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啦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自乱阵脚的鸡》读后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自乱阵脚的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 《自乱阵脚的鸡》读后感
《自乱阵脚的鸡》读后感
暑假里,我拜读了《小学生哲理故事晚读本》,里面的一个个故事给了我不少启迪。其中《自乱阵脚的鸡》,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口气就彻彻底底地将它读完。
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个农夫养了八只母鸡,可第二天的早晨,农夫却只捡到了七个鸡蛋,农夫想找出那只不会生蛋的鸡。别人想出了很多办法,农夫都觉得行不通。最后一位老人建议农夫在鸡窝里放一个箩筐。结果,那只不会生蛋的鸡就自乱阵脚,农夫就马上找到了那只鸡,并杀了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坦坦荡荡,如果心中有鬼,那一定会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读到这,我突然想起了宋朝时的'一个的清官――阮长之。阮长之他做官是就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后来,他调离到了京城当了中书郎,因夜里值班,慌乱之际不小心穿错了别人的鞋。第二天,阮长之不仅把鞋还给了别人,而且还做了自我批评,大家都觉得阮长之没这个必要,可他不这么觉得,他说自己一定要坦荡做人、光明磊落、绝不欺暗室。
阮长之的言行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一次自己所犯的错误。那天,我早上七点钟才起床,因为早饭我没吃饱,奶奶多给了我一块钱,叫我自己去买包子吃。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包子铺前,那里人好多啊,我排了好久的队伍才轮到我。店主一边给我包子,一边给我找钱。我发现店主给我的钱仍是一元,心中暗自窃喜。我急忙回家告诉奶奶,本以为奶奶会夸我。可没想到奶奶不仅不夸我,反而把我训斥了一顿。她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人赚钱不容易,我们不能不劳而获,做人要诚实。”听了奶奶的话,我羞愧难当,立即把多余的钱还给了店主。
是呀,光明磊落是面明镜,在事实面前,心中坦荡的人总会从容不迫;只有心中有鬼,才会惊慌失措!
篇2:海归回国压力大别自乱阵脚
原来海归意味着高薪、好就业,但那个时代早已经远去了。现在留学 (微博) 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刚刚过去的高考(微博)期间,就有一部分高中生选择弃考,直接准备出国留学。出国留学的人数增加,必然会导致将来的海归越来越多。
压力大也别自乱阵脚
最近热议的“最大回国潮”无疑又给回国寻找工作的海归增加了一份压力。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顶尖的创新型人才回国率较低,回国后的大量海归留学专业背景又相对集中,彼此之间的竞争力相差不大,回国后就业的压力也必然会相应增大。
然而,虽然大部分海归的起薪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海归精英人才仍然存在,这些海归回国后很快就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用人单位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因此,海归人数的增加只是影响就业难度的因素之一,海归不能因为竞争者多就先妥协甚至丧失信心、自乱阵脚。
到新行业中寻找机会
回归理性,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领域才是新时代的海归应该具有的态度。生活处处都可能出现新的机会,职业种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行业和岗位也在不断出现,海归在择业时应该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鼓起勇气在新的行业或领域进行尝试,不必总是盯着竞争过于激烈的热门行业。
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王金宝指出,海归可以施展才能、实现就业的新领域和新行业其实非常广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少,例如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运用、低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绿色环保产业、新材料等。这些比较年轻的领域和行业在国内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海归进入这些领域应该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选留学专业要有远见
当然,进入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前提是谨慎选择留学时的专业。这就要求打算出国留学的人具备长远的眼光,不能盲目跟风追随所谓的热门专业,同时还要考虑到所选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结合自己兴趣,再决定留学专业。
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留学服务中心咨询处的一位负责人强调:“留学专业是决定将来就业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把选择范围限制在目前看起来如火如荼的行业或者是那些就业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的、过于热门的行业,那么回国后遭遇就业难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回国后在新兴领域和行业真正能学有所用的留学专业,这样才能适应国内的人才需求。反之,如果所学专业对应的领域已经出现了人才过剩,那么就算想进入机会较多的新领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进入新领域还需要具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因为新领域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发展时间还不长,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未来的发展道路还需要较早进入其中的人继续摸索。
篇3:乱下蛋的鸡
湖南省望城县 桥驿镇中心小学 三年级 吴有娜
我家有一只鸡叫富贵,很能下蛋,但总是乱下蛋。
这不,每天晚上我上床睡觉时,都要摸摸枕头边。因为我经常能摸到热乎乎的鸡蛋。
有一次,妈妈在屋后的草堆边上发现有个洞,再一看,洞里居然有好几个蛋呢。
还有一次,富贵把蛋下在我的鞋子里,天,我哪会知道,一脚踩下去,踩了一脚的蛋液,真气人。
富贵很聪明,每次下完蛋,它就伸着脖子叫“咯咯咯……”,好像要告诉全世界,它已经下蛋了。如果谁拿走它的宝宝,它就追着要。不给的话,它还啄人呢!
你们说,我家富贵淘气吗?
指导教师:易玲芝
简评:观察仔细,写得生动有趣.
投稿:-7-30 14:00:57
篇4:乱下蛋的鸡作文
乱下蛋的鸡
湖南省望城县 桥驿镇中心小学
这不,每天晚上我上床睡觉时,都要摸摸枕头边。因为我经常能摸到热乎乎的鸡蛋。
有一次,妈妈在屋后的草堆边上发现有个洞,再一看,洞里居然有好几个蛋呢,
篇5:《自河南经乱》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篇6:乱下蛋的鸡作文150字
乱下蛋的鸡作文150字
我家有一只鸡叫富贵,很能下蛋,但总是乱下蛋。
这不,每天晚上我上床睡觉时,都要摸摸枕头边。因为我经常能摸到热乎乎的鸡蛋。
有一次,妈妈在屋后的草堆边上发现有个洞,再一看,洞里居然有好几个蛋呢。
还有一次,富贵把蛋下在我的鞋子里,天,我哪会知道,一脚踩下去,踩了一脚的蛋液,真气人。
富贵很聪明,每次下完蛋,它就伸着脖子叫“咯咯咯……”,好像要告诉全世界,它已经下蛋了。如果谁拿走它的宝宝,它就追着要。不给的话,它还啄人呢!
你们说,我家富贵淘气吗?
篇7:白居易《自河南经乱》鉴赏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篇8: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篇9: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符离:今安徽省宿县。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萼聚,就曰雁行联”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说明兄弟间的相隔遥远。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象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荒”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
篇10:《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原文】
自河南⑴经乱,关内⑵阻饥⑶,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⑷、於潜七兄⑸、乌江十五兄⑹,兼示符离⑺及下邽⑻弟妹。
时难年荒⑼世业⑽空,弟兄羁旅⑾各西东。
田园寥落⑿干戈⒀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⒁分为千里雁⒂,辞根⒃散作九秋蓬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⒅五处⒆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白话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
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 的佳作。
篇11:唐诗之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唐诗三百首之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唐诗三百首全集《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
(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
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
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
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
“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
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
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篇12:心情乱如麻自开怀-散文欣赏
心情乱如麻自开怀-散文欣赏
一入江湖不回头,陌途梁上霜,看破世间,品酒沉睡香,美人一笑,只为英雄。凌云不堪岁月荏苒,琴弦断,人间梦,雕栏玉砌几万重,黄沙遮,飓风烈。
人来人往,人前人后烙满了伤,心痛。世态炎凉,坠入陌人泪。淡了,方能脱离世俗,说易作难,春秋寒暑惟自明了。
碎碎念,浅浅唠,兹结局未开花,落得个满堂荒凉,不思量。一轮秋月几番凄凉,几番离殇,落魄一场,生死苍茫,看天边残阳如梦一场。此生人散桃花落尽难忘时光,潇风瑟瑟鬓霜白,不求有人能明了,花凋人瘦,如此活着,只是参商天各一方,是藏,还是藏啊,黄泉路上不想见,为何又思念对方。
风云变幻,笑谈碧玉万里山河,柔弱莲,声声歇,道光影,泪断肠。问苍穹,多寂寞,何时相逢难相知,说不清,道不明,不虚昨夜泪成行,殊途大变。人间四月天,引来大雁飞鸽,斑鸠蹒跚两步不惧人,心慌慌。
青竹破岩生生不息,雨花提莫逍遥无比,蚕丝窗烛嘤嘤间隙。寻一处,几回合,悠然寸草心蒂,风光满城绕。杨柳依依,说溺爱不可留斩断春花秋月,未看透,为谁谋,且放宽,为成全,莫有比得过落魄街头。一笑泯恩仇,不虚此行也。
昨日梦里多忧愁,梦自小儿时挥汗田间,与伴相约临走,自身功力浩荡凡尘,不知是遇鬼打墙,妖魔鬼怪还魂来,一妖顺其情方可化解,则二妖孽不应其法,是非必要找其墓,一入乡间竹林深似海,见瓦盖茅屋中笔墨宣纸梨花桌,急急竹林墓碑找,血字泪刻于碑上,辗转俄而,遇见七八个环状墓,中有一墓立其中,依稀小儿魂道出,蓦然梦醒,躺于自家床,这一夜的故事就算是有个局。
阳光普照,今日无多烦忧,芦草吸天地之精气,养一方之佳人,今日心情甚好。遇志同道合之友,互相切磋,望价值有功劳,甚是感动。数十余亩芙蓉海棠盛开,幽幽渠道,姗姗步来,立于天地之间,尽管渺茫如一沙粒,吾也生生不息这一世。
篇13: 长安乱的读后感
长安,长安,长久治安,然而书的故事却正是在这“长久治安”的地方“乱”了起来。一开头,韩寒就说“长安”和“乱”,是一对反义的词语。但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反义,然而我们可以从名字上看的出这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一部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普通小说。看到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越往后看越觉得它是一本纯粹无厘头搞怪的故事书,当中的文段和各种情节确实让人捧腹不已,比如书中引子开头得一段,“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主角就只是看出是一个逗号的区别,而当他问师傅这当中的区别在哪时,得到的答案却是“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而这便让人嘴角上翘;以为藏有武林秘籍的山洞,可到最后才知道那是少林寺累积三百年的大粪池;少林武当两派高手对决在楼顶,最后以武当高手的饿死在楼顶结束…一个个傻傻搞怪的情节,一件件无厘头的蠢事安插在全文各个角落,实在让人嬉笑不已。
主人公的命运是轮回所注定的,无法更改。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缘,注定三世轮回这么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获得种种照顾,注定得遇种种奇缘,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注定了,不完美!他很迷糊,略带迷茫,但好运不断,机遇连连,凡事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叹和笑料连连。
文中一匹马起名叫小扁,就是一个“骗”字。骗什么我不知道,但小扁的成长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路程,从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最后渐渐适应这个纷杂多变的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每天像一条可怜的金龙鱼,被社会煎上一煎。喜乐喜欢小扁是因为它的单纯无知,但单纯的人也是难以驾驭的,你必须迁就他。
我们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上天注定了主人公命运的不完整。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无征兆。让我想起在芸芸众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优势,无法弥补。
长安乱整个基调是黑暗沉闷的,这应该和当时才二十出头的韩寒那几年的所见所感有一定关系。我们处于历史变革中的时代,尽管都看到很多问题的症结,却无法改变被左右的命运。
世上有一种痛苦是你能看到听到却无力改变。长安乱就像一局很大的棋,局里想反映出社会的太多问题。借古讽今这谁都应该能看的出来。他对中国现状社会的剖析相当有些看法,不过因为他的驾驭能力有限只能最终草草收尾。这也许是也是他故意为之的,反正在当时论起中国今后怎样谁都不不敢肯定。
读完后,心中那仿若惆怅,些许对人生得明悟却又带来更多的懵懂,以及结局那部分平朴的笔墨下的点点悲伤。
有的时候,没有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就象一样,记得最近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美丽的时刻,我觉得这本书就能给你们答案,没有永远的结局,也没有永远的美丽,我们就象书中的角色,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主人公,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
篇14: 长安乱的读后感
乱世出英雄,然英雄再盖世,却也平定不了世间的纷乱,更无法主宰乾坤的骇浪。因为世间皆凡人,凡人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这几天心血来潮,重温了韩寒出版的一本小说――《长安乱》。以前看的时候,只觉得隐隐约约有很多讽刺的意味,后来每隔几年又会看一遍,如今已是第四遍,时隔多年再次仔细品读,又比以前多了几分感悟。书中有些东西韩寒故意写得不是不很清楚,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即使写清楚了读者也未必能读明白,毕竟有些深刻是只能读者在人生经历中慢慢体会的。
乱世・人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会形成一个行为道德的底线,都有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观点。然而在一个乱世,一切都变了。所有的底线似乎都要被沦丧。官府的衙役偏袒权势富贵;象征正义的武林各大门派纷纷使出暗器伤人的把戏,只为争夺武林至尊;平民百姓自是人心惶惶、惊恐万分、流言纷飞……是乱世江湖把人心的分寸尺度弄乱了,还是心乱如蝇的江湖人造就了今天这个乱的局面?
长安城内,乱、乱、乱!街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乱;朝廷内的勾心斗角、后宫的争风邀宠是乱;门派的竞争、武林的内讧是乱;然而最乱的,当属人心!
何为心乱?在我看来,就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不再那么单纯,人性的美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危难来临、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们不再坚持道德底线,不再清高地拒绝卑鄙的手段。等到了只为利而往、只为名而追的地步,那就只有道德伦丧了。
释然・挣扎
释然,超凡脱俗的名字,拥有可以将一切仇恨恩怨遗憾释然的心境,来到了乱世长安。身边陪伴着比他还要纯净的喜乐和笨拙的小马。
一个从未接触过社会的人,一个从不知人心险恶的少年,当世间的残酷、诱惑、冷漠展现在他面前时,他内心的纯净会动摇么?他与万永的几次碰面让他懂得了人心是最深不可测的东西;少林寺的浩劫让他懂得了有些仇恨是一定要报复的;街头的闲言闲语让他明白了民间传说是很不可信的。当他得到那把比“灵”更有剑气的剑,一口气杀了四十多人时,他的心颤抖了。那是一种圣洁和世俗间的挣扎,是欲望和贪婪在作祟。拥有了剑就拥有了力量,拥有了力量意味着拥有了权力,武林盟主的赢得不就是剑的功劳么?当他不愿再放下剑时,他已走到了那条最危险的警戒线。
韩寒没有让读者失望,他在赋予释然速度和力量的同时也保留了他的纯净和美好。尽管释然曾痛苦地挣扎过,曾因小事就会出剑伤人过,但那只是释然在“释然”路上所付的学费而已,只是这学费用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有些昂贵。
灵魂・净化
内心欲望的火花终将熄灭,灵魂最深处的召唤却始终在闪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为任何时代的人所向往。终于,释然过上了和无灵一样的田园生活。释然的境界更高一些,无灵是把想做的事做完了才隐居起来,而释然是在还有很多事情想做的情况下就停了下来,释然比无灵更好地主宰了自己的心灵。
无法忘记释然与喜乐在林间生活情形的描写,那“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不正是许多人向往的么?韩寒关于释然和喜乐感情的描写没用多少笔墨,但这份感情在这篇乱世为主的小说中却显得极其珍贵,却也极其凄美。世间万物都会散去,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内心坚持的美好才会永存。这个有点老套却无比朴实纯洁的爱情故事已注定会在我的心中永存。
喜乐是幸福和满足的,因为她终于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有一间房子,和释然在一起,即使在荒郊野地。释然更是幸福无比,因为他不仅获得了喜乐纯洁无暇的爱情,还获得了武林中永远无法带给他的宁静,关键是他在乱如迷雾的世界里守住了自我。
释然离开少林寺下山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困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做很大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很大的地方做很小的事情”。如果不是来到长安这个很大的地方,他就不会发现人世间的乱,人性的美好和弱点混杂着出现,让他一度失去判断力和人生坐标的方向,最终,他还是守住了内心的纯净。
乱世出英雄,的确,乱世不仅可以历练人的能力、武功、学识,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铸造出能主宰自我内心世界的大英雄!
篇15: 长安乱的读后感
今年夏天,有一部影片登上影坛,那就是《后会无期》,和家人观看之后,让我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影片导演韩寒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上高中时,我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家中书柜里有我保留的一本《长安乱》,看过影片后,又想拿出来读一读。
韩寒这个不安分的少年,终于在文坛上安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据说他去了赛车场,而且现在也是。只不过,他在这期间心情总是不平静,于是出了这本不是武侠又像武侠的书――《长安乱》。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不安静了,在赛车场上看见赛车飞驰或者不遂所愿的翻滚出赛道,于是在这书名中含“乱”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韩寒难得一见的安静。就像他在书中主人公所想的: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主人公释然,属于少林寺比较特殊的弟子之一,从小就得到方丈的器重,因为他是上天所降,拥有像蜘蛛侠般超强的眼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丈开外的即使再快的一个暗器或者一个动作。从释然的身世开始,韩寒开始把佛家的道理搬了出来。他开始喜欢谈因果,谈随缘。这应该是随作者心境而变的写作方式,许多作家都会因为一些事的发生选择一个宗教皈依,如果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一位作家的话。
释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地方盖个房子,与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他喜欢的女孩叫喜乐,在少林寺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在一起了。喜乐这个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饥荒之年花费两个时辰的精力讨论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字一向团结的少林弟子还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以后的一切故事都和释然还有喜乐有关,两个人平静地走往长安,然后复仇参加武林大会,最后在一个小树林里盖了间房子。就这么平静,与那繁华的都城长安仿佛相隔千里。
韩寒安静的讲着故事,说起话来那么随意那么平静那么有趣,我们需要的不是思想。尽管他在文中也一贯地对一些现象进行讽刺着,比如为了在少林寺取一个好名字还要有钱或者走后门,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武林高手们一个个做着蠢事却不自知。但是整个情节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故意的有趣而不是为了像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那样刻意为思想而思想,也不愿意相信是韩寒已经写不出那种有思想的东西。毕竟现在的一批80后写手中像他写出这么有趣的文字的家伙真得不太多。
就这样安静的走来,韩寒的文笔和他的主人公,在江湖、在长安,营造着一种安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喜乐死掉,就那样安静的死掉,死掉得让人心痛。喜乐说:我看见你高兴,我就高兴,看见你难过,应该就会难过,可是我从没看见你难过过呢。不过你从不难过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记忆里,你还从没难过过一次,这说明你还是不一样啊。哈哈,你说,我如果要死了,你会不会难过啊?释然摸摸喜乐的头:我都难过很长时间了。就这么安静的对话,在临死之前。
喜乐死了,在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释然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有些狼狈的去做杀手,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埋了喜乐,他说这是难逃的,他决定一辈子不再去那里看望。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感动,差一点就会掉出眼泪。我相信韩寒在写一种生活,写一种互相信任的爱情,写一种平静的人生。我可以毫不讳言:我喜欢。只是整篇小说还是太短了,许多细节容不得仔细雕琢,也许那时间会耽误韩寒跑去赛车。
在小说最后,武当掌门找到释然想推他做皇帝,很明显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愿望。他提供的一个条件是献给释然一个叫“米豆”的女孩。释然问:怎么叫这个名字?米豆说: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我”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
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是些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就像赛车手韩寒在F1赛车场上,握紧那可以超越一切速度的方向盘,梦想着超越舒马赫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都是愿望。
那时候的韩寒是不安静的,但是,至少他安静过那么一回,在自己的书中,在那本名叫《长安乱》的小说中。那是段安静的时光,就像安静的愿望。
篇16: 长安乱的读后感
幽默诙谐的人物对白与令人忍俊不禁的曲折的小片段,探讨了世间的道理和反映了人间群众的人性。
喜乐之死,也催出我一须眉男儿滴落豆大的泪水。我是男子,我便假定我是“释然”。知道喜乐死之后,那种感觉,就像失去了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
女人是男人的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不能呆在一个习惯了呆在她身边的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越来越怕女人,有两种怕,既怕得到的是一个负心人,也怕真心的会因为意外不能长久。
书中从来也都没有出现过“喜乐”的心理活动,只是语言与行为,我觉得这个做法很高明。对于我等凡人而言,女人的心思男人永远都揣摩不到。
我自小便对“乔达摩”世尊和“李耳”高人的思想有一种向往,探索,学习与应用的心态。
我想“禅意”和“大道”这两种不可解释的事物只是名词不同,叫法不同吧。
这本书可以说有对“禅意”也可以说有对“大道”的思索。
书往往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有的书写书来一个东西,希望人家懂,帮助人家懂。而有的书,是写给懂的人看的。
这本书,我把它归为后者。
引用书中一句话吧!
大意是:“事物都在强迫着发生,我们只有被迫着接受”。
篇17: 长安乱的读后感
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接触韩寒的作品,但这本《长安乱》却给了我许多感触。要读到一本让你有感觉的书,也是不易的。小说的背景设置在纷乱的江湖,当然不免仇杀、争斗之类。小说的主角少林弟子释空,其身世是根据佛书的记载才找到的。无从知晓是谁孕育了这个生命。当然,作为主角,总是有些特异功能的DD释空就有一双能洞察许多事物的眼睛,甚至是人的内心。
但有时,勘得太破,终究满目疮痍。“有些东西的深究只是一场残念”。释空看清了人世间诸多的情感,他生活在红尘之外的世界,看着这个世界如何变化。他说,他是个没有性格的人。
但是,即使自身的存在是个谜团,释空却仍然无畏的前行。也许,一切早已经不需要看得太清。因为,这是难逃的。而释空不离不弃的寄托DD喜乐,终究死在了难逃的宿命里。释空决定一辈子都不在去埋葬喜乐的地方。想来,我们总懂得许多道理,可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释空的师父曾说:当你觉得某人无法淡去,你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这是破有道理的`话,人生是场巧合。可,这也只能是用来听听的道理。又有谁真的能够将生命的某个部分淡忘呢?只不过,当人生渐渐写满经历,回望的时候,会有不同感触罢了。
韩寒在后记中写道,“作为人的本能,总是希望对方把什么事都讲清楚,这世间再复杂的事情也能讲的清楚。但关键是讲得清楚却弄不明白。”也许有时候,你觉得人生乱糟糟的,就像释空的一生,像是明白了所有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要懊恼,活在当下就好。
★ 作文 静,乱
★ 乱组词语
★ 闲暇无事乱翻书
★ 咏鸡诗词
★ 捉鸡作文
★ 买鸡作文
《自乱阵脚的鸡》读后感(精选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