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ucyjee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小学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小学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小学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第2篇: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第3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第4篇:《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实录第5篇:名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第6篇:名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第7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第8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第9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第10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第1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第12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第13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第14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第15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第16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第17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第18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1:小学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本课聊初读感受时,一位学生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联系日常生活,小学五年级学生理解节约,但节约与吝啬的区别究竟何在,却很难搞清楚...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教学实录,看看别人的老师是怎么教学的。
师:我先做一个调查统计,《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课前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注意我的用词,这篇文章课前至少读了一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很好,至少都读了一遍了,这篇文章应该能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只要他读错了,字音读错了,其他同学马上举手示意,帮他点出来。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
(一生读文。)
师:表扬她预习还比较充分,字基本上念对了。但是,如果要将这篇课文读流畅,还要反复读。
聊聊初读感受
师:现在至少读两遍了,蒋老师想问一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严监生是个很吝啬的人。
生:我觉得他太小气了,为了一茎灯芯,不肯闭眼。
生:我觉得他很节约,临死前还想着要省点油下来。
师:有人说他吝啬,也有人说他“节约”。他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反复读课文,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吝啬”和“节约”的意思
师:首先我们总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吧?你觉得“节约”是什么意思?
生:节省,不乱花钱。
生:不铺张浪费。
师:那“吝啬”呢?和“节约”有什么区别呢?
生:我觉得“吝啬”,是“节约”得有些过分了。
生:就是该用的钱也不用,太抠门了。
师:我们来看看词典里怎么说的?
(生查词典。)
生: “吝啬”的意思是在你能保证舒适生活的情况下, 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
师:那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吝啬”的人是有钱可用的,但很多该用钱的地方却不用。是这样吧?
生:是的。
严监生“有钱”吗?
师:严监生有钱吗?
生:严监生并不缺钱,他甚至是个有钱人。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请你们重读文章,找依据。
(生默读课文。)
生:因为文章前的那段话(导语)里说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师:哦,是的,这篇文章是从《儒林外史》里截取出来的,编者怕读者断章取义,前面有一段对整个小说的内容介绍,介绍里就提到了他是有钱人。
师:大家都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
生:在这篇文章的课题下面,它有一个蓝色的方框,后面一句说,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师:显而易见这是对整本书的介绍,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除了背景介绍之外,文章的一些细节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有钱人?
生:奶妈称呼他为老爷。家里有奶妈,被称作老爷,这些都说明严监生家境富裕。
生:小说里写到——他的二侄儿问他,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说明严监生已经吩咐了好几笔银子了。
生:小说里写到——他把管庄的家人都从家里叫过来。说明这一个庄都是严监生的,严监生不是一般的有钱啊。
生:医家就说明把医术很高明的人都请来了。如果家里穷,严监生没有钱请医生看病,而且是名医。
生:老师,严监生临死前屋里挤满了人,说明他是个大家族。老师,我想问问,赵氏是严监生的什么人?
师:通俗地讲,赵氏是严监生的小老婆。
生:一个人有三妻四妾,没钱怎么养得起啊!(笑)
师:种.种蛛丝马迹足以证明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而且竟然有钱到这个地步——
【出示课件】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师:换到现在,他可是实实在在的千万富翁。
严监生“当用不用”了吗?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蒋老师希望聚焦到小说的一个经典细节上,哪个细节?
生:就是严监生伸出的这那“两个手指头”。
师:是的,这“两个手指头“是经典细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很多人粉墨登场,纷纷猜测。古代的说书人是很喜欢说《儒林外史》的,更喜欢说《临死前的严监生》。当说到大家猜测严监生“两个指头”的意思这个情节时,在一处会停下来,说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们认为,那些说书人会在哪一个地方停下来?
生:我觉得会在赵氏要猜测“两个手指头”的时候停下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是最精彩的部分。
生:因为前面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三个人怎么猜都猜不对,所以让那些听书的人都很想知道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生:是的,凡事“一二不过三”,赵氏应该会知道严监生意思,这个时候停下来,听书人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
师:听的人很想知道啊。在这个地方停下来,就留了一个——
生:悬念。
(师板书:悬念)
生:来吊人的胃口。
师:说的好,有悬念,悬念的作用就是吊人的胃口。那我就吊一吊大家的胃口,我来说一说——
话说,那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指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只见那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也走上前来问:“二叔,你莫不是有两笔银子未吩咐明白?”再看那严监生时,只见他把眼睛睁得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摇。奶妈忍不住了,抱了哥子插嘴道:“想是两位舅爷未在跟前,故此纪念。”那严监生闭着眼摇头,那手指头指得更加紧了。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对严监生说:“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那么这赵氏有没有猜中这严监生的心思呢?她到底说了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师:你看,想不想继续往下听呢?
生:想。
师:我做了个实验,我问了好几个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猜得到 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这么难猜?
生:一般人在临死前,都会关注自己的家人,不会关注两茎灯草。
师:你觉得一个人人之将死,一般放心不下的是什么?
生:遗产的处理,特别是有钱人。
生:想见某个人。
……
师:是啊,一个人临死前最为关注的,也是自己最放不下的,多是亲人、财产或生命,但严监生却关注——两茎灯草,几乎让所有人都猜不到啊!你有什么看法?
生:所有人都猜不到就说明严监生这里“节约”得有些过分了。
生:以前的灯草和油应该很便宜,只有穷到极点才会在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头,舍不得那点东西。
生:老师,别人猜“两个指头”的意思时,严监生的反应是很真实的,第一次大侄子猜不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第二次二侄子猜不着,他把两个眼睛瞪得提溜圆,第三次奶妈猜不着,他是把眼睛闭着摇头。我们看出严监生开始是有点失望,然后很失望,最后失望至极了,甚至可以说是绝望了。他的夫人最后猜中了他的心思,他就满意了,安心死去。我发现他真是一个守财奴。
生:换到现在,他可是实实在在的千万富翁。谁能猜得到一个大富翁临死前竟然惦念着两茎灯草。
生:这灯油虽然也是他的财产,可是少一茎灯草又能省多少点油呢?这点油又能值多少点钱呢?这跟他的银子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啊!
生:前面二侄子说是两笔银子,但是他摇了摇头,大家猜测跟钱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结果为的还是钱,还是为了这丁点是微不足道的小钱。这个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师:这个结局太令人感到意外了。(师板书:意外)这么一个强烈的反差,你觉得作者是想夸他生活节俭?赞美他节约吗?
生:不是节约。他是太爱惜自己的财物了,爱惜得过头了。临死前为微不足道的灯草都不放过,简直是太吝啬了。
生:作者是想讽刺他吝啬。我觉得他是一个爱财胜过爱生命的人。
师:有悬念,有意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这就是情节的魅力。
看看其他的“吝啬鬼”
师: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多了,很多人也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国外的作家的描写。
【出示课件】
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
有一回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
(师读两个片段。)
师:端来这碟蜜是为了干什么呢?干嘛要找回他的腿呢?悬念出来了,答案是很意外,都体现出他们是吝啬鬼。考虑一分钟,请大家猜测。
(生思考)
师:我请同学先来猜一猜第一个,端来一碟蜜是为了什么呢?
生:在临死前尝一尝蜜的味道是怎么样的。他守财连蜜都没有尝过。
师:比较常规,虽然合情合理。
生:把蜜卖掉,再赚一点钱。
师:第二个,已经伤成这个样子了,还要找回他的腿,为什么?
生:腿里面有个袋子,可能里面还有很多钱。
生:他是个吝啬鬼的话,可能装在袋子里的钱并不多,他也想拿过来。
生:我估计他惦记着可能是腿上的鞋子或者裤子。
生:他是个马贩子,他摔断腿,把腿当马腿卖了。
师:有些艺术不能模仿,是来欣赏的。因为有些东西是学也学不会的。我们来欣赏契科夫的这两个情节的设置,看看他怎么留悬念,怎么给我们个意外的结局。
【出示课件】
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一股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
他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
师:哪位同学刚猜对了?给她点掌声。
(生鼓掌。)
师:你们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和这两个片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跟我读,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这是表现吝啬鬼的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细节。就像凤辣子里面的语音、动作、神态。下面请大家欣赏另外一段描写吝啬鬼的,他是用语言来描写的。我来读一段给大家听一听。
【出示课件】
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 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 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 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
师:是不是吝啬鬼?这段话不是白听的。当情节发生到这个关节,我相信严监生肯定也有很多心理活动,请你将心比心,请大家拿起笔,把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你甚至可以像这位作家一样,夸张一点。请大家联系上下文,以严监生的口气、心理活动来写。
(生写,师巡回。)
师:我们来欣赏欣赏。严监生在这样的关节点,心里会想什么?
生:完了,完蛋了!我的钱啊,我的钱!我的一文钱啊,还可以买个包子呢!你们都干什么吃的,还不是我供你们吃穿啊!你们帮我拿走那根灯芯啊!一群败家子!没用!太没用了!我对你们无话可说了。一群败家子,这点思维都没有啊!我养你们干嘛的啊?
师:有点夸张,言语中反复出现那群败家子。
生:你们怎么了啊?!竟然点了两茎灯草,你们还想不想活了?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了你们的。感情不是你们自己赚的钱?这可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们这群败家子,赶快把那灯草挑一茎下来!那都是我的钱财啊!
师:“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啊?”我喜欢这句话。
生:我就要走了,留两茎灯草做什么?我的钱都是分分文文赚来的,都是我的命啊!灯草就是我的钱,是我一生的陪伴啊!费了一滴油,我舍不得啊!那可都是我的辛苦钱啊!你们谁赶快去挑掉一茎,枉费你们都日日夜夜在我身边,却不知我心里想着什么。
生:又费了油,又多了一笔开销。我都要死了,还在花钱。啊!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啊,你就要离我而去了。我宝贵的钱啊,我重要的钱,比我的生命还珍贵的钱,要是没有人猜中我的心思,我就死不瞑目!你们怎么都这么笨呢?看,又掉了一滴油,我的财富又少了一笔。这都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啊!
师:如果我来写,可能不这么写,但你们现在这个年纪能写成这样,已经很好了。从大家写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严监生是个名副其实的吝啬鬼。但是我们这么多精彩的心理描写是不是要把它加进去课文中呢?
生:不要加进去,因为如果加进去,我们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没有悬念了。
师:悬念还是有,只不过情节中已经读出他的心理了。所以这篇小说胜在情节。最后跟我读这三个词,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教学法微分析
课堂,是个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途中,总有些“意外”。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耳廓,迎接这些稚嫩的“意外”之音。
本节课起源于哪一个意外?
本课聊初读感受时,一位学生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联系日常生活,小学五年级学生理解节约,但节约与吝啬的区别究竟何在,却很难搞清楚。他们认为,让可能发生的耗费尽量少耗费或者不耗费,便全都是节约。所以,严监生临死前指着两茎灯草,在他们眼中就是“节约”的表现。
可这显然跟老师预设的轨道是不符的,是我们不想要的答案。“节约”成了本课的一个“意外”。其实,在平时的课堂中,也会有很多不期而至的“意外”,有的还会让人眼前一亮:
如学习《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时,有学生问:“文成公主没见过松赞干布,为什么要嫁给他?”
如学习《赶花》一课,有学生疑惑,“那些养蜂人真的有那么诗情画意吗?”再如学习《卧薪尝胆》一课时,有学生不解,“勾践既然都回到自己国家了,记得
兵败会稽的耻辱就好,有必要卧薪尝胆吗?”
……
这些“意外”,都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困惑,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切入点,是有价值的。如果仅仅因为它们远离预设,就“听而不到”,“听而不进”,以此来获得“安全感”,就可惜了这些“意外”。
如何解决这个“意外”?
蒋老师倾听学生的声音,总是保持着足够的警觉、冷静与睿智。当学生认为严监生“节约”时,他马上意识到“吝啬”和“节约”的区别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困惑,课堂得为学生解惑。他从容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迅速地将这个“意外”转化为本课的研究点。
学生先通过查字典,明白了“节约”和“吝啬”的字面意思。“节约”是节省,不铺张浪费。“吝啬”是当用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蒋老师抓住吝啬的人是有钱可用,但很多该用钱的地方却不用,生发出两个关键的问题——“严监生‘有钱’吗?”“严监生‘当用不用’了吗?”学生回归文本,围绕这两个问题,循序渐进地阅读、探讨,从而真正弄懂了“节约”和“吝啬”的区别,感受到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
首先,学生通过读导言、文中的细节和蒋老师补充的《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家境的描写,发现严监生有三妻四妾,有很多的家佣、牛马、良田、银子,是个十足的大富翁。接着,蒋老师颇有创意地还原“说书”场景,让学生聚焦经典细节——两根手指头,品味小说的情节,感受“悬念”和“意外”。学生认为,一个人在临死前关注的应是亲人、财产或生命,但大富翁严监生关注确是两茎灯草,这让所有人始料未及。此刻,严监生钱财的“多”与两茎灯草价值的“少”便形成了戏剧化的反差。学生觉得特别意外之时,也正是他们豁然开朗之际。严监生显然不是“节约”,而是过度爱惜自己的钱财。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便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在此基础上,蒋老师组建群文,从表达切入,学生通过猜猜契诃夫《醋栗》中的“悬念”,欣赏莫里哀《吝啬鬼》中的细节,让“悬念”“意外”和“细节” 这些塑造吝啬鬼形象的方法在学生心中扎根。蒋老师又让学生设身处地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学生笔下的一句句心理描写,就是对“吝啬”这一词意的具体解读。最后,他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细节描写”与原文中的“悬念”“意外”进行比较,感受到了“悬念”“意外”给小说增添的艺术魅力。
整节课始于“意外”, 蒋老师倾听“意外”,分析“意外”,珍视“意外”,转化“意外”,精彩也源于“意外”。从善如流,体现了蒋老师的温情,更体现了他的智慧。
篇2: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一定有很多人来探望他!他一定舍不得自己的亲人,气息微弱地分配遗产。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自由朗读数遍后,教师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严监生他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两茎灯草,死不瞑目。
生:严监生不停地咳嗽,喉咙里的痰响得一声接一声,对于家人不着边儿的回答,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又说不出来。
生: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溜的圆,望见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按要求读文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生: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开始,大侄子以为是他牵挂哪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来问他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说明大侄子没有说中。接着,二侄子猜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二侄子也没有猜中。紧接着,当奶妈问道是不是记念两位舅爷时,他直接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明奶妈也没有猜对。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没了气。并在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下加上着重号。)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师: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严监生,你真是个守财奴,你爱财竟胜过自己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
(四)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生: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阅读拓展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篇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他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一起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吧。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
生:(齐读)监!
师:知道什么是“监生”吗?
生: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看了书页下的注释。
师:你真会预习!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他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人,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生:我想他临死前一定有许多人来看他,而他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会死得很安详,因为他有很多钱,他的儿子不愁钱花。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生:也许他不想死,舍不得离开亲人。
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完成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轻轻地再来一遍。
生:(再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翻开语文书,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
(学生认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抽生读前两句)
师:你读得非常通顺,谢谢。谁接着往下读。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不能添字,请重读一遍。
(生重读)
师:很好。读书可别慌张,一定要读准确。谁读后面的部分?
(生读完)
师:读得真熟练,不过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板书:挑)
生:它可以读tiāo和tiǎo。
(师板书两种读音)
师:在文中该读哪一个音呢?请教一下你们的万能老师。
(学生查字典,老师巡视)
师: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得根据意思来选择。哦!有的同学查得可真快!谁来说说该读什么?
生:这个字该读tiǎo,因为tiǎo有个意思说“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师:你们都选的这个意思吗?读读课文想想。
生:不对。是读tiǎo,但应是这个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如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
师:在文中是挑掉……
生:(齐答)灯草!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还有一句呢?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还有同学把“挑”读错了,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这一次读准了。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会发现有个人始终伸着两个手指头,你们猜我会伸出哪两个手指头吗?
生:食指和中指,是“耶——”的意思。
师:对啊,你们这么棒,我真替你们高兴!
师: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有几个人来猜?(四个: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
他们猜的答案分别是什么?(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两茎灯草)只有谁猜对了?(赵氏)
师:(板书以上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主要内容)看到提纲说出你不满意的地方。
生:没写他是怎样具体摇头的?
师:为什么要把摇头的过程写具体呢?
生:那样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生:严监生不住的咳嗽,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他手指得越发紧了,而且面对不着边的回答,心里又急又说不出来。
师:嗯,我知道你读书一定是用了心的。
生:家人都不明白严监生是什么意思,他非常的着急,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断气了。
师:我们用更简短的语言来讲述,严监生临死前……
生:(齐)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
师:直到最后……
生: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安详地离去。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的第一个反应,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严监生是个非常节约的人,因为他害怕灯盏多费了油。(师板书“节约”)
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
师:(板书“吝啬”)我可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上完全不一样。(出示课件)老师查出了两个词的意思,自己读一读,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相同的是什么?
(生读)
师:谁来告诉我?
生:一个是贬义词,一个是褒义词。
师: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师: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找到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书后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注意这个“倒”读dǎo。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都要死了,这么有钱,还要挑掉一茎灯草,如果不挑掉一根灯草的话,会死不瞑目。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读,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严监生的病非常严重,但他不放心灯草,可他说不出话来,怕儿子不明白,就把手伸出被窝,伸着两根指头。
师:很好,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病情严重。
生:“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连医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
师:病情非常严重了,(老师引读)“喉咙里痰……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生:无药可救!
生:奄奄一息!
生:病入膏肓!
师:已经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可他却……(出示“总不得断气”)(学生读)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还有很多事没说出来,所以,他不能死去。
师: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知道严监生病得要死了,还感觉他心里非常难受,他想给亲戚一些交代,忍着痛苦在那里苦苦挣扎。
生:他在想有些什么事情需要交代的,他在脑袋里思索着。
师:有未了的心事,所以,(引读)“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指头。”
师:病情如此严重,还伸着两个指头,所以你认为他是……
生:吝啬!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看出他的吝啬?
生:我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联系后文体会到他十分吝啬。
师:后文?哪里?
生:赵氏理解了严监生的意思去挑掉了一茎灯草。
师:“tiǎo”。
生:屋子里很昏暗,他却要挑掉一根灯草,过分地爱惜财产,我认为是吝啬。
师:表达很清楚。赵氏明白了他的心思,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
生:两根灯草。(板书:两根指头两茎灯草)
师:张哲钦很会思考。他联系前文帮助自己理解。同学们听到了吗?他找到哪句话帮助自己理解?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为两茎灯草不得断气,那么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看到过吗?在以前没电灯的时候,人们用灯草来照明。你们想知道让严监生久久不能咽气的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吗?请大家来看看。(演示)
师:谁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
生:微弱!
生:星星之火!
生:在挤满了人的屋里这点火光根本算不了什么!
师:再读读这一句话,读出灯光的微弱。
生:(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而且是这样一盏微弱的灯光,你想说什么?
生:严监生真是个吝啬鬼!
师:有没有同学从其他地方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他的亲戚问他的话里体会到了他的吝啬。“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般的人要死了,是有什么亲人没吩咐完,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严监生却是为了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挣扎着。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我们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老师来领读,共同来感受一下。
师: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师引读)
师:从这里,你们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生:着急。
师:从哪里体会到?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他从句子来谈的,还有吗?
生:我也体会到着急。从“摇了几摇”,“滴溜圆”,“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他急什么?
生:他着急:你们怎么猜不对我的心思呀!把油浪费了可怎么办呀?他很心慌。
师:那你来读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着急。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能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严监生的内心又急又气,刚开始还把头摇了两三摇,后来把眼睛睁得滴溜圆,越发指得紧了,到最后手都不能动了,还指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快没有气息了,没有力气把眼睛睁开了。可大家还不懂他的心思。
师:真会读书,注意了词句表达的变化。掌声!那你读一读,读出这种变化。
(生读)
师:还有吗?
生:他肯定在想,你们怎么老是不明白呀!
师:他用了个“老是”表达自己的体会。
生:严监生在想,油都烧完了,我死了都不瞑目。
生:他的三次摇头,第一次是简单地摇了摇,第二次是使劲地摇,第三次闭着眼睛摇头。都有些生气了,亲人连他的意思也搞不懂。我觉得他这样太过分了,现在我也认为他是吝啬,不是节约!
师:看,多读书,也就明白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这些都从他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谁来读老师读的?边读边想,把那份着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直到赵氏猜到了他的心事,他才……(学生读最后一句)
师:终于了了心中所愿,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三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为的是那两茎灯草,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微弱的一点儿灯光。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可笑了,他是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师:用了一个“太”、“守财奴”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他是个爱财如命的人,这种人到死了还不瞑目,我们可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师:你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生:世界上任何事都有个量的问题,太过分了都不行。像严监生这样就是吝啬,只要适度就是节省。
师:就是要把握分寸,一个度的问题。
四、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关上书,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背得出文中哪些句子?
生:“严监生喉咙里……”
生:“他把眼睛闭着摇头,那……”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刚才大家背的都是描写严监生什么的语句?
生:动作和神态。
师:同学们,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同学们,在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想知道吗?(出示课件)
师: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你们自己看看,读一读。
(生自由读发的资料)
师:谁能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生:葛朗台跟严监生一样是个吝啬鬼。
生:我觉得葛朗台不仅吝啬而且贪婪。他临死前还见钱眼开,真可恨!
生:这段短话描写很精彩,像今天的课文一样注意了细节描写。很细致的描写了葛朗台看到法器时的眼睛及肉瘤和手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形象。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篇4:《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实录
本文写严监生的心理,都是通过他的眼睛、头、手指表达的,可他三次的描述都略有不同,所表达的心理也不一样。像这样,抓住人物的一个表情或动作展开的描写,就叫做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我们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值得一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学习写一个小片段。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神态动作的句子,揣摩其心理,并读出感情。
学习作者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写一个小片段。
课前谈话:
孩子们,这是我们第三次共同学习吧,通过前两次接触,我发现你们是一群特别活跃,特别聪明的孩子,这堂课希望我们继续学习愉快!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示《儒林外史》书本的封面)他的名字叫――严监生。 (板书:严监生) 谁来读读。
生:严监生。
师:这个“监”字读得真准。
知道“监生”吗?
生(读注释):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
师: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监生的意思?
生:书上有注释
师: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张举人、王秀才之类的。严监生,何许人也。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点资料,请看屏幕:
出示:
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师:一起读。什么感受?好有钱啊!
师:是啊!在古代,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也就十多两银子,而严监生每天的收入至少都有几百两银子。即使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他也至少是个亿万富翁。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他?(家财万贯啊!富得流油啊!富可敌国啊!)
师:一个这么富有的人,临死前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下面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生回答
师:你们真厉害。这可是一篇半白话文呀,很多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不过这都没难倒你们,看来要读懂这篇文章,对于你们来说肯定是小菜一碟了。
三、体会病重,感受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叫――《临死前的严监生》,那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看图:
(课件出示图)躺在床上的就是严监生,仔细观察,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地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师引导观察说话,引向病重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病重的严监生,那书中又是怎样描写他病重的呢?默读课文,请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到你们一个个神情那么专注,肯定都找好了。谁来说说? 生:汇报 (你找的很全面)
师:(课件出示:四个描写病重的句子)读
从这几个句子中,我们知道严监生的病已经――(生答:越来越重),重到最后都(用一个词回答):
生答: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危在旦夕、病入膏肓--------
师:想不到53班的孩子们词汇量这么丰富,还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师:是啊,已经奄奄一息、气若游丝了啊!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啊,读书还那么中气十足吗?请再试一遍吧。
师:常人一个普通感冒尚且浑身难受,而严监生是久病缠身那!多么(痛苦)啊!
师:喉咙里堵着一块痰,想说话又说不出来,连喘气都艰难,真是(难受极了)!
师:难受啊!生不如死啊!-------常人此时早就咽下这口气,寻求解脱了。而严监生呢?(课件出示:插图)
师:你们看,严监生是什么样的 ?
描述:嘴巴 手指
师:饱受病痛折磨的严监生却硬挺着,生接:“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手指”
师: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一定有未了的心事(很大的事);他还有未交代的事情(这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
师:按常理来说,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在临死之前会想做些什么呢?
生:想见未见的亲人、(嗯,亲情很重要)立下遗嘱、(对,那么多钱,还没分配好呢)对子女的教诲(重视后代的教养问题)
师:而我们的富豪严监生在奄奄一息之时,还伸着两个手指,为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看看诸亲六眷的猜测。
课件出示:三段问话
四、品读句子,解析人物形象
男生读问句,女生读严监生的反应。
师:他们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表情知道的(师应引导生明白表情动作)
师:会读书的孩子啊!你已经能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人物的心里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揣摩揣摩。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面的问话,你们读严监生的动作表情,自己也带上动作表情,并揣摩他心里想说些什么?
①、读大侄子的话
问:严监生,你怎么摇头啊?你想对大侄子说:??
生:不是,不是两个亲人,亲人不都在这儿吗?这么明显你都看不懂,真太令我失望了!
师:失望啊!那我把希望寄托在二侄子身上吧!
②,师读二侄子的话,
生读:他把两眼 ---------- 睁得滴溜圆
师:严监生,你的眼睛怎么睁得那么圆啊?――我生气啊!气什么?二侄子也不明白,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严监生,你怎么把头摇得那么狠啊?你想说――?
(着急啊。他们总猜不着)
越发--------------指得紧了
他指哪儿呀?灯草
可惜没人明白呀,我的意思连我的亲人都不能理解,我很生气呀,
一个猜不着也就算了,两个还猜不着,我是个只有一口气的人啊,你们是要急死我啊!那桌上烧的哪里是油啊?那烧的分明是我的银子我的命啊!(你可真是严监生的知己啊,只有你能明白他的意思)
③奶妈,看你的了!读奶妈的问话。
严监生,你怎么把眼闭上了呢?(这么多人都猜不出,我已经不抱希望了,其实就是――绝望了
你想对奶妈说:
奶妈啊!亏你在我们家------------
失望透顶啊!
师:严监生啊严监生,到底是什么让你觉得比亲人、银子、舅爷还重要?到底又是什么让你这样饱受折磨还不愿放弃呢?
请看:
课件出示:赵氏慌忙-------------没了气。
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你总不得断气的原因竟是为那---生接读
师:挑了那一茎灯草你就――登时没了气。真是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啊(板书: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
师:灯草是什么东西?
(课件出示:插图)点灯用的灯芯
它能耗多少油?两茎灯草的光都那么微弱,一晚上都烧不了多少油--- 而严监生是个-------家财万贯的人,
这点油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师引读:可他却“喉咙里痰-------------伸着两个手指”
为了这点不值钱的油,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为了这点不值钱的油,他---“把两眼睁得------------指得紧了” 为了这点不值钱的油,他---“把眼闭着----指着不动”
省下这一丁点油,“众人看他点一点头----没了气”
严监生临死前惦记的不是两个亲人,
不是两笔银子,不是两位舅爷,
而是两茎灯草,严监生啊严监生??
师:学到这儿,你想对严监生说什么?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怎么那么吝啬啊,
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守财奴、爱财胜过生命的人----(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就这样,严监生成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而他伸出的两根手指也成了吝啬鬼的代言。吴敬梓真了不起啊!区区两三百字就把严监生这个典型的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是写文章的高手啊!
五、总结写法,片段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回到课文,看看作者是着重抓住人物的哪些部位描写把人物刻画出来的?
生:两根手指 眼睛 头
师:严监生说话了吗?没有
可他的眼睛、头、手指却在和我们交流。
课件出示:带有这些部位的句子描写
师:本文写严监生的心理,都是通过他的眼睛、头、手指表达的,可他三次的描述都略有不同,所表达的心理也不一样。像这样,抓住人物的一个表情或动作展开的描写,就叫做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我们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也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写你熟悉的人,通过一个典型的小片段来刻画他的特点吧。
生写。
师评。
你文笔流畅,用词优美,真是个写文章的高手啊!
你关注到了老师的动作,可见你一定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真是让人大呼过瘾,意犹未尽啊,可惜今天时间不多,课后有时间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写完,给老师读一读好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财胜过生命的严监生......
篇5:名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1.初读:读准字音
师:刚才学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点,一篇文章反复读,我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要反复读,有的文章是值得反复读的。我做1个调查统计,课前这篇文章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注意我的用词,这篇文章课前至少读了一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那位女同学你读了几遍?
生:3遍。
师:3遍肯定得举手啊,我说至少读了一遍的就得举手。非常好,蒋老师伸出1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因为严监生喜欢伸手指头嘛。(生笑)你们猜猜蒋老师伸出哪1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
生:大拇指。
师:都说是大拇指,为什么?
生:我觉得大拇指是对人的1种赞扬。
师:是啊,约定俗成了,大拇指表示赞赏。很好,至少都读了一遍了,有的读了三四遍了。这篇文章应该能读下来。我请1个同学站起来读。只要他读错了,字音读错了,其他同学马上举手示意,帮他点出来。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
(一女生读课文)
师:表扬她预习还比较充分,字基本上念对了。但是,从另外1个角度说明,把这篇课文如果要读流畅,还要反复地读。
师:下面再做统计。这篇课文至少已经读了2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蒋老师当然要伸出两个手指。猜猜看哪2个手指?有人如果要猜两个大拇指趁早把手放下。(生笑)
生: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
师:象形的吧,1个钩是吧?还不是的,道理是有的。谁再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中指和食指。是yeah的意思。
师:一般一二3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声yeah,是吧?一二三
生:yeah。
2.再读:感受“人物形象”
师:既然至少已经读了2遍了,蒋老师请你做1个判断题:严监生是个穷光蛋。(生示意错)那严监生不是穷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因为屏幕上说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师: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他不是穷人。那么从课文里面能不能看出来?
生:在这篇文章的课题下面,它有1个蓝色的方框,后面一句说,在小说里,严监生是1个很有钱的人。
师:显而易见这是对整本书的介绍,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严监生是1个有钱人。除了背景介绍之外,文章的一些细节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是1个有钱人。
生:奶妈称呼他为老爷。
生:他的二侄儿问他,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说明他已经吩咐了好几笔银子了。
生:他把管庄的家人都从家里叫过来,说明这1个庄都是他的。
生:医家就说明把医术很高明的人都请来了。
师:所以种.种蛛丝马迹,我们都可以看出严监生是1个有钱人。(指幻灯片)有钱到这个地步,这个时候可以看资料。我帮你们来读一遍: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换到现在,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千万富翁。所以他是个有钱人。
3.三读:梳理文章“情节”
师:再统计,这篇课文至少读了3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大部分读了3遍以上。这时候蒋老师要伸手指头,哪三个手指?很多人在比划这个手指,什么意思啊?ok
师:蒋老师这样跟大家比划,无非想要跟大家证明,严监生的这个手指很重要。这是1个经典的细节。他没有像我们这么变换,他伸出了几个手指啊?
生齐:两个。
(师板书:2个指头。)
师:我请1个同学迅速地跟我一起来梳理课文的情节,这两个指头很多人纷纷猜测,前面猜到了吗?请个同学跟我一起来完成这个情节,哪位同学愿意?
师:首先谁来猜?
生:首先是大侄子。
师:猜成什么了?
生:2个亲人。
(师随即板书。)
师:猜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摇头。
师:后来,二侄子猜成什么了?
生:两笔银子。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还是摇头。
师:奶妈猜成什么了?
生:两位舅爷。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
师:最后。
生:两茎灯草。
师:是谁猜的啊?
生:赵氏。
师:猜到了吗?
生:猜到了。
师:课文的大致情节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我的板书,很简洁,但是有的时候简洁会出问题。你最不满意的是蒋老师哪个地方的记录,写得不够准确?
生:严监生的动作。
师:你为什么不满意?
生:他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师:怎么个不一样呢,有谁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第一次之际,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第二次之际,把2个眼睛瞪得提溜圆,第三次之际,他是把眼睛闭着摇头。
师:有这样1个变化。为什么强调这个变化的动作这么重要呢?
生:因为一开始,他伸了两个指头之后,他以为别人能知道他的用意。但是大侄子没有猜到,他有点失望。
师:我注意到了你的用词是有点失望,请你抓住这个特点继续往下说。
生:后来他发现他的二侄子也猜错了,所以他的感觉就很失望,这样2个人都没有猜到了。
师:有点儿失落,继续往下讲。
生:后来奶妈说是不是两位舅爷,他就失望至极了。
师:失望之极,还要往下说吗?
生:然后他就认为已经没有人会猜到了。所以他就闭上眼睛摇头,结果他的夫人出来说是两茎灯草,然后就挑掉了一根,他就满意了,因为他节省了最后一点油。发现他是1个守财奴。
师:他刚才是有点儿失望,有点儿失落,失望至极。你们听明白了没有,哪位同学再说一遍,更简洁一点。把变化过程说清楚。
生:我觉得严监生的心情就是从有点儿失望变得很绝望,从很绝望到了他妻子说了他想要的之后,他就很放心地走了。
4.感受“情节”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所起作用
(1)方法一:复述
师:也就是说他的动作里面可以看出他心情、心理的变化。(师边说边板书)所以这个地方要强调要了两三摇,这个地方要强调狠狠地、眼睛争得提溜圆,这个地方要强调眼睛闭上了。下面给大家个艰巨的任务,根据这个板书,把这篇课文的大致情节说下来。就从这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来问。不一定要一模一样,大致把这个情节说下来,开始准备。
(生练习复述。师板书:情节)
师:好,不是背课文,谁先来试试看。所以你要说上蒋老师的课很轻松,未必哦。大家听一听。
生:严监生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大侄子上来问,是不是有两个亲人没有来?严监生摇了两三下头;二侄子来问是不是有2比银子没有吩咐,严监生眼睛睁得提溜圆,狠狠地摇了几下头;奶妈走过来,问是不是有两位舅爷没有来,严监生闭上眼睛摇了几下头;最后赵氏走过来问他是不是灯盏里面点着2茎灯草,唯恐费油,严监生点了点头,然后就走了。
师:大致情节对不对的。课外再去练,这个对我们五年级来说很重要,再去练。
(2)方法二:还原“说书”场景
师:古代的说书人是很喜欢说《儒林外史》的,更喜欢说《临死前的严监生》,而且蒋老师明确地告诉你,古代的说书人当说到这个情节之际,有1个地方都会停下来,停下来的地方都会说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们认为,那些说书人会在哪1个地方停下来?
生:我觉得会在两位舅爷之后停下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是最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因为前面3个人怎么猜都猜不对,所以把那些听的人都很想知道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师:听的人很想知道啊,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停下来,就是留了1个?
生齐:悬念
(师板书:悬念)
师:那些从来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个地方停下来,第二次想不想去听啊?想去听的当然得买票。
生:吊人的胃口。
师:说的好,有悬念,悬念的作用就是吊人的胃口。那我就吊一吊大家的胃口,我来说一说。话说,那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指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只见那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也走上前来问:“二叔,你莫不是有两笔银子未吩咐明白?”再看那严监生时,只见他把眼睛睁得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摇。奶妈忍不住了,抱了哥子插嘴道:“想是两位舅爷未在跟前,故此纪念。”那严监生闭着眼摇头,那手指头指得更加紧了。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对严监生说:“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那么这赵氏有没有猜中这严监生的心思呢?她到底说了什么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看,想不想继续往下听呢?我做了个实验,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看过这本书的人,我问了好几个人,没有1个人能猜得到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这么难猜?
生:一定是有钱人,他不会想到严监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生:以前的灯草也是很便宜,所以那么1个大富翁肯定不会为了2茎灯草,在临死前不顾自己的姓名伸出两个手指头。
师:是啊,怎么猜得到1个大富翁临死前竟然惦念着2茎便宜的灯草。
生:他1个富有的人,都有十多万银子的人。他在临死前竟然不肯安心地去世,还一定要别人省下这么一点点油来。
师:这么1个强烈的反差,你觉得严监生是1个怎样的人?
生:太吝啬了。
生:我觉得他是1个爱财爱过生命的人。
生:前面二侄子说是2笔银子,但是他摇了摇头,所以大家猜测跟钱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师:是啊,按照常理来推测,前面的铺垫觉得跟钱没关系了,因为已经有人问过,可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结果为的还是钱。也就是说这个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生:他可能是1个很寒酸的人。因为他有钱,那么便宜的灯草,他还不肯拿出来。为他处理后事那么多钱也应该够了。
师:是啊,按照这个情节要担心2茎灯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应该是很寒酸的。所以1个强烈的反差,就像那位女同学所说的,真是太吝啬了。因为这个结局太意外了。(师板书:意外)
(3)方法三:同类材料阅读
师:有悬念,有意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是这样的1个人。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多了,很多人也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国外的作家的描写。
师:契科夫的《醋栗》里面的2个片段。我读给大家听: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端来这碟蜜是为了干什么呢?悬念出来了,而且这个答案很意外。而且这个意外的答案体现出他是1个吝啬的人。再看第二个片段:有一回我正在1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干嘛要找回他的腿呢,悬念产生了,答案是很意外的,而这个意外的答案就告诉我们他是1个吝啬鬼。考虑一分钟,请大家猜测。
(生思考)
师:好,我请同学来猜一猜。第1个,端来一碟蜜是为了为什么呢?
生:在临死前尝一尝蜜的味道是怎么样的。他守财得连蜜都没有尝过。
师:比较常规,虽然合情合理。
生:把蜜卖掉,再赚一点钱。
师:第二个,已经伤成这个样子了,还要找回她的腿,为什么?
生:腿里面有个袋子,可能里面还有很多钱。
生:他是个吝啬鬼的话,可能装在袋子里的钱并不多,他也想拿过来。
生:我估计他惦记着可能是腿上的鞋子或者裤子。
生:他是个马贩子,他摔断腿,把腿当马腿卖了。
师:有些艺术不能模仿,是来欣赏的。因为有些东西是学也学不会的。我们来欣赏契科夫的这2个情节的设置,看看他怎么留悬念,怎么给我们个意外的结局。(师出示完整片段)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一股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再看第二个:他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哪位同学也猜对了,给她点掌声。
(生鼓掌)
师:你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和这2个片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跟我读: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但是,这是表现吝啬鬼的1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细节,就像凤辣子里面的语音、动作、神态。下面请大家欣赏另外一段描写吝啬鬼的,他是用语言来描写的。
师读: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是不是吝啬鬼?这段话不是白听的。请大家拿起笔,当这个情节发生到这里之际,我相信严监生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请你将心比心,把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你甚至可以像这位作家一样,稍微夸张一点。联系上下文,以严监生的口气、心理活动来写。
(生写,师巡回。)
师:我们来欣赏几位,严监生在这样的关节点,心里会想什么?
生1:完了,完蛋了。我的钱啊,我的钱。我的一文钱啊,还可以买个包子呢。你们的家人干什么吃的。还不是我供你们吃穿啊!你们帮我拿走那根灯芯啊!一群败家子,没用,太没用了。我对你们无话可说了。一群笨蛋,这点思维都没有啊。我养你们干嘛的啊?我死了,哇太好了。可以摆脱你们这群笨蛋了。太好了啊!
师:有点夸张,言语中反复出现那群败家子。
生2:你们怎么那么笨啊!什么人啊,钱啊,我也管不了了。竟然点了2茎灯草,你们还想不想活了。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了你们的。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这可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们这群败家子,赶快把那灯草挑一根下来,我还有一口气,就是一块石头也不允许你们搬走。
师: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啊,我最喜欢这句话。
生3:每个人都不明白我的意思,一问三不知。求求你们,来个聪明点的,各个都不中用。这2个都白活了,你们都不知道,这个灯芯啊。要是再不弄,挑掉一根灯草,我真想把你们打死。你们各个都不聪明,我干嘛要在这里跟你们废话,大不了我直接上吊了。就算我上吊也要把灯草吹灭。
生4:我就要走了,留2茎灯草做什么[]。我的钱都是一分分赚来的。灯草就是钱,我的一生的陪伴。啊,费了油,那都是我的辛苦钱啊。你们谁赶快去挑掉一茎,枉费你们都日日夜夜在我身边,却不知我心里想着什么。
师:枉费你们日日夜夜陪在我身边,却不知道我心里是想法啊。
生5:又费了油,又费了油,我又多了一笔开销。我都要死了,都还在花钱。啊,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啊,你就要离我而去了。我宝贵的钱啊,我重要的钱,比我的生命还珍贵的钱,要是没有人猜中我的心思我就死不瞑目,你们怎么都这么笨呢。看,又掉了一滴油,我的财富又少了一笔。这都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啊。
师:同学们,以你们这个年纪写成这样很不简单了。如果我来写,我可能不这么写。但是你们已经写得很好了。从这个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严监生是1个吝啬鬼。但是我们这么多精彩的心理描写是不是要把他加进去呢?
生:不要加进去,因为如果加进去,我们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没有悬念了。
师:悬念还是有,但只不过情节已经读出他的心理了。所以这篇小说胜在情节。最后跟我读这三个词,我们下课。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下课。
篇6:名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临死前的严监生》,那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吝啬之极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把人物卑微的个性活脱脱地展现出来,这也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
一个名字,一个场景,一个动作,让我们印象深刻。
若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该从教材的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上出发。今天的这两堂课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心想——严监生,体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能学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两堂课都抓住了一个典型的动作“伸着两个指头”而展开。
贾老师的课上——
贾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环节:让学生默读思考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在思考之后上台板书,得出了他们思考后原滋原味的见解。“铁公鸡一毛不拔”“爱钱如命”“省钱”“鸡肠小肚”……这是学生思考之后初步的自我感知。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当学生的理解较为宽泛时,贾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比较。在这里贾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严监生如果喊的话,也许会喊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也就自然进入到了严监生的心里从而揣摩出来的:“快把一茎灯草挑掉!”“那一茎灯草费钱!”“你们怎么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学生话语里的表达透露出严监生的焦躁不安、心急、心疼、无奈……从而凸现出严监生命若游丝却仍不忘两茎灯草的吝啬形象。而贾老师的接连追问:“如果赵氏也没有猜对,严监生会是什么样子?”“当他撑不住,严监生又会是什么样子?”又进一步明确了严监生的吝啬,同时,也总结出一个令我们意外的举动:严监生关心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更不是两位舅爷,而是值不了多少钱的两茎灯草。此时,学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而通过第五回节选材料的补充,让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课初的观点,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地跃然纸上,节约与吝啬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理解于心。其实,此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引导将这些细节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限制这些细节的意义。
罗老师的课上——
罗老师抓住细节是在让学生读着读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摇头”的三个句子。进而进行三个原句和三个简单句的对比,来探讨作者是如何把严监生丰富地心路历程写出来的。接着,通过这三句动作句子的理解,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得出:这三次摇头,其实也写出了严监生走向绝望的过程。师随后小结出:三次摇头实则不简单,乃是千言万语的表现。罗老师在此次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将动作细节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完美人物形象。在课初,设计了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知道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又在课尾设计读《儒林外史》五六回,做到了首尾呼应不说,同时也再次让学生对严监生这一人物作一次深刻的总结,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对严监生的认识也到达了极点:下次再生活中碰到吝啬的人,都会想到一个人——严建生;一个动作——伸着两个指头。
听完两堂课,严监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巍然不倒”的两个指头已成功地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包括我这个学生在内。难怪著名作者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严监生的动作正透露着他卑微的心灵,活脱脱的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人物的特有标志。
当然,在原著中,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性格还要丰富得多。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罗老师在课尾补充《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建议学生去找来读读,做到“常读常新”,也是高明之举。
篇7: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激发同学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知道严监生
1、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迅速抢答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2、这些人物大家一猜即中,说明这些人物描写得极其成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叫严监生。
3、板书课题,强调“监”的读音及写法,与“临”的区别。介绍“监生”的意思。
4、了解人物背景,初知严监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5、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走近严监生
1、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临死前的严监生怎么个不可思议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形象,走进严监生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范读,生思考。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
2、品读猜测。
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 画出大家怎么猜的,严监生又如何反应呢?
A、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同学想象汇报。)
B、选择一处,想象写话。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
同学展开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C、自由读,感受严监生的着急、生气、绝望。
D、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同学们,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根据课文板书: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五、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名著《儒林外史》。
篇8: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小黑板、挂图等。
2、学生:
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严监(jiàn) 诸亲六眷(juàn) 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
(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与二侄子的交流越发指得紧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与奶妈的交流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头与赵氏的交流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篇9: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激发同学阅读中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知道严监生
1、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迅速抢答是中的哪个人物。
2、这些人物大家一猜即中,说明这些人物描写得极其成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叫严监生。
3、板书课题,强调“监”的读音及写法,与“临”的区别。介绍“监生”的意思。
4、了解人物背景,初知严监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5、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走近严监生
1、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临死前的严监生怎么个不可思议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形象,走进严监生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范读,生思考。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
2、品读猜测。
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 画出大家怎么猜的,严监生又如何反应呢?
A、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同学想象汇报。)
B、选择一处,想象写话。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心想:
同学展开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C、自由读,感受严监生的着急、生气、绝望。
D、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同学们,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根据课文板书: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
五、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神态动作
亲人 摇了摇 吝啬鬼
抓关键词 银子 狠狠摇 守财奴
舅爷 闭眼摇
篇10: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内容。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感悟人物形象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1、了解监生、《儒林外史》。
2、了解严监生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感知全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回读几遍。
2、理解白话文和现在汉语不同的用法。
3、找准关键人物,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三)细读课文,走进内心,感受吝啬
1、师读文段。
(1) 体会病重。
(2) 感悟吝啬
(3) 指导朗读。
2、角色带入,人物评价:
(1) 此时此刻严监生的心情是怎样的?
(2) 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学生角色带入,探究交流。
(3) 融入这份感受,读读这句话。
(四)、总结写法
短短三百多个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这源于作家成功的描写。像这样在写文章时,抓住一个动作、神态这样细致的描写,我们就称它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还包括我们在写人时不要把所有动作都一一写全,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读者的内心。
(五)、激发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1孩子们,这堂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尾声。最后我们来一个猜一猜游戏。
严监生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大价钱为她治病吗?大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大办丧事吗?他的哥哥犯了事,逃了,知县到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①学生猜测
②引用《儒林外史》文本
③学生再次评价严监生
④师明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2、布置作业,激发读书兴趣。
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在细节描写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书中讽刺了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也讽刺了在考场上替人考试,善于吹牛的匡秀才;还讽刺了眼睁睁看着女儿饿死,还连声叫好的王玉辉,走进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精彩不断。
篇11:小学五年级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一、基础性评价
1.参与性
①参与时间:在整个课堂上老师的参与时间不超过百分之六十,学生参与时间不少于百分之四十,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整堂课总的来说甘老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氛围都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
②参与人数:甘老师不仅是一位教学者更是一位好的引导者。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率广,学生游离率低,在这样有趣而又充满知识的课堂里,谁还能游离呢?
③学习方式:通过请学生发言,老师耐心注意倾听并作出响应,并且运用多媒体更多种呈现方式,使课堂不单调不乏味。
④组织形式:更多地运用个人提问等方式。
2.有效性
①学生对知识能够掌握和运用,且能拓展到课外。
②完成学习事项。
③甘老师有步骤并清晰地引导学生学习,步骤紧凑。
3.公平性
真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发言权,大家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如请学生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经典型评价
1.知识性
①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都很明确,甚至很详细清晰。
②练习的设计很有梯度
③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好了人力资源,对学生观察细致了解。
④运用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让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促使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都能落实好了。
2.个性
①甘老师首先在对素材了解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自己有详细补充了教学目标,这里也体现出甘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很严谨的。
②学生个性充分得到表现、张扬,如:读书的时候学生利用好自己特有的朗读技巧或者音质,读出了当时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这也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在学生的各种反应的基础上,甘老师也能照顾到。
3.创造性
①课堂上学生想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很多,他们思维能力也很好,创造欲望被甘老师激发出来了,这就是教与学之间处理的很好的方面。
②在对课文理解上,课文没有写到的内容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说出来,如课文中三个人的心理活动。
4.互动性
①师生的互动处理得相当合理且都能让双方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了。
②在这堂课上,主要是师生合作。
5.主动性
很明显这堂课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导者,首先是在课文理解的环节,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课文的意思,而是通过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还有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关键句和关键词的理解,甘老师也是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去理解的。
6.能动性
在能动行这方面,甘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学生在她的带动下能动都能融入到课堂去,而同学们的能动性也能够发挥出来。
篇12: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
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增加课堂的语文味。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让学生感悟,用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就叫讽刺。
在本堂课中我努力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时,主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通过做批注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课后想一想,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能更好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来教学,当孩子们在总结严监生形象时说到严监生节俭、节约和守财奴时,应该让孩子们分别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让孩子们评价严监生时才能更好的感悟守财奴形象。
篇13: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篇14: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精彩的片段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生动的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浪费了油伸着两个手指不得断气,知道小老婆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垂下手指断气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形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3、初步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是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主要采用了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一、成功之处
1、七要素轮换使用,攀升强化次数。
这篇文章很多用字用词与现在有区别。要想理解文章就必须先攻破词句这关。于是在备课时,从意思、用法、说法三方面分类整理出孩子们需要掌握的词语和难度的句子,呈现在学习卡一中。教学时,通过同桌互读互听,在检测预习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时我分了两个板块。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这部分内容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富甲一方却已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却还在关注着那丁点灯油,这前后的巨大反差为学生理解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做好铺垫。教学时,先看插图,通过观察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接着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病重的重点语句,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并批注感受。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这是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感受。再让同桌合作填写表格,理清思路。接着小组合作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完善表格。在教师补讲时,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学习细节描写,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七要素轮换使用,使关键知识强化次数不断攀升。
2、交出主动权。教学中,我大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同桌互相检测预习成果;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同桌二人交流,最后小组整合学习成果,并汇报,这一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做了最后的补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走出位置,了解其他小组学习情况,然后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小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3、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对严监生病重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在理解人物特点环节,拿出灯草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深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4、学习方式训练到位。教学时,多次运用约定进行动静的转换。其中,完成单元组合作学习的约定是根据《儒林外史》序言中的两句话制定的: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关注、角色分工明确、讨论时不影响别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能做到面向大多数同学。
二、不足之处
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MS―EEPO教学改革的指引下,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15: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课题组给我分配的任务是上一节“传统文学与习作教学整合”的课,翻翻我的语文课本,与传统文学有关的内容可不少,除古诗词以外,还有《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些课文都出自于我国的经典名著,且篇幅都很长,如何把这些课文与习作教学整合?我还真是有点束手无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上《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因为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一茎微不足道的灯草对他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却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解读教材、查找资料,最后理清了教学思路。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再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初读课文,关注语言表达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等等。通过句子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那”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接下来是通过观察插图和文本的结合了解病重和诸亲六眷对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种种猜测及他的反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严监生“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从失望到急切到生气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他真是有口不能言啊!这样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激发想象,补白语言交流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四、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上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课进入尾声,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了。这么一个吝啬鬼、一个守财奴,“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
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走进一个内心复杂的可怜吝啬鬼,还能看到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鲜明形象。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的图片,简述他们的不可思议之处,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
总之,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有人说,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师丰富的底蕴,精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此看来,为了成就明天的精彩,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啊!
篇16: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眼部、手部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
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内容。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关注语言,关注表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 “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
其次,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体会“严监生病重”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这种写法。另外,让学生感悟,用这种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这种写法就叫讽刺。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如焚。“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注重学法指导
叶老认为学习要高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多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揭题时一个学生知道严监生的监字读第四声,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教师能及时表扬他,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说说“严监生临死前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的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也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不足之处:
第一,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
第二,时间的分配上,前松后紧。
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师的导语中,教师的评价语中,教师的小结语中。
篇17: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18: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眼部、手部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除了细节描写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我是分两个板块进行教学的,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体会:第一方面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医生”、“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第二方面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这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内容。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关注语言,关注表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
其次,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比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讽刺写法”等。在第一版块,体会“严监生病重”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感悟“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在体会“严监生吝啬”这一版块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这种写法。另外,让学生感悟,用这种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这种写法就叫讽刺。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注重学法指导
叶老认为学习要高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多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揭题时一个学生知道严监生的监字读第四声,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教师能及时表扬他,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说说“严监生临死前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的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也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师的导语中,教师的评价语中,教师的小结语中。
★ 教学实录
★ 挑山工教学实录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
★ 珍珠鸟教学实录
★ 观潮教学实录
★ 《牧童》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精选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