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哈达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捕蛇者说反思总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捕蛇者说反思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捕蛇者说反思总结
我必须好好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节公开课让我体会了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的酸甜苦辣。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略简单于其它科目,但经过这一次公开课彻底让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语文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是教案编写方面的。以前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就和我说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要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东西丢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条小溪,有的教师从中舀一勺“教”给他的学生,有的则有两勺、三勺。所以说不同的教师能给学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也明白了写教案的目的只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你并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写的一步步来教。因为教案是死的,而我们人是活的,真正意义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课时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关键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说很难的!
篇2:捕蛇者说反思总结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学生在学习时难度有点大,在教学中我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逐句、逐段讲解。另外加强诵读、背诵练习。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学生还不能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对文本读得不透。
篇3:捕蛇者说反思总结
每次上课表面上看上去挺顺的,但是没有起伏,没有亮点。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说在评价学生方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没有认真的倾听,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话应该说什么,因而就导致对他们的评价不深刻。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在继续深入下去的,而我没有再追问,错过了机会。对于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一点,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要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他表现的不好,那你可以通过让他对课文理解之后在给他一个机会。“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读好,再给你一个机会吧!”从学生的角度讲,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励的作用。这样学生的进步会很明显!
那一节公开课我收获了不少,特别是从有经验的老师那儿及教研组的领导那儿学到很多。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语文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课堂上他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积累,注重课堂表达和朗读能力。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必须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时时为学生着想。这种爱就体现在要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负责,处处为他们考虑。我离一名好老师的距离还很远很远,我会一直努力,努力向它迈进!
篇4:捕蛇者说反思
在十月份有上级教研组的领导来听的那节语文公开课上,感觉上像经历了一次洗礼,让我成长不少。
那节公开课我上的是《捕蛇者说》第三课时,《捕蛇者说》是一篇文言文,《捕蛇者说》就是借捕蛇抵税一现象,借蒋氏三代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整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所以我重点讲解第四段,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这篇文言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深刻认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在这堂课上使我明白初三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要注重文言文的实词积累,虽然点了一些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再者我虽然让学生朗读了第四段,但是我并没有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升华的读出和体会到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因此效果不佳。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很认真的帮我进行了课堂分析,使我了解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首先得自己带着深厚的情感去读,去体会这首诗,创设自然的过度环节,将你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学生读出来的课文才能有感情,才能做到质的升华。
篇5: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在十月份有上级教研组的领导来听的那节语文公开课上,感觉上像经历了一次洗礼,让我成长不少。
那节公开课我上的是《捕蛇者说》第三课时,《捕蛇者说》是一篇文言文,《捕蛇者说》就是借捕蛇抵税一现象,借蒋氏三代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整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所以我重点讲解第四段,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这篇文言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深刻认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在这堂课上使我明白初三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要注重文言文的实词积累,虽然点了一些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再者我虽然让学生朗读了第四段,但是我并没有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升华的读出和体会到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因此效果不佳。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很认真的帮我进行了课堂分析,使我了解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首先得自己带着深厚的情感去读,去体会这首诗,创设自然的过度环节,将你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学生读出来的课文才能有感情,才能做到质的升华。
级领导有一句话对我评价很高,虽然自己在课堂上的教态很沉稳、很镇静,而且学生非常的积极参与,但是我知道自己上的那节课真的上得很“勉强”,上得“激情不足”。
这是我来旧中后上的第一次有上级领导来听的公开课,使我感触很多,收获很大,我知道今后我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成长和经历的事情还很多。在那节公开课后,更使我有勇气和信心把以后的课上得更好,因为年轻的我有着一股冲劲,还有这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
我必须好好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节公开课让我体会了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的酸甜苦辣。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略简单于其它科目,但经过这一次公开课彻底让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语文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是教案编写方面的。以前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就和我说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要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东西丢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条小溪,有的教师从中舀一勺“教”给他的学生,有的则有两勺、三勺。所以说不同的教师能给学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也明白了写教案的目的只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你并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写的一步步来教。因为教案是死的,而我们人是活的,真正意义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课时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关键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说很难的!
其次是课堂教学方面的。每次上课表面上看上去挺顺的,但是没有起伏,没有亮点。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说在评价学生方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没有认真的倾听,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话应该说什么,因而就导致对他们的评价不深刻。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在继续深入下去的,而我没有再追问,错过了机会。对于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一点,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要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他表现的不好,那你可以通过让他对课文理解之后在给他一个机会。“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读好,再给你一个机会吧!”从学生的角度讲,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励的作用。这样学生的进步会很明显!
那一节公开课我收获了不少,特别是从有经验的老师那儿及教研组的领导那儿学到很多。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语文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课堂上他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积累,注重课堂表达和朗读能力。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必须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时时为学生着想。这种爱就体现在要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负责,处处为他们考虑。我离一名好老师的距离还很远很远,我会一直努力,努力向它迈进!
篇6: 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教学第一环节是复习巩固所学的重要文言词语和语句。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每节课开头我都要用1/3的时间来复习旧知识。因为拉大教学课时数,实际检测下来,孩子们的掌握效果还是可以的。只是没有经历过有这么的老师来听课,没有经历过面对摄像机上课,更有可能是我还缺乏启发和调动学习积极发言的技巧,很多学生宁可坐着说或者跟随大家一起说,几乎很少有学生敢于主动起来发言的。看来今后得在这一方面下些功夫,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们敢于陈述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胆略。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解读文本,带领孩子们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两个简单问题铺垫基础之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供孩子们讨论。
篇7: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将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现今的环境作对比,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有了学习兴趣后,生涩的文字不再是学习的障碍,学生在语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感恩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文言文到底怎么教?展开“零提问”这种“此时无招胜有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兴趣与快乐,这只是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探索与小小成果,在此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家的指点。
篇8:捕蛇者说课堂反思
一、学情反思:
这两节课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一段时间接触下来,发觉孩子们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比我预想的还是要差多了。因此我决定尽可能的放低教学目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孩子们慢慢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高兴的是,开学以来能够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二、内容安排上的反思:
根据教学计划,本节课孩子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掌握文章的写法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认知心理,每节新授课上我都要安排1/3的时间用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往常一样,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是复习巩固重要文言词语和语句。
篇9:捕蛇者说课堂反思
教学第一环节是复习巩固所学的重要文言词语和语句。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每节课开头我都要用1/3的时间来复习旧知识。因为拉大教学课时数,实际检测下来,孩子们的掌握效果还是可以的。只是没有经历过有这么的老师来听课,没有经历过面对摄像机上课,更有可能是我还缺乏启发和调动学习积极发言的技巧,很多学生宁可坐着说或者跟随大家一起说,几乎很少有学生敢于主动起来发言的。看来今后得在这一方面下些功夫,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们敢于陈述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胆略。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解读文本,带领孩子们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两个简单问题铺垫基础之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供孩子们讨论。
1.蒋氏对捕蛇这一职业到底持什么态度?A、喜欢B、愿意C、怨恨 D、其它 无奈(旨在引导孩子们走进蒋氏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蒋氏在捕蛇和交赋税两难选择中的痛苦无奈之情。)
2.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学会区分相同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从而能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整体上理解课文,把握课文要旨。)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在学生稍加讨论之后,用投影显示告诉学生: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篇10: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这两节课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一段时间接触下来,发觉孩子们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比我预想的还是要差多了。因此我决定尽可能的放低教学目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孩子们慢慢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高兴的是,开学以来能够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二、内容安排上的反思:
根据教学计划,本节课孩子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掌握文章的写法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认知心理,每节新授课上我都要安排1/3的时间用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往常一样,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是复习巩固重要文言词语和语句。
三、教学流程三的反思:
教学第一环节是复习巩固所学的重要文言词语和语句。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每节课开头我都要用1/3的时间来复习旧知识。因为拉大教学课时数,实际检测下来,孩子们的掌握效果还是可以的。只是没有经历过有这么的老师来听课,没有经历过面对摄像机上课,更有可能是我还缺乏启发和调动学习积极发言的技巧,很多学生宁可坐着说或者跟随大家一起说,几乎很少有学生敢于主动起来发言的。看来今后得在这一方面下些功夫,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们敢于陈述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胆略。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解读文本,带领孩子们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两个简单问题铺垫基础之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供孩子们讨论。
1.蒋氏对捕蛇这一职业到底持什么态度?A、喜欢B、愿意C、怨恨D、其它无奈(旨在引导孩子们走进蒋氏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蒋氏在捕蛇和交赋税两难选择中的痛苦无奈之情。)
2.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学会区分相同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从而能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整体上理解课文,把握课文要旨。)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在学生稍加讨论之后,用投影显示告诉学生: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篇11: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将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现今的环境作对比,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有了学习兴趣后,生涩的文字不再是学习的障碍,学生在语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感恩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在以往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开始就把“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据此展开思考、刻意求答,这一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生涩的文言文更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而这一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法,尝试以“零提问”的导读策略进行教学,在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自己提问,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能够思维激发、灵性涌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到底怎么教?展开“零提问”这种“此时无招胜有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兴趣与快乐,这只是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探索与小小成果,在此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家的指点。
篇12:《捕蛇者说》课后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课后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捕蛇者说》教学反思。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时难度有点大,在教学中我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逐句、逐段讲解。另外加强诵读、背诵练习。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学生还不能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对文本读得不透。后来,我仔细思量了一下,我决定做以下改进: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篇13: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名师名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
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6)”,《说文》:“僵也。”又,“走”部:“逭,僵也。”“踣”、“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欧”,《说文》“臣”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 捕蛇者说 翻译
★ 捕蛇者说教案
★ 捕蛇者之死散文
★ 说课反思
★ 说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反思总结(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