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中生物基因遗传知识点
方法篇
1 仔细审题
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
①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②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③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①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 ;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
①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
②♀♂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③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显)、佝偻病(--显)等
2 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
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 ①RR × RR ②RR × Rr ③RR × rr ④Rr × Rr ⑤Rr × rr ⑥rr × rr
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①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③ 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3 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求子代
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
①判断出显隐关系;
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
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4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
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
①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
②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
③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
④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5 伴性遗传
(1)常染色体遗传: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
(2)伴性遗传 :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遗传;
(3)-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
(4)-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学好生物的三大方法有哪些
一、课前预习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通过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因为我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会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诸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就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掌握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1. 首先要通读教材,搞清楚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读之后要掩卷而思,看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要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大概了解。
2. 在通读基础上进行细读,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要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对重要要领结论及关键字词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边读边注,提高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3. 在预习中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预习中重点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带到课上,看老师如何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预习中要做到先通读,再细读,并注意总结归纳,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搞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内容还不太理解,使预习达到一较高层次。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课上听讲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可使思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听讲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带着问题听课,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这样不但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听讲目的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在听讲时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做笔记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特别要记的内容是知识点间的联系,例题分析,对于老师分析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重视,这正是我们上课时需要培养的能力,对于预习中了解的内容可通过老师讲解强化记忆。在听讲时速要重视实验,注意能力的培养。
三、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课后及时复习,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加以巩固,是学习习惯中很重要一个环节。课后巩固不单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在做作业前首先要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即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就是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对知识的初步记忆,必须课后及时复习。复习越及时,遗忘越少。在复习时可先整理笔记,使老师讲课内容再现,并通过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预习、听讲、复习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要对知识正理解,能够灵活应用,还必须通过练来达到这一目的。练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练不是跳入题海,做的题多,成绩提高不一定快。我们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往往拿到题目就动笔,结果常导致失误或失败。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也要养成一良好的解题习惯。即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审题都非常关键,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我们的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解题之后对题目的归纳整理是练习巩固很重要的一步。许多同学往往忽略这一步而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在解题后要进行思考,这道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的应用,是如何解答的,还有没有更佳的解题途径。在以后解此类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并注意一题多变,即将已知和求解多角度转化,进行分析和归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在解题之后还要注意一题多联,即有意识地从学过的知识中联系与本题有关的内容、训练思维的创造性。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最后发展到多题一解,通过联想,能从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我们真正跳出题海,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篇2: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
1.仔细审题
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
①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②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③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①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 ;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
①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
②♀♂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③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2.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
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
P ①RR × RR ②RR × Rr ③RR × rr ④Rr × Rr ⑤Rr × rr ⑥rr × rr
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①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③ 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篇3:高中生物遗传怎么学
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A、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 C 、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B、♀♂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 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篇4:高中生物遗传怎么学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 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篇5: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①能自我复制;②结构相对稳定;③储存遗传信息;④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篇6:高中生物遗传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遗传题作为高考生物的必考题,其在生物考试中分数比例较大,因此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它的解题技巧。
一、显、隐性的判断:
①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②杂交:两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
③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④假设推导:假设某表型为显性,按题干的给出的杂交组合逐代推导,看是否符合;再设该表型为隐性,推导,看是否符合;最后做出判断;
二、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①测交:若只有一种表型出现,则为纯合子(体);若出现两种比例相同的表现型,则为杂合体;
②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不出现(或者稳定遗传),则为纯合子;
注意:若是动物实验材料,材料适合的时候选择测交;若是植物实验材料,适合的方法是测交和自交,但是最简单的方法为自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①测交:选择杂合(或者双杂合)的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1:1(或者1:1:1:1),则符合;反之,不符合;
②自交:杂合(或者双杂合)的个体自交,若子代出现3:1(1:2:1)或者9:3:3:1(其他的变式也可),则符合;否则,不符合;
③通过鉴定配子的种类也可以;如:花粉鉴定;再如:通过观察雄峰的表型及比例推测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进而验证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四、自交和自由(随机)交配的相关计算:
①自交:只要确定一方的基因型,另一方的出现概率为“1”(只要带一个系数即可);
②自由交配:推荐使用分别求出双亲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再进行雌雄配子的自由结合得出子代(若双亲都有多种可能的基因型,要讲各自的系数相乘)。
注意:若对自交或者自由交配的后代进行了相应表型的选择之后,注意子代相应比例的改变。
五、遗传现象中的“特殊遗传”:
①不完全显性:如Aa表型介于AA和aa之间的现象。判断的依据可以根据分离比1:2:1变化推导得知;
②复等位基因:一对相对性状受受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但每个个体依然只含其中的两个)的现象,先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确定出不同表型的基因型,再答题。
③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或者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象;
⑤致死现象,如某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可以根据子代的分离比的偏离情况分析得出,注意该种情况下得到的子代比例的变化。抑或是发育到某阶段才会出现的致死现象,计算时注意相应比例的变化;
六、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
书写要求:①亲代的表现型、基因型;②配子的基因型种类;③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包括特殊情况的指明)、比例;④基因型的规范书写:常染色体上的、X染色体上的(包括同源或者非同源区段)(前常后X),要用题干中提到的字母,不可随意代替;⑤相关符号的正确书写。
七、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性状遗传的区分判断:
①据子代相应表型在雌雄中的比例是否完全相同判断;
②正反交的结果是否相同,相同则为常染色体上,不同则为X染色体上;
③根据规律判断,即伴性遗传存在女患其父、子必患;男患其母、女必患等等特点;
④设计杂交组合根据子代情况判断:
八、“乘法原理”解决自由组合类的问题:
解题思路:对于多对等位基因或者多对相对性状类的遗传问题,先用分离定律单独分析每一对的情况,之后运用“乘法原理”对两种或者多种同时出现的情况进行整合。
九、染色体数、型异常的配子(或者个体)的产生情况分析:
结合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部分内容,通过减数分裂过程分析着手,运用简图展现过程。
几种常见的来源: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之后,某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某一极;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发展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
(注意:在分析某异常配子形成时,②与③一般不同时考虑)
十、遗传系谱图类题目的分析思路与考查类型归纳:
遗传系谱图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公认的难点,平时练习时要多注意归纳总结,概括出此类题试题的规律和解题思路,从而可以达到从容应对。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2、遗传方式的推导方法
2.1、判断显隐性遗传:
①先找典型特征:隐性—父母不患病而孩子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显性—父母患病孩子不患病,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没有典型性特征:则两种均有可能。其中代代发病一般最可能为显性,隔代发病最可能为隐性。
2.2.确定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
①先找典型特征:隐性,女患其父、子必患;显性,男患其母、女必患。只要找到正常的就只能为常染色体上的。没有则两种均有可能
②没有典型特征:若两种都符合,则:男女发病率不同为伴X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同为常染色体遗传。
③如果按以上方式推导,几种假设都符合,则几种都有可能。
还可以选择假设--推导的方法(反证法):先假设在X染色体上,代入进行推导,若不符合,则在常染色体上;若符合再假设在常染色体上,一般都是符合的,则两种情况都可能不能确定,此时只有结合题干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的预测或确定。
3、子代某表现型概率的计算
①多对性状同时考查,单独考虑每一对的情况;
②确定亲代的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
(结合亲本的性状,联系亲本的“上代”、“同代”、“下代”的情况去综合考虑亲本的可能基因型,时刻注意比例的变化。)
③运用相乘、相加得出子代的表现型或者基因型情况。
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