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dji73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冬枣大热之后散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冬枣大热之后散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冬枣大热之后散文
冬枣大热之后散文
天地造化,成就了诸多世间神奇,冬枣便是其中之一。
人们至今也不清楚,最早的冬枣树是经过怎样的子本进化而来的?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竟也无法解释。
我是沧州人,自然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过,在距我们村不过百八十里的聚馆,产一种异果,虽名叫“冬枣”,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枣。它是圣物、是贡品,上供神仙,下贡帝王。聚馆的贡枣园历来都被高墙围着,里面有皇家兵丁看守,即便是当村人,也很难见到冬枣的模样。
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聚馆”这个名字,它颇不一般,把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字连在一块,后边干干净净的连村、庄、屯、集都省了。经打问才知道聚馆是古名,战国时期为齐燕两国的交界处,齐王西征凯旋,在此与群臣团聚,大宴天下,遂留下此名。而冬枣,“闻于秦,兴于汉,明孝宗时钦定为贡枣”。聚馆的古贡枣林,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中央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明明还活得生气勃发、郁郁葱葱的枣树,却成了文物,这样的鉴定和命名,在植物类别中是第一次,至今也还是的。
凡成为珍贵文物的东西,不能少了两种品质,一是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二是命运多姿多彩,历经磨难成就了一种令人称颂的传奇。这两样冬枣都具备了。三千多年来,鼓乐升平时它作为人间珍稀之物,可以为任何庆典增光添彩;在战乱灾荒年月,又可充饥救命。红火时经受得住热闹,被封为“贡枣”后锁在高墙大院内,默默地忍受着无尽的清冷和寂寞……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廷消解后,冬枣重又成了凡物。普通百姓尝过之后,刹那间真能产生一种做皇上、当神仙的错觉。它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好吃,是枣味却比枣不知要甜润多少倍,个头大得像小苹果,核小肉厚,酥脆得像没有皮儿,一吃起来就停不住,越吃越想吃……其实圣果本就不该落入凡间,凡间讲究实用,百姓需要实惠。而冬枣太娇贵了,很难存放,摘下来一两天就会打蔫,且不能像其它枣一样晒干保存。它除去好吃解馋,没有别的'大用。
对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而言,仅仅是“好吃”是一种大奢侈,“解饱”比“解馋”更急迫。所以到1958 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冬枣的末日降临了。大跃进时的大炼钢,是要靠大量烧木头的,到处是一堆堆的冲天大火,烧出了一个砍树运动,见树就砍,是树便伐,对此我有亲身体验。1955年我去天津上中学,从沧州到天津的运河两岸是遮天蔽日的森林,时时都有一种走进“野猪林”的感觉。大跃进之后便光秃秃一片了,我站在沧州的河岸上总觉得能看得到天津市。同样是属于沧州的聚馆冬枣林,怎么能脱得了厄运呢?王安石有佳 句:“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冬枣树木质坚硬,能工巧匠们都是在做“万年牢靠”的物件时才舍得用它,比如雕菩萨、刻佛龛;比如给皇亲国戚地主老财打造足以传辈的高档家具;比如做大车的车轴或造船时做龙骨……这么好的木材炼钢岂不是也很经烧?那就砍吧,刨吧!先朝着最粗大的冬枣老祖宗树下家伙……这里又留下一个谜,至今无人解得。当时一个洼一个洼的树都砍光了,无论站在村边往哪儿看,都没有挡头了。唯独聚馆,挑选着的冬枣树砍伐了2900 棵,竟还剩下了一千多棵没有动。大跃进是大运动,大运动是没有死角的,为什么别处的树都一扫而光,聚馆还剩下这么多老冬枣树?当地百姓有一种传说,老树成精,凡是卖力气砍树的都中了病,最后没法再砍下去了。还有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冬枣的树干太坚硬,疙瘩溜秋,铁干铜枝,无论是砍是锯都太费劲,而且根系发达,要想连根刨起就更吃力,硬是把运动给拖了过去,竟还护住了一部分冬枣的根脉,于是才有了今天这般大红大紫、大热大燥的冬枣气象。冬枣命不该绝,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像世界上的古文明一个个的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下来,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历史到了1982 年,农村要“包产到户”,冬枣树也要分给各家各户。聚馆便对幸存下来的冬枣树做了清点,树龄在600 年以上的还剩下198棵,树龄在200岁左右的有1067棵。清点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大家争抢,而是便于摊派。因为农民们推三阻四地都不想要或少要树,多分点地。那时的冬枣在农民眼里还是“废物”,因为枣树下种不了庄稼,真不如多分点地种高粱,秋后还能卖几百块钱。哪知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风气大变,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富裕起来的人们食不厌精,都想吃好的,吃新鲜的,吃贵重的,吃过去皇上吃过的东西。市场经济就是投消费者之所好,连聚馆所在的黄骅市市长,都到紫禁城里去卖冬枣。他并不是要将古老的“贡枣”再还给皇家,而是要让冬枣走向市场,走向民间。故宫里人山人海,挤满了中外游客,冬枣市长卖冬枣,立刻轰动了京城。轰动了京城就等于制造了一条世界新闻,耐寒的冬枣开始变热。因其好吃曾被农民们视为“废物”,一下子又成了宝贝,百年老树上的果子一斤能卖到上百元。什么水果能卖上这个价?货真价实的百果。家里趁几棵老枣树,一年轻轻松松就闹几万,活化石随即变成了摇钱树。市场经济,惟市场之马首是瞻。别看数千年前的第一棵冬枣树是怎么进化来的没人知道,现在要利用现代嫁接技术、从老树上采集苗穗培育出新的冬枣林,却不是难事。只在近二、三十年间,黄骅就有了一个 30万亩的冬枣基地,并已成熟地进入市场化。黄骅能办得到的,别处也能办到,渐渐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的任何一个城镇的瓜果市场上都摆满了冬枣,简直就是无处无冬枣,遍地产冬枣。一时间中国似乎只产一种枣,那就是冬枣。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按常规冬枣要到初冬才会成熟。如今为了早上市,好抢先卖个好价钱,刚进秋就摘,枣还是绿的,半生不熟,怎么能好吃呢?不论吃到嘴里是发木的、发酸的、发涩的,却都说自己是冬枣。大家都是冬枣,也就都不是冬枣了,冬枣在狂热地炒卖中丢失了原有的品质,价格由一百多元一斤跌为几块钱一斤,的也不过十几元一斤……冬枣又一次面临灭顶之灾。
20xx 年夏天,我在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供奉着六祖慧能肉身菩萨的龙山国恩寺,见到一棵老荔枝树,据说为六祖亲手栽种,已有千岁。开春时竟从主干上直接钻芽,结了几颗荔枝。这一现象被寺院视为大吉之兆,为该树披红挂彩,僧人们在树下焚香颂经。秋天我在聚馆的古贡枣园里,也见到了同样的奇观,有三、四棵六百年以上的老树,都从主干上直接发芽结枣,一嘟噜一串,晶莹饱满。古树通灵,似乎是在显示一种生趣,一种力量,抑或是一种提醒,冬枣只能驾驭市场,而不可被市场所忽悠得发烧发疯。果然,聚馆人重新审定了自己的原则,既然冬枣被国家命名为“重点保护文物”,首先就要保护好它。古冬枣树的珍贵、独特和不可再生性,也决定了必须把保护它放在第一位。还要让每一株新的冬枣树,都能保留住它的祖辈和母本一样的品质。古人能让冬枣数千年不退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它不变味?
幸哉,聚馆有冬枣;幸哉,冬枣生在聚馆!
篇2:卑微的冬枣优美散文
卑微的冬枣优美散文
农历十月,老院里的冬枣在我们贪婪的目光里渐渐染红了。枣树栽了3、4年了,是第一次挂果。
拖着两挂清鼻涕的二弟急不可耐,哥,我们打枣吧!也是。冬枣,一颗颗像小蜜罐。
竖起老长的竹竿,一阵猛打,枣子簌簌飞落,有小半袋。正当我和二弟准备分享劳动果实时,父亲一把按住袋口。大伢,二伢,这枣不能吃,大大有用处!等以后结果了,保管你们吃个够。大大就是父亲。父亲又说,下午有人捎过话来,说爷爷病了,晚上他要到镇上打个电话问问,冬枣要送亲戚的。
爷爷在百里之外的三叔家吃轮供。在家乡,老人老了,轮流到儿子家生活,乡人便将这种候鸟似的生活方式称为“吃轮供”。
见二弟咕嘟着嘴,父亲挑了两颗个头小的冬枣给他。二弟没吃,又还给了父亲。
天刚擦黑,父亲和我上路了,我肩上扛着装枣的布袋。风撵着人,纠缠不休,父亲和我一高一矮的身影在暗夜里晃动着。
走了二三十里山路,终于到了小镇上。管电话的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敲门,清清嗓子,孩子表叔,是我呢,想打个电话!
都几点了?屋里有不耐烦的声音飘出。
不情愿的铁门裂开一条缝,父亲和我侧着身子进去。表叔一家正在吃饭。
父亲按一下我的头谦卑地说,快叫表叔!是一个瘦高个男人。我作蚊子哼哼。还有一个烫着波浪丝头发的女人,大概是表嫂了。
父亲说明来意。表叔鼻孔里哼了一声,算作回答。父亲和我拘谨地站在靠门的.地方,灯光下我们的衣服显得分外寒酸。表叔不紧不慢地放下饭碗,剔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你们在这儿等着!便拿着纸片去了另一间屋子。
几分钟后,表叔回来了,说,打通了,话也讲明白了,人已打过针吃过药的,不碍事,电话费是六毛五!父亲赶快掏钱。一枚硬币滚下来,他追过去,弯腰拾起来,凑到嘴边吹吹,脸上窘得很。
父亲让我赶快拿枣。不料,表叔手一挥,大声嚷道,不要,不要,家里多得是,猪都不吃!果然,屋子的角落里堆放着一筐红皮枣,颗颗饱满。
返回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袋。空中有水样的东西飘下来,落在鼻尖上,用手一抹就没了,只留下凉凉的酸。我有点想哭。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眼里好像没有自尊一样。
好半天,父亲说,大伢,大大有一句话!
什么?大大?
父亲顿了顿说,你记住,将来等你作了公家人,假使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看不起他们。
大大,我记住了!
夜幕中,看不清父亲的脸,我知道,父亲的脸上一定写着两个大字:郑重。
在以后成长的岁月里,那袋刺眼的冬枣成了超大特写,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岁月的流水也冲刷不去,就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着我的心。如今我早已成了公家人,面对父亲那样的乡下人,我不会作出当年表叔那样的动作。因为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没有权利蔑视别人,伤害别人的自尊!
篇3:冬枣唯美抒情散文
冬枣唯美抒情散文
在城市的菜场中常见到好吃的冬枣,口味极甜且很脆,口感也极佳,果皮大部呈赭红色,小部乳白含绿,红绿相衬,赏心悦目。老徐说它是从外地运来的,本地很少有。
老徐是一个小贩,在菜场专做新鲜且很时髦的水果,芒果、樱桃、冬枣、那种红的,黄的小西红柿。每到冬枣上市的季节,他都会抢先到南城的水果批发市场拿货,头一拨,能卖个好价钱。
几经生活辗转,我也来到了老徐卖菜的这个菜场,托人找了一个在中间的摊位,与父经营一些干货。虽然没有销售冬枣,但对面老徐摊位上时常会摆上一堆甘甜清香,而且营养极丰富的冬枣。趁老徐闲逸一会,有的菜贩就会左顾右盼似的吃上几颗,因为与老徐关系不错,平时都是礼尚往来,老徐只是假装着没看见,仍然提着他那雄厚的嗓音吆喝着。
吃着老徐辛苦批发来的冬枣。让我想起童年老家小院里那一棵不知什么年代种下的枣树,随着时间荏苒,农村也在与时俱进。在一次修建中,记忆中那翠绿的叶子,泛红的枣子,连同枣树一起销声匿迹。有一次,一个人在家中闲情玩耍。早晨懒了床,没赶上吃早饭,响午时间,肚子开始“咕咕”作响,于是开始到处找可以填饱的食物,就来回于屋里与院落之间,没找到什么可以充饥的,自已也没有零花钱可用,折腾了一会儿,临近午后,父母还在田间忙农活。这时太阳也活泼了起来,色彩缤纷,阳光摇曳,斜斜的影子偷偷缓慢的从墙角滋生,展露矫情的韵味,有点不情愿,还是怕稍纵即逝。日复一日。
自已也越发感觉有点累了,不经意间来到院中的一处可以休憩的树影下,用来遮阳。在此之前,或许我年龄小的缘故,并不知道自已是在一棵枣树下,而且树上还挂满香甜的枣子,休息了几分钟,细微凉风,游丝般沁入心脾。一抬头,发现一片翠绿的颜色,透着阳光,在叶与叶之间,点缀着一些表面略显红色的果子—就是那冬枣。恰好,正想吃呢。怎么把它们变成口中美味佳肴?在院中不远处,一片瓦砾中,我找了一些碎砖块,用衣服兜着,放在枣树下,准备用这些碎砖块把枣子从树上掷下来,想了一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就抓了一些碎砖块在右手中,左手也握了一小块,鼓起勇气,瞄准一个圆形且果大的枣子,用力掷了出去,由于光线比较强,加上自已第一次掷,只是“嗍嗍“的落下几片叶子,枣子只是轻微的动了一下,还是挂在枣叶之间;一连掷了几次,把手中的小砖快都掷了出去,还是没有掷下一颗枣子。没有泄气,我又换了一块大点的砖块,调整姿势和反复动作,奋力一掷,像一个运动场上训练有素且胸有成竹的投手;砖块划过一条弧线,枣子应声离枝落下。我兴奋不已,情绪高亢,这样反复数次,枣子满地伫立,环绕树下,在脚前,像士兵一样等待检阅,全身流淌汗水,来不及洗掉手上的泥灰,就独自品尝自已收获的成果了。
后来听说,这样做极易弄伤了果树。并且散落了一地无辜的枝叶,因为砖块的撞击,枝干会遭成一定的淤痕,枣树的出果率会减低。也尝试爬上树摘果子,但自已笨手笨脚,像只“旱鸭子”。
如果今年的果子减产了,来年将更会结出更丰盈的果子,这也许是枣树在体内聚集能量,在下一次倾力爆发吧!
一场及时雨滋润后,枣树开始吐露出几瓣娇嫩的叶子,像倾听天籁之音的耳朵,美好的一年又来了,那甜甜的希望又欢呼雀跃,自然恩赐的美味,历久弥芳。等到果子成熟时,我和弟弟就会拿竹竿小心敲下一些,然后分拣包装好。质优相好的拣在一起,差的拣在一起。我们留下一些,其余的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家中的枣树可能上了年纪,有的枝干,已经不长叶子,光秃秃的;有的枝干即使长了叶子,结的果子也是量少质劣。纠结缠绕。偶然的机会,在家的对面,同样是在院子里,发现了同样的枣树。那是一棵在院内就可以看见的赵姓人家的枣树,这同样让我甚是欣喜,由于枣树太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又有一排房子隔开,一时难以发现藏在叶间的果子。回去约了几个小朋小友,还是用老方法,小砖头,竹竿同时并用。一会儿砖头就落在赵家的院子里,发出清脆的“啪啪”几声,最后怕砸伤了赵姓家的人,还是放弃了这种方法,况且摧果子的效果也欠佳,廖若晨星。我们就用竹竿,短的够不着,就用细麻绳将几根短的竹竿连在一起,在树叶之间寻寻觅觅。保持安静状,缓慢且轻轻的一下一下的击打,甚是怕惊动了这一家人。每次都会有不错的收获,几个儿时的亲密伙伴,你一个,我一个的,把敲下的枣子一起分享了,留下了满院子被风吹散了的枣叶,还有我们诚惶诚恐的.汗水。毕竟这是不光彩的事,自已内心一直感到忐忑。日子久了,可能是我们的动静太大了,枣树的主人,还是发出了微弱不高兴的声音,直至最后大声嘶哑的对我们吼叫,就这样我们不得不停止这样的行动,仍了手中的竹竿,一阵风似的,跑出了院子。后来我们一直求学,都离开了故乡,久未联系,没有人再提起这些事,渐渐的我也就淡忘了。
因为老徐的冬枣,我想赵家的枣树还是枝繁叶茂,在翠绿的叶子间挂着一个又一个可爱的果子吧?他们一家人还在守护着它吗?几次回家,总想去看一下,时过境迁,断壁残垣,原来的院落,几间瓦房,都被拆了,大门也经过修砌改装成小门。虽然近在咫尺,也没有去看一看。
皮薄,核小,汁多,肉质细嫩酥脆,甜味浓,略酸,这是冬枣的果肉特点,讨得很多人的喜爱。爷爷那时也很爱吃。小的时候,爷爷和奶奶住在我们家的前屋,上学,放学都会通过他们住的房子,爷爷经常会逗我玩,把我搂在怀里,读“小人书”给我听,偶尔喊住我,慈祥的从兜里掏出几颗枣子,塞入我的手中。爷爷因为上了年纪,牙齿掉了许多,也没有装上假牙。每次见他都是小心翼翼地将枣核用小刀去掉,放在槽中捣烂后,用汤匙少许的放在嘴里,又轻又慢地咀嚼。看着一个一个的枣子,个个带着爷爷的温度。是呀!爷爷是把他的那种爷孙之间的爱,通过亲手摘下的枣子,无声的传递给我。
有一天,回家,发现家中的枣树被刨了,顿时心情被伤感包围着,难以释怀。那温馨的画面让我百感交集。一路走来的枣树被岁月尘封。那些让我一辈子都必需对它虔诚,值得用心怀恋的,给我带来快乐与感激的枣子也风卷云散了;本想责难,是谁刨的?树既然没有了,在“兴师问罪”也是徒劳无用的。陡然,我想起曾经在枣树的不远处,约二至三米的地方,撒下几粒新鲜且很饱满的枣核,期望有一天它们能发芽,成长,开花并结果。
过去的农村经济并不太好,能够填饱肚子就算满足且幸福了,水果对农村人更是一种奢侈品,更别说养成吃水果的习惯了,其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水果琳琅满目,有本地产的,也有外省的。就是国外新鲜又啧啧称奇的水果,也摆上了小城的各大超市,不过在老百姓的菜场内还是鲜见。
迄今为至,我也没有养成吃水果的习惯,但是对冬枣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及赋予它那特定的含意;“枣”谐音“早”,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早晨要早起,上班要早到,约会就更不能迟到了。“一年之际在于春”。现代生活,在腊月寒冬,空调为人类带来了温暖舒适的环境。有时人会变得懒散了,“冬枣”就是暗示人在良好的条件下,在冬天也要“闻鸡起舞“,养精蓄锐。等到立春,等到鸟儿叫,等到麦芽绿,新的一年就会有新的希望哟!
每逢过年时,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还在酣睡,父母就会拿一块糕,分成几片;就是那种“阜宁大糕”,放在床头,等着我们醒来,吃了“糕”,才能起床。父母的用意,后来我们慢慢懂了,而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一直也没有值得父母骄傲的事,反而让他们操心了很多。自从知道家中有棵枣树后,晚上临睡前,我也会偷偷的将枣子藏在被窝里,焐在胸口,希望第二天能早早就起床读书,上学。励志自己,半夜阅书;坚持三五天,最终还是“举手缴械”了。
冬枣亦称苹果枣是一个优质晚熟鲜食优良品种。果实圆形或扁圆形,果面平整光洁,果形酷似小苹果。因为在北方的八、九月份已经有点冷了,所以叫做冬枣,而在南方八、九月还是比较炎热,所以不少人会奇怪,为什么在这么炎热的时候的食物叫做冬枣。
冬枣自古以来为皇家贡品,享有百枣之王的美誉。上溯到秦汉时期,其中以“黄骅冬枣”最为著名。有的地方还有冬枣“三字经”的文学作品,老百姓对它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以枣富民,拉动一方经济。时下不是冬枣采摘、食用的季节,一些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枣的营养成分,并延长了储藏时间,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这种珍贵的果实!冬枣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价值。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在美白抗衰老和减肥方面有一定的功效,爱美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 冬枣优秀作文
★ 冬之随笔散文
★ 《冬晨静思》散文
★ 冬的印痕散文
★ 冬之静语散文
★ 冬临少华散文
冬枣大热之后散文(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