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东南白菜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
摘要:很多读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面对500个英文单词组成的英语课文,背诵得非常困难和痛苦,而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过英语课文后,结合我们的超级全脑快速记忆技巧,这些原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背出来的英语文章,我们的学生可以在45分钟内背一篇
1.把思维导图应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如果您是初三或高三毕业班的同学,可以用思维导图一天整理一本文史类科目的书本知识,实际上您已经通过自习的方式复习了一次课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目的复习也可以先画思维导图,把课本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在思维导图上,然后不断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复习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您不是毕业班的同学,每天都上新的课程,学新的知识,那么您可以用思维导图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每次上课可以不再大量的做直线记录式的笔记,而是把笔记变成思维导图。每一节课您都会得到一张较简单的学习地图。而每学一章或一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做一次较大范围的知识整理。这对于我们快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请大家务必“学以致用。
2.用思维导图分析整理英语课文,通过它复述英语课文。这一应用在我们过去的培训中效果显著。很多读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面对500个英文单词组成的英语课文,背诵得非常困难和痛苦,而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过英语课文后,结合我们的超级全脑快速记忆技巧,这些原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背出来的英语文章,我们的学生可以在45分钟内背一篇。我为这些高中同学分析过,一个学期要学的英语文章是18篇左右,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结合我们的记忆技巧,平均一个小时背一篇文章,那么18个小时我们就能把整个学期的英语课文记住了,然后我们不断通过科学复习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那么我们学英语就不再痛苦和恐惧了。
3.用思维导图阅读和整理课外读物。除了看报纸,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把课外读物的知识整理出来,以便留下深刻印象,丰富我们的学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学生要求要读的课外读物多达上百本,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认识大千世界,认识我们的社会,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很多爱好
学习和阅读的同学,往往在看完课外读物后只“留下”很少知识在头脑里,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能有效地记住这些课外读物的重点知识,让我们轻松复习这些课外读物,我们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知识,比如说用在作文、学习讨论、思想交流等。
篇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学习效率
摘要:用思维导图阅读和整理课外读物。除了看报纸,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把课外读物的知识整理出来,以便留下深刻印象,丰富我们的学识。
1.把思维导图应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如果您是初三或高三毕业班的同学,可以用思维导图一天整理一本文史类科目的书本知识,实际上您已经通过自习的方式复习了一次课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目的复习也可以先画思维导图,把课本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在思维导图上,然后不断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复习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您不是毕业班的同学,每天都上新的课程,学新的知识,那么您可以用思维导图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每次上课可以不再大量的做直线记录式的笔记,而是把笔记变成思维导图。每一节课您都会得到一张较简单的学习地图。而每学一章或一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做一次较大范围的知识整理。这对于我们快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请大家务必“学以致用。
2.用思维导图分析整理英语课文,通过它复述英语课文。这一应用在我们过去的培训中效果显著。很多读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面对500个英文单词组成的英语课文,背诵得非常困难和痛苦,而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过英语课文后,结合我们的超级全脑快速记忆技巧,这些原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背出来的英语文章,我们的学生可以在45分钟内背一篇。我为这些高中同学分析过,一个学期要学的英语文章是18篇左右,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结合我们的记忆技巧,平均一个小时背一篇文章,那么18个小时我们就能把整个学期的英语课文记住了,然后我们不断通过科学复习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那么我们学英语就不再痛苦和恐惧了。
3.用思维导图阅读和整理课外读物。除了看报纸,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把课外读物的知识整理出来,以便留下深刻印象,丰富我们的学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学生要求要读的课外读物多达上百本,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认识大千世界,认识我们的社会,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很多爱好
学习和阅读的同学,往往在看完课外读物后只“留下”很少知识在头脑里,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能有效地记住这些课外读物的重点知识,让我们轻松复习这些课外读物,我们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知识,比如说用在作文、学习讨论、思想交流等。
篇3: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主题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和作者共通词汇”,在这个步骤的思维导图制作中,就要开始实施了!目前您手头的思维导图中所有词汇是根据已读书籍确定的,而不是您自己内心当中认为或者习惯使用的词汇
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于每个人或公司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功效。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阅读文章
利用思维导图阅读文章之前我会建立一个文件夹,放置几个思维导图。一个以主题名称为核心,包含全部知识性内容,也就是您思考和阅读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当然,说是一张导图,但如果包含内容较多可以分解成几个文档;第二个是主题阅读研究全貌文档,在这个文档中不包含任何知识性内容,它的主要作用是列明研究目的、工具、步骤、问题、设想等等诸多杂事,这个建议用单一文档比较好。
对于第二个文档,暂称之为“任务文档”,做起来非常简单,我一般会包含研究目的、目标、个人现状、自我审视、书目范围、博客写作,当然少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杂项!这个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完成,随时想到什么就添加进去什么好了!它是给您的主题阅读提供一个全貌性帮助,避免有所遗漏,按照您的习惯来做就Ok了!
1、确定主题步骤
用思维导图做头脑风暴,把您所有能够想到的问题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个人在这个步骤中一般不会做分支划分,因为主题到这个时候并没有最终确定,重心也不可能体现出来。另外,针对自身的情况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改变,一切都是针对您自身的!
2、整理大体框架
一般来说我会在一堆主题阅读的书籍中选择两、三本作为重点构建框架。比如“谈读书系列”首先学习《引爆学习力》,根据书中的框架构建起自己本专题的构架。其实这个步骤和单本书作分析阅读是很类似的,但是在主题阅读中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把这个文件另存,为以后回顾做准备。
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主题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和作者共通词汇”,在这个步骤的思维导图制作中,就要开始实施了!目前您手头的思维导图中所有词汇是根据已读书籍确定的,而不是您自己内心当中认为或者习惯使用的词汇,把它们变更过来,当然您也可以直接接受这些词汇,把他们定义成您以后使用的词汇。这里要强调一点,如果您把已读书籍中的词汇作为您今后主题阅读中的重点词汇的话,一定要弄清楚它们表达的意思,同时在后续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词汇的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因为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您对某个词汇的认识会不断加深,这时很大可能下您后面使用的虽然是同一词汇含义已经和刚开始确定的含义完全不同了,当您使用已读书籍的原词时,在重新阅读第一本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词虽然表面一样,但很可能含义不同!
3、增加阅读量同时变更思维导图
当完成第一本书的阅读后自然也就完成了第一版本的主题框架,这时自然会增加每个分支对应的问题和思考,这时主要的工作是增加阅读量,把每本书中的内容和含义不断增加进这个“框架导图”中来。针对一个问题,可能您发现不同的书籍讲解了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把它们全部放进这个框架导图中来,并把其中的词汇转化成您自己使用的词汇。在这个步骤中,建议强调全面!而不是判断,不要认为某一点您现在认为不同意或者不可行就立刻删除对应分支,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很可能用不了多久您又发现其中有可行的部分。当完成这个步骤后,您会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导图,按照问题的不同方面拥有不同的分支,每一个问题下面拥有不同作者的不同结论或解释,甚至可能包括您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思考。
4、逐项分析导图
现在要将这个导图细化,针对每一个分支认真分析,得出自己的思路、思考、结论,对您相对认可的一个或几个答案做上标识,当然还是那个建议:通过思考找到真正属于您自己的解决方案。
5、简化导图
首先一定要把前面内容非常全面的导图保留!很多时候经过实践以后,您会发现自己认为的东西并不那么优秀,其他的答案也很棒的!把原来的导图另存一份,然后再进行更改,把您选中的答案提炼出来,针对每个问题得出唯一的结论,当每个分支问题的结论唯一时,您可能会调整一下导图的结构,以便更加简洁。
6、与行动联系的导图
现在您手头拥有了一分唯一答案的导图,是时候把这些东西联系到实际中来了!针对每一个答案,每一个方案,与您的实际相联系,做出完整的可实施、可测量的分解计划,改变您自己的计划,然后把它们加入到GTD时间管理系统中去!
基本上来说,用思维导图做“主题阅读”包含了以上的各个主要步骤,细化的内容我不想多谈,很多东西您尝试了自然会有一个适合您自己的结论,如果大家经过尝试之后哪里有一定想法,欢迎交流和学习!这样让我们成长学习的更快!
篇4:如何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
把思维导图应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如果您是初三或高三毕业班的同学,可以用思维导图一天整理一本文史类科目的书本知识,实际上您已经通过自习的方式复习了一次课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目的复习也可以先画思维导图,把课本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在思维导图上,然后不断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复习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如果您不是毕业班的同学,每天都上新的课程,学新的知识,那么您可以用思维导图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每次上课可以不再大量的做直线记录式的笔记,而是把笔记变成思维导图。每一节课您都会得到一张较简单的学习地图。而每学一章或一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做一次较大范围的知识整理。这对于我们快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请大家务必“学以致用。
用思维导图分析整理英语课文,通过它复述英语课文。这一应用在我们过去的培训中效果显著。很多读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面对500个英文单词组成的英语课文,背诵得非常困难和痛苦,而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过英语课文后,结合我们的超级全脑快速记忆技巧,这些原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背出来的英语文章,我们的学生可以在45分钟内背一篇。
我为这些高中同学分析过,一个学期要学的英语文章是18篇左右,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结合我们的记忆技巧,平均一个小时背一篇文章,那么18个小时我们就能把整个学期的英语课文记住了,然后我们不断通过科学复习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那么我们学英语就不再痛苦和恐惧了。
用思维导图阅读和整理课外读物。除了看报纸,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把课外读物的知识整理出来,以便留下深刻印象,丰富我们的学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学生要求要读的课外读物多达上百本,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认识大千世界,认识我们的社会,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很多爱好
学习和阅读的同学,往往在看完课外读物后只“留下”很少知识在头脑里,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能有效地记住这些课外读物的重点知识,让我们轻松复习这些课外读物,我们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知识,比如说用在作文、学习讨论、思想交流等。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思维导图为什么要手绘?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思维导图为什么手绘?用电脑画图不是一样可以,而且电脑做过也记住了?我反问了一句,真的吗?那好,那你就把电脑关了,什么先别说,手绘一张先再说。
等她真正开手绘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以为头脑已经记住的内容竟然没有多少,要把原来电脑分支上面密密麻麻的内容,画到一张A3的纸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思维导图为什么一定要手绘?
第一,手绘是掌握思维导图的基础,透过不断地手绘之后,可以快速的在我们的大脑内部建立神经连结,慢慢的培养一种放射性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手绘的线条会给大脑留下很深的轨迹,这些轨迹就是大脑内部的电脉冲信号的通道。如果是电脑绘图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电脑绘图时,分枝是自动添加的,我们大脑记忆的信号是回车添加分枝和插入下一级分枝而已。
第二,用电脑绘制思维导图的分支时,我们可以增加很多的分支,每一个分支的都可以无期限的延伸下去。而手绘会强迫我们做出总结和提炼,在一张纸有限的空间里面展示更多的信息,用更精练的文字表达清晰我们的思考内容,只保留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信息在里面。
篇5: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摘要:思维导图又叫脑图,心智导图,心智绘图,主要理论依据是脑科学,由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率先提出。思维导图强调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以一个关键词为中心,遵循一套简单、基本的规则,向外发散开来,呈树状、网状或放射状
【关键字】 思维导图 学习方式 有效学习
作为一线教师,在化学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种令人焦虑的教学状态:比如,我们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听得茫然无趣;刚刚讲过的内容,学生“过耳就忘”;我们认为很有规律的化学世界,学生觉得枯燥无序……
细思考,导致这种状态,是因为教师预设与学生认知无法有效对接,也因为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对知识进行内化和系统化。
经过初步实践,我们认为,倡导“思维导图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改变这种情况,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化学。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脑图,心智导图,心智绘图,主要理论依据是脑科学,由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率先提出。思维导图强调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以一个关键词为中心,遵循一套简单、基本的规则,向外发散开来,呈树状、网状或放射状。目前,已有很多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可以直接利用,如Mindmanager、Inspiration、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在稍加学习之后都能方便的绘制使用者所需的思维导图。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倡导,我们强调学生手工制作思维导图,辅助材料只是几张白纸和不同颜色笔,必需材料是使用者积极开动的大脑(实例见下文)。绘制基本步骤如下:
(1)是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所谓关键字,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或词。关键字应该是具体的、有意义的。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回忆。
(2)考虑“次主题”,也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
(3)在次主题后,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
(4)整理思维过程,尽可能地体现各主题的对比关系或相互联系。
二、“思维导图式”学习方式推广的实践案例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原有知识,适当预习要学习内容,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以此收集信息,作为后续教学的依据。如下图,是笔者班上的一名学生在学习必修一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之前所作的一张导图
知道了存在NaCl、MgCl2等,但还不知道这些的开发使用
知道有溴、碘的存在,但是错误地以为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
想到了“工业用”这个课题,但是不知道如何展开
水的电解是初中学过的一个方程式,反应条件被忽略了
整体思路略显凌乱,不是很清晰
这些都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依据,通过检查收上来的学生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难点,从而让教师的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中,通过思维导图提高笔记的速度和质量,理解学科概念,建构知识网络。
学习心理学指出,中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听课过程中学生走神是很正常的现象。为避免学生走神和减少因走神而听遗漏知识点,我们可以尝试将思维导图用于课堂笔记来引导学生听课。?
事先,向学生展示一幅通用的导图样图(如下图),学生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它填充好。
当学生逐渐熟识这种记笔记的方式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思维特点,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进行,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思维导图。只要有助于学生自己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该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一幅好的思维导图,就值得鼓励和倡导。 用这种方式来听课和记笔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学生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通过颜色、图形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提高听课效率,即使有一两个地方听遗漏了,也可以很快补回来。同时,这种方式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因为只要一看思维导图就可以知道双方的思维难点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
课后,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改进复习方法,完善学科知识系统建构。
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参考的做法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在整个章节中的思维难点和知识重点,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第三,在复习课堂上对抽取的几幅典型的作品,先让其作者依图介绍复习,然后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把整节、整章甚至整本书的内容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从而逐步达到“把书读薄”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如图,是学生在学完必修一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后绘制的导图的一部分
图3.专题2结束后学生绘制的导图的一部分
4.课余,开展思维导图的交流园地,提倡交流讨论
随着该方法被学生逐渐掌握后,学生渐渐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们试着让课代表组织,在教室后面开辟了一个思维导图的交流园地,展示优秀作品。这块园地,无形中成为了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化学的很好的一个平台,每天,总有很多学生围聚在那里,讨论别人的优秀思维火花。这样的交流,在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逐步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思维导图所体现出来的有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将此发散到各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这个改变尤为重要。
三、推广应用思维导图式学习方式的初步成效
笔者从高一上学期开始选了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在实验班上先做了思维导图的介绍和简单的训练,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每章新课结束时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做一个知识总结,而在对照班基本还是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布置教学要求。经过几个月的相关训练,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对如何归纳总结知识点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其组织方面的能力也相应有所提高,对所学的知识点理解也更为深刻和牢固,体现出来作业的质量越来越高。实际的考试数据表明,在高一实验班的考试平均分较之对照班的优势逐渐显现,而且优势在逐渐扩大。相信使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和益处。
总的说来,在化学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具有如下优势:
1、教师备课更有“底”了
通过翻阅学生预习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情况,也了解了学生的关注点;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思维导图,能清晰掌握课堂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是接下来的习题课更有针对性。总之,有个这样一个能够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书面形式,使得师生交互更为有效,教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
2、化学知识不“烦”了
化学让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于知识的零散,学生看到大量方程式和性质的堆积,很容易有烦躁感。而现在,所有的知识点以一个整体的图谱的形式出现,而且,依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以为其画上不同的颜色。画面上明显添了绚烂,少了枯燥。
3、班级讨论氛围“浓”了
班级内专门设置了用于展示优秀思维导图作品的“交流园地”,这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而且,总是有很多同学聚于园地前交流探讨,取别家之长,补自家之短,论共同之进步,不断完善。班级内学习氛围良好。
4、学生答题有“序”有“理”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培训,学生基本能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适应,养成了将知识有序存储、整体把握的思维习惯。这样,答题的时候也就不再瞎懵乱撞。而是,学会了分析,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有理有序。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总之,作为对知识的一种加工和复习工具,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能使学生主动修正、建构自身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对学生深刻理解学科概念,提高综合素养有很强的推进作用。而在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思维导图式”学习方式的倡导刚好迎合了这个特点。
【参考文献】
[1] R·M 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王映学,郑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齐伟,卢银中,黄斌 高中化学思维导图.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
[3]熊频&胡小勇.可视化思维支架——概念图研究的新视角.信息技术教育,第10期,54-56.2005
★ 说明文思维导图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