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夜雨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四项基本原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四项基本原则”,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四项基本原则”广西凤山县砦牙小学 刘寒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取得较高的质量,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开展数学活动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重“四项基本原则”。
【关键词】小学 数学活动 原则
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数学教学论文 )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 “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与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 6――11、12岁), 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 。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
四、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篇2: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关键字: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原则之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
关键字:小学数学 活动课 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活动课一直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但因该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所以就当前数学活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和思维想象,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但又与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其
相对的独立性。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 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 这一阶段,小学生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
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
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②实用型,③动手型,
3.数学实践。
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四、当前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为什么我们农村学生的知识范围狭窄,数学能力低下,根本及不上城市的学生,究其原因是与我们平时教学方式和他们的学习内容有密切关系。目前,我们的孩子只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仅仅是课本的知识,大部分教师也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暇顾及选取那些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她不必
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尽可能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有用”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学“不同”的数学,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掘数学发展潜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力求通过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课外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小能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生活,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二)狭小的时空阻碍着活动课开展。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碍”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之内的活动。她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地发展。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育图画中的“飞白”,其广阔的时空是广大师生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塑造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共同生成”的多元开放的天地。
(三)活动课成为应试教育的“自留地”。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呀讲呀练呀,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就一点也舍不得浪费。于是,一天到晚不是上语文课、就是上数学课。另外,即使不这样的做的有些教师和学校,却把数学活动课与课外兴趣小组等同起来,进行一些高难度的解题训练,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乐园。
篇3: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尝试教育论文
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尝试教育论文
在小学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课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各项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与评价者。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尊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把学生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通过精心启发、引导鼓励,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2、实践性原则,也称操作性原则:实践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就不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有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认知活动,而应以设计、操作、表演、竞赛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上学生能够力所能及的真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自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通过活动来探索、发现,而不仅仅是观察、想象、推理。
3、灵活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不受课程、教材、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可以自主确定课题,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信息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设计提供活动课题,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4、整体性原则,即教学中的全员性原则:旧教育的特点是满堂灌,偏离了“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演讲会”,学生成了演讲会的听众。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策划者,从活动准备到活动开展、活动评价等过程,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人人都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实现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实践操作型。即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的活动,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以后也可以组织“拼一拼、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摆立体图形,从中感受这几种图形的特点。实践操作型的活动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天性和渴望实现自我、表现自我的需求,在学习中真正意识到自己能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2、社会调查型。即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培养学生初步从周围的环境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3、知识延伸型。即结合数学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适当延伸,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实际测量”后,可设计“丈量学校面积”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评价,是活动课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能力。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初次评价时可根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的设计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的表现,设计出自我评价表,教给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使之增强自信心。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进行逐个评价,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自报公议的方式,为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实行小组评价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活动的主要措施,也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利保障。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活动以外的人员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这里主要指家长评价。有些活动需要在家长的参与与支持下开展,这就需要有家长对学生的活动评价。如:在三年级开展“一学期消费知多少”的活动时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这时可以采用家长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一学期中的各种消费哪些属于正常消费、哪些消费可以节省、哪些消费属于浪费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能严格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一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强调激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行动;三是鼓励创新,对学生富有新意的做法、想法及时提出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 开展语文活动课
★ 四项监督制度
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的“四项基本原则”(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