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秋习俗

时间:2025-01-06 03:37:32 作者:山妖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山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成都中秋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成都中秋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成都中秋习俗

成都中秋习俗

成都人在中秋节要抵拢的时候,一定要完成一项重要“业务”——收账。对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种来来往往的货款、尾款、赊账、烂账捡平抹光,大家都落得个不亏不欠,这过起中秋节来心头才踏实、圆满。

收完账,各人就赶紧去买月饼、买麻饼、买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亲朋好友之间再送送节礼,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开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饼瓜果等赶回娘家去拜节。

中秋期间,古代成都各街举办的“月光会”颇负盛名,每条街道几乎都会筹钱请戏班子演皮影戏酬谢月光神,其中金堂县的“月光会”最为出名。据载,金堂县“月光会”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会期一到,各地商家都会闻讯赶来,金堂张灯结彩,商客来来往往,商品琳琅满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见的月饼是芝麻饼。成都人喜欢在圆面饼饼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黄色,中秋月圆之夜当成祭品摆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圆圆的金黄色饼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中秋节送礼品攻略

一是礼品要引起受礼者足够的重视。如果受礼者没有关注你送的礼,那您的礼可能就白送了。试想一下:您的受礼者中秋收到最多的是什么?当然是月饼。如果您再送上一盒普通的月饼,能引起对方足够的重视吗?

二是要有新意和特色。礼品如人。礼品的选择代表了送礼者的品位和眼光。受礼者会从您所送的礼品来判断您的人品和素质。如果在众多的礼品中能够鹤立鸡群,让他眼前一亮,您的送礼目的肯定就达到了。什么样的礼品会让您准备送礼的对象眼前一亮呢?

三是要有中秋节的特色。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中秋节有其独有的传统礼品-月饼。但是现在月饼又不怎么受欢迎,而且太多太普通了。中秋送礼,要送出中秋节的特色和新意,送出中秋节的传统和文化,这样的礼才有意义,才能让对方再众多的送礼者中记住你的礼品,甚至下次见到您时还会主动提起来。

中秋祝福的话

1、中秋节至,为你送上一轮多功能圆月,助你把烦恼穿“月”,让心情喜“月”,和幸福一起吟风弄“月”!祝君阖家安康!

2、转眼中秋已来到,明月高高挂树梢。借向月儿抒情思,老爸老妈多保重,天冷加衣勿生病,儿在远方莫挂念,有空一定回家转。

3、明月洒光,洒出人间无限浪漫;桂花飘香,飘出大地五彩缤纷;月饼圆圆,圆出家人欢声笑语;短信祝福,祝你中秋快乐!永远平安!

4、一条短信送好友,词简意深;一句问候祝好友,意浅情浓。中秋节到了,祝你遭好运劈,被幸福打,受快乐磨,得健康病。

5、中秋祝福各不同,幸福快意藏其中,不与他人去争锋,我的问候悄悄送:团圆温馨谱美梦,举杯同庆亲情浓,祝愿中秋好心情!

6、一轮月盈,满腔情浓;一抔秋思,双眸朦胧;一盒月饼,团圆家中;一同赏月,其乐融融;一条信息,表我初衷。祝中秋节快乐。

7、饱蘸中秋的月色,绘一幅故乡的山水图;奏响中秋的琴弦,唱一首思念的咏叹调;迈开中秋的舞步,跳一曲团圆的开场舞。祝中秋快乐!

8、食月饼,赏婵娟,合家欢乐庆团圆;月皎洁,风翩跹,幸福快乐满心田;秋虫鸣,情缱绻,短信祝您中秋节快乐美满。

9、中秋月饼圆又圆,吃在嘴里香又甜。朋友情谊浓又浓,牵挂时刻在心间。月饼回味有时尽,朋友珍藏无限长。祝福朋友,中秋快乐!

10、中秋佳节,无以为寄,但送此句,以表吾心:千里明月寄相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祝中秋快乐!

11、中秋佳节相思夜,月圆花好人喜庆;合家团聚把福续,温馨康泰乐无边;短信寄情祝幸福,化作月饼托遥思。祝你中秋快乐!

12、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代表我的心,把我祝福来传递!真诚祝愿,好运伴着中秋节,延续幸福到永远!合家喜洋洋,开心又吉祥!

13、中秋节我拜托天上的明月,麻烦月光带着我对你的思念,将祝福撒遍你的全身,捎去我的心声:风起的时候,我想你!月圆的时候,我念你!

14、工作无论是忙是闲,联系都不会中断;离你不管是近是远,友情永在心间;短信无论是多是少,祝福都深深包含。中秋节祝你好运连连。

15、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树;婆娑树上挂紫微;紫微星出保平安,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月娥出来免灾星;添财又添丁,祝中秋快乐!

篇2:成都庆祝中秋节的习俗

成都人在中秋节要抵拢的时候,一定要完成一项重要“业务”——收账。对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种来来往往的货款、尾款、赊账、烂账捡平抹光,大家都落得个不亏不欠,这过起中秋节来心头才踏实、圆满。

收完账,各人就赶紧去买月饼、买麻饼、买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亲朋好友之间再送送节礼,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开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饼瓜果等赶回娘家去拜节。

中秋期间,古代成都各街举办的“月光会”颇负盛名,每条街道几乎都会筹钱请戏班子演皮影戏酬谢月光神,其中金堂县的.“月光会”最为出名。据载,金堂县“月光会”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会期一到,各地商家都会闻讯赶来,金堂张灯结彩,商客来来往往,商品琳琅满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见的月饼是芝麻饼。成都人喜欢在圆面饼饼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黄色,中秋月圆之夜当成祭品摆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圆圆的金黄色饼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除了吃月饼外,成都人还有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蜜饼等习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卤鸭子。这些鸭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双流等县上的乡场上饲养的土鸭。

过去的鸭子没有喂饲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经过两三个月后,小鸭变成三两斤重的半大鸭,这些鸭子成都人称为秋仔鸭。用秋仔鸭卤制的鸭子味道鲜浓,特别好吃。

中秋节,学龄前小孩喜爱牵“兔灯”,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灯、孔明灯。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将孔明灯点燃放飞天空,许下心愿。而到新都则是成年人的好去处,三五好友相约,游桂湖,赏桂花,叙叙旧。

在成都,中秋节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习俗,因此在合江亭一边赏月一边放河灯和孔明灯的人特别多。盏盏做成莲花状的河灯飘在水面上,一盏灯,就是一个美好的心愿。

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月光最亮的日子,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风中观看月华。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个习俗,那一夜没有孩子的人家,会跑到瓜棚里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时没被瓜主人看见,那就很“灵”,来年说不定真会抱个大胖小子。


篇3:中秋习俗

中秋习俗50字

关于中秋节来历50字

中秋节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

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篇4:成都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亦称“端五”。

据考证,端午中“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挂菖蒲佩香囊涂雄黄酒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的起源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如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再如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菖蒲和艾叶都是野生植物,散发着很浓的药香味,可避蚊虫叮咬。端午节时,老成都人家家大门两边都要悬挂菖蒲和艾叶,一边两串。此外,很多老成都人还喜欢将晾干后的菖蒲或艾叶熬水,给娃娃洗澡,避免蚊虫叮咬。

过端午时刚好是初夏,百虫开始频繁活动;尤其在成都,气候潮湿,加上过去的居住条件较差,屋里常有蜈蚣等小虫出没。所以成都人就用中药雄黄兑制雄黄酒,然后用手沾上酒,在小孩额头和耳朵边涂一涂,这样蚊虫就不会叮咬,蜈蚣也不会钻孩子耳朵了。

此外,身上还要佩挂香包。,香包有心形、菱形等,其中含有雄黄,主要也用于驱除蚊虫。

红烧鳝鱼划龙舟抢鸭子

与全国各地的习俗大同小异,老成都人过端午的主要内容有:悬挂菖蒲、艾叶,佩香囊,赛龙舟,给小孩涂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在老成都人的心目中,端午节的分量并不亚于中秋节。

每年到端午这天,成都人早早就把午饭吃了。中午饭除了吃咸蛋、粽子外,还有红烧鳝鱼、苋菜,这些都是必吃的。为啥吃红烧鳝鱼?因为这个时节成都的鳝鱼最多,也最便宜。孩子们则最喜欢用苋菜拌饭,拌成颜色红红的“红饭”,别说有好开胃。

吃了午饭,更精彩的节目还在后面,一家人坐着船,去看划龙舟、抢鸭子。

上世纪50年代,划龙船主要在望江楼附近。“船上插满了彩旗,挂满了彩带,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彩船顺江而下,途经状元陀、九眼桥,最后登上望江楼,就可近距离看龙舟表演。一路上,锦江江面漂满彩船,场面壮观。

有时,一些少年干脆就在东门大桥上跳“炸弹”、跳“飞燕”,游泳到九眼桥。5月江水还很凉,一些身体不经冷的,半途就嘴唇发乌坚持不住,只得爬上岸来。

除了划龙船,抢鸭子也是一个重要节目。组织者事先准备好活鸭放入江中,一声令下后,参赛者们就从四面八方向鸭子扑去,而鸭子则极力逃避追逐。当然,最后谁抢到手的鸭子多,谁就是胜利者。一时间,水中抢鸭子热火朝天,岸上亲朋好友加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常。

篇5:成都春节习俗

客家文化。四川是中国六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人数约300万,主要聚居在成都的东山区和川中的沱江区域,至今仍有100多万人能讲客家方言,并保持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对成都及四川都有很大贡献,其中还有很多伟人和名人。比如朱德元帅,是祖籍广东韶关的客家人,他是入川客家人的第八代子孙。还有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也是入川客家人的第八代后裔,祖籍福建省宁化县。

成都春节习俗:蜀绣艺术。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

川菜文化。四川盆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食在四川的美食文化名贯古今,而成都更把川菜的精华发扬光大。川菜作为全国四大著名菜系之一,已历经千年,迄今已有3000多个品种,数百种名菜。川菜以辣闻名天下,却不仅仅止于辣味。川菜属中国四大菜系(川、粤、鲁、淮扬)之一,其强劲的势力早已渗透到全国各地每个角落。

成都茶艺。成都爱喝茶,会喝茶,以至于外地人用“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来形容。“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艺术。峨眉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360号,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国重点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西南唯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

蜀锦艺术。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蜀锦的品种繁多,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传统戏曲。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广为流传的名戏有《白蛇传金山寺》、《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川剧绝技丰富,如托举、开慧眼、变脸、喷火、藏刀等,令人叹为观止。

篇6:成都婚礼习俗知识

婚礼习俗

1、出嫁时间需避开每年的六月、三月和七月

为什么呢?源于传统习俗,首先讲六月,古代人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嘛!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而每年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似乎这些特殊月份都不应该结婚或者办其他喜事!

另外就是完婚后三日,新娘需要回娘家,新郎理应陪同,而且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回到家里,如果实在来不及,在娘家留宿的时候也不能同房,古代认为会给娘家人带来不好。

2、关于出嫁当天的习俗

婚礼当天,新郎迎亲时,等到接到新娘离开家门的时候,新娘应喜极而泣,声音越大越好,一方面留下“水头”旺女家,另一方面,新娘将要离开家门离开自己的父母,本来就会伤心,毕竟几十年的感情呢;如若在迎亲途中遇上另一队迎娶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到家后必需互放鞭炮来找回喜气!

3、关于结婚物品的放置

特别是新床的放置更有讲究,首先需要放正,其次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象征一个好兆头。当然新床周围可以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象征一个好兆头,例如百合、红枣、莲子,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结婚当天,当新娘踏进男方家门时,如有门槛,要跨过去,这也是一种习俗哦。直到就寝前,任何人都不准接触新床,包括新人在内!

婚服习俗

新娘子结婚当天要保证身上所穿的都是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而且新娘手上可以拿着一个苹果,寓意平安!

讲究

1、吉日

结婚挑选吉日是每个地区都有的婚嫁习俗,但是选吉日的方法却并不一样。除了老黄历上面的黄道吉日,四川地区的结婚吉日还需要八字合婚。将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分析,选出最合适的结婚日子。

2、启媒

男女双方如果是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那么肯定需要感谢一下媒人。挑选一个好日子,邀请媒人去男方家里吃饭,并包红包对其表示感谢。

3、发嫁

发嫁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婚嫁习俗,指的是新娘在婚礼的前一天进行的一个仪式。家中的长辈会用绒毛在新娘的脸部弹拉几下,表示新娘以后就是已婚之人了。

4、接亲

接亲当天,新郎带上接亲车队前往女方家里,车队必须是双数。接亲的人数也需要是双数,这是比较吉利的兆头。

5、干果

结婚当天,新人的婚房需要撒上一些干果,比如花生、大枣、桂圆等。其寓意是早生贵子,期待新人的婚后生活能幸福美满。

篇7:中秋习俗作文

我星期六放假了,说好了爸爸带我回老家,可等了很长时间,也没等到爸爸。几分钟后,爸爸打伞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没等我开口,就急着说:“家里出事了,你坐车回家吧!”然后就给我钱,由于太急了,从口袋里拿张钱就开车走了。我一看手里,是一张100元的,而且车开那么快,这件事不轻。

刚回到家,我就拿起电话,向爸爸打了手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很严肃又略带哭腔的说:“你二老爷,他,去世了!”我当场耳边像炸了一样,蒙了。电话里也是一阵沉默,隐隐约约还有哭声……

晚上爸爸回来的很晚,眼圈红了,全家一片沉默无语……

农历8月15,爸爸,我,二哥,奶奶,妈妈,伯父伯母去了二老爷家,奶奶刚下车,便号啕大哭:“二弟啊!姐对不起你啊!没见到你最后一面啊……”妈妈伯母在旁边掺着奶奶,也忍不住哭了出来。我跟着她们进了灵堂,当看到遗像上的二老爷时,我忍不住也哭出来,跪在地上,脑海中浮现出小时侯常常回老家,只要一回老家,就一定去二老爷家,我在他的院子玩耍,他在椅子上(他的`一个腿因病截肢了)乐呵呵的看着我;当我累的时候,就依偎在他旁边,缠他讲故事,他先逗我一会儿,就是不给我讲。看我快哭时,才讲我爱听的童话。每次要回家时,总是依依不舍……

爸爸看我那样伤心,把我拉了出去,让我去散散心,安慰我:“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啊!”泪水朦胧的我似乎听懂了什么……

唉~本来想和全大家人一起过中秋节的,没想到竟成了终秋节。唉~生老病死让人无法捉摸,爸爸说的对,人是死了。可我们还要生活啊!

后记:今天去奶奶家安慰她回来后(昨天送她回家时,她还在哭),已经5点了,我也要去上学了。妈妈在送我上车的路上,拉着我的手,说:“我把你从小拉到现在,都比我高了,我也老了……”“哪儿呀,您还年轻呐!”说话间,我把头转到一边,不能让她看到我的眼泪……

篇8:中秋习俗作文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习俗和相关文化名人

中秋节日习俗的作文

中国各地传统中秋习俗

成都导游词

成都小升初

成都望江楼导游词

成都停电公告

成都特色口号

成都青城山导游词

成都实习报告

成都中秋习俗(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成都中秋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