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sas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读《寻宝物》有感,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读《寻宝物》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 读《寻宝物》有感
读《寻宝物》有感
在六年级的一天,我读了《寻宝物》这一篇文章,它让我的心思绪万千。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有个人,在一个小河边发现金子后,消息传出,许多淘金者都来这里挖金块,他们都想成为富翁,虽然有一些人挖到了,但人数却寥寥无几,有个人,把这块地给包了下来,想在这里挖到金子,变为富翁,但是徒劳无功,最后,他连买面包的钱也没有了。
不劳而获是人们的一个重大缺点,他轻则让人被欺骗,重则让人会倾家荡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也想不劳而获,记得有一次,在班上选班干部,有些同学不想上去演讲,而又想当,老师说:“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也没有不经过努力而能获取的东西,你们不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投票时,你们的票数就可能会比演讲了的同学少。”听了老师的这句话,很多同学就上讲台演讲。
我们不能长着一颗侥幸的心,要实实在在的做事,我们学习也要把学到的'知识都要懂,不能说考试可能不考,就逃避那个知识,因为这次考试就算不会考到,但是你能确定以后的那么多的考试里,也不会出到类似的题目吗?
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地去做人,宋庆龄曾经说过:“知识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
篇2:读《寻李白》有感
一千年夹着风沙尘埃飞过,宋、元、明、清……光阴流转过千年的故事,然而,这个国家最刻骨的铭印,最灿烂的回忆,还是――唐。没有人可以抑制住,当“盛唐”二字脱口而出时流露的自豪表情;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个朝代在国人心中已蒙上神话色彩的事实;大唐、牡丹,牡丹、大唐,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了欣荣、自由与包容。而李白――这个传说里走来的仙人,更是人们心中,大唐的符号。
醉心盛唐风采的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妖猫传》里,曾有一句台词说:“杨玉环成了大唐的标志。”然而杨玉环却说:“李白,大唐不能没有你。”李白出现在电影里的十几分钟,是整部电影里最狂放的高潮,高力士脱靴、作诗颂妃、赐金放还。这个执壶抛笔的身影,只要出现,定放异彩。
历史也袒护他,用时光打磨出他最雄奇的棱角,让后人但见其影,不得其形。他游于历史的烟云中,不露真迹,活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活出了神话的影。倘若没有历史的着色呢?他便做不得神话么?不,绝非如此!
他是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是与月共舞的歌唱者,是要销去万古愁的骑行人!要就丹砂的、要谋权贵的,那圣贤人、那自屈者,终不与他同道。他是在月下、在山间的,骄傲将他推上寂寞的悬崖,他却纵身一跃,怀着寂寞而不甘寂寞,哪怕只能与影为伴、与山相望,他饮酒作乐笑之!
将他推上神坛的,又何止他的不羁?保守的过客,那灵魂里尚存的对自由的怀想,也迫着人们奉他为“仙”。或许历尽一生,也难得逍遥如李白的一刻,但不必让落寞攀上心头。翻开一卷书来,启口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篇3:读《寻李白》有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谁如此轻狂?瞧那谪仙般的英姿,应是青莲居士――李白。
居士,你年少时便才名远扬,更是因作诗而获圣上赏识,进入朝廷。你本想一展宏图,奈何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寄情于诗。渐渐地,你的诗出现了更多长安的烟火气,有了更多长安的快意恩仇。可是后来,你又消失了。是倦了长安的繁华?还是恶了朝堂上的人心难测?我仿佛看见了,你孤身一人,站在千灯万火的长安城中,与周围的热闹格格不入。
良辰美景,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可又有谁能知道你的忧愁?但你又是如此潇洒、浪漫,区区忧愁,如何能挫得了你的气度。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重拾信念启航了。
你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一路上以酒结友,以诗会友。这个时期的你特别高产,许是面对大江大河,奇山峻岭,你诗兴大发;许是你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意义,你看尽世间繁华,人间游戏,仍不改赤子之心。在路上,你遇到了同是志存高远却不得意的`高适,天真浪漫总喜欢追着你的杜甫,三人结伴而行,你心中添了不少欢乐吧?
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各人有各人的抱负,你们这个临时组的队,最终也散了。再没体贴说话的高兄,再没眼巴巴追着你的杜二了,你又是孤身一人。只是路上人少了,还是乐趣也少了,一个人的旅程,潇洒但又寂寞。
后来,朝堂上又出现了你的身影,你的才华没有施展,却遭受牢狱之灾。这次,你又见到了高兄,你向他求助却遭到拒绝。你很悲伤吧,但你心知身处不同党派的你们早已是分道扬镳,恩断义绝是最好的结果,你也不强求了。
你又上路了,不过这次是踏上了流放的路,你走在路上,心里却又挂念什么呢?是否每到夜里,就会想起长安的盛景,想起游山玩水时的乐事,想起高兄,想起杜二,许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无法向他吐露吧。
那是一个晚上,你痴痴的看着水中月,清冷的月辉所塑造的幻境,使你分不清现实与幻象,你说要捞月亮,可这一下,却是在水中长眠了。生命以这种形式终结,也是不负你潇洒放纵的一生了吧。谪仙人最终以如此浪漫方式回归天上。
真恨君生我未生,要是与你同生在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如杜二一般追逐你的脚步,你以青莲居士自称,潇洒与清雅在你身上协调地表现,不愧是谪仙般的人物。不知今夜可在梦中相见,望周公为我们牵一牵线吧。
篇4: 读《教育寻真》有感
读《教育寻真》有感
李镇西老师在为这本书的总序开头是这样写的:“有人说,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然而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教育更多意味着责任,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由爱升华为责任,需要我们做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我认为,今天的师德内涵还应该增加一个重要内容―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李镇西老师认为追求“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就是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工作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有近5个年头了,刚毕业担任班主任那会,与学生在一起的酸甜苦辣,已经忘记了什么味道;第一次进课堂上课的情形,已无从描述,曾经的一切一切,已如过眼云烟,一点点的抛进了时间的长河,有时候想,如果从刚工作那时就开始将这些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感悟、曾经的一切教育故事记录在案,那该多好。
一直以来,都是因为自己缺少一颗反思的心。反思,可以帮助自己寻找到许多教育的“真”,它既是行动研究的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探寻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反思的过程,才能让我们检讨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行为,才能让我们反思什么是有效教学,反思我们的课堂得失,以此来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从而获得持续有效的的专业成长。
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就像我们所撰写的教育随笔,我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将我们的反思发表,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光有助于我们对知识认识的再提高,同时在这交流与展示的舞台上,激发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和端正态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我想,我能在《教育寻真》中学习到许许多多教育的“真”。
篇5: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到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可以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色了。
篇6: 读《千里寻母记》有感
爱,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似沙漠上的一汪清泉;像饥饿中的一碗米饭。爱就是这样,时时刻刻都感动着别人,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爱的教育》是许许多多爱的结合体。我觉得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那为了亲人而不顾一切的爱尤为突出,《千里寻母记》就是最好的代表!
《千里寻母记》主要写了一个年仅13岁的热那亚男孩子,为了寻找他的妈妈,独自一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共走了6000里路,终于找到了妈妈的感人故事。
是啊,一个才13岁的小孩子,竟然独自一人行走了6000里路。支撑他走完这么多路的信念是什么?是他心中对母亲浓浓的'爱。在行走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挫折,可他有放弃吗?没有。大家可能不知道6000里的概念吧?那就让我来换算一下:6000里等于3000公里,3000公里等于3000千米,3000千米等于3000000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有200米,我们跑一圈就累得气喘吁吁,而那个男孩竟然惊人要马不停蹄地走相当于绕操场走15000圈的路程!这种毅力和执着,是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所没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爬香炉峰。刚刚走了没多久我就累得大喊:“不爬了,不爬了!”想想那个为了寻找母亲而走了6000里路的男孩,他一路上没有充足的食物,饥肠辘辘地走了6000里路,再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太不应该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热那亚男孩的执着精神,不让自己陷在父母的蜜罐温床中。用自己的力量,走好人生路上的那‘6000里’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脱离父母的溺爱和呵护!
篇7:读《寻得梅花点点香》有感
读《寻得梅花点点香》有感
孙蒙蒙
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这一卷散发着墨香的《寻得梅花点点香》,感觉不是读书,而是在听一位在讲台上耕耘十几年的园丁的谆谆教诲。感觉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它是一本装帧典雅、有些“不接地气”的文化作品;说熟悉,是因为翻开扉页,那张温婉、熟悉的笑颜,还有书中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熟悉的名字。
我轻轻地抚摸着封面上“李冬梅”三个字,想起初到市一中工作,就坐在李老师对面的场景。书中的课代表,时常在我眼前忙来忙去,给李老师拿书,拿水杯,向李老师讨教问题;书中的那一株茉莉,就放在我和李老师桌子中间,它沐浴着阳光,散发着阵阵清香;也曾有幸聆听了李老师厚重而又不失活泼的课;现场听过李老师讲解《君子有九思》;听过李老师跟我们交流《红楼梦》;想起升国旗时候李老师怕冷,我摘下我的围巾给她披上,她转眼看我时,那深邃、慈爱的目光;想起李老师拉着我的手,一句一个“妮儿”时的温暖……人去如雾散,转眼往事成烟,似这样温馨的场景,却历历在目,恍若昨日。人生总是充满不测,也感谢在每个岔路口处,上天给我的本愿意接受,或不愿接受的安排。因为,正是有了不可预知的变故,往事才变成了故事。
拿到这本书时是周二上完课的时候,今天周四。两天时间,除了上课、改作业、备课、跟学生谈心、谢了两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开会外,我见缝插针,手不释卷,今天早读的时候,读完了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文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李老师这二十多万字,就像与她促膝长谈,娓娓道来,感悟良多。拿起手机给李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读完李阿姨的文,感悟有四。一、要有诗一般对待生活的真心;二、要有春雨一般对待工作的真情;三、要有梅一般淡薄的品质;四、要有熬过严寒的麦苗一般厚积薄发的力量。
每一个怀着赤城的心活着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这一辈子,能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这才是最大的成功。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定要有诗一样浪漫的真心。只有对生活充满希冀,饱含敬畏,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美。严寒的日子,滴水成冰,我们躲在温室里消磨石光,李老师却愿意踏雪寻梅。几度寻梅梅不开,却在心中添了一抹梅香。那一抹梅香,是对自己认真对待生活的一种欣慰,是对自己还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一种幸福。
翻开第二辑,写满了李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最真实的点点滴滴。从刚参加工作时像个“小疯子”似的大发雷霆,到渐行渐远,不断积累之后的稳重、典雅,都写得那么真,离我们每个教师的生活都那么近。近到似乎是在说自己。有多少老师不是从躁动不安、喜怒无常的“小疯子”形象开始的呢?可是从李老师的`文字中,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会怎样静静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如何和风细雨般地去感化、温暖学生的心。只有为人师者有一颗炙热的心,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也学会做人。
初闻“冬梅”二字,和李老师上师专时的老师一样,由衷赞叹。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想起了一首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想起了一句戏“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我好比雪里梅花耐霜寒”.总之,喜欢这个名字,喜欢它傲立寒冬的倔强,喜欢它不与百花争艳的淡泊。作为老师,我们做的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梅花精神。只有洁身自好,不惧挫折,才能孑然挺立在酷寒的严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我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才能锤炼出优秀的学子。这辈子,想坦坦荡荡站在讲台上,就像李老师一样,站成一道风景!
读李老师的课堂实录,看李老师锦心绣口,出口成章。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青灯苦读,日积月累,李老师怎能唾地成文?如果没有修心养性,默默无闻,李老师怎能积土成山,倾心创作出这二十几万字,为后来者指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抱卷苦读,善于积累。唯有虚怀若谷,不断学习,才能在讲台上站得稳,站得踏实,站得有底气!
谨以此文,献给李冬梅老师。
篇8:读《史记故事・齐威王论宝物》有感
原来,这些宝贝不是物品而是一些少有的人才,最后他总结道:“这些有才能的人,才是我国的国宝,我要他们照耀全世界的土地,岂止小小的十二辆马车!”(因为魏惠王的夜明珠在晚上能照亮前后十二辆马车)
结果可想而知。这里我读到前面时也在想为什么齐威王说没有宝物,读到后来才知道,齐威王把这些少有的人才当做宝物,我真是佩服他,齐威王真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朋友们,你们想的跟我一样吗?
篇9:学会感恩-读《万里寻母记》有感
学会感恩-读《万里寻母记》有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深深地被她所吸引。今天当歌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中多了一丝感慨,它让我想起前几天在《爱的教育》一书中看到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万里寻母记》。《万里寻母记》主要讲了:从前,在意大利有一个叫马尔可的男孩,他生活在贫苦的家庭,母亲为了挣钱,到美洲去打工,可是几个月没有音讯。十三岁的小马尔可到美洲去找母亲。他走过了阿根廷的五个城市,从厄拉得费哥一直横亘绵延到北冰洋,跨越了一百一十个纬度。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他的鞋子磨穿了,脚上磨起了血泡,可是小马尔可不放弃。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的母亲。读着故事,我被感动了,是什么使只有13岁的马尔可不怕艰苦,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他的母亲呢?那就是对母亲深深的爱,对母亲那份感恩之心。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湖州,有一个叫刘霆的大学生,13岁那年,刘霆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刘霆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XX年,他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浙江林学院同意后,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甚至还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等,给母亲治疗。目前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是什么让刘霆如此坚强,用他瘦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同样是亲情,是责任,更是一份深深扎根在他心里的孝心。
父母辛勤地养育了子女,作为孩子,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这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责任。只比我大一岁的马尔可做到了,刘霆哥哥做到了,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让我们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身边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以实际行动作出我们的回报。
篇10: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到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可以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色了。
★ 读《网》有感
★ 读有感
★ 读 有感
★ 读朝花夕拾有感
★ 读老人与海有感
★ 读稻草人有感精选
★ 读《槐花》有感
读《寻宝物》有感(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