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丸的尾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读中国孟子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读中国孟子后感,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读中国孟子后感
在先秦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天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各个诸侯之间奔波游走,他们相互之间阐释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就是先秦诸子。在这群人之中,有一个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在后世和孔子并称为圣人,他就是孟子。
孟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极力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诸侯们不能采用。于是,在孟子晚年时便回到邹国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后来其弟子万章等人根据老师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是先秦儒家学说中文学性最强的,其中有很多的喻言故事,汉人赵岐曾说“孟子长于比喻”。例如对好战的梁惠王以战喻,对好乐的齐宣王以乐喻。通过这些比喻来阐释自己的王政之道。与前人相比,孟子的寓言故事也栩栩如生,例如《孟子·公孙丑上》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其寓言饶有趣味,富有哲理,引人入胜。后来的很多成语故事便是源自于孟子,比如脍炙人口、明察秋毫、齐人乞墦、弈秋诲弈等等。
孟子一生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孟子自己曾说:“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辩论艺术堪称典范。例如孟子和齐宣王有过一次谈话。孟子有一次对齐宣王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齐宣王说:“弃之。”孟子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齐宣王说:“已之。”孟子说:“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善于该掌握对方的心里,欲擒故纵,因势利导,步步紧逼,从而使对方哑口无言。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是高度的自信甚至自负,锋芒毕露,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下》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子离开齐国,孟子的学生问孟子说:“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孟子却说:“彼一时,此一时也……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的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可见孟子对自己的才能有着绝对的自信。
孟子的思想虽继承儒家的思想,却不像儒家孔子那样彬彬有礼,他在《孟子·尽心下》中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又如《孟子·离娄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上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孟子的性格的却是刚直不阿,坚韧不拔,不畏权贵。
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孟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对哲学思想的探讨尤其是人性方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孟子曾和告子有过关于人性的几次辩论,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告子认为人性如果存在仁义,那么他就像把杞柳制成桮桊一样。而孟子认为“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就说明孟子认为仁义是发自于内心,人生来就有的顺着人的本性进行教育,那么人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篇2:读《孟子》有感
《孟子》这本书,我也被深深吸引住了。由于在去看书时,历史知识如同绝不变枯的泉水源源不绝地涌进我的人的大脑。
看见看见,我好像进入了历史悠久的春秋时代,好像看到孟子童年逃学孟母脸部生气的表情;又宛如听到两军对战时人喊马嘶的响声,看到一个个青年人名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乃至为不可以帮上忙而感到遗憾。哪个时期的诸侯国的成功与失败盛衰依然在我的脑海中里不断再现,令我感慨不己。我都对春秋时代的礼仪知识规章制度加重了一层掌握,也更清晰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正直。
《孔子》和《孙子》因为我看了,但一件事而言,却沒有《孟子》帮我的震撼力那么大。我想好好地储存这本书,并把孟子纳入我最敬佩的人之中去,给予纪念。
篇3:读《孟子》有感
孟子的智慧——超越时代的治国之道中华文化,包罗万有,华夏历史,博大精深 。五千年历史长廊,笑看风云变幻;五千年文化长河,独揽灿烂辉煌;五千年人物长幅,阅尽千姿百态,五千年战争长卷,历经硝烟弥漫。岁月巨轮辗过的痕迹上,留下了无数让后世炎黄子孙景仰的名字。孟子,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名字之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千古不灭。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这是一个纷扰的乱世,群雄并起,七国相互制衡。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成型封建制度,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旧势力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斗争进入白热化,进而扩展到思想领域。许多优秀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民生民情、治国之道,发表了不同的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各个学派应运而生,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并称为“先秦诸子十家”。而孟子,便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最初对于孟子的印象,来源于课本上的一篇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借先贤为例,看似在论证逆境使人成才,下文却是笔锋一转,转到治国之道,提醒君主身处安逸中仍要居安思危,显示出他的学识、抱负,以及千年一遇的治国之能,注定了他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相比起孔圣的传道授业思想,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治国平天下之上,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
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一脉相承的外交策略这里的“道”,在当时是指仁政,这是儒家千古以来坚持的思想。孟子的主张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放眼当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诠释。这句话经常被用来阐述这么一种情况:坚持正义的道路,就能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帮助,若背离正义的轨道,就会陷入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最贴近时代的理解,然而,却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1954年6月,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从中,我们仍可以读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深深的烙印。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经济教育两手抓孟子的观点是,有一定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乍看之下,这是孟子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自然经济所引起的民生问题的决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解决了温饱问题,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当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循循善诱,这就可以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那个教育尚未普及的战乱时代,孟子的理论为统治者指引了一条强国之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推行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经济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达到“国富民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教育的地位在历史的洪流中稳步上升,直到今天形成了稳定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等制度,我们是否会怀念,千年之前,有一位道骨仙风的圣人负手而立,在君王睥睨天下的威严之前,从容道出一句“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超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拿来主义”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缠绕了数千年之久。战国乱世,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什么时候会打响,自然人心惶惶,随时准备收拾细软远离战火。面对着充足的资源,需求之庞大,大多数人会选择毫不客气地将其笑纳囊中,久而久之,便无法收敛内心潜藏的贪婪,小到市井小民,大到一国之君,皆无可避免,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在当时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孟子却能清心寡欲,保持自身的修养,洞悉人性的贪婪,提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发展方案。 “
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学程颐如是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可见孟子的地位以及其为儒家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之大。时光荏苒,智慧的光芒却未曾消散消散,孟子超越时代的治国思想,在千年之后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并应用到当今的各个领域之中,影响力之大,实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篇4: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三则
我国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是可以传之百世而不朽的`,如仁义之德,礼让之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在社会与家之间,都是无物可以代替的原则.而在实际行动中,则不免发生形存实亡的质变,在<孟子>中,这样的实例很容易看到.
作 者:王树民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 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5(1)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篇5:读《孟子》心得体会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 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 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篇6: 读《孟子》有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
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篇7: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心得
今天我要谈的孟子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说要阐发孟子的人文精神,而是说我读《孟子》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读《孟子》之“自得”
陆象山这位历史上很重要的儒家学者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学问是读《孟子》而自得之。就是说他一辈子的知识都是在读了《孟子》之后领悟到的。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他读了《孟子》这本书,另一方面是他觉得“自得”。现在我们都提倡通识教育,但同时我们也有一个共识,也就是这一生中,无论我们从事的是化学、物理、机械、企业管理、文史哲中的哪一行,如果自始至终没有和一本重要的经典交过朋友,那么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假如我们一生和一本书(这本书最好是经典但不一定是经典,也许是很重要的书)能够真正交上朋友并成为知音,这对我们的一生意义将是非常大的。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能交一个朋友着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刚开始的时候只能说他是谁,可能在一群人中间能够把他识别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之后,我们才能说认识了这个人,但这还只是泛泛之交,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许要一起共事五年十年,才能说和他比较熟悉;但是熟悉也并不表示对他真正有所了解,可能要把他的背景都了解清楚了,才能说对他有比较深刻、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过即使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说这个人是真心朋友,真心朋友之间一定是要对话的,好朋友之间知无不言。人生难得一知己,如果这个所谓的知己朋友并不愿意坦诚自己、不愿意对人开放胸怀,这样也很难和他成为知音。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得一本经典,例如《孟子》这本书,对我们开放胸怀,进而和我们成为知己好友呢?要读《孟子》,首先要有一些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常识,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白话文的翻译(例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进入《孟子》的精神世界。陆象山还告诉我们在读《孟子》时要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要先把最大的东两建交起来。《孟子》书中有大体 和小体两个方面。在孟子眼里,人与禽兽的区别是很小的,他了解到一个人的情欲,一个人的食色,一个人基本的经济的要求、生存的要求、生理的要求,所有的这些要求在很多地方跟猫或者狗以及很多禽兽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孟子说的人之小体。人和动物之间有很多不同,例如人可以用工具,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动物,那《孟子》所谓的大体是不是就是这些呢?我并不是特别赞同这样的理解。我继续追问,这种大体可否是一种潜能,它可能永远不会发挥出来,或者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倾向;而这种倾向是不是受到外面的影响或是其他地方的影响?假使我们有这种倾向,那它是不是一种真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种非常真实内在的而且不时就可以显现的,这种叫做“大体”。再看《孟子》的思想,确实有这一面。每人都是小体、每个人都是动物,这是不可置疑的、不必论证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使人和其他禽兽有所分别的东西,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能在西方哲学里从理性、从工具、从语言的运用来理解的。这样说来,这个大体是不是一个精英主义呢?仅仅是极少数君子、士或贤、圣这些人有,而我们一般人就从来都没有也没有想过的,是一种永远没办法企及的、没办法达到的理想人格才是所谓的大体。后来我又想到,《孟子》里面有一段话,他说大体这种境界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那么高的水平的,可欲之谓善,它是从善开始的,善的本身就非常难达到;然后下一步就是有诸己为信,信仰的心一一你内部除了好以外还有一些内部的资源,内部的真诚,这才叫做信;而充实谓之美,内部的充实才叫作美;然后不仅充实,而且充实还有光辉,发挥光辉这才叫做“大”;而且不仅大,还大而化之一一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自己能够“化”,另一个就是能够转化,这个才叫做“圣”;那么圣而不可自知才叫作神。又从善到信到美到大到圣到神,这对于我们每个人讲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太理想化了,太难达到了。如果大体是这种,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般是没法体现的。后来陆象山在解读《孟子》的时候,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先立乎其大者的意思就是“志”。我们一般讲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志向和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中间有一个距离,而这个距离是很漫长的,有些是没办法达到的。但在《孟子》思想里面他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考虑:你的志决定你所要的。这个志是什么呢?这个志不是一种知识,它本身就是一种转化的能力,只要有志就一定能够得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志一定会得到它必要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决定了要做基督徒,他愿意做基督徒,这个意愿的本身就使他成为基督徒:我要做佛门子弟,那我决定了要做佛门子弟,我就可以出家做佛门子弟,我决定我要做佛门子弟:也许我有其他的条件,我会改变我的意愿,但是我决定的本身,既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充分的条件,是可以完成的。《孟子》讲的志决定还必须包含着结果,因为它所了解的志是一种转化的能力。所以这样看来就有两种可能看起来不太一样但又有关系的知识,一种就是我们在大学里面所要追求的知识,所有这些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我们都要通过一个程序、一个阶段来获得:另外还有一种知识,用现代汉语讲就是会一一 我会骑自行车、我会弹钢琴,在英语里面就是to know what,知道什么;或是and to know how,知道如何做一一一般我们的理解是一种内化的技能,比如说我学骑自行车然后我学会了,这是我内化的一-种技能,这和我知道所有的自行车的所有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机械原理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一即我没有真正地学,我一上自行车我就倒了。那这种志向的决定如果算是一种知识,那它是哪一种知识?它是不是就是一种内在的技术?这里就牵涉到大体小体中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就是大体可以通过我个人主动自觉而发展,这不是精英主义,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作了这个决定他就有转化的可能:但是一般的我们都一曝十寒 一一我今天有这个决定,但是过十天我就没有这个决定,我个人也是这样一一常常说是有很强的意愿,然后这个意愿就淡了:但是只要有这个意愿它本身是绝对可能的,这个也许就是孟子之所以对人那么乐观、积极的原因。
二、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我们的心有一些东西,不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一张白纸,通过外在的训练这个白纸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彩色。孟子所谓的'心,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丰富是因为孟子认为心里面有一些只要是人就会有的东西,这就是“性善说”。第一,他相信每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都非常特殊:一个人有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地域环境,也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一一社会有各种压力,如果社会非常好的话大家就变得懒惰,如果社会非常不好的话大家就容易变得暴力、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气,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对人有各种不同的负面的压力。孟子既然知道人有很多不同,整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力量,有的人没有办法充分发挥他的潜力成为善、信、美、大、圣、神的人,而在战国是很暴力的时代,他是不是就是因为乐观、因为理想主义给我们打气,还是因为他有另外一个很深刻的看法?我想他是有另外一个很深刻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是从天上来的,因为从郭店出士的文物我们了解到性本身不是一个原则,不只是一个理由,也不只是使我们人逐渐完成我们人格的基础,性的本身是有创造力的。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它本身有创造力,它本身是有动力是向上发展的(不是说它有向上之基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它能够发展能够动主要是通过心,儒家的“心性”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那这个心有一些什么特性呢?很简单地说,这个心是可以“感”的,是有情的,能够感动,如果不能感就不是心。所以孟子讲恻隐,我们一般讲的恻隐是同情,但有些人说同情也是后天培养的,不是先天有的:但是他这讲的是更根本的,就因为里面所谓的“feeling”就是我作为一个人我能够“感”,我受到外面的力量我能有所感觉,除非麻木不仁的人一一麻木不仁就是批评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整个感觉都完全没有了,这个人就死亡了,所以说哀莫大于心死。另外每个人都有意志,都可以做一个决断,这不是外面加的:如果一个人决定要做某种事情,他决定的这个事情的本身一定导引了他做这个事情的结果,我要改善我自己,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力量,这个本身就可以转化。他讲了“四端”,所谓“仁、义、礼、智”,不是外面加进来的一种价值,而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能对外面的事物有所感:当然你如何做、是对还是错都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你能够感觉到感情的力量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面,并不是说你要去救他或者是要做什么,但是我们在心里面会有一种震撼,从孟子讲起来就是支援、就是一个力量,而这些力量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所带来的,从天来的。
三、“士”的意义
在1980年的时候,我开了一次刀,开刀以后要在医院住一个月,什么其他的事儿我都不能做,我又把《孟子》重新看了。经典和其他的书最大的不同,就是经典的百读不厌,那时候我再看,我想到底《孟子》这本书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著作?我得到这样的一个理解,也许这个就是为了他讲的士,即今天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找一个最完全、最深刻的理解。如《孟子》这本书里面完全没有歧视其他职业的观点,比如说我们讲的士农工商。一般我们的印象,在传统里面有重农轻商的倾向:但是《孟子》里面讲农人务本、工人是制造、商人是通有无,这三种人都非常重要,任何社会都要有这种人。惟一难说明的就是我们这一批又不种田又不生产又不通有无的人,就是他所谓的士到底是为什么?我看《孟子》里面有这样一个理解,你不要小看他们,用今天的话说他们是为世界创造意义。所谓创造意义不是简单的空泛的说法,我要求他们甚至强迫他们有责任感,使他们有民本的思想,以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一般人没有办法把他的情绪把他的要求体现出来,我们有资格、有权利、也有义务把它带出来。那这批人是不是精英主义的人呢?这也不是,因为他们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他又很现实,这部分的人是可以立志的人,在立志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职业之外他还可以照顾很多人。
四、人文精神的启示
从这个角度看,《孟子》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源,就是作为一个人,第一就是主体性,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也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一一为了发展我自己的人格,为了成全我自我。但是一个人一定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所以他的第二个资源就是所有的人,后来到东林派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思想观念是和孟子基本关联在一起的,所以他有相当强烈的民本思想。这个中间有一个密切的关系,越能拥有资源、越能掌握信息的人就越应该有责任,这是他的一个基本信念。作为一个当代人,你对你自己的文化传统,这里《孟子》讲应不应该把它继承下来?我想到非洲有一个谚语:地球不是成千成万的祖先为我们所存留下来的资源,地球是千秋万世的子孙托付我们的让我们好自保存的财富。这个观念不完全从历史来看,而且还往前看,从千秋万世来看。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替天行道,要向天负责任。天是人的性,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他的大体就是从天所带来的力和其他前所未有的特质,这种特质的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东西,而这种创造性的体现就是心,而心有两个特性:一个就是它能感,人对天地万物任何事情他都能感,所以后来大程子讲“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但孟子有一个儒家很有意思的传统精神,就是说虽然有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但是人爱人是差等的,对我亲近的人我爱,对我不亲近的人我不爱,对路人我更不爱;做人就是逐渐地让这个差等的爱往外推,越推越远越好。必须重视根源性:虽然我们注重我们的根源性,我们也要注重我们的开放性,达到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我觉得《孟子》所开展出来的人文论域,一方面是多元多样的,在另一方面它也有它核心的价值。儒家是一个学习的文明。要通过学的过程慢慢展开这个人文的论域。希望每一位都能找到一本书作自己的知己。而这个过程本身,虽然在学校这个氛围本身不能增加你的成绩,对你讲可以是终生受用。谢谢各位!
篇8: 读《孟子》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篇9: 读《孟子》有感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可是,今天许多人早把我们的“孝顺”这个优良传统抛到脑后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件小事而和长辈顶嘴,吵架,甚至殴打父母和长辈。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初中生在学校里看到同学们都在玩手机,而且都是名牌手机,他觉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机,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亲帮他买一台名牌手机,他母亲没钱给他买。因此他很生气,对他母亲进行殴打,打到额头都出血了。他母亲不给他买手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家是单亲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俗话说: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这一传统文化一直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我们更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品读经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让我们把其中的精髓传统发扬下去。
篇10: 读《孟子》有感
有一天,孟子和弟子们坐在一起,品评历史上的一些圣人。孟子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个人,说他们都是道德品行可称得上“圣”的人。
有弟子问他:“夫子,你说这四个人都是圣人,那这些圣人的风节有不一样之处吗?”孟子回答说:“当然各有各的特点了。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承担重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孟子用最精炼的话品评了这些了这些圣人各自的特点,但见弟子们还是一脸迷惘,只好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的评价:“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管束。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大乱就隐居山野。他不到□横行的地方去居住,认为跟粗野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礼服做到泥地上一样。商纣无道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别人听到伯夷的`风节,即使是贪得无厌的人也能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有了不屈的意志。
伊尹却是另一种人,天下太平他出来做官,天下大乱他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养这些老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教化他们,我是这些人的先觉者,我必须用尧舜的之道来开导他们!而柳下惠不以侍奉名声不好的君主为羞,也不因官小而辞。被人抛弃,他不怨恨,处境贫穷,他不忧愁;跟乡下人相处他也满心高兴。他自己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身边裸露身体又怎么能沾染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即使心胸狭小也会变得宽广,态度刻薄也会变得仁厚。
孔子却是这样的人,应该做官就做,不应该做官就不做;应该马上走就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他离开齐国,不等米淘完就走;但它离开鲁国却留恋的想:“慢慢走吧,这是自己的祖国呀!”通过孟子的精彩点评,弟子们对这些圣人的了解深刻多啦!有一个弟子就问孟子:“夫子,这四种圣人的风节我们是明白了,可我想知道你做尊崇哪一位?”
孟子回答说:“这还用问吗?孔子是他们中集大成者,仁义礼智信都能兼顾,我一生都最尊崇的必然是孔子呀!”
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即使同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的气质与风节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懂得欣赏不同的人,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会辨别和分析他们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进步!
★ 读《民族魂》后感
★ 读《童年》感
★ 读《封锁》后感
★ 读世说新语后感
★ 读《童年》后感
★ 读《夏感》有感
读中国孟子后感(合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