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时间:2025-03-07 03:38:51 作者:shidaixiaox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hidaixiaox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提起啄木鸟,人人都熟悉。因为它是著名的树医生。树木见了它都欢迎。它的身上有三件法宝:

一是“凿子嘴”。它的舌头带钩,能把舌头插入树皮,钩出害虫。

二是“隔木耳”。藏在木质里的害虫有一丝声音,也逃脱不了它的耳朵。它会闻声啄树皮,捉拿潜敌,而且百发百中。

三是“铁钩爪”。另看它腿短,却十分有力,一上树就能把树干抓得牢牢的。

凭着这三件宝,啄木鸟如猛虎添翼,每日吃虫只1900左右。它救活了多少病树啊,真是了不起的鸟。

每当夜幕降临,鸟儿们都沉浸在梦乡的时候,田鼠偷偷地出动了,善于夜战的勇士——猫头鹰也早已等在树枝上啦。

你看它,两道日光雪亮雪亮,穿透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两条小裂缝似的耳朵,像灵敏的雷达捕捉着四面八方的声音;两只柔软的.翅膀上,像装有无声收发报机,发现了捕捉目标,就毫无声响地迅速扑上去;两只钢针般的利爪,直插田鼠的脊梁骨,然后囫囵咽下。它即使吃得饱饱的,也绝不休战,仍然见一只杀一只。它一年能捕鼠一千四百多只呢,是当之无愧的捕鼠冠军。

1.“凭着这三件宝,啄木鸟如猛虎添翼,每日吃虫只1900左右。”这句话用虎比喻___________。

2.“它会闻声啄树皮,捉拿潜敌,而且百发百中。”这句话中的“潜敌”是指_________,“闻声”的“闻”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__。

3.说啄木鸟是“了不起的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害大将军”在本文中指的是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被称为“树医生”,_______被称为“善于夜战的勇士”。

参考答案:

1. 啄木鸟

2. 害虫听

3. 它善于捉害虫,救活了很多病树

4. 啄木鸟猫头鹰啄木鸟 猫头鹰

篇2:鲁国之法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鲁国之法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答案

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 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3分)

篇3:《大师什么是大》 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大师什么是大》 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大师什么是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格。

②陈寅格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格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格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格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格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格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选自《学习博览》)

12.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2分)

13.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14.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梁启超所言小的含义:

韦伯所表述大的含义:

15.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6.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

12.(2分)把学术看得运大于自身(1分),对真理诚挚而永不妥协的探索(1分)。(答更需要宽阔的胸襟、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的恩怨情仇的境界。得1分;答整个第⑦段不得分)

13(2分)梁启超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不肯同流合污,丧掉人格

(1分,意思对即可)陈寅恪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耻事二姓(1分,意思对即可)。

14.(2分)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把学术看的远大于自身(1分)。(仅答胸襟、学术不得分)

15.(2分)布能,因为该句体现了议论文论证语言严密性的特点(1分),作者意在强调:真理,不能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证明(1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是,梁启超著作等身,说明他又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1分);在对待陈寅恪对自己尖酸刻薄的批评上(或在对待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1分)。(意思对即可,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有材料、有观点方可得分)

篇4:谈吃苦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谈吃苦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1) 吃苦,是一种资本。

(2) 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被击倒的拳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角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 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那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 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勒进隆起的胸肌 ......

(3) 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4) 没有经历挨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种者的可敬, 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可悲和可怕。 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都是多余的东西。

(5) 你没有受过寒流的抽打,你的血液里,你的骨髓中就不能孕育出抗争的细胞。你必然十分脆弱,容易发抖,容易胆寒, 周身缺少足够的热流和火焰,靠什么温暖爱人冻僵的脸庞和手指?

(6) 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凉语,看不到冷脸,过多的奉承让你长出发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有一天, 你背靠的大树倒下,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 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7) 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这个道理,近期报上刊载的两篇文章可以佐证。

(8)<< 中国青年报 >>驻宁记者在盛夏满含深情地写下一篇报道: << “火炉南京”:栖身墙下啥滋味 >>, 文中描述了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在蚊虫的叮咬和暑热的炽烤中,夜宿墙下、桥下、树下的艰辛,而农民却说:“日子过得比家好。”

(9)<< 新民晚报 >>报道,上海一个年仅 18 岁的`姑娘陈琳琳,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然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 7 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 一直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 这般脆弱。

(10) 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面前, 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保存父辈创业的秉性, 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11)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过于娇嫩了。我们怕风怕雨, 怕冷怕热,怕打怕骂,怕受刺激 ...... 真可怜啊!

(12) 我曾在下班路上看到,有个弹棉花的乡下人家, 一个瘦弱的婴儿在母亲背上睡了,两根布带拴住他的身体, 他的小头额像被吹倒的麦穗儿在母亲背上晃呀晃呀,我真替他捏把汗。 可没几天竟见他下地跑呀跑呀,一双眼睛很亮很亮,证明他有极强的生命力。

(13) 吃苦,会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

(14) 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 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以后你就会知道这种养分的价值无穷。

1 、本文 (2)----(6) 段作为“吃苦”的例证主要有哪些?每条概括不超过四个字。

(1) 拳击手被击倒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2 、第 (8) 段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9) 段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 (10) 段中加点词语“这种病变”指什么? ( 用原文回答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试简要说明运用对比的段落及内容。

例(1)第4段饥饿的人与打着饱嗝的人对比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4段中加点的词语“成长的季节”应作何理解? “养分”一词与前面哪一个词相呼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_____ 和 ___________ 。

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依次是: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2)纤夫拉纤(3)挨饿 受冻(4)寄人篱下2、苦, 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3、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4、(2)第8段农民不怕苦和第9段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经不起挫折对比 (3)第10段日本人让子女学会吃苦和第11段我国青少年过于娇嫩作对比 (4)第12段乡下人的生存环境恶劣和生命力级强对比 5、青少年时期(或人的成长的阶段) 资本 6、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7、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1)吃苦是一种资本 (2)

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磨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3)吃苦,会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

篇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兵革之利(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

(3)委而去之 ( )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题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2分)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答案

【小题1】(1)凭借(2)却、可是 (3)放弃(4)这

【小题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小题3】D

【小题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题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 家和万事兴。(3)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4)众人拾柴火焰高 。(5) 团结就是力量 。 (6) 人心齐,泰山移。

篇6:《旧唐书·列传》节选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训练题含答案

《旧唐书·列传》节选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训练题含答案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①,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②明经③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 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注】①铜鞮tóng dī:春秋晋邑名。 ②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③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近又徙家 (2)明经累举

(3)逆用三年员阙 (4)遂越次请往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13.翻译句子。(6分)

(1)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14.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李尚隐的什么品格?(3分)

答案(1)搬迁 (2)屡次、多次 (3)同“缺”,缺员 (4)于是,就(4分)

12.答案 C(3分)

13.(6分)答案 (1)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不还给他们清白呢!”

(2)那些像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求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停止他们追求利禄之心。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14.答案 李尚隐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为良臣洗雪冤屈。表现了李尚隐为国聚材、不畏权贵、直言进谏、爱憎分明、关爱百姓的性格特征。(3分)

篇7:美丽的大兴安岭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美丽的大兴安岭现代文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长约1700公里,最高海拔约2000米。林区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年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木材生产基地之首。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许多树木不宜在这里生存,所以树种比较单纯。但这里夏季多雨,日照时间长。在大兴安岭的峰(蛮 峦)沟壑(hè)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松构成的林海。在茫茫林海中还生长着针叶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杨、水曲柳、红柳等树木。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www.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于建筑、桥(梁 粱)、矿山、铁路等建设上。它的树皮还可以提取烤胶。

在林区众多的植物中,杜香、蔷薇、榛子、山丁都是人造板的好原料。黄芪、柴胡、沙参都是极好的药(才 材)。各种野花遍布山岭。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 大型的珍贵动物有 黑熊 棕熊 驼鹿 梅花鹿 珍贵的毛皮动物有水獭(tǎ) 紫貂 雪兔 鸟类有一百多种 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

大兴安岭地下的矿藏也相当丰富。已探明的有:黄金、铅、锌、铍等。

茫茫大兴安岭,满山遍野都是宝。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多么令人向往和自(豪 毫)啊!

1、给短文的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2、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字。(2分)

3、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有哪些树木?(2分)

4、短文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哪几类动物?(3分)

5、填空。短文通过介绍大兴安岭的植物、( )和( ) ,说明大兴安岭( ),表达了作者( ) 。(2分)

参考答案:

1 。 : 、、、, : 、、, , 。

2(略)

3 落叶松、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水曲柳、红柳。

4 大型的珍贵动物、珍贵的毛皮动物、鸟类。

5 动物、矿藏,富饶美丽,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和向往之情。

篇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 / 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 / 愿为市鞍马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 / 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不知而不愠

D.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4.(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篇9:《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危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8.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楞,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 在孔子眼中,“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李零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10.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依据有哪些?(3分)

11.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3分)

参考答案:

8.选B。根据第五段段意,“愚不可及”的古义和今义大不相同。

9.选B。A项由第二段可知,引发两种立场之争的是《丧家狗》这本书。B项根据文章第二段,把孔子符号化的结果是肢解孔子及《论语》,这个肢解的过程自然是符号化的孔子;C项偷换概念,解构孔子为“丧家狗”的是李零,评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的也是李零;D项孔子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李零的“杰作”。根据第六段信息可知作者观点----孔子“圣贤先师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绝非“公共知识分子”。

10.(1)孔子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但他不是圣,只是人,且出身卑微。

(2)孔子四处游说,唇焦舌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3)孔子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的百姓。如他那般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11.孔子不是符号,也不是“丧家狗”,而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内核。肢解孔子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篇10:《许孚远传》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题含答案

《许孚远传》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题含答案

许孚远传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学同郡唐枢。嘉靖四十一年成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就改吏部。已,调北部。尚书杨博恶孚远讲学,会大计京朝官,黜浙人几半,博乡山西无一焉。孚远有后言,博不悦,孚远遂移疾去。隆庆初,高拱荐起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招大盗李茂、许俊美,擒倭党七十余辈以降,录功,赉银币。旋移福建。

神宗立,拱罢政,张居正议逐拱党,复大计京官。王篆为考功,诬孚远党拱,谪两淮盐运司判官。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府,暇辄集诸生讲学,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寻以给事中邹元标荐,擢陕西提学副使,敬礼贡士王之士,移书当路,并元卿、元锡荐之。后三人并得征,由孚远倡也。迁应天府丞,坐为李材讼冤,贬二秩,由广东佥事再迁右通政。

二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陷朝鲜,议封贡,孚远请敕谕日本,擒斩平秀吉,不从。吕宋国酋子讼商人袭杀其父,孚远以闻,诏戮罪人,厚犒其使。福州饥,民掠官府,孚远擒倡首者,乱稍定,而给事中耿随龙、御史甘士价等劾孚远宜斥,帝不问。所部多僧田,孚远入其六于官。又募民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因请推行于南日、彭湖及浙中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岛,皆报可。居三年,入为南京大理卿,就迁兵部右侍郎,改左,调北部。甫半道,被论。乞休,疏屡上,乃许。又数年,卒于家,赠南京工部尚书,后谥恭简。

孚远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知建昌,与郡人罗汝芳讲学不合。及官南京,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郎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并主讲席。汝登以无善无恶为宗,孚远作《九谛》以难之,言:“文成宗旨,原与圣门不异,以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立论至为明析。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盖指其未发时,廓然寂然者而言之,止形容得一静字,合下三语,始为无病。今以心意知物,俱无善恶可言者,非文成之正传也。”彼此论益龃龆。而孚远抚福建,与巡按御史陈子贞不相得,子贞督学南畿,遂密讽同列拾遗劾之。从孚远游者,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皆为名儒。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功,赉银币 赉:赏赐

B.王篆为考功,诬孚远党拱 党:结党,拉帮派

C.迁应天府丞,坐为李材讼冤 坐:因……获罪

D.所部多僧田,孚远入其六于官 部:手下部众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B.乞休,疏屡上,乃许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汝登以无善无恶为宗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盖指其未发时 其孰能讥之乎

10.把第1卷文言文语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以给事中邹元标荐,擢陕西提学副使,敬礼贡士王之士。(4分)

(2)吕宋国酋子讼商人袭杀其父,孚远以闻,诏戮罪人,厚犒其使。(4分)

11.第1卷文言文语段中许孚远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业于同乡唐枢。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随即改为吏部主事。其后,调北京吏部主事。吏部尚书杨博讨厌孚远讲学,乘考核京师朝官之时,将浙江的官员罢除了几乎一半,而杨博的家乡山西无一人罢黜。孚远在背后议论此事,杨博不高兴,孚远便称病离去。隆庆初年,内阁首辅高拱举荐起用孚远为考功主事,出任广东佥事。他在广东招安了大盗李茂、许俊美等,并由他们擒拿倭寇七十余人,因功受赏,不久调至福建。

神宗即位,高拱罢职,张居正任首辅,计划驱逐高拱的党羽,因而再度考核京官。王篆为考功,诬陷孚远与高拱同党,贬为两淮盐运司判官。后历任兵部郎中、建昌知府。在建昌,闲暇时,招集诸生讲学,与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不久,由于给事中邹元标的举荐,提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对贡士王之士以最恭敬礼节接待,并致书当政者,荐举之士、元卿、元锡。后来,这三人为朝廷征用,是由于孚远的举荐。孚远调任应天府丞,因李材的诉冤案而获罪,降官阶二级,由广东佥事再调任右通政。

万历二十年(1592),升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日本军队攻陷朝鲜,朝廷商议对日封贡事,孚远奏请谕令日本国王擒斩平秀吉,这个意见未被采纳。吕宋国酋长之子指控中国商人杀其父亲,孚远报告了朝廷,皇帝诏令斩杀凶手,厚赏来使。福州发生饥荒,百姓劫掠官府,孚远擒斩首领,平定祸乱。给事中耿随龙、御史甘士价等弹劾孚远,皇帝并不问罪。福建寺庙田地甚多,孚远将其十分之六没收入官有。又募民开垦海地八万三千亩,筑城建营房,屯兵防守,并请将此法推行到南日、澎湖及浙中之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岛,均得到朝廷的批准。在福建三年,后调任南京大理寺卿,随即升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又调任北京兵部左侍郎。行至中途被弹劾。他多次上书请求辞职返乡,最后才允准。在家数年而逝,赠南京工部尚书,后谥恭简。

孚远深信良知之说,而厌恶把良知之学引入佛学。任建昌知府时,与该府人罗汝芳所讲之学不合。在南京做官时,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郎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一同主持讲座。汝登以性无善无恶为基本思想,孚远做《九谛》来进行辩驳,文中说:“文成公的宗旨原与圣人之徒无异,认为性无有不善,故知无有不良,良知即存在于未表现出来之前,其主论至为明白清楚。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是指良知未显现出来时寂静存在而言,止表明为一“静”字,与下面三句话连读才没有问题。如今说以心意知物,皆无善恶可言,这不是对文成学术思想的真正继承。”彼此争辩,意见更加不合。孚远在巡抚福建时,又与巡按御史陈子贞的意见不合,子贞督学南京时,暗示同僚收集材料弹劾孚远。随从孚远求学者有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皆为当时名儒。

《爱莲说》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语文训练(含答案)

《粉丝是一种公害》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快乐如四季花开》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最灿烂的世界》阅读训练提高题含答案

《西北风呼啸着 残雪在马路上翻卷》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国语·鲁语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年级趣味数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万事翻覆如浮云》练习题含答案

松堂游记阅读题含答案

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除害大将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