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解》原文翻译

时间:2025-02-03 03:39:37 作者:小美女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美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获麟解》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获麟解》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分享。

篇1:获麟解原文翻译

获麟解原文翻译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注释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然则:既然如此。

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果:确实,果然。

篇2:《获麟解》原文翻译

《获麟解》原文翻译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够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赏析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够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够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篇3:《获麟解》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获麟解》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获麟解

麟①之为灵②,昭昭③也。咏于《诗》④,书于《春秋》⑤,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⑦于家,不恒有⑧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⑨,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⑩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词汇注释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然则:既然如此。

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果:确实,果然。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白话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创作背景

公元前481年,鲁人猎获一麒麟而不识之,孔子为此反袂试面,同年,辍笔停修《春秋》。唐元和七年(8),麟复现东川。韩愈著文阐发己见。

作品鉴赏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篇4:获麟解文言文翻译

获麟解文言文翻译

获麟解

唐代: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注释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然则:既然如此。

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果:确实,果然。

赏析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篇5: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

关于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本文是韩愈读《春秋》时对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一语有感而发的见解。据《左传》记载,这一年春,叔孙氏狩猎时,他的车夫捕获了一头怪兽,认为它是不样之物,就赏给了掌管狩猎的小吏。孔子见到以后,告诉他们这是麟。联想到周朝的衰败,孔子十分伤感。他认为,麟是仁义的动物,吉祥的象征,可是没有圣王在位,所以一旦出现就被捕获,可见它生不逢时。韩愈也联想到中唐政治的腐败,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朝廷所知,与孔子有同感,所以借题发挥写成本文。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一百八十八字,却正反立论,曲折反复,寓意深远,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原文】

获麟解

麟之为灵①,昭昭也②。咏于《诗》③,书于《春秋》④,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⑤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⑥,不恒有于天下⑦。其为形也不类⑧,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午,鬣者吾知其为马⑨,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

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灵:灵异。

②昭:明白。

③《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周南》中有《麟之趾》一篇。

④《春秋》:《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于大野……获麟。”,传说孔子作《春秋》,因此绝笔。

⑤祥:吉祥或凶险的预兆,又专指吉兆,引申为吉祥。

⑥畜:养。

⑦恒:常。

⑧不类:不像,不相似。

⑨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不能辨识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虽然,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题解】

《春秋·鲁哀公十四年》:麟见于郊,为叔孙氏之车子鉏(chú)商所获,折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郭外。孔子往观之,曰:“麟也。何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曰:“吾道穷矣。”因著《春秋》,书“西狩获麟”,为之绝笔。文公感其事,故作是解。

【解析】

此文公借题自写,有如龙、马之说。且文凡四转折,矫变不测,如生龙活虎,可为平钝者药石。凡文,断无无故而作者,文公之人与文,真所谓祥麟威风,争先睹之者。此必是下第,人不知其文,或以无人荐之,故有感而作此。不然,不病而呻,不哀而泪,吾所未见也。唐荆川曰:以 “祥”、“不祥”三字作眼目。《辑注》评:前以知论麟之祥不祥,谓之不祥者,人之咎也,麟无与焉;后以德论麟之祥不祥,谓之不祥者,麟之咎也,人何责焉。四段归重末段,人不知麟,我偏责麟。明是翻案文字,而公之用意深远矣。

篇6:韩愈《获麟解》

作者:(唐)韩愈

麟之为灵①,昭昭也②。咏于《诗》③,书于《春秋》④,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⑤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⑥,不恒有于天下⑦。其为形也不类⑧,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午,鬣者吾知其为马⑨,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

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灵:灵异。

②昭:明白。

③《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周南》中有《麟之趾》一篇。

④《春秋》:《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于大野……获麟。”,传说孔子作《春秋》,因此绝笔。

⑤祥:吉祥或凶险的预兆,又专指吉兆,引申为吉祥。

⑥畜:养。

⑦恒:常。

⑧不类:不像,不相似。

⑨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不能辨识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虽然,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题解】

《春秋·鲁哀公十四年》:麟见于郊,为叔孙氏之车子鉏(chú)商所获,折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郭外。孔子往观之,曰:“麟也。何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曰:“吾道穷矣。”因著《春秋》,书“西狩获麟”,为之绝笔。文公感其事,故作是解。

【解析】

此文公借题自写,有如龙、马之说。且文凡四转折,矫变不测,如生龙活虎,可为平钝者药石。凡文,断无无故而作者,文公之人与文,真所谓祥麟威风,争先睹之者。此必是下第,人不知其文,或以无人荐之,故有感而作此。不然,不病而呻,不哀而泪,吾所未见也。唐荆川曰:以 “祥”、“不祥”三字作眼目。《辑注》评:前以知论麟之祥不祥,谓之不祥者,人之咎也,麟无与焉;后以德论麟之祥不祥,谓之不祥者,麟之咎也,人何责焉。四段归重末段,人不知麟,我偏责麟。明是翻案文字,而公之用意深远矣。

拓展阅读:韩愈生平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有《昌黎先生集》。

篇7:韩愈《获麟解》阅读答案

韩愈《获麟解》阅读答案

韩愈的《获麟解》借题自写,有如龙、马之说。且文凡四转折,矫变不测,如生龙活虎,可为平钝者药石。

《获麟解》

麟之为灵①,昭昭也②。咏于《诗》③,书于《春秋》④,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⑤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⑥,不恒有于天下⑦。其为形也不类⑧,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午,鬣者吾知其为马⑨,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

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灵:灵异。

②昭:明白。

③《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周南》中有《麟之趾》一篇。

④《春秋》:《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于大野……获麟。”,传说孔子作《春秋》,因此绝笔。

⑤祥:吉祥或凶险的预兆,又专指吉兆,引申为吉祥。

⑥畜:养。

⑦恒:常。

⑧不类:不像,不相似。

⑨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⒈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麟之为灵,昭昭也 昭昭:同成语“昭昭在目”中的“昭昭”,形容人们看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白。

B.不恒有于天下 恒:同“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恒”,经常。(《孟子·告子下》)

C.其为形也不类 类:同成语“画虎类犬”中的“类”,好像;类似。

D.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果:同于“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句子中的“果”。(《桃花源记》)

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B.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D.以德不以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⒊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麒麟作为灵物,并不是人人皆知的。作者解说麒麟,行文曲折反复,富于变化,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B.麒麟所以称为仁兽,是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

C.麒麟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

D.作者在文中是以麒麟自喻,借以抒发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

⒋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⑵角者,吾知其为牛;鬛者,吾知其为马:

⑶麟为圣人出也:

⑷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参考答案】

⒈D.(确实,果然/成就,实现)

⒉B.连词,表假设,纵然,即使。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C.介词,在,与其后词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介词,犹过,表示比较,比,超过;与其后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宾语。D.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用,拿,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理由。因为,由于。

⒊A.麒麟作为灵物,是人人皆知的。

⒋⑴既然如此,那么即使出现了麒麟,也不能认识那就是麒麟。⑵有角的动物,我认识,那是牛;有鬣的动物,我认识那是马。⑶麒麟是专为圣人而出现的。⑷如果麒麟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出现,那么,说它是不祥之物也未尝不可。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不能辨识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虽然,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拓展阅读:韩愈“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

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篇8:大戒解原文及翻译

大戒解原文及翻译

卷五·大戒解

作者:佚名

维正月,既生魄,王访于周公曰:“呜呼,朕闻维时兆厥工,非不显,朕实不明。维士非不务,而不得助,大则骄,小则慑,慑谋不极。予重位与轻服。非其得福厚用遗。庸止生隙,庸行信贰,众辑群政,不辑自匿。呜呼,予夙勤之,无或告余。非不念,念不知。”

周公曰:“于敢称乃武考之言曰:微言入心,夙喻动众,大乃不骄,行惠于小,小乃不慑。连官集乘,同忧若一,谋有不行,予惟重告尔。庸厉□以饵士,权先申之,明约必遣之。其位不尊,其谋不阳。无不畏敬,材在四方。无擅于人,塞匿勿行,惠戚咸服,孝悌乃明,明立威耻乱。使众之道,抚之以惠,内姓无感,外姓无谪。人知其罪,上之明审教幼,乃勤贫贱,制□设九备,乃无乱谋。九备:一忠正不荒,美好乃不作恶,……四□说声色忧乐盈匿,五硕信伤辩曰费□□,六出观好怪,内乃淫巧,七□□谋躁,内乃荒异,八□□好威,民众日逃,九富宠极足,是大极内,心其离。九备既明,我贵保之,应协以动,远尔同功。谋和适用,复以观之,上明任意,援贡有备。聚财多□,以援成功,克禁淫谋,众匿乃雍。顺得以动,人以立行。辑佐之道,上必尽其志,然后得其谋。无□其信,虽危不动。□□以昭,其乃得人。上危而转,下乃不亲。”

王拜曰:“允哉,允哉,敬行天道。”

文言文翻译:

在正月十五那天,成王询问周公,说:“啊呀!我听说只有正直才兆示他的官职。并非此话不明显,而我实在是不明白,以此来问伯父。并非我不访求士人,而是得不到他们的帮助。官大的就骄纵,官小的就畏惧,心存畏惧智谋就不能完全展示。我提高他们的爵位又减少他们的职事,并非要共享清福、厚赠爵禄。想以此防止产生嫌隙,以此让诚实的副职行事。只有众人和睦,群体才能治理;不和睦自有奸慝。啊呀,我早就想为之努力,而没有人告诉我。并非不常加思虑,而是思虑了还不明白。”

周公说:“啊!让我用你父亲武王的话说:‘微妙之言入人心,做出榜样打动众人,大官就不骄纵;施惠给小官,小官就不畏惧。团结官员与民众,大家想的都一样,计谋还有不成的?’我再告诉,你用优厚待遇引诱士人,权力给他要先加申明,赏罚一定告诉他,地位不尊,他的计谋就不显露。我们不敬重人才,人才就散于四方。对人不要专断,阻塞奸慝,不让他公行,恩惠与抚恤同时并行,孝悌之道才能显明。公开树立权威、羞辱乱臣、役使众人的方法,是用恩惠抚慰他们,使同姓的.无怨恨,让异姓没有责怪,下民知道他的罪过,上官知道要明审,教育幼辈要用心,贫贱要有节制,再设立九备,就没有被打乱的计谋。

九备是:一,忠正口口,口口口口;二,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三,不沉湎美酒、玩物,就不会作恶;四,喜好音乐美女,享乐必生奸慝;五,说大话有害论辩,叫做耗费口口;六,外出观光,喜好怪异,朝内就会出现淫技奇巧;七,思虑不周,谋事急躁,内臣就会荒乱偏激;八,违背道德,好耍威风,民众就会日益逃避;九,富贵与宠信过分,内臣就会背离。

九备已明白,我们要珍惜保守它。顺应和谐地办事,不分远近都同心协力,想的一样,目标一致。反过来加以审察,只要崇尚仁义,援助与贡赋就会具备。招揽人才,增加力量,以帮助他成事。能够禁绝邪恶的计谋,众多的奸慝就不会发生。顺应道德去感动人,以此树立自己的品行。辑求辅佐的办法,主上一定要尽其心志,然后才能得到他的智谋。不要转变对臣下的信任,即使危险臣下也不会动摇。坚定而诚心地招引,就能得到所求的人才。主上遇到危险而动摇,臣下就不会亲近他。”

成王拜手行礼道:“真好,真好!我将认真执行这天大的道理。”

篇9:屈节解原文及翻译

屈节解原文及翻译

屈节解

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

文言文翻译:

子路问孔子说:“我听说大丈夫生活在世间,富贵而不能有利于世间的`事物;处于贫贱之地,不能暂时忍受委屈以求得将来的伸展,则不足以达到人们所说的大丈夫的境界。”

孔子说:“君子所做的事,期望必须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委屈的时候就委屈,需要伸展的时候就伸展。委屈自己是因为有所期待,求得伸展需要抓住时机。所以虽然受了委屈也不能失掉气节,志向实现了也不能有害于义。”

篇10:官人解原文及翻译

官人解原文及翻译

官人解

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曰:“亦有六征。呜呼,乃齐以揆之。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连接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并以,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以渊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处仙,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所不足,发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曲媒,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变,烦乱一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惵惧,曰鄙心而假气者也。设之以物而数决,敬之以卒而度应,不文而辩,曰有虑者也。难决以物,难说以守,一而不可变,困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营之以物而不误,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货色而不过,曰果敢者也。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顺予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静者也。屏言而弗顾,自顺而弗让,非是而强之,曰妒诬者也。微而能发,察而能深,宽顺而恭俭,温柔而能断,果敢而能屈,曰志治者也。华废而诬,巧言令色,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谓考言。

“三曰,诚在其中,必见诸外,以其声,处其实,气初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柔,清浊好恶,咸发于声。新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醒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和。信气中易,义气时舒,和气简备,勇气壮力。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以其前观其后,以其隐观其显,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声。

“四曰: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怒气内蓄,虽欲隐之,阳怒必见。欲气、惧气,忧悲之气,皆隐之,阳气必见。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喜色犹然,以出怒色,荐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诚智必有难局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慎之色,诚忠必有可新之色,诚洁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质浩然固以安,伪蔓然乱以烦,虽欲改之中色,弗听。此之谓观色。

“五曰:民生则有阴有阳,人多隐其情、饰其伪,以攻其名。有隐于仁贤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德,小让而争大,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得以改其名,如此,隐于仁贤者也。前总唱功,虑诚弗及,佯为不言,诚不足,色示有余。自顺而不让,措辞而不遂,此隐于智理者也。动人以言,竭而弗终,问则不对,佯为不穷,□貌而有余,假道而自顺,因之□初穷则托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言以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说,以诈临人,如此,隐于廉勇者也。自事其亲而好以告人,饰其见物,不诚于内,发名以事亲,自以名私其身,如此,隐于忠孝者也。比周以相誉,智贤可征而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说而身弗近身,进而实不至,惧不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隐于交友者也。

“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怎能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言忠行夷,靡及私□,弗求及,情忠而宽,貌庄而安,曰有仁者也。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少言以行恭俭,以让有知而言弗发,有施而□弗德,曰谦良者也。微忽之言,久而可复,幽间之行,独而弗克,其行亡如存,曰顺信者也。贵富恭俭而能施,严威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隐约而不慎,安乐而不奢,勤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直方而不毁,廉洁而不戾,强立而无私,曰有经者也。虚以待命,不报刊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沈静者也。中忠爱以事亲,欢以尽力而不回,敬以尽力而不□,曰忠孝者也。合志而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疑□,隐远而不舍,曰交友者也。志色辞气,其人甚偷,进退多巧,就人甚数,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言行亟变,从容克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笃,曰无诚者也。少知而不大决,少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规谏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窃名者也。

“故曰事阻者不夷,时□者不回,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静,假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卦按信,此之谓揆德。”

文言文翻译:

成王说:“啊呀,太师j我要为民求官,考评与任用都有依据,即所谓视诚、考志、视声、观色、观隐、揆德,能讲给我听吗?”

周公说:“那也有六种验证的方法,啊呀,你要分辨揣摩它们!

“一是说:富贵的人看他有无礼数和施舍,贫贱的人看他有无道德和操守,受宠的人看他是否骄横放纵,地位低下的人看他是否胆怯畏惧。那年少的,看他是否恭敬好学而且能顺从兄长;那壮年的,看他是否廉洁办事而克服私利;那年老的,看他是否思虑谨慎,努力弥补不足而又不过头。父子之间,看是否子孝父慈;兄弟之间,看是否和睦友爱;君臣之间,看是否臣忠君惠;乡党之间,看是否诚实守信。检查他的居处,看出他的处世方法;检查他对丧事的哀伤程度,看出他的忠贞善良;检查他进出的人家,看出他的交际与朋友;检查他的交际与朋友,看出他的诚信与廉直。给他设一个计谋,以观察他的智慧;让他看到危难,以观察他的勇敢;用杂事烦扰他,以观察他的办事能力;把利益摆在面前,以观察他是否贪婪;用享乐不断地施与他,看他是否逸乐过度。让他高兴,以观察他是否轻浮;让他生气,以观察他是否稳重。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是否恭谨;用女色放纵他,以观察他是否保持常态。疏远他,以观察他是否有二心;亲昵他,以观察他是否庄重。反复验征他说的话,以观察他的细微末节;多方面察看他的行为,以观察他的方方面面。这就叫做观诚。

“二是说:常与他交谈,以观察他的志向。心志纯正而深远的,他的气度宽广而柔和,他的情态谦恭而不谄媚,他的礼貌在人之先,他的言语在人之后,总是表现出自己的不足,叫做日益进步者,喜欢给别人以脸色,以气势高出他人,以言语胜过他人,遮掩自己的不足,夸耀自己的能干,叫做日益退步者。他的性格正直而不轻慢,他的言辞公正而不偏私,不装饰自己的优点,不隐瞒自已的缺点,不遮掩自己的错误,叫做有质者。他的外表邪曲而诌媚,他的言辞精美而巧妙,修饰那些显眼的事,求取小节之证以维护自己的看法,叫做无质者。用实物让他高兴或生气而他的表情不变,用杂事烦扰他而心意不乱,用利益深深引诱他而他的意志不转移,面对恐吓威胁而他的气节不卑下,叫做平心而固守者。用实物使他高兴或生气而他的心意改变,用杂事烦扰他就心志不静,以利益引诱他就意志转移,面对恐吓威胁他的神气恐惧,叫做心志浅陋而志气虚伪者。设一件事能够迅速处理,惊吓他而能在仓猝之间揆度应变,言辞不华美而聪慧,叫做有志虑者,处理事情困难,语言表达困难,守着一事一物而不能变通,因循旧例而不知停止。叫做愚昧之人。用杂事扰乱他而不会有错,突然惊恐他而心不畏惧,立身于义而不会使他转变,面对钱财美色而不顾盼,叫做果敢者。叫他改变主意而他的心志不能固守,已经许诺又不能决断,叫做弱志者也。和顺地给他而不为之高兴,无理地夺走他也不会生气,性格沉静少说话,博学而行为廉洁,叫做本质平静者。善辩而不顾他人之言,依自己所想行事,以是为非而强行,叫做妒贤诬善者。隐微之事而能显发之,审视而能显其深远,宽顺而恭俭,温柔而能决断,果敢而能委曲,叫做心志平稳者。言语浮夸而不实,花言巧语而表情虚伪,都是以无为有者。这就叫做考言。

“三是说:实物在内里,一定会表现在外面。用他的声音,判断他的气息。气最早生于实体,实体产生才有声音。声音有刚柔、清浊、美丑,都产生于气。心气虚妄不实的,他的声音漂移不定;心气平稳实在的人,他的声音顺畅有节奏;心气鄙陋乖戾的,他的声音嘶哑难听;心气宽广柔顺的人,他的声音温柔平和。诚信之气适中而平易,仁义之气纯正而舒缓,智慧之气精要而完备,勇武之气雄壮有力。听听他的声音,就能断定他的气息。考察他所作的事,就能看出他的出发点。凭他的前事,看他的将来。以他的显现,看他的隐微。以他的小处,预测他的大处。这叫做视声。

四是说,人有五气,即喜气、怒气、贪欲之气、畏惧之气、悲忧之气。喜气积蓄内心,即使想隐藏它,真正的喜悦一定会表现出来。怒气积蓄内心,即使想隐藏起来,真正的愤怒一定会表露出来。贪欲之气、畏惧之气、忧悲之气都想隐藏起来,真正的贪欲、畏惧、忧悲也一定会表现出来。五气真实的存于内心,表现在外面,人的情感是不可隐藏的。喜悦之情自然地表达,愤怒之情火爆爆地欺人,贪欲之情贪婪地苟安,畏惧之情被吓得卑下,忧悲之情令人若有所失的沉静。真正的智慧,一定有难于尽知的表情;真正的仁爱,一定有值得尊敬的表情;真正的勇敢,一定有难以威慑的表情;真正的忠诚,一定有值得亲近的表情;真正的干净,一定有难以污染的表情;真正的安静,一定有值得信任的表情。真实的`,浩然纯正,坚固而安稳;虚假的,枝枝蔓蔓,杂乱而烦琐。即使想改变,内心的感情也不听从。这就叫观色。

“五是说:人生来就有阴的一面,有阳的一面。多数人隐瞒其实情而修饰而其虚伪,以求取好名声。有隐饰在仁贤的人,有隐饰在智理的人,有隐饰在文艺的人,有隐饰在廉勇的人,有隐饰在忠孝的人,有隐饰在交友的人。像这样,不能不加审察。

作点小施舍而喜好别人感恩戴德,作点小谦让而争取大回报。言语谨慎以表示质朴,假装友爱以表示忠诚,注重某方面美德以求取好名声。像这样,就是隐饰于仁贤的人。

一开始总是倡导办事,智虑实际上没有达到,却假装不完全表达。内心实际是不足,而表面上显出有余。顺随己意而不让人,措辞又不能达意。这是隐饰于智理的人。

用言语打动别人,意尽而言不尽。所问非所答,假装有说不完的话。外表上也看似有余,借故其他而顺随己意。老是开初的那些话,辞穷就假托深奥。像这样,就是隐饰于文艺的人。

说大话以显示自己廉正,故作粗暴以显示自己勇敢。内心恐惧而口出狂言,反复称道自己的观点,以狡诈待人。像这样,就是隐饰于廉勇的人。

自己侍奉父母,又喜欢把它告别人。有意巧饰那些显眼的事情,内心并不诚实。自夸孝名而侍奉父母,以孝名谋求私利。像这样,就是隐饰于忠孝的人。

结党以彼此吹捧,知道贤士而求为左右。志向不同而结交他,结交在于抬高自己。结交贤士而心喜却并不靠近他,身虽靠近贤士而内心又保持距离。始终担心别人不知他能交结贤士,在众人面前能做到与贤士表面上亲密。像这样,就是隐饰于交友的人。

这就叫观隐。

“六是说:言行不一致,终始相背违,表里不相合,即使有假借的节操和显眼的行为,还是叫非诚实者。言语公平,行为平和有得而不私用,施舍不求多,心态忠正宽厚,外貌端庄而稳重,和做有仁者。事情变化而能治理,事功受困而能达目的,立身处事而能成功,叫做有智者。少言语多行动,恭敬礼让,有智慧而不说大话,有施舍而不求感恩戴德,叫做谦良者。细微的的言语,过很久还能再现;暗地里办的事,独自办好而不变动,虽死犹存,叫做顺信者。富贵而恭谦,能施舍,威严有礼貌而不骄傲,叫做有德者。不得志而不泄气,生活安乐而不奢侈,勤劳而不变本色,喜与怒都有节制,叫做有守者。身有方术而不丢弃,廉洁自爱而不休止,刚强自立而无私心,叫做有经者。虚心以等待受命,不征召就不到,不问就不讲,言语不超过行为,行为不超越轨矩,叫做沉静者。忠心以侍奉父母,愉快地敬奉,尽其力而不表露,敬奉父母使之安泰,叫做忠孝者。心意合又志向同,共忧患又同灾难,行为忠诚而不猜疑,友人遥远或隐匿都不舍弃,叫做交友者。心态、表情、言辞、气势,很容易随人变化,进与退都工于计谋,为人很灵巧,靠拢人很迅速,背叛人也很轻易,叫做位志者。靠吃喝亲近人,用财物结交人,以利交往,有心贪取声誉,求得利益,依靠他人,叫做贪鄙者。内心无决断,表达不清楚,遮掩其不足,而谋事不止,叫做伪诈者。言辞多变,行为错乱,好恶无常,行事不实,叫做无诚者。缺乏智慧不能决大事,缺乏才能不能成大事,规划小事而不识大体,叫做华诞者。规劝上级而不合宜,导引下属而不正派,叫做窃名者。所以说:事情阻隔的不平顺,特别诡诈的不仁慈,当面吹捧的不忠诚,修饰容貌的不实在,假借节操的不正当,私心重的不正义,说大话的少信用。这就叫揆德。”

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原文翻译

逸周书·卷五·皇门解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千字文》原文及翻译

《待贾而沽》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翻译和原文

童趣翻译及原文

秋水节选翻译及原文

《获麟解》原文翻译(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获麟解》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