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

时间:2022-11-28 10:15:03 作者:煎蛋的纸萱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煎蛋的纸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

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

我所静修的山中陋居,在陕西终南山的子午峪中。子午峪里的金仙观,是道家全真教的一个道场。全真教的信仰,是释、儒、道,三教合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道观虽说是新建的,但它的确是有渊源的,古时有一位姓金的韩国道士,曾在这里修行过,最后也仙逝在了这里,有一座摩崖石刻为证。这座石刻后来被人私自凿起,企图卖钱获利,但被及时发现追回,最后被长安博物馆收藏。在长安博物馆展厅后边的草坪上,这块摩崖石刻静静地伫立在那儿,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了。

我不知道这位韩国道士是否真的修炼成仙,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了最后。就这一点让我钦佩。我皈依了佛门,是因为我认为佛家大乘普渡众生的理念,比道家只求自我解脱的宗旨,更加彻底,更加伟大。但佛家之人也切不可轻视道家。道家洎老子以来,不但在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探索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就是在具体修炼的方法上,也有着许多至为宝贵的经验,我们不能不学习。

除老子庄子以外,我最崇拜的另一位道家人物,就要算吕纯阳了,他的证道歌《百字铭》,也是我修行当中最重要的指导。

篇2: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回想起许多年前,在中国掀起过一阵气功热,那时我也学过气功。现在看起来,当时的许多东西都是错误的。但说起来我也得感谢气功,因为正是它把我逐渐引入了佛门。我这人总爱寻根问底,要让我能真正相信一个东西,我必须要明白它的道理,弄不清它的道理,我是不会信的。所以,由于要学气功,我得先弄清道家是怎么回事,于是我读老子,庄子,周易等等,甚至八字、风水、祝由科、梅花易、铁板算术、麻衣相法、奇门遁甲、大衍之术、开元星相、紫微丹术…只要是能找到的书,无所不读。读了个云山雾罩,还是不得要领。最后有一天逛街时,无意中看到了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南怀瑾先生的一套书,《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译》、《楞伽大义今译》、《圆觉经略说》,一读之下,顿开茅塞,从此一头扎入佛教经典,正如在楞严大义一书的开头所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从此走上佛学的道路。

学佛之后,我不学气功了,因为我知道,当前所有的所谓大气功师,都是在误人子弟。什么意守丹田,什么意念引导大周天小周天的旋转,全都是错的。反过来,用佛家的思想再回过头来印证道家思想,我也这才发现了道家中真正好的、精华的东西。吕纯阳有句诗:“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我要改这句诗为:“自从一遇南师后,始知从前错用心”。

道家的确有着许多精辟的思想,但有一点,自老庄之后,越往后发展,读道家的书就越感困难,既便是有一些真正修炼有成的道家人物,他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轻易示人,所以故意把书写得艰涩难懂,同一件事物他能给你造出几十个名词,把你读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有些人说道家的书不好懂。但其实道家中老庄的书很平实,就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没有一点故弄玄虚的玩弄文辞名相。所以在道家的众神仙中我也喜欢吕纯阳,就是因为他也很平实,他的证道歌百字铭,将自己修行的全过程,他的所感所悟,全部实证经验,都合盘托出地告诉了我们,没有一点隐藏和故弄玄虚。而且,虽然他是道家神仙人物,但他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和佛家的如出一辙。我猜想,他的百字铭,一定是写在“自从一见黄龙后”吧。黄龙是吕纯阳同时代的一位佛教法师。

“养气忘言守”,你看,开篇第一句,吕神仙就否认了后世所谓的气功师们的守窍说。意守丹田是不对的,要忘言、忘守。既不能有第六意识的活动,不能有杂念妄想,也不能死守在一个穴窍上。言,语言思维活动;守,意守丹田等守窍方法。真正的养气,这两样都要摒弃。

“降心为不为”,老实说,直到目前为止,我的修行还一直徘徊在这个“为不为”的阶段上。每一个修行人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切断思维流,《金刚经》这部般若大经的起缘,就是大弟子须菩提向释迦佛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才能使这个扰乱的心安住下来,怎么样才能降伏住这个瀑流般永不停息的心呢?这就是每一个修行人,无论道家佛家,所都要面对的第一个大难关。所以,这时候我们拼命挣扎,和自己苦苦斗争,就是想要努力不去胡思乱想。念佛号也好,念咒子也好,打坐也好,这都是在“为”;无非就是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就是让心静止下来,达到“无为”。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控制住了自己的心,没有杂念了,很静,心如止水。但这个静止,这个“不为”,依然是“为”出来的,那种要控制住自己的心的一丝细微得不易觉察的意志力,正是在“为”,而不是真正的“无为”。但虽然不是真正的无为,但每一个佛家与道家的修行人,都必须经过这一“为不为”的阶段,才能最后达到降伏其心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吕神仙百字铭的第一句,我们就更明确了,言,语言思维,那就是大为、乱为,是我们降伏其心的对象;守,守窍,和念佛念咒一样,是方法,也是在“为”,是在以一念代万念,以小为代大为。何况守窍这种方法,比起念佛念咒等其它方法来,缺陷更多,容易出问题。我在早先学气功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大师”,他都有气功学会颁发的证书的,就是说,他已是被正式认可的气功师,允许上岗给病人治病的,可见不是一般人物。据说他能用眼睛透视人的内脏,能直接看到你得了什么病,然后发功,气到病除。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找到了他,想拜他为师。他对我讲了他学气功的经过,说,原先他重病在身,久治不愈,最后才炼了气功,不料气功竞如此神奇,不但他的病全好了,还出现了特异功能。那好吧,我就请他为我发功诊病。他的手刚往我的身上一搭,我的心就顿时发怵了。怎么着?原来他的双手冰凉!当时是在晚冬初春的时节,我们一般稍微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健康人的身体,是冬暧夏凉的,身体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自我调节,这叫阴阳平衡;大多女性气血两虚,阴阳不和,就会出现夏天皮肤发烫,冬天四肢冰凉的现象,我就是如此。但他是一个大男人,手比我的还冰,这不是明显的阳气已衰的信号吗?他还给我瞧病,我真怕他将病气传导给我,吓得我赶紧撒丫子走人。这件事给我一个教训,那就是气功的守窍术和引导术,往往会给人以假象,使人出幻觉,以为这儿通了,那儿放光了的,大小周天全打通了等等,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是自己的意念造出的幻觉。所以我们要感谢吕洞宾,他不象其他仙道人物一样,保守自己的修炼秘密,故意不将真经传授给后人,尽弄一些守窍引导、汞升铅降等等东西来糊弄后人,轻者误人子弟,重者夺人性命。吕神仙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们,一开始修行,要忘言,要忘守,而你为达到无为境界所做的一切功行,都仍然是有为的,它们虽然是修行中的必经之路,但都不是彻底的和最终的,千万不要认错了。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需应物,应物要不迷。”这两句的意思差不多,宗祖、真常,指得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你叫它是本体也好,佛性也好,真心也好,自性也好,反正就是它,禅宗祖师们怕我们执着于名相,所以又干脆叫它为“这个”,叫“本来面目”,但如果你不去通过修行悟出它的实质,那么“这个”和“本来面目”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可执着的名相。我们很多修行人最容易误解的一点就是,他们总以为找个清净之处盘腿打坐,这就叫修行,有许多道内朋友都对我说过几乎同样的话:“我一直坚持修行,每天都打坐两个小时。”“我今天坐得好极了,心里特别安静。”其实,打坐不是修行,只是一种助道的方法。我们的心难以安静下来,打坐可以帮助我们快一点安静下来。而真正的修行,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瑜珈师地论》所教授的那些全部过程,从如法皈依开始,修厌离心,再到发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戒定慧三学等等,从下士道、中士道、直至上士道,初禅二禅三禅一直上去到四禅,从初果罗汉须陀垣到四果阿罗汉,然后从初地菩萨直到十地菩萨,一级一级地修上去,直至最后成佛,这整个的过程,才叫修行。成佛绝不是靠打坐坐出来的。

在这两句诗里,走神仙路线的吕祖,他的目标虽不是成佛,境界稍微低一些,但依然道出了一个正确的修行理念,就是真要想修行成功,绝不能只靠打坐,而是要在一整天的行住坐卧的活动中,都不离修行,都要“知宗祖”,要“不迷”。我们打坐时就是坐得再安静,一下坐,“哎呀,这顿饭太好吃了,真香呀!”心被物转,认己为物,把这团肉身的物质当成了自己,因此也就将感官的享受认作了我所,迷了。“我就是不喜欢那个人,他太自私了!”我相、分别心都出来了,应物就迷。所以,如果是这样,打坐坐得再好,也不叫修行。只可惜许多人的所谓修行,包括我自己,都是这样的,所以才总也进步不了。我去年在山上,打坐时心境很好,很宁静,自认为坐得不错,但只要一下坐,比如上山砍柴去了,就把修行的事忘了,眼睛望着美丽的风景,心沉浸在了其中,乐而忘返。这是什么,这就叫“认物为己”,还是应物就迷。禅宗祖师们说,修行,要二六时中,尽在觉中。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那一天就是十二个时辰,二六时中,就是十二个时辰。一个真修行人,就是要在二六时中,无论在做什么,吃饭也好,走路也好,睡觉也好,接人待物也好,时时刻刻地警觉着,不让自己的心,随外境而转,始终都要体悟着自己那个生命本体的存在,既不能认物为己,也不能认己为物。这就叫动静知宗祖和应物要不

篇3:读三国演义心得六百字

关于读三国演义心得六百字1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名著,作者是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故传》,《水浒全传》。代表作品有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本节主要讲得是: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事,是一部情节曲折的章回体小说,是结合真实历史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小说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时期魏、蜀、吴、三国为统一天下而兴起的战争,其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曹操乱世奸雄的形象,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长须飘飘的形象,张飞豪迈奔放草莽英雄的形象,现实与想象结合构造出一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赏《三国演义》,翻阅此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页画,刘关张双手各端一碗酒,共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约,面前香炉直立立焚着三炷清香,面前香雾缭绕,桃花满园,此情此景无不令人感慨万千!如今桃园三结义己成为人们广为流传的佳话,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无不叫人感动。

品《三国》,会从中收获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经验,它为我前方末知的道路燃起一盏明灯,周公瑾正值英年素有大志,功成名就,本应度过一段美好人生,就因妒忌诸葛亮比自己城府深,竟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言,设计陷害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结果怄气含鲜血而死,生前所得尽失。它用事实警戒我要以宽心来看待事物,接受事物这一事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成功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讶它现的惊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关于读三国演义心得六百字2

也许,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因为作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而流传千古吧,这段时间里我就读了这本流传千古的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聪明机灵的诸葛亮,一身是胆的赵云,单纯狂野的张飞,还有武艺高强的吕布……,他们都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但我最喜欢赵云了,他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投靠关羽,忠心耿耿地和刘备在一起。在长板桥时,他不为自己的生命着想,而为刘备和老百姓的安全着想,在和曹操的兵力交接时,他一点儿也不害怕,都是三下五除二地把敌人打败的。有时候有好几员大将把他团团包围时,他也豪不畏俱,反而__越勇,令曹操望而生畏。

再说说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攻打吴国吧!刘备在攻打吴国时一连吃了几个败仗,逃跑时被吴国包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云迅速赶来,带着刘备和士兵们浴血奋战,冲出了重围,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将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慨万千,我喜欢赵云,因为他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对刘备忠心耿耿,怪不得刘备在长板桥自信地说:“子龙是不会背叛我的”。

当然《三国演义》有名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一个个故事心动曲折、扣人心弦。

这真是一本好书,值得拥有!

关于读三国演义心得六百字3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奋进,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读书成为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互相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年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故事。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并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我深深陶醉其中。

这本书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同时也不乏风花雪月的爱情和情谊深长的友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忘却这是在述说历史,而是在为讲述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书中每个人物都生动鲜明,气量狭小的周瑜,忠厚的鲁肃,胆大的张飞,忠诚的关羽,公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中我最欣赏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神机妙算,其中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更加突出了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聪明博学的人,而周瑜则是个小肚鸡肠,心胸狭窄的人。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懂得了: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周瑜为鉴,当别人的成绩超过你时,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自己退步的原因,用心去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应该虚心听取父母的劝告,不应该因考试失利就失去信心,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宽宏大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接受挑战。

每一本书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知识,我们也能从书本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从自己的小世界进入大千世界,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不断进步,终生学习。

关于读三国演义心得六百字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于是写下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关于读三国演义心得六百字5

刘备逝世前究竟是心有不甘,还是认为一生是满足的?尽管刘备的遗诏中说:“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是,更多的,或许是对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的不舍。在第一章桃园三结义,刘备就显露出想成为皇帝的雄心:“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皇帝,是他的梦想,虽然未能一统天下,未能身着龙袍指点江山,但在逝世前那种渴望,仍未消散,以至于他在对三个儿子的话和遗属中反复提出:“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

刘备的希望在临终前寄托在了宰相诸葛亮身上了。那么刘备又把蜀国托给了谁?书中有一句话不得不提:“若是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上千斤的担子压在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或许刘备正是因为了解他才说出了这样有分量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刘备不仅将希望寄托给了诸葛亮,实际也把蜀国交付给了诸葛亮。

白帝城托的,是刘备一生的事业。也是刘备毕生的梦想。刘备用他的“计谋”,深得人心,这无疑是他的“必杀技”,在他死后,蜀国依然得以长久的运行。

当然,刘备逝世后,魏吴两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认为应当派人马五路围攻蜀国。虽然计划得很详细,但是刘备虽然死去,但永远活在了他的忠臣的心中。诸葛亮,赵子龙等马上想好了对策,并前去守关,我认为,正是刘备的聪明和有远见的作用,使蜀国逢凶化吉。

读白帝城托孤,仿佛在读刘备辛苦一生后,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国家,在君主灭亡后群龙无首,奸臣篡位,蜀国却没有,原因不仅仅是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更有决定性的是,刘备的怒摔阿斗,爱才惜才,用眼泪无数次的打动着臣子的心,所以,蜀国一次次重新站起。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塑造成德仁宽厚的形象,我却读出了刘备的心计和聪明。

知事论人,读白帝城托孤,论刘备,也许比起文人学者的谈论要显得狭隘。但是,读三国思三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个人简历纯

纯格式简历

红岩阅读心得六百字

杨铭求职信

教室铭作文

黄庭坚 砥柱铭

中考励志铭

读白雪公主心得

读丑小鸭心得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心得

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推荐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吕纯阳《百字铭》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