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诗歌风格

时间:2023-05-15 03:39:51 作者:南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南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柳宗元的诗歌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柳宗元的诗歌风格,欢迎参阅。

篇1:柳宗元的诗歌风格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五古诗以山水为题材绘出“清”境,结合自身的遭际创造出独特意象,寓于深厚感情形成“清峻”风格。

其中,一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

其七古诗以寓言为题材,寓于自己未伸的政治抱负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形成“悲慨”风格;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就是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篇2:柳宗元的诗歌风格

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2、《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3、《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4、《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7、《再上湘江》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8、《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9、《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篇3:风格诗歌

风格诗歌

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事业规模

不同的生活领域

不同的经营规则

不同的思想观念

不同的境界修为

不同的`吸收能力

产生的核心动力

不断更新的价值观

不通过学习反思理论

很难

转动生活的陀螺

一个人的感官力量

来源于心

灌输于肢体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不畏惧莫懦弱

不脱离自然法责

怀揣着谦卑的心

尊重的心自信心

吸取教训吸取精华吸

取各家所长

凝练成锁链一般的鞭儿

勇敢的挥动手臂

抽动生活的陀螺

让它白天撒欢的灵动

自己的风格

让它晚间寂静的发光

自己的风格

原创:倚窗望雪

随笔:1月4日。

篇4:柳宗元诗歌艺术风格

柳宗元诗歌艺术风格

柳宗元诗歌艺术风格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真正开创者,后世的山水诗作家在创作诗歌的艺术特色中都或多或少对谢灵运有所继承。柳宗元也不例外,他在永州、柳州创作的山水诗在艺术表现和精神实质上,都与谢灵运有密切关系。二人山水诗艺术特色表现出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工巧的诗艺

就从创作艺术而言,谢灵运崇尚写实,在描写山水时注意深刻刻画山水之貌,极具写实之能。而在写实的同时足可见其精密工巧的诗艺,例如他的名作《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这首诗具铺叙之能,也极具写实之能,他笔下的美景有:晓雾,鲜花,涧水,溪流。在描写这些景物之时,谢灵运利用工整的对偶使本诗增色不少。例如这一句“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对偶十分工整贴切,“岩下”对“花上”“云”对“露”“合”对“泫”。不仅用词恰到好处,而且词性相同或相近,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思一目了然。从这里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看出谢灵运精密工巧的诗艺。

柳宗元的山水诗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他的《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这首诗为铺叙写景之作,且与谢诗相比,柳诗铺叙渲染的诗艺略胜于谢诗,柳宗元把界围岩水帘的色调、声色以及山川美景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水帘、青苔、绿草、新月这些美景在他笔下有了灵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在描绘的过程中工于对偶,如描写水帘的形象是“歊阳讶垂冰”,水帘的色彩是“的皪沉珠渊”,声音是“百日惊雷雨”背景是“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这些诗句对偶十分工整,若没有精工细刻绝对达不到如此境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继承了谢灵运写诗技艺,他们二人的山水诗皆表现出精密工巧的诗艺。

二、精细淡雅的诗风。

谢灵运与柳宗元都因为无法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寄情山水。在模山范水之时,二人都表现出精细淡雅的诗风。

谢灵运在游玩时写下不少山水诗,同时谢灵运的山水诗极具风容之美,他的诗句极具画面感,而且十分淡雅。例如《过始宁墅》中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这句诗极具风容之美,画面感很强,幽石在蓝天白云的怀抱里躺着,新长的翠绿的竹子在水边随风摇曳,这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构成这幅画面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人用字典雅,“幽石”“青涟”二词极具诗意。谢灵运在其他诗作里面同样有淡雅的诗风。“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白花皓阳林,紫器晔春流”“初篁苞绿花,新蒲含紫茸”等等,这些诗句用词典雅,具有精细淡雅的诗风,极具风容之美。

柳宗元的诗同样具有这个特点,他的诗中美景佳句随处可见。如在《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中诗人将游踪所至的盛景一一点出:太阳照在静静的洲渚上,洲渚上晶莹的银沙耀眼夺目,飞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头顶,游鱼身披彩鳞,在清澈的水里游玩。这里很少使用奇特的意象以及华丽的词汇,也没有用夸张的手法,但其笔下的景物朴素之中足见其豪华。柳诗用字高雅,很好的吸收了谢灵运精细淡雅的诗风。

柳宗元在学谢的过程中又不自觉的对谢诗进行发展,加上两个人性格,喜好,遭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二人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又呈现出诸多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谢诗情景理分离,柳诗情景理相融

谢柳二人在描写山水景物抒发情感时表现出不同的抒情方式。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写景与抒情说理分开来写。例如《石室山》,这首诗共16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六句,主要描述石室山的美景。中间四句为第二层,这一层为叙章节,写此地此景长期不为外人所知。最后六句为第三层,这一层主要目的是抒情说理,这一宁静的境界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快乐,人遇山而乐,山遇人而乐,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同喜同乐。这首诗的层次结构分明,作者先写景,然后叙事,而写景叙事是为抒情作铺垫,最后抒情说理,情景是属于割裂的状态。

柳宗元在处理景与理的关系时,一改谢灵运山水诗景理相斥的特点,他在写景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融入自己的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看似简单的诗句后面往往游诗人复杂的感情在里面,形成了与谢灵运迥然不同的风格。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这首诗能够很好的做到情景交融,前面的六句诗以写景为主,但是这里的景并没有“模山范水”而是这些景物中融入了作者的愁思:繁露、寒月这两个物象首先给人以凄凉,寂静的感觉。泉流水声,山鸟偶叫声又打破这沉寂,在这个不眠之夜,面对此景愁绪何人不生?最后“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寂寞,忧思,无奈渗透于整首诗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处处感受到诗人之“愁”。这首诗真正做到了景理相融。

二、谢诗色泽鲜艳,柳诗暗色清冷

山水诗的画面感很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的展示的山水画面各不相同。谢灵运与柳宗元也是如此,由于二人在用字、设色方面不同,山水诗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认为谢灵运“才高词胜,富艳难踪”。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在工笔画的设色上为“艳丽”。谢灵运笔下所描绘的山水诗大多是比较幽静的地方或者很少有人知道,《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里,莫不备尽。”由此可见,谢灵运选择的地方是幽静的。然而,谢灵运能够把这幽静的环境描写的绚丽多姿,他笔下的这类山水诗在视觉上色彩鲜艳,感觉上清新自然。他多用一些色泽鲜艳,清丽的词来写山水诗。例如《晚出西射堂》中有这样四句来描写山水:“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诗人利用山的绿色为底,枫叶红色为点,雾气的朦胧神秘美,构建了一幅绚丽,明艳的山水画。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谢灵运善于选取鲜艳的,亮丽的色彩来描写山水诗,他的诗风应该叫“艳丽”而柳宗元对相似的景物却有不同的风格。柳宗元游览之地多为别人未曾涉足,或者很少有人来,而且这个地方比较幽静。但与谢灵运选择类似环境中,柳宗元的山水诗却有另外一种风格。他的诗多以冷色为主,而且他喜欢用“寒”字来描写景物,例如他在《南涧中题》中写到“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这两句以羁禽、寒藻为意象构成一幅清俊深幽的画面。水澡本为绿色植物,诗人却加了一个“寒”字,一下子把画面的色调降成暗色,给人以清冷的感觉。又如《与崔策登西山》中写到:“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这里写作者早晨登山,看到白露,细竹以及江面上闪烁的日光,整体感觉没有寒意,而后面作者又写到“遥风递寒筱”,竹子本是青翠的,却偏偏加一“寒”字,给人以寒冷,俊俏的感觉。由此看来,柳宗元在用字和设色方面与谢灵运不同,他更喜欢选取幽冷俊俏的景物,用字深沉,色调偏冷,他的诗歌风格用暗色清冷形容更合适。

篇5:柳宗元诗歌鉴赏

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氓(méng):民,百姓。⑵郡城:郡治所在地。这里指柳州。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

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这里指柳州。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⑶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郑玄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殊音: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后汉书·西南夷传论》:“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于外门。”

⑷青箬: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宋周密《武林旧事·进茶》:“仲春上旬, 福建 漕司进第一纲蜡茶……护以黄罗软盝,藉以青箬。”

⑸趁虚:即“趁墟”。赶集。宋钱易《南部新书》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

⑹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元倪瓒《次韵曹都水》:“萧闱馆里挑灯宿,山罽重敷六尺床。”

⑺鸡骨占年: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宋苏轼《雷州》诗之一:“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⑻公庭:公堂,法庭。 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怀道术于百龄,接风期于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将行莞尔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⑼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礼记·儒行》:“丘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参考资料:

1、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0

篇6:柳宗元诗歌鉴赏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跟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跟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24-526

篇7:柳宗元诗歌鉴赏

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寒冷...

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鸡骨占年拜水神”。“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作者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24-526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忆秦娥·杨花

清代:宋徵舆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叔于田

先秦:佚名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张益州画像记

宋代: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西人传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公来于于。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春而条桑,秋尔涤场。”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公宴其僚,伐鼓渊渊。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闺闼闲闲。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仓庾崇崇。嗟我妇子,乐此岁丰。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缨。西人相告,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篇8:艾青诗歌风格

艾青诗歌风格

艾青是我国的爱国诗人,那么他的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呢?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一、生平及创作

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堪称是用现代技巧表现时代生活主题的典范性艺术试验。

艾青不仅长期从事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作为现代的杰出诗人,艾青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代和后起的诗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他的诗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1939年,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出版之后,其历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诗人之一。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而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明显受到艾青的影响。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发表后不及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三、艾青的诗歌创作

(一)早期自述性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

1933年问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这首诗是艾青把思想感情和艺术个性真正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转折点,表现了他对旧世界的叛逆和诅咒。这首长诗也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艾青自己回忆道:他从小在一位叫做“大叶荷”的乳母怀里长大,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外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这也是我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这首诗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颂歌。

“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的,这样就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即中国农民的化身。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

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写作来自艾青童年生活和身陷牢狱的双重激发,而实际上,是作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命运,并以民族的忧患为己任的思想的必然趋归。

大堰河是中国乡村农妇历史命运的一座雕像,她生来没有名字,出嫁后被套上夫权的枷锁,然后又把博大的母爱无私地给予地主家的乳儿。艾青从她愚昧与善良、勤劳与卑微相交织的历史性格中,深刻洞见了中国农民的宿命,并且由此激发出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怜悯。

(二)第一首长诗《向太阳》(1938年)

《向太阳》是艾青写的第一首长诗,最初发表在1938年《七月》第3集第2期,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

1-3节,是对旧中国命运的高度概括,“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 ;4-5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人们从中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的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革命;6-7节,歌颂祖国山河的苏醒和人的新生;8-9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和孤寂、彷徨和哀愁告别,走向新生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三)长篇叙事诗《火把》(1940年)

长篇叙事诗《火把》是《向太阳》的姊妹篇,创作于1940年5月,最初发表在《中苏文化》1940年第6卷第5期。写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一次火炬游行的故事,浩浩荡荡的火把洪流,使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不断走向崇高的境界,冲破了个人主义和多愁善感的精神藩篱,举起火把投身到集体的怀抱之中,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诗中写火把游行的场面,用光、声、色构成了一个个跃动着的美的意象,把艾青抗战以来创作礼赞光明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9:黄庭坚诗歌风格

黄庭坚诗歌风格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就是所谓的“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了。

(四)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这样,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往往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就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衣钵而变本加厉的。黄庭坚过于重视诗歌的技巧工形式,而忽视了文艺最本质的东西——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无论怎样力图推陈出新、练字锻句,把别人惯用的词语、陈腐的调子引剥落干净,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新瓶子装了前人的旧酒。他在文字技巧上越陷越深,有些诗作生硬怪僻,或过于曲折隐晦,以致成为只供少数人欣赏的古董了。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以及最能代表宋诗特点的特征是什么: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篇10: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诗歌风格

(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如《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最多的还得数他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笔者仅就他的田园诗谈谈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近景、远景、静态、动态、状物、抒怀,一派自由恬静的景象,在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田园诗有的写农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巅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清贫简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人生苦短,应该好好享受美好的时光。陶渊明趁佳日邀上朋友一同去登高赋诗,不必可以知会,只需到了门前呼唤一生就好。陶渊明爱酒,酒中自由它的真意。农忙过后倘若又起相思,那边披上衣裳在聚到一块,尽情谈笑风生,一切自自然然,随性而为。“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饮酒饮得酣畅淋漓,言行杂乱无章那又算得了什么,要紧的是豪爽和欢快。这里没有礼俗的约束,只有自由和欢愉。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是着重描写躬耕的体验。此前的田园诗写田园之美的不胜枚举,但将躬耕主题写进诗中的并不多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复禾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一直强调衣食是一切的开端,他尊重农民的劳动,自己也乐于参加农事。清贫的生活固然苦从中来,劳作使得身体上的疲惫不堪,陶渊明通过亲自躬耕自资能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本真,正所谓“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真切的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文人的特殊感受。“《朱子语录》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谈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不耽希企隐逸,而且实际上归田躬耕了,这当然不是一般名士所能做到的。”

陶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这样,与其说陶渊明在写诗,不如说陶渊明是在写心,且寓“理”与“趣”。

(二) 陶诗“自然”与“真”的审美风格

陶诗的“自然”概念在审美角度上来说是指委任运化的精神自然。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去变化,就可以真正进入自由的境界。陶诗“自然”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

对人生,他感慨时光易逝和生死有命。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杂诗》其五),时光易逝,陶渊明颇感岁月之可贵,人生需尽欢,要在有限的余年里回归自然的“质性”。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人即是万物之一,生由天地生,死亦归天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他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祭文一般都是为他人而写,然陶渊明却在临终前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这是一种心性的参透。“他能绝去世人常有的叹老嗟卑,现实地看待生命,堪破生死大关,以欣悦而又安详的心境,回归自然”。

在审美上,陶渊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真”。

“真”属于老庄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陶渊明早期受儒道玄三家共同影响,中期道家“质性自然”和玄学“归隐”的情结越发强烈,后期归隐更是将道玄思想在精神归隐中的地位提到极致。陶渊明崇尚自然,崇尚“养真”“还淳”:

“悠悠上古,厥出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黄庭坚诗歌风格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网友来稿)

辛弃疾风格

柳宗元《饮酒》

读书 柳宗元

写作风格有哪些

文天祥的风格

风格的造句

辛弃疾的风格

晒风格作文范文

柳宗元的诗歌风格(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宗元的诗歌风格,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