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时间:2024-11-18 03:35:21 作者:东方时空里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东方时空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希望您能喜欢!

篇1: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在反对骄文、提倡古文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较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指出:“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凡此种种,构成古文运动理论的精华。

柳宗元(公元773一8),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令山西永济)人,故又称柳河东。他幼承母训,少年为文即有“奇名”;21岁中进土,后又登博学鸿词科。在朝为官时他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积极从事朝政革新,却受到贵族大官僚和宦官的反对。革新短期内即告失败,柳宗元也被长期贬谪。他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又调任柳州(今广西)刺史,46岁时病殁。

柳宗元是晚唐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政治家的远见,阐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很多重大问题,对中国思想的传承作了巨大贡献,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柳宗元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实质都是自然物质——“元气”。在原始的浑饨状态中,惟有“元气”在自然运动发展,由此派生出了阴阳二气和天,阴、阳、天三者的结合点,是受“元气”所支配的观点。“元气”缓慢地吹动,形成炎热及寒冷的天气,冷热交错起到促进万物生长、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同时,柳宗元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斗争。他论证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定了关于君主根据天意创立分封制的说法,动摇了分封制的理论基础。

他坚持认为州县制度决不能被废除,因为正是这一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柳宗元以后不再有人怀疑郡县制的优越性,这便是柳宗元《封建论》的重要作用。

柳宗元在散文方面成就很高,在诗歌上也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诗大多是贬官永州、柳州时所作。他的诗歌和散文反映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

柳宗元诗歌中,山水诗的成就最高,后人把他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主要是以他的山水诗为参照。如《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表现出超越宦海浮沉、仕途得失的豁达自适;《渔翁》一诗表现了渔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江雪》一诗描写寒江独钓的超然,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超脱的人格风貌。这些山水诗情致委婉深沉,流露出被贬漂泊的忧愤,同时显示出诗人清逸高洁的性格。

篇2:浅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浅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由于政治见解与个人经历的不同,柳宗元并不属于韩愈那个作家群体,而且由于他长期贬谪在南方,离当时的文学中心较远,所以他的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没有韩愈那么大的影响,但是,柳宗元对古文复兴运动,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和韩愈一样,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指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读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辞只是传达“道”的手段、工具。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他又要求文章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柳宗元也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在《乞巧文》中,他讽刺骈文是“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独溺臣心,使甘老丑”,就是说骈文徒有表面的好看,并无实际的用处,甚至还会迷惑人心。他推崇的也是先秦两汉之文,认为“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如汉之西京”(《柳宗直西汉文类序》),主张写文章要“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还要旁参《谷梁》、《孟》、《荀》、《庄》、《老》、《国语》、《离骚》、《史记》的气势、脉络、文采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体上说,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与韩愈很相近。在评价骈文时不无偏激,在强调以道为根本时难免忽视文学的独立价值,但同时却也很重视文辞气势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至于他的文章,同样不完全受他的理论的限制。

在文章的具体表现方面,柳宗元的看法与韩愈有些不同。

首先,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谓“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等都是指作者情感不加掩饰的宣泄,而柳宗元则比较偏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他自己作文:“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就是说在创作中要平心静气,使内在情感深沉含蓄地表现。这里面有人生态度与宗教信仰的因素。韩愈激烈反佛,曾批评学佛者“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送高闲上人序》);而柳宗元却信佛,曾多次反驳韩愈,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并主张感情不可过分外露,说“气烦则虑乱,视雍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三亭记》)。因此,他虽然常常压抑不住心头激情而写出激烈的作品。

篇3:浅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由于政治见解与个人经历的不同,柳宗元并不属于韩愈那个作家群体,而且由于他长期贬谪在南方,离当时的文学中心较远,所以他的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没有韩愈那么大的影响,但是,柳宗元对古文复兴运动,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和韩愈一样,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指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读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辞只是传达“道”的手段、工具。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他又要求文章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柳宗元也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在《乞巧文》中,他讽刺骈文是“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独溺臣心,使甘老丑”,就是说骈文徒有表面的好看,并无实际的用处,甚至还会迷惑人心。他推崇的也是先秦两汉之文,认为“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如汉之西京”(《柳宗直西汉文类序》),主张写文章要“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还要旁参《谷梁》、《孟》、《荀》、《庄》、《老》、《国语》、《离骚》、《史记》的气势、脉络、文采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体上说,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与韩愈很相近。在评价骈文时不无偏激,在强调以道为根本时难免忽视文学的独立价值,但同时却也很重视文辞气势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至于他的文章,同样不完全受他的理论的限制。

在文章的具体表现方面,柳宗元的看法与韩愈有些不同。

首先,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谓“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等都是指作者情感不加掩饰的宣泄,而柳宗元则比较偏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他自己作文:“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就是说在创作中要平心静气,使内在情感深沉含蓄地表现。这里面有人生态度与宗教信仰的因素。韩愈激烈反佛,曾批评学佛者“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送高闲上人序》);而柳宗元却信佛,曾多次反驳韩愈,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并主张感情不可过分外露,说“气烦则虑乱,视雍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三亭记》)。因此,他虽然常常压抑不住心头激情而写出激烈的作品。

柳宗元人物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简介,请考生学习。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七年任蓝田县尉,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积极协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时为礼部员外郎。改革触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镇的利益,遭到反对,不到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贬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颇有政绩,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和韩愈尊儒学、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学(最看重《春秋》,主张取圣人大中之道以为理),却统合佛、道之长而弃其短,并认为韩愈辟佛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从势的发展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进化,能从安民的角度来谈论吏治之道,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比较完备,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要能为时所用。他讲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辅时及物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二是主张文章的内容、形式要统一起来,二者不能有所偏废。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也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又讲作文切不町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此外,他对古代文化遗产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张参用其长,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资料,也利用各种文体(包括骈文、辞赋)的艺术形式。柳宗元这些观点对当列的青年习作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虽不像韩愈那样公开和一些青年建立师生关系,但受他指教的人却相当多。他在长安,每日登门求教者几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还从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热心帮助他们,或口讲指画,或用函授方法解决疑难,大大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当然,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许多优秀的古文。这些优秀作品大都产生在他被贬以后。原因是长期谪居南方,使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形同囚犯的忧患生活使得他悲愤填胸,抑郁难平。再加上他这时有意识地研究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总的看,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而又言畅而意美,显出俊杰廉悍、词气峻厉或幽郁隐微、峭丽精洁的审美特征。韩愈说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见《诗人玉屑》引《漫斋语录》),刘熙载言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都说明它们具有内、外兼善的特点。他的论说文雄辩滔滔,凌厉峭折,大小政论无不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他的传记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有的是学习《史记》、《汉书》中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有的则是自有创造。比如他的《梓人传》、《宋清传》,明显地吸取了唐传奇的特点,但又不是纯传奇。作者善于借立传来阐发道理。柳宗元是第一个使寓言成为独立文学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兽、草木的小故事为题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见解,有的宣扬人生哲理,寓意深远。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对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贡献,它们不但再现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变化。这种借写被遗弃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气的做法,把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柳文中还有不少骚赋,它们从风格到体制都受到屈赋的影响,在唐人中是不多见的。总之,柳文众体兼备,无论记山水、状人物、谈文章、议论政事、阐述哲理,皆能形容尽致,辩析入微,真是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柳宗元有诗一百四十余首。其诗雅淡味深,和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并称。苏轼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又说诗到李、杜以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予思诗集后》)。

刘禹锡曾为柳宗元编《河东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现存宋人辑本多种。今人吴文治等参校众本,编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另有外集补遗一卷。

篇4: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答案:B

【相关阅读】

中国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资料,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除韩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6人,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中期人。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我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将自我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超多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宣传倡导和创作实践,唐后期古文写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最后代替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愈的古文,本有“文从字顺”和“怪怪奇奇”两种风格,后追随者们片面发展了韩文奇崛艰深的一面,古文运动逐渐衰落,骈文又在晚唐五代的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北宋建国之初,柳开曾大声疾呼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但所继承的则是唐代古文运动末流奇涩古奥的遗风,王禹也反对五代以来浮艳相尚的文风,但所见与柳开不一样,他在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的同时,把“传道而明心”和“句易通、义易晓”作为古文写作的标准,纠正了柳开等人文风的流弊。继承王禹古文传统而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北宋古文运动中坚的是欧阳修等人。欧阳修等人也主张“文与道俱”,但已偏重于实用,而不专指遥远的道统和空洞的性理,对四六文的骈偶形式,也采取了比较实事求是的灵活态度。欧阳修进一步开创了平易流畅、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制,使其成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并为此后元明清诸代所遵循。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的嘉v二年(1057),是古文运动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苏轼、曾巩和苏辙都是这一年中的进士。再加上王安石、苏洵,欧阳修周围集结了一批优秀的古文家。内中各人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虽不尽相同,但在此前后,都写出了不少成为后世典范的古文名篇。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留侯论》、《石钟山记》、《赤壁赋》,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等,文采斑斓,

使宋文于此极盛。欧阳修重视奖掖后进,王安石、苏轼皆出其门而相继主盟文坛,宋文得以顺利发展。嘉v二年的科举改革后,古文日益兴盛,并从此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以迄近世。唐代散文继承了秦汉散文传统,又具有题材更广、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文学性更强等新的特点。新的古文传统构成以后,骈文并未销声匿迹。当代和后世仍不断出现骈文作家和作品,古文家亦时或采用骈辞俪句作为艺术手段,只是骈文不再占据统治地位。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白话文所代替。

浅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柳宗元《饮酒》

读书 柳宗元

古文《岳阳楼记》

古文名句网

古文辞职报告

倡导阅读倡议书

食堂倡导建议书

倡导节约作文

渔翁柳宗元赏析

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