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故乡的抒情散文

时间:2024-11-10 03:33:41 作者:MAYA0616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AYA06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大山里的故乡的抒情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山里的故乡的抒情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山里凤凰抒情散文

山里凤凰抒情散文

我的思绪悠悠,昔日放牧山岗的孩子,挥着手中破旧的羊鞭,胸前挂好弹弓,神枪手一般,射鸟,射野鸡等等。穿梭在浓密的森林,你追我赶,回望今日的凉山,凤凰滕飞,飞出了贫瘠的古巷,怀揣梦想,别离山寨,走进红河学府,圆自己的大学梦。

九月的滇南,阳光依然恣肆,站在小城被遗忘的烟雨楼台。夕阳西下,只是一种情思,抚摸年轻的胸怀,回望金色的凉山,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名字,回荡在我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山里的.凤凰。冬日山茶花凌寒而开,夏日索玛花香四溢,春日红红桃花朵朵,秋日碧空孤雁的鸣声,浮现在我的头脑中,凤凰腾飞的酸楚,深深铭刻在我的骨髓里。

重重叠叠的群山,连绵起伏,蜿蜒盘旋,我的家就躲在巍峨的山脚下。村落里一条河流九曲回肠,紧紧怀抱着我可爱的古巷,伴着夕阳流向那寂寞无主的森林,消失在视线的尽头,身在滇南,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却在我的记忆中静静回荡。

微风丛林,无论身在何处,看到“家”这个敏感而又亲切的词汇,家永远是在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灵魂。古巷的大山怀抱泸沽湖的水,湖水倒映着巍峨的山,母亲守候一亩三分之地把我养育成人,我的心在不停地喧嚣,心里阵阵的感动,却写在纸上有些肤浅,母亲的胸怀如大海一般宽广,母亲的胸怀如大山一般高贵,用她粗糙的双手,帮我实现我的大学梦。

我的思绪悠悠,昔日放牧山岗的孩子,挥着手中破旧的羊鞭,胸前挂好弹弓,神枪手一般,射鸟,射野鸡等等。穿梭在浓密的森林,你追我赶,回望今日的凉山,凤凰滕飞,飞出了贫瘠的古巷,怀揣梦想,别离山寨,走进红河学府,圆自己的大学梦。

聆听凤凰的心声,回想连绵起伏的群山,有数不尽的故事,有诉不完的旧情。曲折的河畔,慈母伴我成长,飞出我的古巷,身在滇南商阜蒙自,铸就我的大学美梦。

山里的孩儿,有山一般的胸怀;山里的孩儿,有山的阳刚。

山里的凤凰,腾飞吧!腾飞五湖四海,凝聚我们共同的心声,共见美好家园。

山里的凤凰,我用歌声歌唱你的现在,更要用美你的未来,启程吧!凤凰。

篇2:山里妹子抒情散文

山里妹子抒情散文

天生的野性子,注定她是山里人的味儿!

山妹子总爱打赤脚,走起路来劈哩叭啦,让山雀子受惊,让田埂打颤,让庄稼哈腰点头。田边的一次摔跤比赛她还征服过一个小伙子,可她说这算什么这算什么,山里妹子本来就很要强!但她也有过软弱的时候,那是因为爱的缘故——有个伙伴被男友抛弃了,她为她哭了,哭了整整一晚上,哭过之后她就骂,骂那个进城去做生意的负心男人没啥了不起,有了钱也没啥了不起,根本不值得我们哭,不值得我们伤心流泪!她说山里人自有山里人的爱,让鄙视走开走开!

山妹子无忧无虑爱唱爱笑满肚子是山歌,山歌甜润山歌清脆伴随着她山花般美丽的年华。如今她的山歌更好听了,能牵八方游客进山来;如今她也学会礼貌待人,但从不做作。她说土里土气是本,朴朴实实是质,大大方方是礼;她说再吃完母亲煮的`两个红皮蛋她就是大姑娘了;她说早晨般鲜亮的年龄就应该热爱生活;她说青春的激情应系着山村的改革;她说愚昧和无知应交给山村的过去;她说理想和抱负山里妹子也应该有……

山乡情趣

山里的风很大,山里的人很美,山里人的话也很甜。只是责任田隔得太远了,小伙子姑娘们整日都没说上几句话,只有在小伙子抬头擦一把汗时,只有在姑娘抬手撩一缕头发时,才几乎是同时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落了,日头……

小路上的微风很惬意,小路上的恋人很多情,小路上流出来的情话也很甜很甜。只是今天过了十五,一个月才一个十五他们说太少了,但她们也说十五后的夜晚也很优美,因为走路时他们敢挨得紧一点,甚至不计较肩搭肩的过分亲热。但走着走着,慢慢地他们之间就拉开了一定距离,又几乎是同时在心里说出几个字——升了,月亮……

篇3:大山里的故乡

山那样的大,伟岸中透露着一份灵性。大山里的村村寨寨都安静地躺在大山厚实的怀抱里。“山水养人”这话一点也不错,涓涓流淌的山泉滋润着这个山里的民族,大山里的每一粒泥土都生长着山里人的五谷杂粮。

水的灵动和大山的敦厚养育了一群和谐的山民,勤劳、多情、善良。他们沿着清江边住着,面清江而居,与太阳做伴,与星星聊天,讲述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没有到过清江的人不会体会到山清水秀的真正意境,清江对它作了最好地诠释。清江两岸的山是陡峭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站在楼廊上可以把清江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清江河里的每一粒石子、鱼虾都能看得清。只要有事,吆喝一声,声音贴着水面扩散开去,寨子里的男男女女不要一袋烟的工夫就都聚齐了。

有事没事,人们总喜欢聚一聚,图个热闹。不知谁在寨子里传闻,有个什么游泳队要横渡门前的八百里清江。太阳正爬上屋脊的时候,从上游真得漂来了几个游泳的人,河边还围着一群人指指点点的。不一会儿功夫,江边就热闹起来了。有的议论那几个汉子的水性好,有的讲到那游泳的姿势美,和电视上奥运会的冠军不相上下了,还有的提到了上游巴山峡的风浪……几乎寨子里所有的人都三五成群的挤下了河,有的提着菜篮子,有的提着衣服手握棒槌,踩着那门前的青石板小路,她们的笑声满山回荡着……

这是一个勤劳乐观的民族,那坡坡梯田讲述着山里人抗争自然,追寻生活的最美 篇章。我是山里的孩子,是最能读懂大山的。那份生活的艰辛、无奈、辛酸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同样上演,但是大山里的子孙是懂得经营生活的,每一滴山泉,每一颗泥土都能生长希望。

山里人世代生活在山里,他们努力地在泥土里打理着生活。当祖辈们在山里慢慢老去的时候,我们年轻的一辈带着大山里的一包叮咛与嘱托从村庄出发,身上穿上了故乡的味道,话语中装满了故乡的音腔。当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忘却故乡,但是每每梦里,总有故乡的身影,我们永远是大山的牵挂。山里有我们的童年,山乡里的每一粒泥土都生长着我们的根基。

出生在大山里,即使现在生活在城市里,我还是喜欢说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我的灵魂早已深耕于那座大山了。真得没有一丝的表面,是我从生心中流出来的自然情感。爱那晚风吹过的大山,黄昏中里夕阳与霞光的和谐、静谧。小时侯到县城,初中到市区,大学到省城,一路走来,时光匆匆。有人说人对于过去多半总是会遗忘的,但对生育我的那片土地的爱和情,却丝毫不因我人生半径的扩大而减弱,唯有对它的感情正在加深。

爱和情在大山里是自然的,但不轻易,鲜活中透露着一份亘远。大山对于生活的那份爱和情延续了千年,升腾起的不仅仅是山里的传奇。在大山里,一切都源于自然的,是在久远深邃的土地里生长起来的。五谷杂粮,春种秋收。鄂西的大山,饱含着爱,饱经着沧桑。千百年来,所有的播种在这里完成,所有的收获在这里储存。每一株禾苗,每一棵庄稼,每一粒黄土都是生活的印迹。这个民族传承着勤劳、善良、奋进,不可以多,也不可以少,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山里的民族,始于山,传于山,袭于山,只有这山的敦厚和泉水的潺潺才能把民族的爱和情讲述的完美无瑕。一切都与山紧紧相连,与水肌肤相依。

这片土地是有生命的,这里的水是有灵感的,一切和谐的音符都是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一切都在时代的车轮里去演绎,融于自然。自然的如同那傍晚山尖不肯落去的夕阳,如同百灵鸟在春天会歌唱……

泪眼迷蒙中,似乎时时能见到故乡的清江河、翠顶山、村口的老槐树……身在城市异乡,但脑海中全是故乡的影子,挥之不去,眼眶里不觉地紧紧夹着几粒泪珠。

或许就在此时,薄雾正从故乡飘过,炊烟也正热闹,夹着饭乡满山飘,散漫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院子里一定有奶奶向山口的张望,有爷爷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风吹动着门板,狗麻利地站起来,向着我离去的山口望望,又懒懒地躺下……故乡的那份牵挂,远方的我感受的是那样深切。

等待故乡吹来得风,故土飘来的云,哪怕是飘来的一粒沙子也好……眼里的泪与心中的情告诉着我一个答案,故乡是我心里摆不掉的依恋,自然多情的山水在我心里永远是一个解不开节。

我爱山水,山水中的那份灵动的美才能触动我的心灵。没有激烈的喧闹,只想在这匆匆的岁月中,拥有一份山水般的静美,那里有我的故乡。

篇4:大山里的甜玉米抒情散文

大山里的甜玉米抒情散文

恩施巴东一带,山环水绕,松柏苍翠,鸟语花香。清晨云雾缭绕,黄昏霞光万里。盘山公路边,小屋错落;梯田小坡里,玉米林立。日暮时分,清风徐徐,炊烟袅袅。

大学毕业后,同窗力约来他老家玩,聊作休养。刚一下车,不愧是大巴山区,山特大,常去的黄鹤楼两边锁大江的龟蛇二山与之一比,简直就成了土堡子。大山虽巍峨绵延、浩然大气,可土质贫瘠,物产匮乏。田坝是大山一道道裸露的胸骨,而梯田是大山消瘦的胸肌。正是靠这些小豆腐块的薄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的山里人家。刚到这里,很难听懂远山乡亲们说的土话,从他们黑黝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那份对远方客人的热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山外世界的憧憬。相比平原地区的人们,大山的子孙始终传承着先民的遗风,坚守着古老民族在新时代里最纯净赤诚的内心。这或许就是一些富贵子弟所说的.乡巴佬、土包傻里傻气的可爱之处吧。

山里的清晨分外凉爽,随同学的爷爷去田里“劳动改造”——办玉米。在羊肠小道上就看到满山坡的庄稼倒了一大片,不是玉米棒长得胖太沉了,是昨夜大风肆虐的杰作,只有极少数玉米杆还挺拔的站着,似乎眺望着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听爷爷说,今年玉米不咋地了,估计要减产近三成,与往年经常遇到大风大雨相比今年还算幸运的。我说为什么不多种点别的作物,爷爷说种水稻三伏天时很缺水,种高粱、芝麻产量又低,种棉花山上雾水多卖不出好价,只能多种点包谷,青黄不接时当口粮,有时也拿来喂猪。听到这里,我才真正感触到平原地区与偏远山区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深山乡亲的日子比来之前想象的更艰苦。如果他们没有那份融入骨子里的淳朴和乐观,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我的老家荆楚大地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农业上早已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牛耕人驮”也已是八九十年代的事了,我这个“小愤青”老是觉得老家发展慢了,为啥不像沿海地带搞大开发。在大山的这几天“吃豆豉”“割牛草”“赶夜路”,才真正体会到现在小康生活的来之不易。记得小学时学过许地山的《落花生》和牛汉的《高粱情》,作物土生土长,作家相依相随,他们写儿时那份回味时让我感同身受,至今记忆犹新。每当在新闻中看到战火连天的中东,干旱少雨的非洲,发展滞后的拉美……我知道同一片蓝天下还有好多地区的人连水都喝不上,好多山区的孩子午饭就是一个红薯或土豆,能吃到让我难以下咽的包谷饭、红苕饭就是满满的幸福。我们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特别是生活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我更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厉行节俭。玉米杆收割完后,露出了绿油油的大豆苗,在风中摇曳多姿,好像在祝福下一季的大丰收。

大山是有灵魂的,山里人有自己的秉性和信仰,连这里的庄稼都充满了个性。我们的先祖崇拜自然,信仰大山巨石,直至今天,大山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始终因地制宜,和谐共存,生生不息。吃着玉米饭,望着门前晒的金黄的老玉米,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篇5:山里的牵挂抒情散文

山里的牵挂抒情散文

一条悬临深谷,在山凿出的山路。初次走过的人心中都会生出几许紧张,不过只要不往深谷看,而是转移视线去看山上风景的话那心情又别是番感受。这条就是通往家里我内心深处那根心弦的路。

从山脚开始一路盘山而上,春夏季节山上树木林立,灌木丛生,到处碧波荡漾。就像件翠绿的巨大披风,在风中起伏摇摆。各种不同颜色的山花,知名的不知名的,点缀其上,分布各处,居高远望那简直就是大自然一幅鬼斧神工的绝美画卷。鸟儿欢快的叫着,声音各异,品种繁多。不时还有几只松鼠在枝头乱窜,向你发出淘气的挑逗。到了秋冬,枝叶的枯落露出了山体。披风就又变成了黄灰色。熟透了的野果饱满诱人,香气四溢。有很多是在城里花钱都买不到的。赶上大雪纷飞的日子,到处都被银毯捂了起来,树枝上的冰挂晶莹剔透,在阳光显得五光十色,就像装上的节日彩灯,美哉,壮哉。

路的尽头是座古老的村庄,山围庄,我的村庄。古松,古槐,老路,老巷,老屋。一切还是那样。喧闹繁华的城市比起来一切显得都那古老那么沧桑。仿佛这里已脱离不尘世,变得无人问津。零散的院落年久失修,在岁月的冲刷下摇摇欲坠。年轻的人们早已奈不住荒凉凄苦出外谋生,只留下几个年长的老者依旧守在这里。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放不下那片踩了一辈子的土地。放不下那份守侯了生的牵挂。舍不得那块有着祖坟的热土。他们想着过去,聊着回忆,灰暗了的眼晴和不再灵敏的耳朵,似平收藏了足以让他们至今天还津津乐道,百说不厌的往事。

这也许就是他们如今唯一拥有的精神财富和话题来源了吧?老屋,土炕,烟卷,收音机还有村子中央那几块用来坐聊天的'石头,这就连成了留守老人们的全部生活。一切就这么简单,这么纯朴,这么平平淡淡,没有欲望,没有世俗争斗,那么安静祥和。不时传出的笑声里带着满足,透着幸福。

我也有了几分老态,老人们初见我时面面相视,不敢相认。我也只是凭着记忆一一上前招呼。变了变了,老人们嘴说着转而就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就像见许久不见的亲戚热情的拉着问东问西。在大家的陪同下,我去看看我曾经的家,我的老屋。木棍做成的大门虚掩着,院里杂草丛生。破烂的青瓦屋顶随时都可能倒塌。这里有我儿时的太多记忆。看着不觉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又活了起来,一件件熟悉的往事又浮现出来。真是恍如隔世又近在眼前。心中五味杂陈,不知什么滋味。许久许久我都无法从回忆的怀抱中脱离出来。

那天村里的老人们迈着蹒跚的腿脚,执意把我送到了村口,回头再看了看我爬过的山梁,下过的河沟,村里走过的路,大都没什么变化,就是不知下次回来还能否再见到这些可爱的老人。

时过多日,想起那次回老家,心中就满是酸楚和不明情由的自责。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也没有能力去做些什么。每每忆起只能是更加努力的工作,或许有一天我会做到我想做的事情。

故乡,我会在梦中经常回去看你的。我想你,恋你。

篇6:大山里的女人抒情散文

大山里的女人抒情散文

云贵高原腹地,在大山深处,山腰上要么被树林遗忘,要么很久以前树林被先民砍伐,总之那儿空出一大片坡地来。周围的树林对坡地虎视眈眈,多少年来一直与坡地对峙着,可谁也没有前进一步。这儿的人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靠天吃饭,繁衍生息。一片蓝天死死地扣在山顶上,山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山顶只有男人去过,至于看到什么,男人啥也没说,阴郁着脸。也怪了,凡到过山顶的男人,都先后离开了大山,去了很远的地方,长年累月也不回家,好像没这个家似的。

梅在坡上劳作。云就在梅的身旁浮着,静止了一动不动。有时云走了,雾来了,梅分不清哪是云哪是雾,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她常与这云呀雾呀为伴,累了,找块平坦的石头坐着或干脆就坐在草地上,与云呀雾呀风呀说说话,只有它们愿意陪伴梅,懂梅,听梅倾诉。她男人出去六年了才回过四次家,回家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男人在家时,心不在家里,装着事,笑容少了,话也少了,闷葫芦一个。梅仍像原来一样逗他开心,可男人嫌烦,梅不知她哪儿不对,百思不得其解。梅不愿想这些,一想起这些就心慌意乱,头疼、叹气。可她控制不住自己。

只要在地里干活,梅就格外聆听火车那长长的叫声,她疑为那死鬼在唤她,因为她男人每次就是坐那火车走的。火车在云上面,云遮住了火车的身影,她看不到,只能用耳朵和心去听,听火车在云上长啸,听男人的脚步声。只要是她男人的脚步声,她准能听出来,因为一听她会心跳加速,似乎心有灵犀。梅仰望山顶,多少次萌发去山顶一探究竟,想知道男人看到了什么,如此留恋外面,像被勾了魂似的。但地里的活太多,哪有时间爬到山顶,只好打消这个的念头,望洋兴叹罢了。

天亮了好久了,太阳才懒洋洋地爬上山顶,喘气甫定。将苍白的阳光洒进树林、云和坡地,也洒在梅那张因过度劳累而失去光泽的俊俏的脸上,脸更显苍白,倒把额头上沁出的汗珠照得晶莹剔透,叭哒叭哒地往下滴着,滴进土里。更准确地说,应是石头缝里,因为那土多半是未完全风化的石粒子,从梅记事起,就是这样。地如此,庄稼像赌气似的,面黄肌瘦,稀稀拉拉。玉米不长个,棒子小。红薯藤如同兔子尾巴,睡觉了似的,一直没醒过。洋芋(土豆)瘦骨嶙峋,与仔鸡蛋一般大。梅见多了,见怪不怪,觉得庄稼就是这样。其实梅如庄稼一样瘦,风大些,会把她吹起来,像鸟儿一样飞翔。幸好大风被山挡在了外面,漫不过来,也从未进来过。

太阳像睡醒了似的,突然有了精神,加快了步伐。眨眼功夫,就走过了头顶,开始偏西。梅感觉饥肠辘辘,该吃点东西了。她从背篓里拿出早上从家带的饭团团,狼吞虎咽地吃着,有点噎,她用手在胸前往下拍了几下,顺顺气。这时云开雾散,太阳静静地贴在梅的身上,暖暖的。被云雾过滤后的空气更通透、洁净,一切变得十分清晰、静谧、祥和,头顶上的铁路、树林,对面的公路都安静地躺在那儿。梅边吃边凝望着对面的路,迷茫着,想着心事……

当梅回到家时,夜的帷幕早已撒向大山的各个角落,是星星提着灯笼照亮梅前行的小路。梅踉跄着小心翼翼地摸回家,在经过山下的小河时,还咕咚咕咚地饱灌了一顿,犹如骡马喝水,太渴了。梅放下锄头和背篓,立即走进厨房做饭。因为两小孩放学习回家有一两小时了,泪眼汪汪地嚷着饿了。梅觉得欠孩子的太多太多,心里突然袭来一阵酸楚,她的眼顿时有些模糊。

再晚,梅也要去后屋看看婆婆,她放心不下婆婆。婆婆身体不好,常年被风湿折磨,佝偻着身子,还要下地干活。婆婆就像一只即将燃尽的蜡烛,火光微弱,风一吹就会熄灭。几个儿子都不管不顾,梅不落忍婆婆一人孤孤单单度日,要她与自己一起过,可老人就是不愿意,不愿给梅添麻烦,说梅带两个小孩本就不容易。

梅也有闲暇的时候,一个背篓和一个篮子在矿大门口的路边卖点水果什么的',如桃,李,樱桃和杨梅等。价钱公道,秤给得足,不像其他人吃生,短斤少两,漫天要价。因此,梅的人缘好,顾客多,卖得快。旁人说她太实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傻的代名字,梅却一笑了之。梅常步行两个多小时去镇上赶集,临行前要稍稍打扮一番。梅只有两种情况才打扮,一是上街,二是死鬼男人在家时。打扮也很简单,梳梳头,撇个花卡,穿件像样的衣服,擦点便宜的护肤霜,哪像城里女人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只有在男人回家前,她才涂涂口红,穿上那件舍不得穿的裙子,把自己打扮得时尚些,女儿曾笑话她,“妈妈像个新娘子,是不是爸爸要回家了?”梅听了脸刷地一下红到耳根,嗔怒道,“死丫头,谁告诉你的?”说归说,可心里美滋滋的。

梅去镇上不是去逛街,她没那个闲心,都是有备而去。赶集的前一天,伙同几个姐妹坐火车去城里批发一些水果,再拿到集市上零卖,赚个零发钱,贴补家用,或给孩子买件衣服,给婆婆买点好吃的。在街边,站久了腰酸背疼,口干舌燥,遇上太阳明晃晃地照着,眼都不眨一下,晒得人头昏眼花,几近晕厥。到了冬天,冻手冻脚,穿多少衣服不暖和,长时间站在路边,手脚麻木、开裂,手粗糙得像松树皮,早没了女人特有的细皮嫩肉。

矿大门前的路两旁,房屋像野草一样越长越多,沿路向远处蔓延。路两旁的饭店、粉馆、火锅店,雨后春笋般从地底下冒出来。大浪淘沙,一段时间后,一些经营不善的店面纷纷倒闭,被经济规律这条大河卷走。旧的走了,新的店子又冒出来,就这样前仆后继着。这天,路边鞭炮齐鸣,张灯结彩,又一家新的粉馆开张了。老板不是别人,正是梅。初来乍到的人,会惊讶这儿的店老板几乎都是女人,其实久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镇上、城里女人开店做生意多了去。

我爱吃粉,尤其是当地粉,又麻又辣,红红的一碗,过瘾。吃了辣得难受,久了又离不开它,让人爱恨交加,欲罢不能。我常去梅的粉店,店里干净,舒适。一进店,梅总是笑脸相迎,轻言细语,端茶倒水,服务周到。不仅粉的口味地道,份量足,还可以免费喝稀饭。别的粉店门可罗雀,而梅的店里顾客盈门,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一天,当我走进店里时,十分诧异,店里有个男人在招呼客人,忙碌着,不再是梅孤单的身影。梅的脸上飘起丝丝红润,眼睛有了光泽,水灵起来。我好奇地问那男人是谁,梅有点调皮地说除了她男人还能是谁。我们为梅感到高兴。

梅的男人终于回来了,听梅说,她男人不出去了,共同打理店子,再苦,毕竟能守在一起。其实,梅已从男人身上发现蛛丝马迹,闻到了有其他女人的味道,女人的感觉是非常敏感的。但她装糊涂,装什么都不知道,一如既往地对男人好。是她用心和聪明才智把自己的男人从远方拉回来,拴在自己的身边。过去的,翻过去了就没必要再翻回来,否则,于已于他没一点益处,何必呢?

大山深处,阳光依旧是那么通透、清澈,不但照进这山山峦峦,也照进了大山的女人,照进了梅的生活和心里……

篇7:大山里的回忆抒情散文

大山里的回忆抒情散文

时光匆匆,悄悄来,悄悄去,一晃眼我在讲台上转悠了整整二十一年。看着孩子们的个儿渐渐长高,小脸渐渐成熟,一批又一批离开自己。虽谈不上硕果累累,也算是在教育这块土地上尽了一份心,一份力。回想起二十一年的班主任生活还真是有许多感慨。成败、得失时常浮现于脑海:有自己方法不当造成的失败,有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失误,有自己的误解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当然也忘不了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1991年刚参加工作的我血气方刚,满腔热血回到了大山中和山里的孩子在一起。家在群山环抱中,校在茂密的松林间,风景优美,空气尤为新鲜。那时的孩子就学条件非常艰苦:教室是通风漏气的瓦房,夏天到是凉爽。可冬天一到就太冷了。在这个季节,学生从遥远的泥泞不堪的山路抖抖瑟瑟地走来,小脸青了,小手红了,裤脚湿了,鞋子湿了。老师的一堆烧得正旺的柴火是他们到校的第一个盼头。山路遥远的孩子还要靠这堆火热午饭呢!环境造就,我一边是他们的老师一边是他们的保姆。每天早上给他们生好火后还要去看看一些年龄小的孩子能否下得了陡峭的雪坡。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我显然还成了他们的劳动带头人,做得最多的是打柴。就像动物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一样,我们却要准备过冬的柴火,一说上山,孩子们通常都兴趣高涨。山里的孩子肯吃苦,能吃苦,打柴的事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备足过冬的柴火,一旦我再提议为村里的`孤、残对象送些,他们会更加卖力,打得更多。农村的孩子心眼多,打柴的间暇还能采到不少蘑菇,每次打柴的一切工作就绪后林间的空地便成了我和孩子的游乐场:游戏、主题活动、畅想、感言成了林间的点缀。

一支铅笔,一把削铅笔的小刀,一本作业本,常常是我对品学谦优的孩子的奖品。现在的孩子这些小东小西对他们来说已不稀罕了。可那时那地孩子确实喜出望外了。一个现在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孩子谈起这事还津津乐道。

因为信息相对闭塞,山里的孩子很少有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利用课外活动加以补充成了我和孩子们的必修课之一。山里的孩子单纯、善良,情意浓,四年后,离别时的的那一幕幕至今还令我回味。孩子们泪流满面,不断挥着小手:“老师,您要来看我们啊!”

如今,虽然他们也踏上了各自的岗位,有的也为了人师,可我相信,那四年的时光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甜美回忆。最忆教室里那堆烧的正旺的篝火。

篇8:山里的学校抒情散文

山里的学校抒情散文

天像被水洗过一样通透地蓝,四周的大山高耸着,把天空毫不留情地切割成一个不规整的平面,太阳发出懒懒散散的几缕光芒,映照着远山上残留的积雪,山上一片片光秃秃的树林灰头土脸地站着,映衬得学校那几间低矮的泥坯房更加地寒碜,呈现在眼前的整个画面都显得凄美伤怀。

我就是这时来到了这个山里的小学校,起初惊异于它的古朴破旧,土生土长。学校有几棵很大的梨树,每逢秋季,黄橙橙的梨子在枝头招手,我们都是大老爷们,很少想起去摘。记忆最深的就是梨树在一夜北风中,被剥脱的一片叶子都不剩的时候,那些梨子还执着地守在枝头。每逢夜深人静,它们都会在风和霜的双重洗礼下离开树枝,砸在地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扰得人睡不踏实。

晚上,黑暗就像猛兽一样从山野的四周压了下来,狂风打着旋的往上窜,学校的木门油漆斑驳,下面还开着几个小洞,门缝歪斜着翘翘巴巴怎样也合不严实,冬夜的寒风在门缝里吹着口哨使劲往里挤,窗子不时响起呼啦呼啦的合奏曲。一个人躺在温温的土炕上,孤独就像虫子一样在骨头神经间来回穿梭,吞噬着人的心灵和神智。

那时候已经失却了年少时所有对生命的憧憬,几乎完全被大自然的残酷所征服。其中有几个同学实在耐不住冬夜被窝的寒冷,和学校高年级的大龄女生结了婚,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质朴生活。

每当夜晚来临,看到隔壁房间的灯光陆续亮了起来,听见他们和媳妇打情骂俏的声音,回想起前段时间还有几个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陪着聊天,陪着喝酒,谈理想,谈女人,而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坚守着自己的灵魂,心里觉得莫名地虚空。

在那里守着山里的孩子度过两载春秋,县上领导考虑到我们这环境艰苦,条件太差,各乡镇之间教师力量不均衡,离家较远的教师衣食住行均不方便,让我们调回本乡镇工作。从此我告别了两年多的大山生涯,得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而那些在当地结婚生子的哥们,已经深深地扎根在那片黄土地里了。

每逢想起那时的日子,就觉得无比惧怕那里的`山,那里的风霜雨雪,还有那扇怎么样也关不住的木门;但是却无比怀念那些带着泥巴气息的山里的孩子们,他们黑红的脸蛋上镶嵌的那一双双明亮黝黑眼睛,还有怎么也洗不干净的皴裂的小手手,都是那么可爱而令人心疼。

注:姐夫从大学毕业后,分在那个小小的山里学校教书,常常跟我们讲那时候发生的许多事,让人心里充满了感触。

故乡娘家的抒情散文

故乡的模样抒情散文

故乡的抒情散文「篇」

初一抒情散文:故乡的柳树

山里的教堂

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

8《山里的孩子》

山里寻梦优秀记叙文

抒情散文精选

抒情散文

大山里的故乡的抒情散文(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山里的故乡的抒情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