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

时间:2025-03-22 03:36:22 作者:coolwin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oolwin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

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

[摘要]礼仪有两层含义:外在的穿着和行为以及其内涵。二者缺一不可。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受到礼仪影响。婚礼是人们自觉参加的重大场合,故需完美礼仪。中国传统婚礼喜庆,法国传统婚礼神圣。以此为基调,我们将会看到两国的方土异同。

[关键词]礼仪;中国传统婚礼礼仪;法国传统婚礼礼仪;对比

自人类文明开化以来,礼仪就受到各国重视。随着历史的推进,各国礼仪在上层阶级的影响下曾百花齐放,各放异彩,并成为各国社会文化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发展到今天虽有摈弃和遗失,但精髓和实质性的内容都被保留了下来。它们是各个国家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符号。正如索绪尔所说,符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指。即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或者行为;二是所指。即这些物质和行为所传达的各项意义。礼仪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体,其外化的行为或装饰都向我们暗示了某种含义,因此通过这一个个符号,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国精神的底蕴和精华。

狭义来讲,礼仪表现为行为方式,但从广义来看,它的表现还应包括衣着装饰。当人们出席比较重要的场合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亦要选取符合场合的衣饰。作为某一场合的举办者,也应该在场地的装饰上选择符合情景的物品。所以,良好的礼仪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曾经的中国皇室和法国贵族都是极重礼仪的群体,且各成体制。在中国漫漫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自古就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先礼后兵”等说法。《苟子?大略》说:“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婚礼作为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其礼仪更早已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这些礼仪符号,可以使我们对两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有更深入地了解。

一、婚礼程序之异

(一)婚礼前提上的差别

1.中国传统婚礼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后的产物,否则会被世俗所不容。

首先,在古代中国,婚礼必然是在父母的主持下缔结的。成婚之前,男女双方对对方的容貌性情一无所知,只有听凭父母的安排。今天,婚姻尽管不再具有强制性,但还是会受传统思想影响,仍有很多相爱的人因为家人的反对而选择分手。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浸淫于“门当户对”这一传统观念中。这是因为传统小农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的“先天不足”导致国人更注重家族、群体的力量。婚姻作为结合两个家族力量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自然逃不出门第观念的桎V。即使到了今天,这仍是很多人的择偶标准: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包括物质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观念,教育背景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都要相匹配;在家庭人文环境中所形成的双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和处事方式、原则,甚至学历水平都要相当。这种门第观念虽在维护家庭和谐方面有其积极意义,却也棒打了很多鸳鸯。

此外,古时合乎礼仪法制的婚姻的缔结必然有“媒人”的中介作用。早在先秦,“官媒”和“私媒”之分就已经出现。至唐,“媒人”的职业内容被写入法律。之后历代对这一职业都有补充或者修改,其重要性随着儒家思想的日益根深蒂固而愈来愈大。虽然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和民主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到今天已经不再至关重要,但其形式仍然被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在平遥,人们就算是通过自由恋爱结合,在举行婚礼时仍须安排一位名义上的媒人。 2.法国传统婚礼前提――自由恋爱 在法国,人们崇尚彻头彻尾地自由恋爱。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感情,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与对方的职业、家世都没有关系,任何外界因素都不会影响两个相爱的人。而且绝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干涉子女的恋爱婚姻问题。婚姻被看做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是任何他人都不能剥夺的权利。但这样开放的婚姻观必须有一个前提:信仰。这里的信仰既包括宗教信仰,也包括对生活的信仰。两个不同信仰的年轻人一般很难走到一起。

(二)婚礼过程的差别

1.中国传统婚礼过程――六礼婚礼

首先,何为六礼?它是指传统婚礼过程中的六步礼仪,依次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步构成完整的婚礼仪式,逐一进行。最早于春秋时期,纳征就已经出现。最晚到汉代,“六礼”的说法已经被明确提出,成为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缔结婚姻的固定模式。①纳彩是指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求婚且女方家族接受了其求婚之礼,表示同意其求婚意愿。②问名。媒人将女家纳彩的消息告知男家之后,男家要尽快委托其去女家问清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合八字,卜吉凶。宋之后渐与纳彩合二为一。③纳吉是指男家占卜若得到婚姻吉兆,便让媒人告知女家。明清两朝渐废止。④纳征。即男家向女家下彩礼。此后两家婚姻即成,不可悔改。否则便有违法制。⑤请期。男家选定好婚礼日期后,让媒人与女家商议。女方同意后喜日最终确定。⑥亲迎。喜日当天,新郎要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因为在古人看来,阳下阴,男先女,新郎亲迎新妇表男女相亲相爱之意。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简化了六礼。尽管这样,合八字、下财礼、请人选定一个在风水上对于新婚夫妇及其家族大有裨益的婚期仍是中国传统婚礼必不可少的过程。新婚当日新郎亦须前往新娘家迎娶妻子。

2.法国传统婚礼过程――教堂婚礼

相较于中国,法国传统婚礼少了很多“繁文缛节”。出于对天主教教义的尊崇,法国人希望在上帝的见证及祝福中完成自己的婚礼,教堂曾是他们最理想的、唯一的举行婚礼的地点。发展到现在,法国夫妻一般会有两种形式的婚礼:世俗婚礼和宗教婚礼。他们首先会在市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在见证人的祝福中完成世俗婚礼。之后再去教堂进行宗教婚礼,虔诚地在上帝的使者――神父面前承诺彼此愿意成为对方的人生伴侣。但因为年轻人中的教徒越来越少,对于很多人来说后者的宗教含义已经很微弱而只是保留了形式和圣洁的含义,很多人甚至不再举行婚礼,形式于他们而言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三)婚礼之后的差别

1.中国传统婚礼之后――回门

中国传统婚礼后第二天,新郎需要与新娘带着礼物回门,即回娘家。这一环节,一为新郎答谢女家;二为让新郎熟悉女家的亲人;三为新娘家人提供一个考察女婿的机会。对于女子来讲,回门也有现实意义。女子一般称之为“归宁”,意即回家向父母报安宁。这源自古代结婚双方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父母不知道女儿婚后是否会幸福。回门不仅意味着她们将要告别娘家生活,也要开始相夫教子,侍奉公婆,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回娘家。至此,婚姻就完成了它的最终意义:家族力量的结合。婚姻的缔结也由此完成。

2.法国传统婚礼之后――蜜月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他们在婚礼的第二天一般都会开始专属他们的蜜月旅行。之后,婚礼完全结束。夫妻进入正常的家庭生活。

二、婚礼装饰之异

中国的婚礼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一片喜庆的红色海洋。而法国的婚礼则用梦幻的白色给人以圣洁之感。中国传统婚礼尚“红”,配以黄色;法国婚礼尚“白”,配以绿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是吉祥幸运的颜色,黄色是财富的象征,这两种颜色都可以避邪驱病。国人在对传统婚礼设计时,竭尽所能地将其“红化”,对象不仅包括参加婚礼的主要人员,还包括婚礼现场的所有装饰物。首先,新人从内到外要穿上三层红衣,红袜。其次,家里几乎所有的物件都要贴上大红的“帧弊郑尤其是嫁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不会被忽视,就连院内的树也被重视起来,得到了红色的“胸花”。除了满目的红以外,人们也可以在新人的服饰上发现一抹“突兀”之色:衣物的脖颈之处被缝上了一枚金黄色的'“别家”,与红衣互相映衬。中国婚礼是世俗的,要喜庆,要顺当,要带来好运。此二色在婚礼中的广泛运用正是诞生于人们这种热切的愿望中。

相比之下,法国传统婚礼则少了很多此类感性的东西,显得理性许多。它以白色的婚纱和绿叶衬托下的各色手捧花宣扬着神圣、青春和勃勃生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婚礼礼仪更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定向的礼仪场合。家族观念和对群体力量的看重贯穿其中。婚姻的实现要考虑父母意见,要门当户对。除此之外,中国的传统婚礼也更具有主观的迷信色彩。婚礼上的装饰和行为很注重辟邪纳祥。法国的传统婚礼礼仪则偏向“个人性”,是个人定向的礼仪场合。处处体现着自由和个人权利。这是因为自18世纪的大革命以来,“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潮对法国民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了国民的生活信条。

三、结语

礼仪之于人,之于文明,之于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揭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不同,让浸淫于其中的人们拥有一种精神归属感。在对中法两国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迥异之处。细细思索,这种“异”如同一个个符号,给我们呈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专一的,又极重家庭、集体的力量发展和荣辱,法国传统文化则是相对开放的,民主的,重视个人的意愿和自由。但这种“差异性”不应该被看做两国交流与联系的壁垒,妨碍两国在国际化的新时代合作。而应该被视为吸引对方的文化特色,使两国文化在碰撞中得以升华。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指导下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

篇2:传统婚礼礼仪

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坐轿子,当然那是过去。现在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同意,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吉祥色、喜庆色。戴“红盖头”习俗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可以驱除一切邪气,不允许一丝一毫的邪祟作怪。

新娘出嫁将要起程时,要哭嫁。姑娘、姑爷双双要向父母作揖告别。伤感落泪反而表示喜庆。

新娘出嫁上、下轿子,讲究脚不沾地。古人传说人间有人结婚时,天狗星就要滴血,如果让新娘子的脚踩上天狗星的血,就不会生孩子了。所以上轿(车)要人抱,下轿(车)要人背,进洞房要踩着黄布,都是这个用意。

娶亲回来,新娘、新郎在进大门时,门口左右预先放着的两捆干草要点燃。干草是用红线绳捆着,草内夹放着油炸糕。点干草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因干草乃“五谷”之一的秸秆,点燃是祈祝五谷丰登;其二,干草里夹油糕,借“糕”字音寓意步步登高;其三,捆系干草的线是红色的,点燃后的火也是红的,可以辟邪。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撒帐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结婚之日,新郎、新娘束系的都是大红裤带。裤带是空心的,里边装着钱。清代时,装的钱是“字钱”,解放初期装的是硬币,现在装的是百元大钞,名为“富贵”,寓意是婚后能招财进宝,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豪人家。

篇3:传统婚礼礼仪介绍

传统婚礼礼仪介绍

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坐轿子,当然那是过去。现在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同意,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吉祥色、喜庆色。戴“红盖头”习俗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可以驱除一切邪气,不允许一丝一毫的邪祟作怪。

新娘出嫁将要起程时,要哭嫁。姑娘、姑爷双双要向父母作揖告别。伤感落泪反而表示喜庆。

新娘出嫁上、下轿子,讲究脚不沾地。古人传说人间有人结婚时,天狗星就要滴血,如果让新娘子的脚踩上天狗星的'血,就不会生孩子了。所以上轿(车)要人抱,下轿(车)要人背,进洞房要踩着黄布,都是这个用意。

娶亲回来,新娘、新郎在进大门时,门口左右预先放着的两捆干草要点燃。干草是用红线绳捆着,草内夹放着油炸糕。点干草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因干草乃“五谷”之一的秸秆,点燃是祈祝五谷丰登;其二,干草里夹油糕,借“糕”字音寓意步步登高;其三,捆系干草的线是红色的,点燃后的火也是红的,可以辟邪。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撒帐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结婚之日,新郎、新娘束系的都是大红裤带。裤带是空心的,里边装着钱。清代时,装的钱是“字钱”,解放初期装的是硬币,现在装的是百元大钞,名为“富贵”,寓意是婚后能招财进宝,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豪人家。

篇4:传统婚礼礼仪知识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是传统婚礼的经典。小市民间一般沿用的婚姻礼仪有相亲、定亲、送日子、迎娶、回门等程序。

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用于“纳吉”。

礼书是“纳征”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欲与女方结亲的男家遣媒妁提亲,送礼求婚。

问名: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及“八字”,通过占卜、算命来看男女双方是否相冲相克,问名”也称为“过小帖”或“合八字”。

纳吉: 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纳徵:纳徵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亲迎:亲迎又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婚礼禁忌

一:出嫁时间的禁忌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传统婚姻的礼仪

相亲

一般分两个程序:首先,介绍人带男方去女家,让女家看看男家,也让男女二人打个照面,或作短暂交谈。后来,让各方表态,如都同意开亲,便约定日期,由介绍人领女方及其女性亲属去看男方家庭状况,名曰“看家”。这时,女方如不同意,可小坐即去;同意了便留下就餐(这中间还有女孩给男孩煮糖心子的说法),男方家长可趁此机馈赠女方“见面钱(物)”。

定亲

相亲以后,便要议定日期举行定亲礼仪,订婚虽不是法定手续,其习俗仍普遍存在,常是男方由介绍人或由兄弟陪同,携带丰盛的礼品,送至岳丈家及岳丈的至亲,称之为“上门”。岳丈本家及至亲须轮流设宴招待,且放鞭远接远送,乡人作陪,叫男方“新姑爷”,席坐上首,留宿双日。随后,女方也携带少数礼品到男方家回拜。这样,一门亲算正式定下来。也有由介绍人带领女方(仍有女性亲属陪同)到男家“过门”的。男方盛情款待后,还要留宿(起码得留下女方两个人),翌日,则请裁缝给女方做衣(两套以上)。总之,礼仪可简可繁,并不千家一律。近年,程序日趋简化。

送日子

经男女双方及其家庭商议,选择吉日为婚期,由男方备上礼物,将结婚日期写上红纸,曰“喜帖”。由介绍人送至女方家,女方接受了喜帖和礼品,婚期便算定了。男女双方应为结婚筹备衣物、家具等。现时,还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

迎娶

迎亲之日,新郎由介绍人陪伴,携带重礼,领着抬嫁妆的人(须是偶数)至新娘家。女方设宴招待(黄铺、王河等地,嫁妆由女方家请人抬送),新郎与一陪伴者吃罢中饭即先行回家。随后,抬嫁妆的将嫁妆(城镇现用汽车装)抬到新郎家。嫁妆一般有三盆两桶(洗脸盆、洗脚盆、澡盆、子孙桶、手提桶)、木箱、橱、柜、衣被蚊帐等。现时,富有人家还有沙发、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缝纫机等。

篇5:教堂传统婚礼礼仪

西式婚礼习俗1、新娘站在新郎左边

与传统的中国婚礼不同,西式婚礼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为在古时候,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剑击退敌人。

西式婚礼习俗2、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这就如同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一样。在1850-1990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20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礼服的首选颜色,更是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

西式婚礼习俗3、新娘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据说,当年有位美丽的贵族女孩,不经意地站到了白纱窗帘后面,她的未婚夫见了惊为天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带白纱的灵感,她的举动立即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由来。

西式婚礼习俗4、喝交杯酒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新郎、新娘各执半瓢饮酒,寓意两人自此合二为一、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换成酒杯,但是不管用瓢还是用酒杯,它的寓意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象征着永结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西式婚礼习俗5、切婚礼蛋糕

依照欧洲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糕饼接吻。有一位聪明的糕饼师灵机一动,将各种糕点混在一起,再加盖一层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现代的婚礼蛋糕。切蛋糕时,新郎和新娘必须两个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块蛋糕,不能一个人切,也不要请他人代劳。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单身女孩若把蛋糕的碎屑带回家,放在枕头底下,便能在梦中看见自己未来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子。

西式婚礼习俗6、蜜月旅行

“蜜月”是新婚夫妇在婚礼后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蜜月”一词起源于欧洲,以前的婚姻都是在虏获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通常都会遭到新娘的拒绝,所以新郎会把他的新娘带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而在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所以在婚后的33天内或再到月圆时,他们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就有了“蜜月”一词,而且这种习俗也流传下来,现在所有的新婚夫妇都会在婚礼结束后一同前往某地庆祝新生活的开始。

西式婚礼习俗7、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只手指上,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国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西式婚礼习俗8、婚礼舞会

在宴会上,甜点吃完后,舞会便开始。如果招待会是在下午举行的婚礼之后,菜会晚上一点,在新婚夫妇入座前跳舞之后。在自助餐招待会上,新郎和新娘从迎宾对队列中退出,休息一会就开始跳舞。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的时候,所有人都观看并鼓掌。新娘的公公请她跳第二支舞,然后是新娘的父亲。当新郎和伴娘跳舞,引导和傧相跳舞时,客人才可以加进来。如可能,所有男性都应该积极地要求和新娘跳一支舞。当跳舞的次序变得非常复杂时,新娘和新郎跳第一支舞后,大家就可以随便跳了。乐队或DJ更换曲子,婚礼参与者加入到新郎新娘的舞蹈中。

篇6:教堂传统婚礼礼仪

婚礼很多人喜欢参加,因为感觉有一种庄严和肃穆。特别是两个人立约的时候,当对方说:“我愿意”,那个表达是很感动的,一个人他愿意承诺一生为你付出着一切。婚礼的开始通常会有一个序乐,接下来是双方的父母入座,接下来会有燃烛,然后新郎先入场,伴郎、伴娘、花童,新娘入场。然后牧师的祷告,唱诗歌,会有一些读经,一些勉励。接下来新娘和新郎的誓约,交换戒指。然后牧师祝福新人,最后结束有一个宣告,双方再向父母亲致谢,介绍新人,然后就礼成。最后会有点心,之后有喜宴。

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意义,新郎和新娘的家人,通常是男方坐在一边,女方坐在一边。其实婚礼是一个立约,就是立下婚姻盟约的典礼。古时候立约很重要,在创世记神与亚伯拉罕立约,让亚伯拉罕拿那些牛羊,切一半一半,分两边,从中间走过去,表示这是一个约。新郎新娘立约的时候分作两边的是见证人,这有点象征立约的环境,因为婚姻是神所设立的盟约。约这个字希伯来文有切割的意思,家人朋友分作两边象征新郎和新娘能够进入盟约在做的人所做的牺牲。这样子看来家属很伟大,成了新人立约的牺牲,所以不都单纯来参加婚礼,都是见证人。我们看见这个约是何等的肃静,何等的严肃,新郎和新娘在众人面前立下这个很严肃的盟约。

我们要把地毯铺在中间,红色的代表立约的血,有些是白色,白色表示是圣地,是圣洁的。就是说不单单是人在当中,神也在当中,像摩西在荆棘丛中,他来到神面前的时候,神就说你要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是圣地,婚礼是一生一世的,我们从婚礼一开始就进入长长久久的爱情。

篇7:教堂婚礼传统礼仪

1、谈话说笑

与长辈交谈要诚恳谦逊,不可高谈阔论,信口开河;与平辈讲话要热情礼貌,注意谦恭;不可无休止地纵声大笑,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对晚辈要热情友好。

2、座位安排

一般传统是新娘的父母要和祖父母、兄弟姐妹坐在左手边的第一排。其他特别的亲属也可以坐在第二排、第三排上。新郎的家人也是以同样的形式在右手边就座。宾客到达之后,伴郎会带领他们到自己的座位。和新娘的家人一样,新娘的客人也坐在左手边,新郎的客人坐在右边。一位伴郎应该用右手把女宾客请到座位上男宾客就不需要顾虑这些。如果同时到了一大批宾客就是年长者优先。

3、仪表着装

新婚喜庆,新郎新娘要格外注意仪表,可适当化妆,做好发型,保持容光焕发。新娘一般穿西装系好领带,新娘一般穿婚纱,并适当佩戴项链、耳环等金银饰物,但不可多,双免俗气。

4、坐立行走

不可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上,更不要高翘二郎腿,站立讲话时,要腰板挺直,不要全身抖动或前后左右经常挪动;行走时不要慢慢吞吞,状似散步,但也不要跑来跑去,或快步疾走,要注意走姿和节奏。

5、迎宾待客

新郎新郎应手执鲜花双双立于大门口迎接客人,不可来回游动;客人到来时应热情地表示欢迎和感谢,适时地介绍给家中的长辈或其他客人,然后依辈份按次序让座。敬烟敬茶时要用双手送上,并为吸烟的长辈或平辈客人点火。

6、相互配合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要双出出入,最好不要分开单独行动,并且在相互配合方面,应注意礼节,例如:应相互向对方介绍各自的长辈或平辈亲戚、朋友;相伴而行时,双方不要离得太远,但也不要过于亲昵;如有宾客取闹,应相互为对方解围;入座时,应让新娘先坐;送客时,应一起同客人告别等等。

篇8:传统婚礼礼仪仪式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 寓意“早立子”

传统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中式婚礼之必备道具

1、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 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5、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6、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7、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8、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9、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10、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

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湖南婚礼的传统礼仪

河南婚礼的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课件

韩国传统礼仪

吴川传统婚礼习俗

民间传统婚礼主持词

婚礼礼仪主持

婚礼督导礼仪

春节的礼仪传统

体验韩国传统婚礼文化

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法传统婚礼礼仪的对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