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

时间:2022-12-30 04:10:47 作者:odd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d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

学者朱敬一著的《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一书,作为一个刚刚踏入研究领域,开始这方面学习的我而言,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全书分十封信,以十个不同主题,围绕做研究的基础,创新研究,从事研究工作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以及对研究环境和现状的认识了解等方面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以信件的形式,结合自身的经历,试图用一种简单易懂,轻松愉悦的方式解读年轻知识追求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收获。在这,我将与大家分享我读后的几点心得:

1、做研究前要广泛读书,才能更好在研究中提出问题

细读前四封信,朱敬一先生围绕读书问题,上了一课。“读书”这个话题打从我们开始接受教育,便一发不可收拾,社会,家庭,学校,无不告诉你,读书不是万能,但没有读书却万万不能,在信息时代,随着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一种关于实用主义读书和各个经验论者也都在反复冲击和动摇人们的读书目的,品读经典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快节奏消费知识,成为一种趋势,报纸和电视不断消费人们的眼球,我们接受的信息很多时候是别人用各种价值判断加以选择和筛选过的,在这个时候,人们看似了解很多,知道很多,但都是被动获得知识,我们了解和认识的.世界是媒体塑造的世界,是别人眼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流,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向往成功,追求成功, 读书也被认为是一种人们能寻找成功捷径的方式,于是,人们开始带着某种目的性读某方面的书,长期以往的教育方式带来知识的过早划分,单一性强,学生精通某一方面抑或一窍不通。当然这些现象都无可置否,然而,在这个书中,朱敬一先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主动提出问题,能在相关领域发问的人,而不是一味的,遵循别人的脚步,成为一个被设定程序,只会解决问题的机器人,被动接受信息,所以,作为一个追求的年轻人,应该努力成为能提出问题的创造者,”很多人批评我们台湾的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很会解问题,但是不会找问题。你给他们一个问题要他们解,非常厉害,不管多难都很快,一天两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能解出来;但若是要他们自己找出问题,就比较困难。那怎样才能让自己比较会找问题呢?就是要不计目的地广泛吸收知识。“[1] 这一点指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面临的尴尬现象,朱先生认为,做研究要先读书,先博后精,在读书中发现兴趣,并深入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反之,视野过于狭窄,容易导致后期创造过程创意不足。而扩充视野的主要方式就是不计目的读书,不住相读书,这对于年轻的研究者提出了深刻的要求。

2、做研究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创新

对于初入研究领域的我,一时找不到方向,面对前人浩瀚的研究成果,亦不知从何入手,从哪读起,所幸刘老师的第一门课,让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在前文关朱敬一先生首先强调了研究者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接着第五封信,他开始鼓励读者们要在学习和研究中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的,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很多时候,社会对于人才创新的要求屡见不鲜,然而,对于培养创新的能力与接受创新的空间小得可怜,这当中有一种规避风险的保守心理,也有一种受限于传统思维的阻碍。这本书告诉我们,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能提出问题的研究者,就应当注意到学科知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要惧怕跨领域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只有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意,探索新的领域回答新的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在学习中,要擅长将表面看似没有关联的学科知识连结起来,去发现新的东西,尽管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可忽略。这不仅是一家的观点,学者王汎森在他对研究生作的报告中也提到研究生应当在研究中有所创新,提倡敢于跨领域学习,在明确研究取向的基础上,学会创新。王汎森认为,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研究生不该认为自己是一个容器,等着老师装东西,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2]创新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创新需要奇思妙想,我们不能局限了自己的思维。

3、研究完成后,把成果拿出来交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

本书的第六第七封信中,作者讲到一点,那就是知识的拓展要勇于走向国际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成果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接受更多的批评和检验,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讲到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研究方法的学者告诉我们,研究成果最终都将以报告的形式加以呈现,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尽量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描述问题,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与读者交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接受你的成果,理解你所从事的工作,而你的研究也才能带来实际的运用。[3]所以,一份非该研究参与者也能看懂的报告,是有效交流的前提,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国际。

然而,当你辛苦得出的研究成果遭受到他人的质疑或忽视时,你会怎么做?朱敬一先生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各种碰壁的投稿经历,以及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奖得主克鲁曼等人被知名学术杂志退稿的经历,试图告诉我们,研究要善于采纳权威学者或评审的意见,能接受批评,用一种上进心和宽容心接受正面或负面的批评,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聪明的人更善于在别人的意见中成长。

小结:

读完朱敬一先生的十封信,可以说,对于研究生活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许多问题也得到解答,作者围绕进行研究工作的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梳理了一遍,形成这意味深长的十封信,我了解到,做研究之前,需要在哪方面提高自己才能更好提出研究问题,敬一先生告诉我们是“读书”,不住相得读书;当你投入研究之中时,则创新是重要的,要能在研究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最后,当你完成研究时,研究报告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意见和批评,而这将促进你在学术创作中不断进步。这本书不算太长,也不难懂,由于时间关系,提出的只是部分内容,当中还有许多宝贵的意见和观点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篇2:读给儿子的一封信后有感

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备忘录,记载了作者经过惨痛失败得回的体验,为儿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经验。

文章主要表达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作有情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求人不如求自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春去无消息,春去无痕迹,寄语有情人,花开当珍惜”九个观点。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表达了下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我十分赞同先生最后的一个观点。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尽头的,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会在一起相处多久,都应该珍惜。

我曾多次见过人们在亲人的棺木上哭的死去活来,那些没有好好孝敬过父母的儿女,那些对父母恶语相向的子女们,一个个扑在棺木上,哭着喊着,早知如此,他们当初为什么不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呢?

又想起了《目送》里的那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请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妙,人不会永生,要好好珍惜这共聚的时光,等到他们离去了,才会后悔,那就太晚了。

篇3:读给远方亲人一封信有感

读给远方亲人一封信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作者写给他爸爸的一封信。这封信中主要讲了作者的妈妈开了间录相厅,赚了钱。可“我”没有安定的学习环境,成绩迅速下降了。妈妈也不管“我”,“我”要叫爸爸回来,劝劝妈妈。这一部分主要内容,我看了一下,可分两点:

第一点是:作者的.妈妈承包了录相厅,“我”因为没有安定的学习环境,成绩迅速下降。我知道这一点,对作者也深感同情。作者想学习,却没有安定的学习环境。而我呢?家里学习环境非常好,可我还经常偷着出去玩。爸爸妈妈发现了,就教育我,可我却改不掉这个坏毛病。今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再也不独自一个人偷着出去玩。

第二点是:作者的妈妈只顾赚钱,不管“我”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我”的生活。作者的妈妈是这样对待他的;而我的爸爸、妈妈却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爸爸妈妈平时尽量给我吃饱穿暖,从来不让我干一点儿家务活,只希望我能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每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爸爸请教,爸爸总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常常弄到很晚。每当下雨天,妈妈总会冒着大风雨给我送伞、送鞋。爸爸妈妈对我如此关怀,而作者的妈妈竟对他不闻不问。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妈妈:一个劲地钻在钱眼里,对自己的孩子却不闻不问。

啊!我要呼吁,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我们青少年一代吧!

篇4:读给女儿的一封信有感800字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但这条路不可能走第二次,那我们就应有古人所说的“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的观念与我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他告诉女儿要用心读书,读书讲究学、习、思。

“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再温习一下,多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的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读书是兴趣,而不是任务。快乐读书,快乐的了解书中所教给我们的道理。

作为像我一样的寒门学子,无法让自己的脚走出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书籍让自己的灵魂有更多的机会,给自己无数个精彩的平行世界。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教会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童年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们应从小把那扇窗户打开。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增加我们大脑中的词汇量,丰富我们的知识。

记得小时候总是能看到姐姐读各种书,我不禁学习她,与她一起读书。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便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所以现在的我如此喜欢读书。所以说家长永远是孩子的老师,想让孩子快乐读书,当然少不了家长的从小引导。就如同本篇文章的作者,他告诉女儿:“爸爸只希望你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所以读书是不能有目的性的,但是当你认真读书,自然会收获果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样说,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会一直被我们的大脑记忆,这是一笔永远不会丢失的财富。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得到训练,境界提升。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希望大家都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篇5:读《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有感

原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谈到.成效卓著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循序渐进。爱因斯坦、富兰克林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提出过相同的论点。可见,循序渐进在我们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朋友,你也许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去探索宏观与微观世界的奥秘。你也许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托起祖国的未来。可你有没有想过,充满青春激情的理想,要用什么样的.求实态度去实现呢?

这种态度就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是要我们按照事物发展的情况和规律,踏踏实实地前进,而不是急躁冒进,华而不实,也不同于按图索骥。这其实像打地基一样,如果地基打得不坚实牢固,而你又不顾这一事实,盲目地往上建楼造馆,结果会怎么呢?当然是“楼毁人亡”。

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一般的学习劳动,都不能幻想“空中楼阁”,那只是虚无缥缈的尘烟,而不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伟大的时代要求每个人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投入我们伟大的事业中去。那样,你才能觉得充实,才能向理想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啊!时代的号角吹响了,不少热血青年都渴望成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但有一部分“天资极高”的人却没能成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踏踏实实的学风,违背了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盲目地追求所谓“高、尖、难”的结果,由于基础知识不牢,而摔了跟头。

不要说别人,光我自己·便有足够的教训。我从,、受家庭的熏陶偏爱理科,在小学两次获得区数学竞赛二等奖后,我便开始学习更深的数学知识。初一,我进入了“市青少年数学爱好者学会”,我又盲目地学习了一些高年级的教材,而没有重视打好基础。结果,在此以后的几次测验和竞赛中,我不是摔跟头,就是被淘汰。但是我没有怨天尤人,在清醒地认识到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后,我又踏踏实实地前进了。我想,这也是失败对我的教育吧!

今后,我们年轻的一代将要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那是伟大神圣的任务。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古今中外那些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是他们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为我们今天创造了条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失败的教训,更不能忘记自己的理想是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我们应充满对祖国的爱,应保持满腔的热情,本着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去奋斗。那么,中华腾飞将指日可待,我们的理想就可以早日实现。

读给加西亚的信有感800字

读《孤独者》鲁迅有感

给江苏援建者的一封信_

给捕猎者朋友的一封信

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感

精彩的知识世界,我追求作文300字

追求排比句

追求经典诗歌

个人追求范文

追求作文

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