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QW36741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关于中国学术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于中国学术问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关于中国学术问题
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教育学家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主体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具有深厚学术素养的大师自然担当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但作为大学管理者的一校之长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孟老先生有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然在我们这个日益呼吁诺贝尔奖,召唤大师的年代,无数专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渔网,以求短期内涅化为大师。这不仅使人惊呼“收获”更多的同时惊疑,“将来会有什么?”
对硕士、博士、导师、学者的种种论文指标,舆论对大师,对诺贝尔奖的偏执的渴盼化为一张张细密的渔网,捞起了本应该继续成长的小鱼,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语红楼,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由此看来,我们今天那细网中无数未成大鱼专家们大师背后浮现的是一个个看似华丽的泡沫。何不将网眼放宽,让鱼儿们有更多时间来经历人生,充分成长?
除了时间,细雨带去的还有学者们本应坚守的宁静。学者,本应是耐得寂寞的。钱钟书先生笔耕一生,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华章《围城》、《谈艺录》、《管锥篇》,先生以他的博学一次次震惊世界,然而人们在惊于其文时却总是忽略先生两耳不闻窗外尘嚣事的用心苦读,忘却了先生图书馆的一杯淡茶,一本书的宁静身影。梦醒推窗望残月,哪堪只影映孤墙,也许,只有宁静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远。书中曾说到剑桥为霍金留下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将学者们套入网中,曝于公众之下,给他们留下一片宁静吧!
使鱼们甘于入网的另一个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孔子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高处的钥匙。忍把浮云换了浅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何妨让我们把种种网眼留得更宽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来收获这一批长成的大师。
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
孟老先生有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然在我们这个日益呼吁诺贝尔奖,召唤大师的年代,无数专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渔网,以求短期内涅化……
篇2:“当代中国学术问题”的学术性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学术问题”的学术性思考
一、学术的内涵、本质特征与基本属性
1.学术的内涵
学术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学是指学问,治学;术是指艺术、方法。简单释义,学术可以理解为治学、做学问的艺术或方法。梁启超在《论学会》中推崇“学无不成,术无不精”的治学精神。[2]《辞海》中的定义为“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学术是指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即带有理论分析的或理论归纳的实践经验总结。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和大科学时代的到来,过去的一些定义已经难以确切地表述出学术的内涵和特征。因为学术不仅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学术是人类探索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以及通过交流衍生出来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广义上讲,学术包括了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以及所有研究思考的结果。它概括了学术与探索过程的统一性,强调了学术既可以是在探索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也可以是通过各种交流衍生出来的。学术的主体是各类探索者,学术的体现形式是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
2.学术的本质特征
学术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的。从本质上讲,学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观察分析、思考归纳、相互交流进而达成共识的结果。如生命的起源、天体的形成、人类文明史的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我们无法实录重现远古的变迁,只能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一些学说观点,为多数人认同,并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得到修正和发展。由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性,学术研究将永无止境。
学术也体现为一种学习环境。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探索自然奥秘是学习,研究社会规律是学习,而相互交流也是学习,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是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学习。这种学习需要能和谐交流的环境和条件。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人们可以集聚智慧、启迪思路、激发灵感、陶冶情操,有益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学术又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而人类创造的所有不同形态的特质复合体都渗透着学术研究的成果,从而形成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是学术的一大特征。健康的学术文化一般均体现在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和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些共有的特性之中。
3.学术的基本属性
学术的基本属性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性 人们在探索客观事物过程中,必然要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产生认识事物的种种思考、观点、假说,即通常所说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人类的任何探索活动都会在认识上产生这类思想和观点。这就是学术的思想性。思想性是学术的固有属性,是学术的核心和灵魂。
(2)理论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初始阶段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这就是学术理论。学术研究中形成的各种理论性假说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将进一步发展为科学理论,如电磁波理论;错误的将被抛弃,如以太假说。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论形成、扬弃与发展的过程。
(3)互换性 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理论、方法,都是可以相互交换的。学术的可交换性决定了人们可以进行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当然,学术的交流,也包括质疑和争论。学术交流能够使交流者互相启迪,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多位思想者在一起交流将极大地激发创造灵感,形成种种新的思想、观点,形成新的创意和理念,这正是学术交流重要价值的体现。国内外许多重大发明、发现都是在学术交流中受到启迪,再进而深入研究后成功的。
(4)综合性 在当今知识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各学科的交叉渗透,科学与技术、艺术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形成众多的学术课题,学术研究的范围可无限宽广,内容也无所不包,综合归纳通常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往往通过综合归纳,可寻求、发现前人学术成就的结合点和学科间的共同点,实现学术或学科的创新发展,这就是学术的综合性。学术的综合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了一大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诞生。
(5)预见性 学术涉及的问题往往是比较超前、比较复杂的。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思考、综合分析,往往可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如化学家门捷列夫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原子量增大的顺序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揭示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准确地预言了一些当前尚未发现的元素及其性质,这些预言为后来的科学实验所证实。这是学术预见性的典型事例。学术的预见性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方向。
(6)否定性(批判性) 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性难免会造成人们认知上的错误和假象,学术研究就是要打破这种假象,达到去伪存真、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学术发展的主流形成了科学,同时也可能产生反科学和伪科学,可通过学术活动,对反科学、伪科学予以否定和批判。以上二者均形成了学术的否定性和批判性。
此外,学术还具有公众可广泛参与的社会性。
二、学术的地位与作用
要客观地评价学术的地位与作用,就需要把学术、科学、技术和工程联系起来思考和观察,从大科学的广阔视角加以分析。人类的探索认知在初期只能形成一些感性认识,经过思考分析概括,才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较为系统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这个过程是以学术为主体的,学术也是科学体系的基础。理性认识系统化,形成了学科,若干学科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科学体系。到近代,科学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学科的分化,同时也出现了各学科间的融合,这种分化与融合都离不开学术的作用。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得学科的分化与融合空前加快,从而实现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学术与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弄清楚以下几层关系。
学术与科学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探索物质运动和社会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是在观察、分析、检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一般是一种已被人们确认的知识形态。学术则是尚未得到人们确认,需要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经过实践检验,确认是正确的,就进入科学的体系;确认是错误的,就是非科学的。还有许多是尚无法确认的,则仍然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科学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形态,学术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学术与技术 技术是人们运用科学理论,在生产、生活领域中为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开辟新用途和新生产领域钻研开发出的方法、技巧和手段。概括地讲,技术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可用技能。而学术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综合归纳、推理的过程。学术上的新创意可能引发技术的变革,而技术上的新发明所需要的科学原理、基础,却需得从学术研究开始。
学术与工程 工程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经验所形成的流程、装备、质量控制等,它表现为一种与技术紧密相连的生产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常是技术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则往往又需要通过
学术研讨来寻求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学术上的新学说的确立,最终也需要工程上的验证或支持。
学术与理论 理论是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从理论的角度考察,理论可分为科学理论、非科学(包括伪科学、反科学)理论和学术理论。学术理论仅是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尚未得到验证或确认的,如各种假说、猜想等。而从学术的角度考察,学术既包含了学术成果的形态,又包含了学术交流的过程。学术成果的体现形态包括学术思想、理论、假说及相应的观点、方法等。所以,学术和理论是既有联系又不同的两个概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术贯穿于、相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始终。在大科学体系中,学术是先导,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是基础,技术是延伸和发展。科学和技术形成了大科学的主体;工程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成果和验证过程,是大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具体体现。从形态上看,学术是探求真理,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科学是发现规律,它回答的是“是什么”;技术是发明方法,它回答的是“怎么做”;工程是创造事物,它回答的是“做什么”。
在大科学时代,学术的地位将日益凸现,学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萧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当代知识和信息爆炸,呈现出了指数增长的趋势,学术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更多的是要依靠群体的力量,依靠知识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流。剑桥人称他们在喝下午茶的学术沙龙中产生了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硅谷人新创意、新点子也多是在交流中产生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带之所以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发动机,因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其宽松、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学术,一旦离开了蓬勃活跃的学术发展的支撑,就必然失去基础,失去创新的思想源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前我国学术界的主要问题
学风不正 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急于成名,潜心做学问的少了,专注走捷径的多了;有的人文章著作一大堆,有影响的却寥寥无几,有的根本就提不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过多地强调和追求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水平,导致学术成果缺乏开拓性、原创性研究,低水平重复性的论文著作处处泛滥,形成“学术垃圾”。在一些单位,论文数量上去了,研究质量却下来了。
学术浮躁 突出表现在学术氛围淡,学术会议召开难。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必然侵袭到学术界,文人相轻的传统观念在浮躁风气中更加严重。有的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不愿与他人交流合作;有的人学历职称上去了,能力水平却上不去,工作上夸夸其谈,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
学术造假 学术上造假表现为,制造假实验、假数字;论文上搞抄袭、剽窃、挂名、剪贴加工,甚至拉关系、托熟人,使学术评价随人情、裙带关系而庸俗化。凡此种种不仅自欺欺人,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而且误导他人的研究。学术研究的目的本在于求真务实,而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人为地制造假象将形成伪证和误导,贻害无穷。
近亲繁殖 如同自然界的进化一样,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交流,交流的学科越多、地域越广、空间越大,就越有利于学术的发展;而现在的普遍做法是高校、科研机构在本单位的圈子里招收研究生,留自己培养的`博士任教。这种近亲繁殖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学术的本性,危及学术的发展。
2.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学者自身原因,又有外在客观因素。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外来文化的侵袭、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冲突和变化。少数学人不珍惜自身的人品、德行,不知自重自爱,随波逐流,有的甚至混水摸鱼推波助澜,造成很坏的影响和后果。客观上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文革造成的精神文化创伤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的种种问题,都会反映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术界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的初期,科技政策从倡导“短、平、快”促进成果转化,到后来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对于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何解决好稳住一头,加强基础研究,却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尚待解决。在长期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情况下,固然急需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研究的问题。不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原始创新就失去基础和支撑,这种不利影响是深远的具战略性的,其后果长时期才能表现出来。
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官本位”思想严重,体现到组织人事工作中,就是学历、年龄、论文著作、职务职称搞“一刀切”,影响了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多委以“官位”来作为奖励。提拔他们担任行政职务,往往造成学术研究荒废、领导工作又做不好的现象。有学者指出,“一刀切”做法是造成当前学术界浮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分强调职称学历与待遇挂钩,忽视能力、贡献与待遇的关系,已造成很大的误导。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多年来形成了职称与待遇挂钩,进而导致职称只升不降以及职称评定中长期推行与论文著作数量挂钩的僵化方法。在论文质量难以考评的情况下,却一再引导人们走进想方设法拼凑文章著作数量的死胡同,以致出现了替人考试、代人写作、代人发表的“枪手”、“枪手公司”。学术泡沫急剧膨胀,在论文著作大量面世的后面却是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几年空缺,国际科技竞争力排名止步不前甚至下降(继下降12位后,又降3位,列第28位)。
目前,社会上对学术本身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学术就是坐而论道,认为学术只是空谈清议,看不到学术的潜在价值。二是认为学术只存在于大学校园或科研机构,不知学术具有社会属性。三是认为学术是少数做学问人的事,与一般人没啥关系。对学术的这些偏见挤压了学术文化的空间,导致许多潜心做学问的人难以得到应有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甚至危及了学术发展。一个社会一旦失去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的支撑,科学技术事业就会失去集大成智慧于一体的思想源泉,许多基础科研工作只能停留在单兵做战的圈子内,形不成有效的科研团队。在这种格局下,人们期待我国早日获取诺贝尔奖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四、繁荣学术的思考
当代学术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据有关资料,学科分支已从20世纪前期的600多门发展到当今的6000多门。而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繁荣学术,既要正确认识学术的内涵、属性,又要客观分析学术界出现的问题,从认识、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进行反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明确学术定位,重视学术价值
如前所述,学术是探索自然、社会等客观实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动力,是基础研究和创新的思想源头。实际上,学术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必须看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学术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学术与经济建设不是割裂的,学术为经济建设服务虽是隐性、间接、潜在的,但它对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具有战略性的。不认识这一点,忽视学术,急于求成,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德国马普学会的著名科学家施瓦茨说:“发现科研新大陆,需要不同学科间的思想碰撞。”此语道出了学术的价值所在。科学研究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视野,需要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否则容易钻牛角尖。所以,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重视学术的基础地位和学术价值。
2.改革学术体制,重建学术规范
学术性团体对规范学术、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学会的改革,推动学术与行政分离,拓展群众性学术团体宽松、自由的学术空间。要破除官本位思想,避免用行政级别的方式对待学者专家,还学者、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地位,坚持“学而优更学”,不要“学而优则仕”。在学术、科研成果的宣传方面应突出主要贡献者即研究者个人而不是突出科研单位,更不是突出单位领导。学术界与社会各界一样,需要建立职业道德规范。中国科学院于底公布了《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受到普遍肯定和好评。要引导年轻一代讲究职业道德,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提倡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坚持科学求实,不沽名钓誉。应在法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学术运行机制和学术打假机制,对于学术造假者予以曝光、声讨,实行一票否决,彻底杜绝学术上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行为。
3.兴办学术团体,营造学术文化
“今欲振中国,在广育人才。欲广育人才,在兴学会。”[2]学术团体是繁荣学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主要社会组织。欲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首先要兴办一批学术性社团组织。学术看似坐而论道,其实它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力。这种潜力的发挥离不开学术团体的作用。中国科协在系统强化学术交流主渠道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科协由学会组成,学会因学术而存在。离开了学术,也就没有了科协和学会。学术交流是科协及学会的生命线。要通过学术交流,弘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引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善于学习、善于理性思考、主动扩大交流、勇于创新开拓。繁荣学术需要一大批为之奋斗的学人,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林群院士提出,希望给科研人员一个“喝咖啡”的幽雅环境,意在形成一个轻松讨论与交流的文化氛围。营造学术文化既要注重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团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交流、合作与竞争,鼓励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灵感。坚持不惟上、不惟书、不人云亦云、不做御用文人,只求实,彻底铲除学术腐败的土壤。
4.创新学术环境,科学评价人才
为推动学术的发展,既要加强学术场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创新和改善。当前,特别要加快职称评定和人才评价方法的改革。职称是学术水平的反映,要还职称以本来面目,将职称评定完全交给社会团体,使学术水平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和认同。人才犹如一棵学术苗子,需要沃土、阳光和适宜的学术环境。科学客观地评价人才是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的基础。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以德、能、勤、绩综合评价人才,促进人才流动起来、思想活跃起来、讨论开展起来,促进学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交流与传播。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但是,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论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论文的质量上。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能仅仅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依据,更应注重评价他的思想观点有无独到之处,能否反映客观规律,对实践有无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学术成就,引导人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懈地求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葛剑雄.学风不正的背后.中国改革,2002(1)
[2] 王恭,孙济家.学会工作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篇3:学术边缘化:问题与对策
学术边缘化:问题与对策
学术边缘化问题困扰着中国学术界,成为繁荣学术文化的障碍.本文试图就什么是学术边缘化,造成学术边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学术边缘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而为更多的.人步入神圣的学术殿堂提出了作者的思路和看法.
作 者:周世范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11(4) 分类号:B023 关键词:学术边缘化 原因 创新与继承 原创 学术三戒 三要三不要篇4:学术问题讨论会议通知
学术问题讨论会议通知
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研究和探讨当前营销学的`有关学术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升营销水平,丰富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益,经研究,全国市场营销协会决定于7月4日至1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一年一度的营销协会年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出席对象:全国市场营销协会的会员。
二、出席时间:7月10日报到,7月17日结束,会期7天。
三、报到和开会地点:南宁军区空军招待所(XX路XX号,电话:XXXXXXX)。
四、参会要求:报名参会者请于6月24日前将相关学术论文一篇报送会务组。
五、相关费用:参会者旅费及会务费自理。会务费计
元,请在报到时交会务组
联络人: 张三,电话及传真
附件:回执
姓名性别单位职务电话抵离航班
全国市场营销协会
201月28日
篇5:中国山水画学术展发言稿
谢谢主持人!今天我讲几个观点:一是今天的主题是东方精神,谈的不是理论,不是思想,而是精神。我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神韵,而这种神韵,强调的是这个人、这个作品要有精气神。按照道家说法,精可以化气,气可以化神,神可以上升为道,所以我觉得中国画以神法道,以形媚道,东方精神就是道。道不只是道家的道,而是儒佛道三家共同指向的那个道。儒家的道是和,道家的道是无,禅家的道是空,道无禅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道。我最近写了一本书《空船载月》,来自船子和尚的一首禅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东方文化的'道是空灵的,中国文化的根子在这空中,空纳万境,所以中国文化不怕空。你的画面不管多厚重,你的笔触不管多复杂,都是空中来的,我觉得这就是道。我刚看了各位的大作,给我触动很大,我本来是比较喜欢写意的,留空很多的那种,但其实我认为即使笔触很浓郁,画面很厚重的,也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因为它从空中来,无中生有。我觉得中国人讲“道”,说什么事情“我知道”,“我知道”肯定跟道家有关,“我明白”一定跟佛家有关,“我知道,我明白”,无处不是道,但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怎么把这个东西画出来,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中国人讲有道无道,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心中的一杆秤,说不清道不明,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比方说一个人站在一幅画面前,我说不出为什么好,就是觉得好,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这就是道。如果我们画家能够让大家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这就是好画,这是我对东方精神的第一个理解。
第二个理解,我觉得书画是有能量的,因为它与道相关。道里面有什么呢?道里面有天地给你的能量、智慧和造化。一个人全靠吃饭和睡觉获取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但在一部伟大的作品面前、在一种高峰体验当中,获得的能量空间是很大的。
第三个观点,简单的讲,我觉得这个时代正在呼唤一种精神,也就是在世俗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就算90后00后统统西化了,但是你的心还是中国的。刚才我想了几句话,不算诗:“红尘中空谷蝉鸣,欲海边渔村落照,高楼间月光凝脂,屏显前柳絮轻扬。”我的发言到此,谢谢大家!
篇6:略论中国问题
略论中国问题
三月份我在南京实习的时候,一日我乘阳光灿烂之兴,漫步在南京的雨花台,又徜徉于繁华的街道。我由衷地感到,瘦弱的先烈们是伟大的人们,敢于牺牲自己来创建我们这伟大的国家。这种心情一直让我保持到傍晚在同样繁华的街头,碰到一位,不,不止一位,五十岁还不到的男人,绝对比任何一个牺牲的先烈健壮,却在拼命地磕头如捣蒜泥,口里喊着:”好心有好报、好心有好报…“地乞讨。我数了数一下他磕头的频率,大概一上一下,两秒钟一个。我麻木于他的麻木,和其他人一样,漠然从他的前面走过。回到武汉市,我走到通向一所高校、高校正在堆金砌银地整修道路的路上,见到一位有七十岁左右的白发老婆婆,紧抿的嘴唇蠕动着,无声的端着一只塑料碗,碗里有几枚硬币,蜷缩在路边。此时,我再也不能忍受:她,难道一生里,就如此懒惰,丝毫没有创造出一点剩余价值,以至于老无所养、老无所依?我在内心里嚎叫:是谁?是哪个龟儿子、哪个兔孙们,把她们的一生所劳,一生所蓄,拿走?让她们只能靠这种乞讨方式生存!!!天地良心!想想吧!在我们逐渐富裕的国家里,美丽的城市越来越美丽,豪华的校舍越来越豪华;股市一夜之间能产生亿万家产的富豪,学术文章一日之间造就了无数权威名流。如果还不足以产生思考这些社会问题的人,还不足以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这是什么样的社会?伟大的先烈们,你们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我即使再出离愤怒也仅仅是愤怒,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无数个不眠的漫漫长夜,给了我更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超越于一切所谓的”见识“之上,我痛苦地把我平生所学,那一切人云亦云的东西一、一剥离,我才触及到问题的内核:我们是因为怕穷而穷!怕乱而乱!怕不平等而不平等!怕落后而落后!岂不可怕?我们又因为”可怕“而怕!岂不更可怕?这些”可怕“已成今日之问题症结,被少数人所利用,所渲染,所禁锢。这其中包括那些有良知的人们!例如,很简单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真能受到保护吗?弱势群体又真的需要保护吗?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之因为有人口口声声要对弱势群体保护,才使得政府(某些当权者)的拥有强劲之手,有不按法律,规则办事的权力,才使政府对人民的财富拥有挪移大法的能力,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导致弱势群体的产生!但”可怕“的是,有时候并不是政府要这样做,而是社会上所谓”有良知“的'人们,害怕弱势群体的产生,寄希望并欢迎政府进行保护!看到政府这样做,我们高兴,我们赞扬!!!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躺在政府的怀里,分了一杯羹!
社会是在进步!国家也在富强!回首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历程,虽然风风雨雨,波澜壮阔,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却能风平浪静地渡过。所以,也之因为社会更需要进步,国家更需要富强,我也更有理由相信,只有共产党,也仅有共产党,才能够在今后风风雨雨的世界风云里,稳定偌大的中国,仅此一功,诚为中华民族之大幸!诚为共产党人所骄傲!因为在我国,只有”稳定“,才有”社会更需要进步,国家更需要富强“的坚强基础,否则,稍有混乱,就有国内外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这样又谈何国富民强!可是”稳定“不仅仅此一端,”稳定\"的其他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我之所以借鉴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试着构建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初衷所在!但是,每个问题在历史上的论述著作都能车载斗量,我本人志大才疏,不自量力,即使想把各种有关学说、历史智慧,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融为一体,也不可能做到理论严实,论据面面俱到,推理上毫无瑕疵。我也是因为这个理由,只好以自己一斑之见,抛瓦片而引美玉,把众人的目光转一转,从紧盯着别人飞速发展的现在,回头看一看别人发展的起点,再瞅一瞅自己,比人家究竟缺少什么,怎样才能具备这些条件。这样,在提供给我国政治、经济政策的选择方面,可能比邯郸学步式的一味在别人后面追赶强得多。我狂则狂矣,难免趋妄,妄而不疯,难免幼稚,是为中华民族,稚子之心,我所愿矣!
第一章 引题:论述我国农村问题
第1节 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减免农业税吗?
最近全国媒体杂志、报纸上刊载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可谓不
[1] [2] [3] [4]
★ 学术诚信承诺书
★ 学术研讨征文
★ 学术科技部竞聘稿
★ 英文学术简历
★ 学术邀请函英文
关于中国学术问题(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