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杨柳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欢迎阅读借鉴。
- 目录
篇1:《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新词,感知全文;学习课文第一和第二(三)小节;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山里孩子与众不同之处,体会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重点: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难点:在体悟的基础上,拓展想象。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师:仔细看看,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课件演示)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大山,你想说写什么?(指名说)那么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又是怎样的,想知道吗?那今天我们全班就到山里去认识认识“山里的孩子”。(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学生主动地走入课堂。]
师:打开书本自己先去读读,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读准生字词、说说印象:
1、检查生字词语(自由读--开火车--齐读)
2、师:看到了山里的孩子,他们给留下了那些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
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
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充满幻想。
把三句话并成一句话,连起来说说山里孩子的特点。
师:是啊!山里的孩子留给我们这么多不同的印象,你能用一句话把山里的孩子留给你的印象都说进去吗?
出示:A、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像大山一样充满幻想。
B、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为后面知识的掌握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落实了文后的练习,而且从山里孩子的性格特点入手,能够很自然地展开教学。]
过渡:大山无穷的魅力,造就了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的性格。课文的哪一小节是写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的?(第1小节)
三、在教师的引导中学习体会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1、师:那就快速地默读第一小节,找找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你喜欢的记号划出来。
(指名说,教师板书:结实、健壮)
师:什么是结实、健壮呀?
2、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结实健壮的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好好地读一读,找一找,找到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学,教师巡查)
3、交流反馈,结合朗读:
随机学习:
句一:他们爬树、登山、采蘑菇、拾松果。(板书:爬登采拾)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些什么?(指名回答)
朗读指导:其实啊他们会做的事可多着呢,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轻松、快活的事啊!谁有信心把它读好?(指名读--齐读)(注意顿号和轻快的语气)
句二:他们喜欢每一朵野花,熟悉每一种鸟叫。
师:从这话可以读出些什么?
句三: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到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在……在……在……)(出示投影)
除了这些地方还会有哪里呢?(指名说)
他们会在这些地方干什么呢?(指名说)
结合朗读:山里的孩子是多么勤劳快活啊!谁来试着读读。(指名读--齐读)
句三:沉甸甸的一捆柴,满盈盈的一担水,挑在他们的肩上,却显得那样轻松。(课件演示)
师:从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些什么?(从中理解“沉甸甸”、“满盈盈‘的意思。)(结合投影)
结合朗读体会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4、集体有感情得朗读第一小节。
5、集体合作背诵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字里行间,读懂了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勤劳,像大山一样健壮,像大山一样结实,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喜欢上大山,喜欢上了山里的孩子。那就把你最喜欢的那句话记在你的脑子里。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中,通过朗读体会山里的孩子的结实、健壮、勤劳和他们对大山的热爱。]
6、小结:学了课文的第1小节,有没有小朋友发现这段话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总--分)这样的段落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大家会议以下,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没是怎样把这段话学懂的?(指名说)师:学习这样的.段落,我们可以先把总起句找出来,再看看哪些句子是围绕着它,具体写的。
过渡:其实,像第1小节这样结构的段落,课文中还有,你找找看,能找到吗?(第2、3小节)我们也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学好,刚才是老师和大家一块儿学的,这回我们能不能四人小组自己学习。你们喜欢第几小节?那我们商量一下。(学生选择自学小节)
[设计意图:归纳得出学习方法,落实单元重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学习第2或第3小节: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体会课文内容,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小节:
找出总起句;师:哪句是总起句?(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板书:充满幻想)
师:从哪里看出他们是热情好客的?(出示课件)
句一: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板书:当向导)(出示投影)
结合朗读+表演(“向导”是干什么的?谁来试着大山里的孩子当当向导。)
句二、三:累了,他们请你歇歇脚。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你的心窝里。(板书:累了……渴了……)
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会这么甜呢?(朗读)
朗读+表演+体会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悟,拓宽想象,并通过表演,升华情感。]
第三小节:
找出总起句:师:这个小节中,哪句是总起句?(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充满幻想。)(板书:充满幻想)
师:他们充满这着哪些幻想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让……让……让……让……让……)(出示投影)
师:假如这些愿望都实现了,大山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指名说说,出示课件)
(结合朗读,读出美好,读出希望)
师: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山里的孩子有这么多的幻想,那是因为他们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也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有写什么幻想呢?(指名说)那么对祖国呢?对世界呢?让我们也仿照课文的样子,用总分的形式来说说我们的幻想,开头可以试着用“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充满幻想?(自由说:可以说给你的同做听,也可以过来说给我听--指名说)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拓展想象,落实单元学习重点。]
五、总结:
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已经走进了大山,融入了山里孩子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是那样结实、健壮,也看到了他们是那样的充满幻想,但别忘了我们在这节可上遇到的生字。
六、学习生字:
师: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牢得最多,难记的地方提出来。(指名说)
师:把你认为难记的字试着在生字表里写一个。
篇2:《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析:课文描绘了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形成的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前3段结构相似都是总分段,第4段是全文的总结句。其中第2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段式,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很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前3个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山里孩子特点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总分段。
教学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总分方法谈谈自己的'愿望。
教学方法:个别、分组、尝试、鼓励、游戏。
教学组织形式、意图:
文章有3个自然段,分成3组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学情分析:总分段式学生并非初次接触,但是这篇课文从几方面来写具体总起句较难归纳,所以应引导学生经过有效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合作学习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 了解课文1、2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 培养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
难点:第一自然段总起分述的关系不很明显。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
2、 是呀,山里的孩子可真爱劳动,这节课就学习课文;山里的孩子(揭题齐读)
3、 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 自学课文要求。
1、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想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4、问提几个不懂的问题。
三、 检查自学效果。
1、 提出不懂的地方。
2、 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3、 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后学生评议。
4、 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 讲授新课。
1、 先学第一自然段。找到“结实健壮”的这句话划下来,齐读。
△“健壮”是什么意思?
2、山里的孩子身体长得结实、健康、强壮,这是为什么呢?读读第一自然段,认真想一想,轻声说一说。
3、讨论2~4句:
(1) 句式:“因为……所以……”或“……是因为……”回并板书:爬登采拾
(2) 听老师读第三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每一朵、每一种),为什么不能漏?
(3)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问,说说哪些地方有他们的脚印。这儿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4) 他们在这些地干什么呢?说一说:
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他们在山冈( ),在竹林( ),在小溪( ),在草丛( ),在( )( )……
(5)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读时要稍有力些,不但要读得精神饱满,同时还要读出热爱山乡之情。
(自由读――指读――评议――师生读)
4、小结:这段话,先总写山里孩子是结实健壮的,这叫总起句。然后分三方面具体描写,这叫分述句。像这种写法,叫先总起后分述。刚刚我们是用读、找、想、说的方法学懂的。
下面我们用同样方法学懂第二自然段。
5、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总起句划下来。
6、课文有是从哪写方面来写他们的热情好客,请同学门读读第二自然段,想好后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7、全班集体交流、讨论:
(1) 他们的热情好客表现在哪里?(抓主要词语:笑眯眯欢迎每一为当向导请歇歇
[4]
篇3:《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健壮”、“漫山遍野”等词义。
2、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总起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三、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你们到山村里去过吗?了解山里的孩子们吗?说说你们了解的山村,了解的山里的孩子。
(二)课文录音
(三)学课文,
1、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
(2)说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2、反馈。
3、生字新词的学习
(1)正音:甸盈歇跃充
(2)形:形近字组词
键蹬()歇()盈()
健()登()渴()盆()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自由读:你发现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2、回顾怎样读懂总分段式。
3、按步骤自学总理解中心词“健壮”
4、细读这一段:山里的孩子怎么会长得这么结实、健壮呢?
读中体会,读中交流。
5、理解“满山遍野”:读课文,从课文中句子来理解。
想象说话:他们在山冈(),他们在竹林()……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赶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6、感情朗读、
7、试背诵。
(五)作业
1、扩词
登()()()
印()()()
盈()()()
跃()()()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和表示怎么样的词
一()野花()一()凉茶()
一()鸟叫()一()客人()
一()动物园()一()翠竹林()
五、教后记
今天这堂课,我觉得上得很有味道。特别是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满山遍野”,在读中来悟“结实、健壮”,觉得特别好,很大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巩固复习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课、充满”等词的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复习引入:
(1)趣味引背:
(2)回顾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第2段
(1)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是按()写的。总起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具体来写。
(2)读后反馈校正。
(3)读中感悟,句子比较,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地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哪句话更能体现山里孩子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3段。
(1)出示填空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幻想”
(2)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他们充满幻想。找到有关句子进行充分朗读。
小组内先读在推荐同学读。
重点评价朗读:表现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
(3)连起来读分述部分
(4)山里孩子幻想真多呀!课文哪个词说明这一点?
(5)启发想象:他们还会有哪些幻想?
(6)要是山里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4、分组齐读课文这三个小结。
5、讨论:山里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篇4:《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一
《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一
一、听写听写词语:结实健壮 热情好客 充满幻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三个听写词语在课文中的句子。
2、读这三个句子,这三句分别在每一小节中是什么句?(师提出:学习总起句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3、这三句话能否变成一句话。
4、读到这三句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有:山里的孩子长得怎样结实?山里的孩子怎样热情?山里的孩子有哪些幻想?)
5、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朗读课文,小组讨论。
6、学生回答: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7、用“山里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话。
8、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如:想当山里的孩子……)
9、师:用这样的想法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评价。
10、还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熟悉每一种鸟叫……喜欢每一朵野花)
播放鸟鸣声,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叫声?
师:你们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可是山里的孩子却知道,说明……
朗读这句话,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带着第二段中的问题,朗读课文。
2、山里的孩子怎样热情招待客人?
3、谁能代表山里的孩子给大家说一句欢迎词呢?
4、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歇歇脚)
5、谁能代表山里的孩子叫大家歇歇脚?
6、不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递凉茶)
7、这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凉茶为什么甜到心窝里?这句话美吗,谁能读出来,背下来?
8、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带着“山里的孩子有多少幻想?”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三段,小组讨论。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3、如果四季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天天开满鲜花又会怎样呢?
如果小草永远翠绿又会怎样呢?小溪永远欢跳又将是怎样的呢?大山里的动物住上自己的家又将是怎样呢?
4、你们有自己的幻想吗?用下面的句式说说,
(1)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像着( )
(2)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象着让( ),让( )。
5、山里的孩子这些美好的幻想都是给谁的?如果这些幻想实现,大山将会怎样?山里的孩子为什么把这些幻想给大山呢?
五、学习第四段
1、读这一段。
2、读了这段,你觉得大山像
篇5:课文《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课文《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健壮、漫山遍野等词义。
2、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总起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三、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你们到山村里去过吗?了解山里的孩子们吗?说说你们了解的山村,了解的山里的孩子。
(二)课文录音
(三)学课文,
1、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
(2)说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2、反馈。
3、生字新词的学习
(1)正音:甸盈歇跃充
(2)形:形近字组词
键蹬()歇()盈()
健()登()渴()盆()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自由读:你发现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2、回顾怎样读懂总分段式。
3、按步骤自学总理解中心词健壮
4、细读这一段:山里的孩子怎么会长得这么结实、健壮呢?
读中体会,读中交流。
5、理解满山遍野:读课文,从课文中句子来理解。
想象说话:他们在山冈(),他们在竹林()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赶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6、感情朗读、
7、试背诵。
(五)作业
1、扩词
登()()()
印()()()
盈()()()
跃()()()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和表示怎么样的词
一()野花()一()凉茶()
一()鸟叫()一()客人()
一()动物园()一()翠竹林()
五、教后记
今天这堂课,我觉得上得很有味道。特别是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满山遍野,在读中来悟结实、健壮,觉得特别好,很大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巩固复习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课、充满等词的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复习引入:
(1)趣味引背:
(2)回顾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第2段
(1)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是按()写的。总起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具体来写。
(2)读后反馈校正。
(3)读中感悟,句子比较,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地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哪句话更能体现山里孩子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3段。
(1)出示填空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幻想
(2)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他们充满幻想。找到有关句子进行充分朗读。
小组内先读在推荐同学读。
重点评价朗读:表现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
(3)连起来读分述部分
(4)山里孩子幻想真多呀!课文哪个词说明这一点?
(5)启发想象:他们还会有哪些幻想?
(6)要是山里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4、分组齐读课文这三个小结。
5、讨论:山里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教师充满激情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齐读最后一句话。
6、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7.作业
1.完成作业册
教后记:
第三课时
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能仿照第三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进行:
(1)先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然后组内推荐一名
(2)各组推荐比赛
(3)评出优胜
2、背诵课文
三、读写迁移
教师启发: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小就有把自己的家乡装扮地更美的打算。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充满幻想,也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地更加美丽。围绕城里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幻想这一总起句说话、写话。
四、教后记
篇6:山里的孩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里的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张意红 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与山里的孩子建立情感,激发学生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式,能圈词体会分述部分是如何把总起部分写具体的。
3、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好词佳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总分段式,体会语言文字,进行朗读训练。
难点: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歌曲导入,谈话揭题
1、听歌。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进入今天的学习殿堂,好吗?指名一生唱《山里的孩子》
2、谈感受。从他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的印象中,山里的孩子是怎样的?
3、揭题。8、《山里的孩子》
4、渲染氛围,进入情境。教师配乐引导:郁郁葱葱的山林,翠玉般的竹林,各种各样的野花,加上潺潺的流水声,大山以它无穷的魅力造就了山里孩子像大山一样的性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走进山里的孩子,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段范读,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能概括山里孩子的特点,用“--”划出来。
2、朗读划出来的3个句子,进行句式训练:把3句话合并成1句话。
3、了解写作结构:这3句话分别在每一段的什么位置?请自由选择一段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自由练读第1、2段。
学习第一段,感受山里孩子的“结实、健壮”。
师生合作朗读。师读总起句,生读分述部分。
你认为怎样的孩子才是结实、健壮的?比如我们班的谁?
圈词体会“结实、健壮”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随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还会在哪里?他们在山冈、在溪边会干什么?
联系实际进行体验:沉甸甸的一捆柴挑在肩上会有什么感觉?挑上满盈盈的一 担水,走起路来会怎样?
把自己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小朋友可以尝试背诵。
学习第二段,感受山里孩子的“热情 好客”。
齐读总起句,抓住重点词。
小组合作学习:将第二段读流利,说说你们小队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到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的?
集体反馈:体验“笑眯眯”笑一笑。转换语言:“累了、渴了”会怎样说?想象:假如来大山做客的是一位大肚子的孕妇,你们会怎样招待她?如果是一位老奶奶呢?
用朗读表现自己的体验感受。
小结,启发谈话
山里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这样的一位孩子来到我们中间,你最想干什么?
再听歌曲《山里的孩子》。
[山里的孩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学设计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自豪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
2、创编律动,用身体律动表现对家乡的热爱。
3、欣赏“空山鸟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听音做手号练习;
二、欣赏“空中鸟语”
1、请大家听赏一首“空中鸟语”乐曲,听完后请你们告诉大家是用什么乐曲演奏的?怎样演奏?
2、唱一唱主旋律;
3、请大家模仿二胡演奏形式,再来感受一遍。
三、学习歌曲
1、导入:有一群山里的'小朋友听到这首乐曲后,不由自主得唱起了一首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教师范唱
3、听录音,熟悉旋律;
4、学唱歌曲
5、提出跟不上的地方,老师用琴和同学们一起学唱;
6、听琴伴奏,小声试唱歌曲;
7、两段连起来试唱;
8、听伴奏,加快节奏;
9、完整地唱好整首歌曲。
四、小组表演歌曲
1、听音乐,表演;
2、评出最佳的律动;
3、集体表演,师生同乐
篇8:山里的孩子
俯身捧起一缕家乡的土,微闭双眼,呼吸着那带着泥土气息的春风。那带着一丝香甜的春风吹过脸颊,感觉像是母亲的双手轻轻的抚摸着我一样。那感觉好温馨,好惬意。今夕是何夕,早已忘却有多少年没有找到过这样的感觉了。儿时种下的那棵小树苗,不知何时已经长得如此粗壮。儿时的伙伴,不知何时早已成家,如今孩子都会叫我叔叔了。蓦然回首,感觉犹如南柯一梦。那些快乐的时光就那样在不知不觉中早已离我而远去,终究还是无法去追忆。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面走出去的孩子,小时候站在家门口,看着远处的山,总会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山的那边会是什么呢?还会是山吗?那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山的那边不是山,那会是什么呢?怀揣着这个梦,一揣就是好多年。终于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我登上了那辆神奇的车,听说可以把我带到山的那一边。
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着,路在山上穿梭着。终于在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走出了那座山,那座在我心里如迷如梦般的山。当走出山的一霎拉,我呆住了,原来山的那边不是山。是什么?是从未见过的高楼大厦,是从未见过的车水马龙。可是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山的那边不是山,不仅仅只是高楼大厦,也不仅仅只是车水马龙。而还有一些在那时我无法看到的东西,无法去言语和品论的东西。
步入城市的生活圈,感受着那紧促忙碌而又迷茫的快节奏生活。每天慵懒的站在车水马龙的的十字路口,看着那来来往往的人群。可是好像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也没有人驻足看那么一眼。日出开始奔波,日落依旧在踌躇,何时才能够安稳下来呢?
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好像只有那么一个字眼才能让他们如此,钱。这个操控着千千万万人群的物质,它的魅力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去媲美。突然间感觉有些累,替那些忙碌的人累,为那些匆忙擦肩的人累。看着那些忙碌的人群,我一直都在想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难道真的有这么忙吗?
走吧,过自己的生活去,何须去在意别人的生活方式呢。可是慢慢才发现,原来终有一天我还是加入了这个行列之中。每天为一些自认为琐碎的事物忙绿着,为了平淡的生活奔波着。有时甚至只为了一日三餐填饱肚子也不得不到处游走着。渐渐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淡忘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曾几何时那再熟悉不过的乡音成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何时那故乡的烟,茶成了心灵的一种寄托。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也累了。
终于,我还是忍不住背起了那返乡的行囊,踏上了那返乡的列车,只为了找回曾今那个山里的孩子。迎面吹来泥土的芬芳,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岁月的路啊,经历了多少沧桑,而今又想再次拥抱故乡的风光。故乡的山水依旧迷人,民风依旧淳朴。饮一口甘甜的山泉,尝一口山间的野果,此时才发现,原来山里的孩子是如此的幸福。
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多少宝贵的流年,尘世的喧嚣迷失了我多少纯真的思念。回吧,何须太羡慕那繁华都市的生活,何须在意那些本不属于我的奢华。同村的老者早已认不出我的摸样,看着那背着行囊的我,眼神显得有些迷离。是啊,我也早已记不起我到底离开了多少岁月。
如今回家,依旧站在那个儿时站过的路口,看着那依旧朦胧的群山,可是为何却不再有儿时的那个想法呢?岁月依旧,流年依旧,可心却不再如此。那时童稚的心,单纯的想法早已被都市的繁华和喧嚣磨灭得所剩无几。想要在家驻留几日,可是无情现实的生活逼着我仓促的离开,继续为那琐碎繁杂的生活奔波着。这一走,何时才能再回呢?
别了,故乡,别了故乡的人,别了故乡的山水。如果可以,我愿虔诚的祈祷,愿故乡依旧,愿故乡的山水能够洗涤净化我那繁杂的心灵,愿岁月轮转,我依旧做回曾经那个山里怀揣着美好梦想的少年!
篇9:山里的孩子
在一片青色蔓延的大山里。郁郁葱葱生长着的——是孩子们永不枯竭的梦想。
我对童年的怀念起源于连绵十里的山峰。它在我尽在咫尺的窗外,却在我远在天边的梦里。
故乡的窗外,是田野,是河流,不远处便是这连绵的群山。于是,童年的岁月便是无穷无尽的对山的遐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是城市?是大海?是工厂?是农田?亦或是汹涌的人潮混着燥热的空气?我害怕,却又期望到山的那边去,哪怕会破碎了整整一个童年。我只是记住了它葱葱茏茏的绿色如一片没有尽头的丝缎,覆盖了整个天幕和我的一切记忆。如果让我闭上眼睛去随意勾勒一个轮廓,我想是这山里最为卑微的蒲公英,如大山里的所有孩子一样,平凡,渺小,甚至微不足道。可这对我,却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梦想。
——“妈妈,小小的风便可以吹散蒲公英”
——“它该感谢风,旅行是它的梦想”
我本以为,蒲公英的生活是消极的随波逐流,与世浮沉。却不曾想到,纵然孤独前进,风雨兼程,也不曾放弃过追求梦想的旅程。
我开始审视一棵蒲公英的高度,或者说,是它梦想的高度。
山里的孩子逐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或惊喜,或遗憾,却全是无可否认的未知。孩子们知道,是大山赋予了自己梦想,纵然拥有不一样的起点,却同样拥有梦想的权利,因为拥有得太少,所以需求得更多。我们也可以用灼热的内心去播种一个大大的渴望,种植出一个温暖,澄明,绚烂的将来。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梦想或许正是这心爱的东西。未实现的痛苦与实现了后梦想的缺空。而我想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未实现梦想,你可以继续为之努力,追逐。另一是实现了梦想,你可以为下一个梦想播种,萌芽。”
关掉所有的灯,里面便是一片黑暗。远行的人啊,需带着一些梦想点亮自已的内心。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
篇10:《山里的孩子》 之二
《山里的孩子》 之二
教材简析:课文描绘了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形成的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前3段结构相似都是总分段,第4段是全文的.总结句。其中第2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段式,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很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前3个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山里孩子特点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总分段。
教学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总分方法谈谈自己的愿望。
教学方法:个别、分组、尝试、鼓励、游戏。
教学组织形式、意图:
文章有3个自然段,分成3组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学情分析:总分段式学生并非初次接触,但是这篇课文从几方面来写具体总起句较难归纳,所以应引导学生经过有效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合作学习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 了解课文1、2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 培养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
难点:第一自然段总起分述的关系不很明显。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
2、 是呀,山里的孩子可真爱劳动,这节课就学习课文;山里的孩子(揭题齐读)
3、 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 自学课文要求。
1、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想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4、问提几个不懂的问题。
三、 检查自学效果。
1、 提出不懂的地方。
2、 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3、 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后学生评议。
4、 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 讲授新课。
1、 先学第一自然段。找到“结实健壮”的这句话划下来,齐读。
△“健壮”是什么意思?
2、山里的孩子身体长得结实、健康、强壮,这是为什么呢?读读第一自然段,认真想一想,轻声说一说。
3、讨论2~4句:
(1) 句式:“因为……所以……”或“……是因为……”回并板书:爬登采拾
(2) 听老师读第三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每一朵、每一种),为什么不能漏?
(3)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问,说说哪些地方有他们的脚印。这儿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4) 他们在这些地干什么呢?说一说:
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他们在山冈( ),在竹林( ),在小溪( ),在草丛( ),在( )( )……
(5)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读时要稍有力些,不但要读得精神饱满,同时还要读出热爱山乡之情。
(自由读――指读――评议――师生读)
4、小结:这段话,先总写山里孩子是结实健壮的,这叫总起句。然后分三方面具体描写,这叫分述句。像这种写法,叫先总起后分述。刚刚我们是用读、找、想、说的方法学懂的。
下面我们用同样方法学懂第二自然段。
5、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总起句划下来。
6、课文有是从哪写方面来写他们的热情好客,请同学门读读第二自然段,想好后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7、全班集体交流、讨论:
(1) 他们的热情好客表现在哪里?(抓主要词语:笑眯眯欢迎每一为当向导请歇歇脚递上)
△ 多热情的山里孩子,该用这怎样的语气读。
(2) 想象一下,客人来了,他们会对客人怎么说,怎么做。(用自己的话说)
(3) 出示句子,自由读,你能说出好在哪里?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你的心窝里。
△ 是呀,喝上着甘甜、清凉的茶,客人们多舒服,多高兴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
8、这段话也是用先( )后( )的方法写的,我们也是用读、找、想、说的方法学懂的。
五、.总结:
1、读1、2自然段。
2、 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六、 作业:
抄写生字(自己认为较难的多抄写几遍)
板书设计:
爬 登 采 拾 读
结实健壮 喜欢 熟悉
满山遍野…… 找
山里的孩子笑迎 当向导
热情好客 请你 歇歇脚想
递上 清凉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边投影移出课文插图边述:昨天,我们慕名驱车来到大山,初识了一群山里的孩子,虽然是初次的见面,但是他们的形象已经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谁愿意来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那群山里的孩子。
1、出示: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
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
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充满幻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句出示)
2、把三句话并成一句话,连起来说说山里孩子的特点。
出示: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
〔设计意图〕: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在单元练习中有要求,这里利用课文的例子进行训练,为后面知识的掌握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落实了文后的练习。而且从山里孩子的性格特点入手,能够很自然地展开教学。
二、自学课文
1、山里孩子的这三个特点十分可贵,现在让你们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他们的生活,去更深刻地了解他们,不过临行之前,我们还要准备一下,先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来全面了解一下所要采访的对象,快速默读全文。
2、选择写自己所欣赏的特点的段落按读懂总分段的方法进行研究。
(1)回忆读懂总分段式的方法。
(2)自行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分组合作学习
有句话说英雄所见略同,那么下面让有共同欣赏眼光的小记者组成一个记者团,共同去完成本次的采访任务。(拿出合作学习提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有效讨论,使独立研究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并趋向正确,从而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掌握了总分段式,提高了学习质量。
四、集体学习
各记者团都已完成了任务,而且大有所获。下面各团来汇报一下采访结果。
(一)、第二段:
1、第二团汇报。
汇报提纲:性格特点(二)
1、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 )具体表现在以下( )方面:
(1)客人来了,( )地( )客人,为他们( )。
(2)客人累了,请他们( )。
(3)客人渴了,给他们( )。
2、通过表演来表现山里孩子的这一特点。
2、你们的汇报十分精彩,通过表演让我们见识了山里的孩子热情好客。其实作者对山里孩子的描述也十分精彩,下面我们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再现人物形象。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出示句子: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象清泉,象露水,一直甜到你的心窝里。
A、体会比喻句B、体会为什么这么甜C朗读
(3)集体合作读第2段
(二)、第1段:
1、第一团汇报。
汇报提纲:性格特点(一)
1、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点:
(1)因为他们经常参加( )、( )、( )、( )等活动。
(2)因为他们( )家乡所有的动植物,爱好广泛。
(3)因为( )都有他们的( ),到过的地方很多。
2、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对山里孩子的欣赏之情。
2、他们到过的地方很多,你从哪里看出来?(体会省略号)
3、组际开展朗读赛。
(三)、第三段:
1、第三团汇报。
汇报提纲:性格特点(三)
1、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 )主要从( )方面看出来:
(1)他们想象着,让果树( ),让鲜花( ),让小草( ),让小溪( )。
(2)他们还想给动物们一个( )的家。
2、你也是山里的孩子,你还会幻想什么。
2、山里孩子的幻想是多么的美好,就让我们带着他们的美好愿望来读第三段吧。
3、孩子们想象了大山未来的奇异景象,抒写了自己对大山对家乡美好的愿望,我们也是山里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美好愿望,请展开想象的彩翼,模仿这一段按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来谈谈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谈几方面。
A、自由准备B、与在座的老师交流C、完成作业本
(设计意图):课文1、2、3自然段虽然结构相同,但语言却是各有特色,所以在按读懂总分段的方法掌握了总分段式后,根据各段的特色寻找不同的训练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以上汇报过程的安排只是教者的一种思路设想
篇11:山里的孩子
山里的孩子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前3个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山里孩子特点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总分段。
教学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总分方法谈谈自己的愿望。
教学方法:个别、分组、尝试、鼓励、游戏。
教学组织形式、意图:
文章有3个自然段,分成3组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学情分析:总分段式学生并非初次接触,但是这篇课文从几方面来写具体总起句较难归纳,所以应引导学生经过有效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合作学习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课文1、2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培养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
难点:第一自然段总起分述的关系不很明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
2、是呀,山里的孩子可真爱劳动,这节课就学习课文;山里的孩子(揭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课文要求。
1、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想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4、问提几个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提出不懂的地方。 2、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后学生评议。 4、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讲授新课。
1、先学第一自然段。找到结实健壮的这句话划下来,齐读。
△健壮是什么意思?
2、山里的孩子身体长得结实、健康、强壮,这是为什么呢?读读第一自然段,认真想一想,轻声说一说。
3、讨论2~4句:
(1) 句式:因为……所以……或……是因为……回并板书:爬登采拾
(2) 听老师读第三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每一朵、每一种),为什么不能漏?
(3)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问,说说哪些地方有他们的脚印。这儿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4) 他们在这些地干什么呢?说一说:
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他们在山冈( ),在竹林( ),在小溪( ),在草丛( ),在( )( )……
(5)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读时要稍有力些,不但要读得精神饱满,同时还要读出热爱山乡之情。
(自由读--指读--评议--师生读)
4、小结:这段话,先总写山里孩子是结实健壮的,这叫总起句。然后分三方面具体描写,这叫分述句。像这种写法,叫先总起后分述。刚刚我们是用读、找、想、说的方法学懂的。
下面我们用同样方法学懂第二自然段。
5、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总起句划下来。
6、课文有是从哪写方面来写他们的热情好客,请同学门读读第二自然段,想好后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7、全班集体交流、讨论:
(1) 他们的热情好客表现在哪里?(抓主要词语:笑眯眯欢迎每一为当向导请歇歇脚递上)
△ 多热情的山里孩子,该用这怎样的语气读。
(2) 想象一下,客人来了,他们会对客人怎么说,怎么做。(用自己的话说)
(3) 出示句子,自由读,你能说出好在哪里?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你的心窝里。
△ 是呀,喝上着甘甜、清凉的茶,客人们多舒服,多高兴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
8、这段话也是用先( )后( )的方法写的,我们也是用读、找、想、说的方法学懂的。
[4]
篇12:山里孩子诗歌
从妈妈的唠叨关怀里,
倏然偷溜出来。
欢快地给耕耘日月星辰的老朋友一个飞吻,
带上小花狗、呼拉小伙伴,
直扑播满童话笑语的河塘游戈。
倚莲蓬白云掩体,
诗意水灵的光屁股。
笑迎荷花仙子起舞,
伴随蛙声联谊欢庆,
赛比柳林树荫的蝉鸣阵队,
编排一幕夏天的风光剧画卷。
牵牛花红着脸,
悄悄攀爬过篱笆墙,
探寻自己一方乐园。
一路柔情坚韧,
只为千家万户,
吹响幸福的农家乐。
“嘀嘀嗒、嘀嘀嗒,
一年更比一年发“
山里的孩子,
满脑子童趣连绵的梦幻。
总爱胯在牛背上,
采摘飞翔的彩云,
佩饰在幼气可笑的花脸上。
用油桐叶,青藤蔓,山花织五彩冒;
用玉米叶编衣裙,
在镶满童趣的山地上歌舞打衮。
每当胃招唤时,
随意刨几个山约蛋,
掳几个玉米棒子,
用原始的野炊,
弄一餐土香土味,
欢天喜地,狼吞虎咽。
在山风里,树荫下追逐嬉戏,
你指着我的脸蛋,
我刮着你的鼻,
扮演西游三兄弟,
其实都是大花猫,
只等爸妈抓回家审训。
山里的孩子玩得放纵开心,
钻玉米地,柳桃林。
被烈日烤得油黑发亮,
在欢歌笑语中抖落一身炎火暑气,
乖乖地一头扎进妈妈的怀里,
撒娇,数星星。
在妈妈的童谣里,
听命月亮婆婆,
割下不听话孩子的耳朵。
让听话的孩子,
明天系上红领巾。
篇13:山里的孩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春芳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 能读懂课文1、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 能背诵课文。
4. 培养学生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健壮”、“满山遍野”等词意。
2. 读懂课文第1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
3. 有感情的朗读第1 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欢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题齐读。
二.交待学习任务。
1. 我们对山里还了解甚少。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山村的美丽,特别是山里孩子的可爱之处将会有一定的了解。
2. 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总分段式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三.自学课文,要求: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 想想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主要针对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
2. 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句式1:山里的孩子是 。
句式2:山里的孩子是 、、。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思考: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 学第7课时,我们是怎样读懂总分段的?
3. 用“--”划出总起句。用“..”圈出中心词。理解“健壮”。
4. 为什么山里的孩子长的这么结实、健壮呢?理解分述句。
齐读第2 句,圈出动词,在练一练:
爬山 采树 拾松果 登蘑菇
听读第3 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为什么不能漏?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5.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6. 请学生看板书复述这一段的内容。
7. 练一练。
六. 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读懂2、3 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
情。
3. 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第1 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二.学习第2 段。
1. 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 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课文第2 段是用( )方法写。总起句是( ),中心词是( ),分述部分是第( )句,从( )、( )、( )三方面写具体的。
3. 反馈、校对。
4. 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见书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5.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三.学习第3 段。
1. 按第2 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 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3. 有感情的朗读分述部分。
4. 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想想,他们还幻想什么?
5. 小结:要是山里的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四. 学习第4 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 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4. 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 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第3 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 能仿照第3 自然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指导:山里孩子健壮的身影在满山遍野游乐时要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山里孩子接待客人是要读出满腔热情的语气,山里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时要读出他们满怀希望的语气。
2.自由练习,最喜欢读的一段可多读几遍。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评议。
4. 齐读。
三.指导背诵。
1. 找规律:结构相同--先总后分。
2. 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分几方面写?
3. 试背。
五. 总结、练写。
[山里的孩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山里的孩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山里的孩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用总分方法写的一段话。
难点: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课前准备:录象、录音
(四)教学过程
1、读读第1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2、学习第2段。
(1)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课文第2段是用( )方法写的'。总起句是( ),中心词是( ),分述部分是第( )句,从( )、( )、( )三方面写具体。
(2)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3)反馈、校对。
(4)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①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②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导读好这句话。
(5)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3、学习第3段。
(1)按第2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估计学生对这一段的第2句话的意思难以概括,可引导学生读句子思考:果树结果、鲜花开放、小草翠绿、小溪欢跳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概括。(舒适)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们想为家乡人们创造一个永远舒适、美好的环境,用满怀激情的语调读出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来。
(3)有感情地朗读分述部分。
(4)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充满)想想,他们还会幻想什么?
(5)小结:要是山里孩子的这些幻想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少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6)齐读。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4、学习第4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的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杯,那样的气魄。
(4)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5、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热情好 客当向导、歇歇脚、递上一碗茶
山里的孩子 充满幻想 让让让让
课后小结:
篇15:山里的孩子作文
多情缠绵的季候雨
乘坐风景列车,在雨季里去触摸大自然的心跳,让我们带上心灵来一次长长的远足吧,春日的明媚、夏季的火热、秋天的清爽、冬雪的无瑕,我们一定会被大自然的风景风物的美丽所迷住。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各种感觉器官都在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村子的一角,一头老牛“哞哞”地叫唤着,悠闲地吃着青草,
……
傍晚,伙伴俩带着一箩筐喜悦与收获满载而归。当回到村子时,家家户户早已灯火通明,只有伙伴俩的父母在村口焦急地等待。
小村子的一天又结束了。明天,熟悉的碰撞声、牛蹄声、欢笑声又会再次响起,响在人们的心头……
季候雨滴淅淅沥沥
季候雨滴里倒映着什么?那里有一个完美的世界。山里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奔跑,留下一串串淳朴的欢笑声。小草的绿,树木的绿,还有风的绿,孩子的笑声也是绿色的,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绿色的纯净世界。
小作者用简洁诗意的文字,描写了山里的一天。像在完成一幅美术作品似的,一点一点晕染,渐渐完成。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了劳动的乐趣、童真的快乐、清脆的笑声和满眼的绿色。相信看完之后,我们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自己的心中留有一幅美丽的画。
篇16:山里的孩子作文
山里的孩子作文
从小的时候就被爸爸妈妈带到外面来生活,虽然出生在山城,这样的地方,却也不是一个山里生长的孩子。
小时候,连做到阅读理解的题目。都总是会看到,山里的孩子,都梦想着走出大山。而我这个从山里出生的孩子,从小被爸妈带出了大山。
长大之后,回到家乡,总感觉如果能在这里生活该有多好。并不是外面的环境不够好,而是这种自然让我感到非常轻松。回一趟家乡,就像去旅游一样兴奋。在外生活的孩子们,都会有这种心情吧!
山里的孩子,都梦想着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走到繁华的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许城市的便利生活当中的知识,他们不懂那么多,但是比起山里面的那些野味,他们比平常人见识的太多太多。
山里的孩子懂事早,吃苦的多。我有时不幸,便会被拿来与在家乡成长的亲戚孩子们相比较。他们很好,很优秀,也好相处。我想,其实不管在哪,都有人在好好地努力成长着吧。
我喜欢山里的生活,虽然清苦了些,却也颇有着几分的乐趣,也是我从来少见识过的东西。每当爸妈开始和别人唠家长里短的'时候。孩子们,自然就到一边玩去了。山里其实没什么可玩的,偶尔都帮忙着摘菜,或者是去生火,招待客人,有的也会跳皮筋和跳房子啥的。
山里的人,纯朴,简俭又不失热情。每每回到家,我总是能胖不少。山里人自家养的鸡鸭,种的青菜,味道比外边来得太香。想着,山里的孩子天天若是能吃到这些美味,也没什么不好。
当我想要在家乡待着,做山里的孩子。爸爸就会说一些话来打击我。他们上学要走山路,一走就是两小时。他们平时要帮忙做家事,吃得清淡,过得清苦。
我喜欢山里的孩子,却又希望他们走出大山。
★ 8《山里的孩子》
★ 山里的教堂
《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