘦肉、豆制品、鸡蛋。

所以说,到了秋季以后,不要忘记吃肉,可以用它煮汤,这样比较好下饭,而且比较容易下饭。当然,不要煮的太油腻,以免影响食欲。

3、注意烧烤要少吃

烧烤很多人都爱吃,注意了秋季干燥,身体容易被燥邪侵袭。这个时候要少吃烧烤,因为这类食物多燥热伤津,吃多了会加重体内的燥邪,损耗津液,对健康不利。

篇4:处暑节气是哪一天

处暑的日期:

2008月23日 星期三 (丁酉年(鸡年)七月初二)

处暑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与气象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2017年处暑节气是哪一天]

篇5:2021处暑是哪一天

2021处暑是哪一天

在的时候处暑节气的时间是 公历208月23日5点17分,农历辛丑年七月十六号 星期一 过了这一天天气就会加剧转凉。

处暑的养生食谱

百合脯:

[配料]生百合60克,蜂蜜2汤勺。

[做法]将百合清水洗净放入碗内,浇上蜂蜜,放入蒸锅内蒸30分钟出锅,或烘干或风干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功效]清心安神。适于睡眠不宁,惊悸易醒者。

芝麻菠菜:

[配料]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净,在开水锅中滚烫一下,捞出浸入凉水中,凉后捞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味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开胸润燥。

青椒拌豆腐:

[配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百合莲子汤: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参萄酒

原料:人参20克,葡萄100克,白酒500克。

制作:将人参碎成小段,葡萄绞取其汁,备用,将葡萄汁与白酒相合、搅匀,倒入干净瓶中,加人人参,加盖密封,置放于阴凉处。经常摇动,经7日后便可开封取饮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各饮服10~20毫升。

功效:补气生津、安心神、强筋骨。

应用:气虚津亏所致的食欲不振、心悸心烦、干咳痨嗽、气短口渴、神疲盗汗、口燥乏津、肾虚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酸膝软、筋骨无力麻木等。

注意:感冒所致咳喘不宜服。人参以晒参为宜,此药酒除内服外,外擦摩腰脊可助肾强骨。酒尽后,取参食之。

松子酒

原料:松子70克,黄酒500克。

制作:将松子仁炒香,捣烂成泥状,备用。将黄酒倒入小坛内,放入松子泥;然后置文火上煮沸,取下待冷,加盖密封,置阴凉处。经3天后开封,用细纱布滤去渣,收贮干净瓶中。

用法: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用开水送服20~30毫升。

功效:滋阴润燥、益气生津。

应用:气阴亏虚所致的形消体瘦、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烦口渴、干咳少痰、心悸盗汗、皮肤干燥瘙痒、大便秘结等。

注意:便溏、滑精及胸闷苔腻、咳吐痰浊量多者,均不宜服。

石斛粥

原料:鲜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石斛以水200毫升,文火久煎取汁约100毫升,再将药汁与粳米同人沙锅,加水4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放人冰糖搅匀。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顿服。

功效:滋阴、生津、养胃。

应用:温热病后,阴津耗伤所致的心烦口渴、虚热不退、胃脘隐痛、不思饮食、嘱逆干呕等。

蔗浆粥

原料:甘蔗浆100-150毫升,粳米50克。

制作:先将新鲜甘蔗适量,洗净后榨取蔗浆汁备用。将粳米入沙锅加清水3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蔗浆,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服食。

功效:滋阴生津、润燥止渴。

应用:阴津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干咳、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燥结及热性病后期、津伤唇舌干燥、形体消瘦等。

注意:脾胃虚寒及糖尿病患者,均不宜服。

柿饼饭

原料:柿饼50克,粳米250克,白砂糖适量。

制作:将柿饼冲洗干净,切成小块备用,将粳米用清水淘洗干净,与柿饼粒和匀置饭盆内,加水适量蒸熟,撒人白糖即成。

用法:作主食。

功效:益气、养胃、降逆。

应用:胃气虚、胃气阴两虚所致的不思饮食、胃胀不适、呃逆呕吐,以及胃神经官能症属胃气阴亏虚者。

首乌丹参蜜糖饮

原料:制首乌15克,丹参15克,蜂蜜25克。

制作:先将制首乌、丹参洗干净,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熬煎汤汁,然后去渣留取药汁,趁热将蜂蜜调入搅匀服食。

用法:每日1剂,7天为一疗程。

功效:滋阴润燥、活血通络。

应用:高血压、慢性肝炎、动脉硬化等病,症属阴血亏虚,或兼脉络淤滞者,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肢体麻木、心悸不宁、肝区隐痛等。

沙参心肺汤

原料:沙参15克,玉竹15克,猪肺1500克,猪心1个,细葱、精盐各适量。

制作:将沙参、玉竹用清水漂洗干净后,再用纱布袋装好备用。将猪肺、猪心挤尽血污,冲洗干净,与药袋同入沙锅,再放入细葱,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慢炖,待猪心肺熟透,除去药袋,加入精盐调味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适量。

功效:滋阴润燥。

应用:心、肺、胃阴液亏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痰少粘稠、咽喉干痒、声音嘶哑、心陲心烦、失眠多梦、胃脘灼热隐痛、饥而不欲食、反胃干呕、大便秘结,以及慢性咽喉炎、肺结核、慢性胃炎、老年习惯性便秘等而属肺胃阴虚者。

处暑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有句俗话说的“春捂秋冻”,他的意思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2、避免过早热水洗澡

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 冷水浴锻炼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但是一定要循序渐进。

篇6:处暑时间是哪一天

2023年处暑开始时间:8月23日 17:01:06

2023年处暑结束时间:9月08日 05:26:31

2023年处暑农历时间:七月初八

2023年处暑星期时间:周三

处暑三候

早在《诗经》之《周南》中云:“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所以处暑的三候为:

一候“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三候“禾乃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处暑真的会“出暑”吗

处暑的“处”在此作为动词,读三声。《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处暑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民间有时会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叫作“出暑”,表示从暑热天气中出来了,炎热离开的意思。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超过一半年份的三伏天没到处暑就出伏了,而且从历史上伏天分布于上述四个节气的天数统计来看,处暑在伏天中的占比不到1%。在“夏九九”中,处暑已进入“--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的秋爽时段,此后天气变化趋势将越来越凉爽。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也各不相同。北方地区此时暑去凉来、微风拂面,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能见度最好的节气,所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说的就是处暑时节。南方却继续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着,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稍微清凉一下就再次回归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状态,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秋老虎”发威时,往往表现为温燥,“燥则润之”,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肺润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绿豆、苦瓜等,多喝白开水。使用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使用空调最佳温度应该设定为26—28摄氏度。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午休,早晚户外运动。

处暑吃什么

1、吃鸭肉

处暑之所以要吃鸭,是因为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饮食调养应以预防燥邪伤人为主。这个时期的饮食应该遵循润肺健脾的原则,而鸭子味甘性寒,具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定惊、消螺蛳积、清热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可主治身体虚弱、病后体虚、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的圣药”。因此鸭子是非常适合处暑之际吃的润燥食物。

2、吃莲藕

莲藕,美容解疲,浑身是宝。民间也有吃糖醋莲藕的习惯,并且莲藕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无论是促进新陈代谢还是缓解疲劳,它都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莲藕虽小,浑身是宝。除了蕴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钙以外,它还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

3、吃石榴

处暑是吃石榴的季节。石榴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高于苹果和梨。红粉皮石榴含维生素C高,青皮石榴含维生素E高。石榴性味温甘酸涩,有生津止渴、杀虫止痢的作用。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酸石榴对防治腹泻很有效,甜石榴可防治咽燥口渴。

4、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5、吃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6、吃玉米

处暑是玉米成熟的季节,新鲜玉米中的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极少,因此,新鲜玉米是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质、植物油及维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则高8——10倍。

7、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8、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处暑节气饮食要注意什么

1、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季比较干燥,若是不注意滋阴润燥的话,很容易被燥邪所伤。所以说,平日里要常吃雪梨、西瓜、黄瓜等水分多的食物,帮助滋阴驱赶体内的燥邪。

其中,你若是觉得直接吃口味太单一了,那么可以选择多种水果一起榨汁饮用,好喝又能补水,刚好可以改善秋燥带来的口干问题。

2、注意适量摄入蛋白质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凉风习习很容易让人着凉感冒的。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弱的人,务必要做些措施,保健身体。比如说适量摄入蛋白质,帮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其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乳制品、鱼肉、猪瘦肉、豆制品、鸡蛋。

所以说,到了秋季以后,不要忘记吃肉,可以用它煮汤,这样比较好下饭,而且比较容易下饭。当然,不要煮的太油腻,以免影响食欲。

3、注意烧烤要少吃

烧烤很多人都爱吃,注意了秋季干燥,身体容易被燥邪侵袭。这个时候要少吃烧烤,因为这类食物多燥热伤津,吃多了会加重体内的燥邪,损耗津液,对健康不利。

篇7:处暑节气是哪一天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处暑美食推荐

1、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对如何辨别老鸭和嫩鸭,这里有一个小窍门:老鸭一般毛长得比较齐,嘴和脚掌比较硬,颜色发黄、发黑,摸上去骨头比较硬。另外,同样的个头,老鸭比嫩鸭分量重。

2、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5、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处暑后养生最主要的就是养肺,而银耳、山药、白萝卜、百合、白芍、梨子等“白色食物”最易入肺,建议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

20处暑节气是哪一天

篇8:处暑是几月几日哪一天

2023年处暑开始于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17:01:06(农历2023年七月初八)。结束于2023年9月8日星期五5:26:31(农历2023年七月廿四)。

处暑真的会“出暑”吗

处暑的“处”在此作为动词,读三声。《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处暑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民间有时会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叫作“出暑”,表示从暑热天气中出来了,炎热离开的意思。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超过一半年份的三伏天没到处暑就出伏了,而且从历史上伏天分布于上述四个节气的天数统计来看,处暑在伏天中的占比不到1%。在“夏九九”中,处暑已进入“--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的秋爽时段,此后天气变化趋势将越来越凉爽。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也各不相同。北方地区此时暑去凉来、微风拂面,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能见度最好的节气,所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说的就是处暑时节。南方却继续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着,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稍微清凉一下就再次回归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状态,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秋老虎”发威时,往往表现为温燥,“燥则润之”,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肺润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绿豆、苦瓜等,多喝白开水。使用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使用空调最佳温度应该设定为26—28摄氏度。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午休,早晚户外运动。

处暑的活动

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放河灯

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的含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三暑”(小暑至处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元代文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

处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1、鸭子,俗话说,”处暑吃鸭,无病各家“。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鸭肉也是秋季“贴秋膘”食物的首选。

2、龙眼,入秋后的龙眼,营养丰富,口感清甜多汁,滋补又润燥,因此就有着处暑吃龙眼的习俗,也可用龙眼果肉泡稀饭吃。

3、银耳汤,俗话说,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进入秋季后气候干燥,滋阴润燥是养生的重点, 因此处暑节气来上一锅滋补又下火的银耳汤,有利于平安过秋天。

4、红薯 ,说起红薯, 其富含大量的粗纤维,它口感细腻,香甜绵软,常吃既能补充营养,又能促进消化,有利于通便排毒。

5、酸梅汤,民间有着“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一杯酸酸甜甜的酸梅汤咕嘟咕嘟喝下肚,酸中带甜, ,燥热的暑气立马消散,那股沁凉之气,从喉咙直达脚底。

6、雪梨,梨是秋季最好的润肺食物之一,在秋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秋燥,有益于身体健康。

7、玉米,处暑是玉米成熟的季节,新鲜玉米是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玉米里面的淀粉也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处暑后气候干燥,多吃玉米补充营养,缓解秋燥, 益处多多。

篇9:哪一天处暑

处暑日期计算公式:[Y*D+C]-[Y/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13,20世纪=23.95,

举例说明:2088年处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处暑。

篇10:哪一天处暑

8月23日处暑,20处暑具体时间:8月23日 18:37:15,农历 2015年七月(大)初十

处暑相关阅读: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四川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

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四川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篇11:处暑是几点

日期计算:

[Y*D+C]-[Y/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13,20世纪=23.95。

举例说明:2088年处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处暑。

处暑时间:208月23日 12:45 - 2014年9月8日 01:01

阳历时刻:2014年8月23日 12:45:58

阴历日期:七月(小) 廿八 星期六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2014年处暑是几点?2014年8月23日,12:45:58处暑。

[2014年处暑是几点]

篇12:处暑是几点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2017年处暑是几点

2017年8月23日 06:20:09,农历2017年七月(大)初三。

2017年处暑时间为: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节气由来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处暑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 二候,天地始肃

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

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2017年处暑是几点]

处暑古诗

处暑文案

处暑说说

处暑是哪天?处暑的由来

今天处暑说说

最美处暑祝福语

处暑代表什么意思

处暑节气文案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的俗语精选

处暑是哪一天?处暑的谚语(锦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处暑是哪一天?处暑的谚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