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善良的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为有效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留置浅静脉留置针患者进行置管护理、冲管护理等。
结果有效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次数,能够保证药物及时合理的使用,保护了血管。
篇2: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留置针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领域中,由于神内科病人特点,留置针的使用不但减轻了护士和家属的工作和看护负担,而且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能够保证药物及时合理的使用,保护了血管,保证了各种治疗性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脱水、利尿、降颅压、强心等药物持续、均匀、及时的进入,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现将神经内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方法
1.1 穿刺部位及静脉的选择:
选择合适穿刺部位是置留成功的主要因素。
应尽量选择粗、直、无静脉瓣的血管,易于固定,如手背静脉内踝前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等位置表浅、易显露、血管弹性好,是常用的穿刺部位。
穿刺时应该避开关节部位。
1.2 穿刺方法:
穿刺时患者取平卧位,距穿刺点上10~15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1]。
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cm×8c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直刺血管的正上方,角度15°~30°,注意进针速度不能太快,从导管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5°,再进针2mm左右,确保外套管针进入静脉。
右手持针翼不动,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注意针芯暂时不要撤出),观察穿刺成功后,将针芯笔直撤出[2]。
穿刺成功后,贴上无菌透明敷料。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用贴膜固定时应使皮肤处于自然状态,以免引起皮肤不适[3]。
1.3 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
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
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2 护理
作前先跟患者解释,留置针只是将外套管留置在静脉里,不是钢针[4]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
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
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
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并发症的处理:①静脉炎。
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
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
②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5].③若留置针置入2~3天后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
④堵管。
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篇3: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
[摘要]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给予必要的护理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
本文就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护理体会做一总结。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1]。
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等,我科通过对1 256例留置静脉留置针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月~10月,我科共对1 256例患者输液中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20~88岁,男800例,女456例,平均留置3 d,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操作方法
1.2.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管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多3倍[2],一般情况下选用上肢静脉。
在满足输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最短、最细的留置针。
儿童输液24G;成人输液22G。
1.2.2 穿刺方法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距穿刺点10~15 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3]。
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 cm×8 c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直刺血管的正上方,角度为15°~30°,注意进针速度不能太快,从导管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5°,再进针少许,2 mm左右,确保外套管针进入静脉。
右手持针翼不动,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注意针芯暂时不要撤出),观察穿刺成功后,将针芯笔直撤出[4]。
1.2.3 妥善固定通常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做封闭式固定。
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1.3 封管
1.3.1 封管液的种类即等渗盐水(原液)和稀释的肝素溶液(即一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 250 ml生理盐水中,浓度为每毫升含有10~100 U,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凝血成分的不同选择高低不同的比例)。
1.3.2 封管液的量及封管时间生理盐水5~10 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 h封管一次。
肝素溶液封管用量2~5 ml,输液结束后冲管,抗凝时间可持续12 h以上。
1.3.3 封管技术封管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将针尖的针面插入肝素帽内,应缓慢推入封管液。
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 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凝固阻塞针头。
同时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
1.4 护理
1.4.1置管前指导护士应告诉患者置管的优点及常见并发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
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局部,洗漱、淋浴时防止局部进水引起感染。
适当限制肢体活动。
1.4.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使用正确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针留置期间,每周更换透明贴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更换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5]。
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 d [6]。
1.4.3密切观察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出导管,给予处理。
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
1.4.4 及时巡视,加强宣教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争取患者积极配合,严格交接班,做好全面护理。
2结果
本科1 256例患者留置针留置期间,发生静脉炎16例,约占1%,一般以留置时间稍长或静滴刺激性药物有关;套管堵塞26例,约占2%,一般以封管剂量过少或体位不当有关。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本科的应用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同时便于给药和抢救。
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为舒适,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2): 15-16.
[2]张友华.静脉套管针引起的静脉血栓1例报告[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41.
[3]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854.
[4]刘清芳.静脉留置针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23):2119.
[5]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6]姜凤荣,包影,初蓝.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7(21):55-56.
篇4:静脉留置针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护理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静脉留置针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操作技术[1、2],急诊科处于抢救急危重患者的第一线,要求急诊医务人员在极短时间内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开始进行治疗。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静脉留置针因具备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急诊。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但如果临床不注意操作技术及术后护理观察处理不及时,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论文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急诊 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5月~5月用静脉留置针注射患者500例,其中脑外伤躁动不安者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9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151例,有农药中毒患者84例,其他72例。
1.2 穿刺方法 选好血管,常规严格消毒皮肤,①留置针进针角度以15°~30°角为宜,进针速度宜慢,应直接刺入血管,若进针过快,极易刺破静脉造成穿刺失败。②注意送管时机及操作方法,进针后要及时观看回血腔,见有回血时降低穿刺的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1~2mm才送管,切忌见回血后立即送管。③送管时在皮肤外只留3~4mm长导管,这样既不容易折转,也不容易使软管脱出。血管选择不能离关节太近,否则易在活动时发生渗漏,躁动患者要绝对禁止近关节处穿刺。
1.3 留置针留置时间 在使用套管针的护理中,其留置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留置时间过长,可使病人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病人的费用及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按BD公司的建议,套管针留置时间为3~5天。但临床有报道,留置时间最长为27天,平均留置天数为8~9天,病人静脉炎普通发生在置管后6~7天,而5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5天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
1.4 优点 (1)静脉留置针安全、简便,易于操作,静脉留置针的外套管柔韧性好,可随血管的形状而弯曲,其在血管内有一定的长度,不会因体位改变或躁动而发生渗液或脱出,减少对皮肤血管损伤,而且可以方便患者转运和做检查。(2)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保证有效的静脉通路,方便抢救用药及静脉输血、输液。由于留置针管体光滑,内径较大,对血管刺激小,静脉输液速度快,可以为创伤性休克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对于颅高压患者可以快速的注入脱水药物以降低颅内高压,抢救脑疝。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过程中,静脉留置针接上三通,可以同时应用阿托品等多种药物。
1.5 静脉留置针与普通的静脉针的对比。
1.6封管 (1)封管液:0.9%生理盐水5~10 mL,8 h 1次,当病情危重或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液呈高凝状态,体内抗凝血功能减弱微循环改变时,生理盐水则不足以抗凝;肝素钠生理盐水5~10 mL 12 h 1次,肝素生理盐水浓度: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10~100 u,一般用1.25万u/支加入生理盐水500 mL,冰箱0℃~4℃保存有效时间24 h,不宜使用肝素病人,不能用肝素封管。(2)方法(正压封管):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5 mm,缓慢推注封管,边推封管液,边退针,快推注完后再拔针,可防止回血现象发生,起到抗凝作用[3]。封管时若封管针头全部刺入肝素帽内,封管液全部推完再退针,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封管内,导致凝血堵塞。
2 护理要点
2.1 预防感染 穿刺处每天更换一次敷料,使用无菌胶贴每日更换一次,用碘伏消毒穿刺部 位。
2.2 防止堵塞 ①冲管:每日治疗结束后用0.9%生理盐水5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②封管:每日用肝素盐水2ml封管一次。肝素盐水浓度为每毫升盐水含100U肝素(可维持抗凝12h)。
2.3 静脉炎防治 每日仔细观察穿刺点皮肤的情况,同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如穿刺点局部有压痛或稍感不适,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沿穿刺静脉走向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有无异常。或出现发红,提示有静脉炎的可能;要及时处理,可应用①静脉炎软膏涂抹;②土豆切成片状,沿静脉行走方向贴敷于皮肤上,每日更换数次。2~3日即可缓解。(临床应用于病人,实践证明效果确切其原理可能是土豆液为高渗状,促使其液体回收所致);③局部理疗;④硫酸镁纱布湿敷。
2.4 药液外渗 临床静脉输液的药液外渗是常见并发症,特别是有些药物刺激性强,给病人带来痛苦较大,如果出现此种现象给予①局部封闭,减轻疼痛,促进吸收,取0.9%生理盐水10ml+2%利多卡因5ml+氢化考地松0.5混合液局部浸润封闭;②取土豆切成片状贴敷于皮肤红肿部位;③局部物理疗法。
3 小结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如果严格的无菌操作程序,熟练的操作技能及穿刺术后掌握好护理要点,就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开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 考 文 献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8-291.
林燕勋,黄秀嫦,黄艳红.浅谈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6):84-85.
贾长荣,晁永梅.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体会[J].实用中国医药杂志,2005(5):54.
篇5: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关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月至2月收治的小儿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
儿科收治的患儿为低龄儿童,其生理发育尚不完善,因而血管比较纤细;另外,很多患儿因病痛的影响而在输液时自制力较差。以上两个特点造成了护理人员在给儿科小儿患者做输液穿刺时往往不能一次穿刺成功,而需要反复穿刺的情况[1]。反复穿刺会损伤患儿的血管,导致护患纠纷,因此输液穿刺方法需要得到改善。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输液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展现出诸多的优点。我院为明确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作用与影响,特选取了120例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入选120例儿科患儿,在我院的收治时间范围为202月至202月。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患儿33例,女患儿2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3.77±1.34)岁;住院时间1~8周,平均(4.2±1.8)周。对照组:男患儿31例,女患儿29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3.69±1.55)岁;住院时间1~9周,平均(4.5±1.5)周。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第一,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留置针。护理人员在选择血管做穿刺时,应尽量选择较粗、较直、弹性较好的血管作为留置针穿刺部位,并且还应避开关节、没有静脉瓣的血管。此外,由于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穿刺部位最好不选下肢静脉。在选择静脉留置针时,一般选择常用的、型号为18~24G的留置针[2]。第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穿刺。首先,在穿刺之前,患儿取平卧位,并将头部侧偏;之后护理人员选择好合适的头部血管,使用茂康碘给穿刺部位做常规消毒处理;接着,护理人员旋紧留置针的肝素帽,并握住留置针的针座、软座管,取下留置针的'针尖保护套;保持针座与静脉之间成15°~30°角,以直刺的方式进针,观察血液的流入情况,将软管送入静脉内,之后抽出针芯并将其放在锐利物品放置箱;打开输液开关,检查滴注是否通畅,之后将无菌贴膜覆盖在穿刺口,再用透气纸胶布缠绕两圈加以固定。第三,封管。一般而言,儿科通常是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其方法为:取用3~5毫升封管液,通过输液针头将其缓慢推注至管腔,先推注2~3毫升,之后一边推注一边将输液针头拔出,但必须保留少段针头在肝素帽内。推注和拔针头的速度应缓慢,从而保证封管液充满管腔。在封管液只剩下0.1~0.2毫升时,使用小夹子将延长管夹住,之后将针头完全拔出[3]。第四,留置时间。一般情况下应留置3~5天,但是为了避免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留置3~4天。
1.3临床观察与评价。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情况,并记录穿刺成功率;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患儿无法自诉的由家属代替回答。
1.4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穿刺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60例患儿全部穿刺成功,且均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有例患儿穿刺成功,其中一次穿刺成功49例,再次穿刺成功4例,穿刺成功率为88.33%。经比较,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χ2=5.4614,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儿科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往往是输液穿刺工作没有达到患儿及其家属的要求,其中尤以反复穿刺最为明显和常见。儿科患儿血管细,并且配合度又比较差,因此采用常规穿刺之后总是会发生穿刺不成功的情况,损伤患儿细小的血管。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中采用了另一种输液方式,即静脉留置针。本次研究即针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对比了静脉留置针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护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患儿其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本次研究中,静脉留置针护理包括血管和留置针的选择、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穿刺、封管、控制留置时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显得科学、合理,因此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所受痛苦大大减小。综上,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邓汝男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曹秋花,王淑霞.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2(02):147-148.
[2]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20(33):180-181.
[3]唐科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34(08):233-234.
篇6:股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儿的应用及护理
股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儿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股静脉留置针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24GY静脉留置针做股静脉穿刺留置,妥善固定,细心护理,定期更换薄膜胶贴;结果25例患儿行股静脉穿刺留置成功,保证各种治疗的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治疗的需要,挽救了患儿的生命,静脉留置天数平均10余天,有2例更换敷料时套管脱出,无一例感染;结论 在危重患儿治疗中,采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具有操作方便,保留时间长,便于治疗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留置针,静脉穿刺,股静脉护理
在监护治疗中,保证静脉通畅是其主要的医疗护理手段之一,临床上对危重患儿早期常采用禁食从静脉补充各种生命所需物质以及治疗疾病的各种药物。以往常用周围静脉穿刺不易护理,保留时问短,反复穿刺对患儿刺激大,尤其是极低体重儿更难找到穿刺血管,而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上肢静脉置管在新生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上使用,不但操作困难,而且容易发生并发症.我院自3月~2011月,在我科开展了股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经过25例患儿的使用,取得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儿.行外科治疗7例,其中先天性巨结肠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肠套叠3例,其余13例为危重患儿需建互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用药和静脉营养的内科治疗病例,年龄8小时3岁,其中小于3天 10例,3~14天 10例,大于14天 5例。体重0.9~3.25kg,其中小于1.5kg 4例股静脉护理,1.5~2.5kg 16例,大于2.5kg 5例。
2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治疗盘,2.5ml空针,BD公司的24GY静脉留置针,3L粘贴手术巾,碘酒,酒精,棉签,无菌纱布。
2.2 方法 选择股静脉进行穿刺,先检查留置针并在留置针上接2 5 ml注射器,同时抽吸1ml0.9%氯化钠注射液,助手双手轻轻按压患儿膝关节及身体,穿刺侧屈膝大腿略往外展外旋,常规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大于8cm),撕开薄膜备用用一清洁纱布块敷盖穿刺部位,拔去保护套,旋转松动外套管,排气并消毒,穿刺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股三角内摸到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在股动脉内侧约0.2cm处。右手持留置针及注射器,针头与皮肤成15~30度角与股动脉走向平行进针,边进针边回抽,见回血后即降低角度约5~15度,一手固定针心及注射器,另一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拔出针心,用小纱布块按压穿刺点拨出管芯,用3L薄膜胶贴妥善固定好,接上输液器根据需要输血输液,调妥滴速论文发表。
3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22例(88%),二次穿刺成功3例(12%)。留置针留置时间平均10天,其中22例按计划拔除留置针,3例更换薄膜胶贴时套管脱出后,更换另一侧股静脉穿刺继续留置套管,无一例穿刺邵位周围出现红肿、感染、静脉炎、穿刺口液体外渗等现象。
4讨论
4.1 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股静脉,解决了危重患儿建立血管通道困难的问题,保证了静脉管道通畅,减少了护理人员反复血管穿刺的麻烦。
4.2 股静脉留置成功,为患儿赢得了抢救时机,使通过静脉通道进行的各种救治措施顺利进行.同时也保护了外周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4.3 股静脉留置针的建立,为手术治疗的成功冀定了基础股静脉护理,便术中输血输液能及时快捷地输入,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保住了患儿的生命。
4.4 为了预防感染和导管脱落,更好地发挥留置针的作用,在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应注意意以下几点:1 预防静脉炎:应作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管脱出部分不能再送人血管内。消毒时消毒液完全干时,才行穿刺;2 减少皮肤刺激:消毒时碘酒、酒精不宜过多,应特别注意新生儿皮肤较嫩,脱碘应彻底,动作应轻柔,并应防止棉签擦伤皮肤;3 防止导管脱出:更换薄膜胶贴时,应小心更换,动作轻柔是防止脱管的关键;4 防止导管堵塞:采取正确的冲管技术,不治疗时用2~5 ml 0.9% 氧化钠注射液冲管,并用正压封管[1],每天使用时应先用注射器回抽检查通畅后才接输液,严禁不回抽直接输液,防止小血栓进入血管内;5 穿刺时误入股动脉,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加压包扎5~10分钟,防止血肿形成;6加强护理观察,注意穿刺邵位有无渗血、渗液或肿胀等现象,同时防止管道扭曲脱节或脱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刘燕君,黄琳,李小娥.股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J].现代医院,2004.4(2):46-47.
篇7: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摘要]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技术;护理
1 临床资料
1月至2012月,我科共对68例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48岁~84岁,肺气肿34例,肺心病28例,哮喘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2 操作方法
2.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1],一般情况应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磨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2.2 穿刺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再进0.2 cm,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2]。
3 封管技术
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1 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钠盐水优于生理盐水。肝素钠盐水封管液的配置方法是:用0.9%的生理盐水250 ml联合肝素钠1.25 U。
3.2 封管方法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 ml,常规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 mm~5 mm,缓慢推注,边推边退,推注2 mm~2.5 mm,余0.5 mm~1 mm即全部拔出针头,完成封管。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补液,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
4 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3]。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即予更换,操作时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5 护理
5.1 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在留置针使用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等。
5.2 操作技术要熟练,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输液器每日更换1次。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以防引起空气栓塞,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
5.3 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拔管后应用干棉签压迫5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5.4 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用注入生理盐水10 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5.5 留置针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热敷24 h~36 h,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5.6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为了更好地将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实施于患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2] 饶庆华,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3] 李小燕,刘洋.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篇8: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取血法
1.输液前取血法:用留置针静脉取血,按留置针穿刺操作固定好针翼,取下回栓接上5ml注射器抽取至所需血标本量后套上肝素帽,将配好的输液装置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调节速度进行输液。
2.输液中取血法:停止输液1min后,消毒肝素帽,用无菌钳取下肝素帽,放入无菌针盒内避免污染,接上5ml注射器抽取1ml含药液的血液弃去,避免影响结果。再更换5ml注射器抽取所需血标本量,取血完毕套上肝素帽继续输液。来源:考试大3.封管期间取血法:消毒肝素帽后放入无菌针盒内,接上注射器抽取1ml含封管液血液弃去,更换注射器取所需血标本量后,以肝素化生理盐水2~4ml封管。来源:考试大
篇9:基础护理知识: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4.静脉炎。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做好病人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人的痛苦。
3.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 神经内科工作计划
★ 留置案件体会
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