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open-lius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
方法 收集1月~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方面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P<0.05)。
结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护理质量
神经内科疾病较为特殊,常涉及脑实质以及脑血管病变,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功能以及认知体系障碍等,临床治疗护理难度较大[1]。
我院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介入优质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月~20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37~82岁,平均为(54.1±3.6)岁;原发病:81例脑梗死,77例脑出血。
均经脑电图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严重心肝肾脏器病变、原发或者继发性痴呆患者,均能够配合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两组年龄、性别和与犯病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疾病治疗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①加强护理培训:对参与优质护理的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护理安全理念,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责任意识以及优质服务意识。
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职称、岗位性质等合理排班,实现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确保各班次护理人力资源均衡。
③强化基础护理:以亲切的态度和得体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科室制度、基础设施以及主管医护人员等,并全程以微笑对待,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
加强病房管理,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卫生、床单元平整无碎屑。
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擦浴、洗头、排便等,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④个性化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想法,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等心理护理方法,减轻或消除其负面心理,协助其树立胜病信心。
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安全因素排查,及时发现并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原因及解决措施,杜绝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⑥建立健全护理考评制度:设置护理质量考评小组,定期考察护理质量,收集并分析讨论护理问题或者投诉意见等,同时提出并全面贯彻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以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个方面。
由护理质量小组跟踪调查并评价护理质量,包括制度与标识(10分)、床单元(30分)和患者护理(60)分三个部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起,发生率为1.3%;对照组8起,发生率为1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这类患者多需接受长期治疗以及功能康复训练,对于临床护理服务要求较高。
优质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应用和延伸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体现人性化关怀以及预见性护理,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健康维系以及预后转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在霞[3]等认为,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临床护理质量。
通过弹性排班,能够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转变传统被动式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认为,开展优质护理,通过新老搭配,能够更好地完成治疗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不同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中更加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从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出发,为其营造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高护理舒适度,能够间接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2]。
受长期住院、病痛困扰等的影响,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转归。
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胜病信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安全文化管理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事件。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预防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4]。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3%,较对照组的10.1%显著降低。
在护理工作中,健全护理考评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薄弱环节,并进行循环整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制度与标识、床单元以及患者护理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甚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3-84.
[2]王晖,黄润州,王攀峰,等.延续性护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期间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87-188.
[3]周在霞,赵娜,李芹,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93-1495.
[4]刘秋云.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24-526.
篇2: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
摘要 在临床护理丁作中,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作中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患者安全,防范医疗纠纷,是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本文分析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并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篇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研究
作者:袁晓燕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州经济开发区医院,湖北 随州 441326)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7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73例经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有效率96%。结论:对COPD患者给予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心功能,从而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篇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一组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特点是长期反复咳嗽、咯痰、喘息和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久而久之演变成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发生心、肺功能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主要措施是抗感染、解痉平喘、氧疗等,但合理的护理对疗效亦价值较大。现将我院内科1月~2010月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龄50~83岁。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通过综合治疗以及护理,好转73例,未愈1例,死亡2例,好转率95.6%。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心理社会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由于COPD 住院患者多系老年,反复发病,很多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悲观等负性心理,护士应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解释患者的疑问,并进行相关地健康教育,讲解其常用检查以及治疗的有关知识,缓解其心理压力,并做好其家人和亲友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调动各种社会关系给予精神及物质关怀,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环境和营养护理:病室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保持在55%~65%,每天进行室内通风1次,避免对流,以免患者受凉,合理安排患者休息,减少活动和不必要的谈话,避免不良刺激,让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另外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机体消耗,增强抗病能力。COPD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使呼吸肌疲劳,咳嗽排痰能力下降,加重呼吸道感染,使呼吸困难加重。因此,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饮食护理。
2.3 呼吸道护理:合理、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对于COPD患者至关重要。加强呼吸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稀释排出,能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肺部感染,改善通气障碍,缓解缺氧症状。
2.3.1 鼓励饮水:每天饮水量在2 500~3 000 ml为宜,饮水过多会加大心脏负担,饮水过少不利于呼吸道的湿化和痰液的稀释。饮料等尽量放在患者能拿到的地方,便于饮用。
2.3.2 超声雾化:雾化治疗能稀释痰液,促进其排出。由于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较长时间雾化吸入治疗,并可能出现缺氧加重,我院参照杨晶[1]等提出的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即每2小时雾化吸入10 min,雾化气体温度保持在32~35℃。
2.3.3 鼓励咳嗽,促进排痰:对神志清醒尚能配合者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指导患者先行5~6次深呼吸,后于吸气末保持张口屏气状,以使痰到达咽喉处再用力连咳数次,以将痰排出;或患者取坐位,两腿上置一枕顶住腹部,使膈肌上升,咳嗽时身体前倾,头颈屈曲,张口咳嗽将痰液排出。
2.3.4 勤翻身,更换体位:对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无力咳嗽的患者,应协助其每2~3小时翻身1次,常变换体位,利于深部痰液向上方向移动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2.3.5 气管内吸痰:对于已经建立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正确的吸痰方法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措施。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以免加重缺氧;需反复吸引时,中间可给氧;吸痰时需左右旋转吸痰管,边吸边退出吸引管,吸痰管开口要位于前端,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操作手法应轻、稳、准[2]。
2.4 合理氧疗:长期氧疗能稳定或阻断肺动脉高压的进展,纠正低氧血症且不引起高碳酸血症,且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长期氧疗还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心肺氧供,缓解肺源性心脏病的进展。COPD患者长期给氧,要注意用氧安全,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和氧中毒。全部患者均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浓度为25%~29%,吸氧量在15 h/d以上,氧疗时间多于半年,注意要始终保持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获得满意疗效。
2.5 正确的肺功能锻炼:有效的肺功能锻炼方法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延缓肺功能恶化,提高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的方法,
2.5.1 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体弱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做深呼吸以放松上身的肌群,两手分别放于腹部以及胸前,吸气时尽力挺腹或用手加压腹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净,一般吸气2 s,呼气4~6 s。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如果用口呼气要求缓呼深吸,不可用力。呼吸速度7~8次/min,开始2次/d, 10~15 min/次,熟练后可增加次数以及时间,使之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
2.5.2 缩唇呼吸:经鼻吸气,呼气时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口唇缩小到以能承受为止,一般吸气跟呼气的时间比例为1∶2或1∶3,可采取用吹蜡烛练习,距离从20 cm开始,逐渐延长至90 cm,使蜡烛火焰倾斜不熄灭,并逐渐延长时间。
3 小结
COPD患者病情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因此护理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合理的护理有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篇5: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论文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论文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从2010年五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全部脑卒患者中,随机抽取一百名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组和二组),其中对照组对脑卒病人采用一般治療方法,并进行基础性护理,而观察组除了进行基础性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康复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方法,对患病五个月以内的病人进行临床护理效果分析。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病人恢复情况比对照组病人恢复情况好。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对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可以为病人恢复提供有力帮助,从而降低肢体残疾率,保证病人康复后正常生活能够良好运行。
关键词疗效;心理;神经内科了;康复护理
现如今,脑卒病人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患有脑卒的多是中老年群体。一般情况下,脑卒发生的比较突然,突发脑卒会导致病人残疾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现在医疗水平较为发达,我国在治疗脑卒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残疾几率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一旦病人残疾,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严重负担,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给病人和病人的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正因为如此,我国对脑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脑卒病人来说,通过治疗和康复护理能够大大减少残疾几率。为研究探讨对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本项研究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脑卒病人,从中选取一百位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抽取的100名脑卒病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但不超过80岁,其中男性病人有56名,女性病人有44名,然后随机分配,将这些病人平均分配到一组和二组当中。
1.2护理方法 不管是一组还是二组,除了要接受常规的治疗外,还必须对两组的病人进行基础护理,然而一组和二组的不同是,二组还要接受康复护理,具体实验措施如下:心理康复。在临床中,脑卒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因此导致偏瘫、失语等,正因为如此,患者十分容易自身行动能力受限而受打击,从而不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十分不利于患者康复。身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在面对脑卒病人时,应该对病人的病情和近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多与病人进行沟通,帮助病人从消极的阴影中走出来,鼓励病人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病情,从而使病人从主观上愿意治疗并配合治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及时了解病人的想法和需求,并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所需。
1.3疗效评定标准 关于疾病质量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功能缺损,且缺损功能评分与之前相比减少91%~100%,则被认为无致残;(2)有明显进步:评价减少46%~90%,病残为1-3级;(3)进步:评分减少15%~45%;(4)无任何疗效:评分结果低于18%。除前三项视为有效外,第四项视为无效,此外,通过对两组病人进行治疗,采用CSS或者ADL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从而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4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检验。
2 结果
治疗总时长为5个月,通过观察表1可知二组50名病人通过治疗,有37名病人取得较好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74%;而一组的有效率仅有48%,且50名病人经过治疗,有26名病人没有任何疗效甚至加重病情。见表1,两组病人在治疗前,CSS和ADL值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治疗后二组病人的.两项数据明显低于一组患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神经临床中,脑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且死亡率非常高。虽然脑卒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随着现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脑卒病人与日俱增且青年人群越来越多。患上脑卒轻则残疾重则导致死亡,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病人以及其家属的家庭幸福。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脑卒所带来的危害,深入研究脑卒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我们医疗工作者而言,要想帮助病人早日摆脱脑卒带来的痛苦尽早的回归正常人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治疗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但相比之下,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样是不可代替的。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病人以最快速度康复,能够增强医师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病人康复。综上所述,对于脑卒病人而言,最好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并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1] 张黎红,李慧,曾诚.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3).
[2] 易曼湘.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
[3] 倪忠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2).
★ 神经内科工作计划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