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时间:2024-11-13 03:39:13 作者:蜜糖妹妹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蜜糖妹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从崇轩先生的通信②(二月份《京报副刊》)里,知道他在轮船上听到两个旅客谈话,说是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一个旅客并且再三叹息道: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呵!

这消息,可又使我有点畅快了,虽然明知道幸灾乐祸,不象一个绅士,但本来不是绅士的,也没有法子来装潢。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整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③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④,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现在西湖十景可缺了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⑤,九经固古已有之,而九景却颇不习见,所以正是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

但仍有悲哀在里面。

其实,这一种势所必至的破坏,也还是徒然的,畅快不过是无聊的自欺。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

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掩死。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⑥,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明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他肯对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即不免有《衡论》⑦(见一月份《晨报副镌》)作家TY先生似的好人,会替鬼神来奚落他道:为名乎?骂人不能得名。为利乎?骂人不能得利。想引诱女人乎?又不能将蚩尤的脸子印在文章上。何乐而为之也欤?

孔丘先生是深通世故的老先生,大约除脸子付印问题以外,还有深心,犯不上来做明目张胆的破坏者,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严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否则,现在供在圣庙里的,也许不姓孔。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然而十全停滞的生活,世界上是很不多见的事,于是破坏者到了,但并非自己的先觉的破坏者,却是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猃狁⑧早到过中原,五胡来过了,蒙古也来过了;同胞张献忠⑩杀人如草,而满州兵的一箭,就钻进树丛中死掉了。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再来翻县志,就看见每一次兵燹之后,所添上的是许多烈妇烈女的氏名。看近来的兵祸,怕又要大举表扬节烈了罢。许多男人们都那里去了?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但当太平时候,就是正在修补老例,并无寇盗时候,即国中暂时没有破坏么?也不然的,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

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正如雷峰塔倒掉以后,我们单知道由于乡下人的迷信。共有的塔失去了,乡下人的所得,却不过一块砖,这砖,将来又将为别一自利者所藏,终究至于灭尽。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但将来的运命,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

这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一九二五年二月六日。)

①本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②崇轩的通信,指刊登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京报副刊》第四十九号上的胡崇轩给编者孙伏园的信《雷峰塔倒掉的原因》。信中有如下一段话:“那雷峰塔不知在何时已倒掉了一半,只剩着下半截,很破烂的,可是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迷信,说是能够把雷峰塔的砖拿一块放在家里必定平安,如意,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够化吉,所以一到雷峰塔去关瞻的乡下人,都要偷偷的把塔砖挖一块带家去,――我的表兄曾这样做过的,――你想,一人一块,久而久之,那雷峰塔里的砖都给人家挖空了,塔岂有不倒掉的道理?现在雷峰塔是已经倒掉了,唉,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胡崇轩,即胡也频,当时是《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者之一。

篇2:鲁迅《坟》杂文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从崇轩先生的通信②(二月份《京报副刊》)里,知道他在轮船上听到两个旅客谈话,说是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一个旅客并且再三叹息道: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呵!

这消息,可又使我有点畅快了,虽然明知道幸灾乐祸,不象一个绅士,但本来不是绅士的,也没有法子来装潢。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整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③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④,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现在西湖十景可缺了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⑤,九经固古已有之,而九景却颇不习见,所以正是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

但仍有悲哀在里面。

其实,这一种势所必至的破坏,也还是徒然的,畅快不过是无聊的自欺。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

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掩死。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⑥,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明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他肯对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即不免有《衡论》⑦(见一月份《晨报副镌》)作家TY先生似的好人,会替鬼神来奚落他道:为名乎?骂人不能得名。为利乎?骂人不能得利。想引诱女人乎?又不能将蚩尤的脸子印在文章上。何乐而为之也欤?

孔丘先生是深通世故的老先生,大约除脸子付印问题以外,还有深心,犯不上来做明目张胆的破坏者,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严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否则,现在供在圣庙里的,也许不姓孔。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然而十全停滞的生活,世界上是很不多见的事,于是破坏者到了,但并非自己的先觉的破坏者,却是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猃狁⑧早到过中原,五胡来过了,蒙古也来过了;同胞张献忠⑩杀人如草,而满州兵的一箭,就钻进树丛中死掉了。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再来翻县志,就看见每一次兵燹之后,所添上的是许多烈妇烈女的氏名。看近来的兵祸,怕又要大举表扬节烈了罢。许多男人们都那里去了?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但当太平时候,就是正在修补老例,并无寇盗时候,即国中暂时没有破坏么?也不然的,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

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正如雷峰塔倒掉以后,我们单知道由于乡下人的迷信。共有的塔失去了,乡下人的所得,却不过一块砖,这砖,将来又将为别一自利者所藏,终究至于灭尽。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但将来的运命,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

这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一九二五年二月六日。)

①本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②崇轩的通信,指刊登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京报副刊》第四十九号上的胡崇轩给编者孙伏园的信《雷峰塔倒掉的原因》。信中有如下一段话:“那雷峰塔不知在何时已倒掉了一半,只剩着下半截,很破烂的,可是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迷信,说是能够把雷峰塔的砖拿一块放在家里必定平安,如意,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够化吉,所以一到雷峰塔去关瞻的乡下人,都要偷偷的把塔砖挖一块带家去,——我的表兄曾这样做过的,——你想,一人一块,久而久之,那雷峰塔里的砖都给人家挖空了,塔岂有不倒掉的道理?现在雷峰塔是已经倒掉了,唉,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胡崇轩,即胡也频,当时是《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者之一。

③亡国病菌:当时的一种奇怪论调。一九二四年四月《心理》杂志第三卷第二号载有张耀翔的《新诗人的情绪》一文,把当时出版的一些新诗集里的惊叹号(!)加以统计,说这种符号“缩小看像许多细菌,放大看像几排弹丸”,认为这是消极、悲观、厌世等情绪的表示,因而说多用惊叹号的白话诗都是“亡国之音”。

④十番:又称“十番鼓”,“十番锣鼓”,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据清代李斗《扬洲画舫》录卷十一记:十番鼓是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目鱼,檀板,大鼓等十种乐器更番合奏。

⑤“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语见《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意思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应做的事。这里只取“经”“景”两字同音。

⑥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述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语见《论语·八佾》。他曾修订过《春秋》,后来的经学家认为他用一字褒贬表示微言大义,称为“春秋笔法”。他对弟子子路赌咒的事,见《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按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

⑦《衡论》:发表在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晨报副刊》第十二号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署名TY。他反对写批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人(按指写批评文章的人),真不知其心何居。说是想赚钱吧,有时还要赔子儿去出版。说是想引诱女人吧,他那朱元璋的脸子也没有印在文章上。说是想邀名吧,别人看见他那尖刻的文章就够了,谁还敢相信他?”这里是鲁迅对该文的顺笔讽刺。

⑧猃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周代称猃狁,秦汉时称匈奴。周成王,宣王时都曾和他们有过战争。

⑨五胡:历史上对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

⑩张献忠(1606-1646)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1630)起义,转战陕、豫各地;崇祯十七年(1644)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出川,行至川北盐亭界,猝遇清兵,于凤凰坡重箭坠马而死。旧史书(包括野史和杂记)中多有关于他杀人的夸大记载。

篇3:鲁迅《坟》杂文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原名周树人,后来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19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往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篇4:鲁迅《坟》杂文集:《论雷峰塔的倒掉》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借雷峰塔的倒掉,抒写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作者引用“白蛇娘娘”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雷峰塔的由来,阐明了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并希望它倒掉。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

用“白蛇传”这个民间故事,交代了对雷峰塔产生厌恶的缘由。

第二层(第3自然段)

作者很早就盼望雷峰塔倒掉,心情迫切。

第三段(第4——8自然段)

写雷峰塔倒掉后,人民的兴奋、欣喜的心情,并有力讽刺和鞭挞了法海的罪恶行径和可耻下场。分两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

雷峰塔全倒了,普天下之人,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欣喜非常。

第二层(第6——8自然段)

法海罪有应得,落得个可耻下场。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

议论了白蛇娘娘与法海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尾圆合,总结全文。

篇5:鲁迅《坟》杂文集:《论雷峰塔的倒掉》

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这里的所谓以议为主,是说议论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因为归根结底,作者是要借雷峰塔的倒掉这个题目,写出他自己的某些看法。但这不等于说议论的文字必然多于记叙部分的文字。相反,在这篇文章中,白蛇娘娘遇难和法海和尚避难这两个故事的叙述和介绍,倒占有了不少篇幅。而这,正是鲁迅笔下的文艺性短论的一大特色。为了阐明观点,作者运用了灵活的手法,把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同“白蛇传”、“蟹和尚”等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行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观点便从中得到了确证,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夹叙夹议在该文中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从整篇文章看,有些段落以记叙为主,如第二、七、八段,有些以议论为主,如第一、三、四、五、六、九、十段。在议、叙之间,常常是交错运用,有时是议论引出记叙,如第一段引起第二段;有时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生发出议论,如第二段生发出第三段,第七、八段引发出第九、十段。二是从文章的局部看,在一些段中,常常表现为记叙的语言和议论性的语言夹杂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第一段就是最好的例子。

叙的是事,是人,是物,是故事,是情节;议的是看法,是观点,是道理。叙的故事在发展,使读者不断有所感,有所思,议的道理在不断深入,使读者的感性变为理性,使读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渐提到更高的层次。这里没有强人所难的生硬的说教,只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情自事来,理自情出,似在轻松活泼地漫话家常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读者追随作者,作者导引读者,同感同思,从而达到一个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境界。

层次分明,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文章从现实中的雷峰塔的倒掉破题,但摒弃了一般人采取的“西湖十景”缺了一景的议论角度,认为不值一谈,却另辟蹊径,从民间传说中的白蛇娘娘的故事入手,概述主要情节,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引出了传说中作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以一直希望它倒掉,显示了对白蛇娘娘无端受难的深厚同情。

从现实中的雷峰塔到传说中的雷峰塔,这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一步。同情被雷峰塔镇压的白娘娘,必然憎恶造塔的法海。于是又引出玉皇捉拿法海,法海逃到蟹壳里避难的故事。故事梗概的叙述固是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剥蟹一节的描绘更是井然有序,这动作细节本身也在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最后作者把传说中的雷峰塔化为现实中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制度的象征,而从雷峰塔倒掉一事,预言并断言了一切的塔,从“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到法海造了用以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一直到象征封建制度、反动统治“镇压之塔”,都将倒掉,都必然要倒掉,概莫能外。

一个偶发事件,雷峰塔的倒掉,前后呼应。两个主要人物,白娘娘和法海,有合有分。三座塔,现实中的破塔,传说中的“镇压之塔”,具有象征意义的“终究要倒”的塔,逐步引伸。短短千余字的一篇文章写得摇曳多姿,天衣无缝。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分明和含蓄,是两个词义相反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鲁迅的这一篇文章里,却似乎是统一起来了。鲁迅对白娘娘的同情,对法海和尚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可是他并未直白地明说白娘娘可爱,值得同情,法海可恨,应予诅咒。

关于白娘娘,作者只是极简略地介绍了白蛇遇救,嫁夫报恩,金山寻夫,中计被擒,法海造塔,地下永镇的故事,从中已足见白娘娘的可敬,可爱,可怜,可钦,多说已无必要。雷峰塔倒掉消息传来,作者多年梦想成真,却也未说他自己如何欣喜而只说“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作者自身其实也是包括在内的。

法海是这篇文章要谴责的主要对象,在该文中的重要性是超过白娘娘的,但通篇不闻恶声,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剑拨弩张,相反在叙及、论及法海时,常以幽默语言、诙谐口吻出之。誉之为“得道的弹师”,比之为“非凡的人”,欲抑先扬,为后文的对法海的嘲讽做好铺垫。“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像冷光闪闪的利刃,剖析着法海污浊的内心。“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法海狼狈之状,跃然纸上。而当鲁迅深刻指出法海自食其果的时候,以塔倒白娘娘复出作对比,说是“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那就是“活该”了。“幸灾乐祸”,一般来说大概是不宜提倡的。但对法海之类的遭灾罹祸,却似乎不妨“幸”一下,“乐”一下,到了该文最后,读者好像看到了鲁迅“幸”法海之“灾”,“乐”法海之“祸”的神情。

所以说,幽默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而又爱憎分明,这也是此篇文章写作的特点之一。

篇6: 又论雷峰塔的倒掉作文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说杭州的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谎言这座“雷峰”塔终于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渐渐没有立足之地,而雷峰塔倒掉的伊始,还有待细细推究。

听到这个消息,我倒是有点高兴的――全不同于幸灾乐祸。看到有人深究去考证这则假新闻,这是好的;作者多次在不同场合承认错误也是好的;而今利用微博彻底澄清,并且微博道歉的行为,更是可喜的。

不要总是抓住这位新闻人的“辫子”不放,更应该问问自己:自己上一次当众认错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一部分人向来有些斜视――放着康庄大道不去,偏爱去寻所谓的“改良”之法,放着黑色的污点不认,偏要在旁边点一盏“此地无银”的灯,然后说,“也不全是我的问题吧”――古时候有“用夷变夏”,比如左宗棠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如今又变成了“尊夏排夷”,就像前些日子某地禁止中国学生过圣诞节。一言蔽之:外头的好,不代表自家的不好;到外头的太好了,就得打下去,以托出自家的好,总之,自家的是万万不会不好。万一实在不好下去了,那就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一如韩国人的“端午节”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反倒是“那帮棒子太不要脸”――承认过失嘛,那是跟“罪己诏”一样稀有的活计,得放到故宫去好好装裱起来。

我亲爱的母亲大人在我天真烂漫的时候曾对我强调:“变蛋里头是含铅的,不能多吃,不然会变笨。”诸如此类的还有“铅笔里头是含铅的”、“公鸡的鸡冠有毒”等,数不胜数。等我在化学的海洋里反应到了初三,我才反应过来,除非是发生核聚变,不然鸡蛋里头是断不可能含大量铅。但你说与天降伟人,她却是不会认错的,最后倒回你一堆“好好学习”之类的官样话,还不如省却了口舌。等你到了社会里,那些数皱纹论大小的人民群众更是不会拿你当什么“成年人”,张口闭口小孩子,道歉和认错更是天上的馅饼,永远不会掉下来,攻击反而是常有的事――

哎哎哎,你别推啊,那个塔它又不碍你四,啥?你说是我建的?你有证据吗――你能叫塔它应你一声么!不是我建的你也别推哎,搞倒了多不好,啥?哪里不好?我就说不好了!个小孩!

大学者们,诸如王鼎钧,常说“爱要遮掩别人的罪”,而首要的应该是“罪人”自己站出来,大声告诉社会:“我错了,我愿意为此负责。”若是罪责定义不明确,那社会的宽容就会成为无底洞的那个底,更多的错误会以此为靠,尽情往社会中跳。我们的圈子很小,容不下这么多不明不白的黑色。

雷峰塔倒掉是好的,而有人来承认这塔是他盖的,是最此中最灿烂的一笔。“多有不自满的民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我们民族要做鲁迅的“多有不自满的民族”而不是“自满”却“不满他”。

雷峰塔导游词

雷峰塔优秀英文作文

再论伯乐与千里马初中作文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再论煤矿科学设备的看管方法论文

鲁迅经典语录

鲁迅全集读后感

鲁迅记叙文

鲁迅散文

鲁迅:复仇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