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net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教案
《灰椋鸟》课文原文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灰椋鸟》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 水杉 郁郁葱葱 翘首仰望 椭圆 互相应和栖息 地毯 翩翩起舞 扑棱棱 深涧 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 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 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 箩筐 坚强的 基础
挂着 红榜 坚决的 立场
贴着 黑板 坚定的 态度
栽着 杏树 坚实的 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 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 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 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 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灰椋鸟》的教学反思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 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篇2:灰椋鸟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观察、观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至5自然段。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及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
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4、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5、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 “一开始” “几分钟”。 “一小群一小群” “先回来的鸟”……)
(2)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3)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6、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7、指导背诵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2、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
【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灰椋鸟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3:五年级语文灰椋鸟
一、探究感悟,理解发现
(一)探究一:
归林前:
1.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灰椋鸟桂林前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的第3小节。
2.学生交流归林前。指名读第3节。(归林前:周围静得出奇。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
3.小结归纳:(板书:归林前:静得出奇)
归林中:
师:那灰椋鸟归林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默读第4小节,圈出关键的词,体会一下灰椋鸟归林时有什么特点。
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用动作理解“盘旋”;联系上下文理解“陆续”;
(2)重点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
(3)相机指导朗读。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播放归林视频,师质疑:好看吗?这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点击:排空而至。问:这个“排”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排”都有“推”的意思。
(4)师小结:是呀,这哪里还是一只只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大部队)呀!“大部队”为什么加引号?
(3)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3.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理解“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
4.过渡:那些先锋队伍回家后干什么呢?后来的大部队又怎样呢?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击“倾诉”)这鸟儿也懂得了倾诉,懂得了交流。
找找还有哪些词将灰椋鸟写得人性化了?
4.想象说话: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倾诉什么?又在呼唤什么呢?
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说话:
(1)这几个好伙伴还不愿分开,他们在互相倾诉什么新鲜事儿呢?一只鸟儿说――另一只又说――
(2)这位鸟妈妈回到家一眼没看着自己的孩子就慌了神,连忙大声呼唤――
……
(二)探究二:
归林后
过渡:归林前是安静的,归林中是热闹的,那归林后又是怎样的呢?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作者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
悟:再读读,从你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灰椋鸟归林是怎样的。
1.“看,这几只……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作者是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中你看出归林后是怎样的?
2.“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师:又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还有吗?(刺槐林和竹林比作俱乐部)可想而知作者通过两个比喻,将归林后热闹的场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师: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出这样的热闹。
3.“这上万只灰椋鸟……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4.师:是呀,这样的场面是喧闹而又热烈的,谁能将这种喧闹热烈读出来,我们来试试。
(三)学习第六小节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这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师小结:这么温馨、和谐的画面真是一种大美呀!
师: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这样美的景色,是哪里来的呢?
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指名读。
2.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4.板书并提示“人――林――鸟”的关系。
师:林场工人为灰椋鸟创造了怎样的生态环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便在哪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师:正是由于林场工人们的辛勤劳动,鸟儿们才有了现在美好的景象。也正是有了像徐秀娟这样的爱鸟护鸟的卫士,我们和动物才能和谐共处。
5. 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三、总结板书,点明主题
(指板书)如果我们人人都爱鸟护鸟,不仅是鸟,和所有的动物友好相处,我们就到哪儿都能观赏到这或壮观或美好的画面,生活中会处处出现和谐之美。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大爱 大美
归林前 归林中 归林后
和
人――林――灰椋鸟 静得出奇 热闹非凡 喧闹热烈
篇4:五年级语文灰椋鸟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他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我从云南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群鸟
出示课件,各种鸟儿,很美
师:咱们看的这篇课文,就没有写到这么多鸟,而是写了很普通的灰椋鸟
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
师:读得很婉转,尤其是椋字
自由看课文,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孩子们的读书情况,读第一句
棕红色的……软绵绵的
生读
师:读得很婉转
出示第二句,齐读
师:想看刺槐林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请看课本……
齐读
师:读得很轻巧
看第三句
指名读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把这个字儿读得很准确
多音字翘组词
齐读第三句
师:看下边一句,这个句子比较长,同桌先读一读
如果你想推荐你的同桌读的,把手举高点
看到你的同桌推荐你了,读自信点
生读
师:名不虚传,慧眼识英雄啊,读得真好!把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读出了不断加强的语气
师:你觉得哪个词最难?
生:扑棱棱
生读
师:读得正确,读得大声、读得自信!
师:你怎么记住这个词?
生说半天没听懂
师:说的多巧妙啊,让我们记住了这个词
师边说笔顺,边示范,拿出笔来描红课后
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背开足安
师巡视指导,边看边表扬
师:扑棱棱不仅是个重叠词,还是个象声词,齐读好这个词
下面这个句子也有一个既是个重叠词,也是个象声词
生:唧啾啾
齐读这一句
师:什么是深涧?
生说
师:刚才把字词句读好了,现在边读边想,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默读
师:完了的举手,有的孩子完了
生:从讨厌到喜欢
师板书讨厌――喜欢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师:从课文哪一小节指导的?
生:课文第4小节,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你想看吗?真的想看吗?
生:继续说第四自然段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想到归林的壮观场面,那第五自然段呢?
生:读
师:让我们翘首以待,盼着,等着灰椋鸟赶快桂林吧!出示课件
师:继续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有哪些归林的场面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告诉我写了哪些场面
生:1――4句写了归林的场面,第五句了写了……
生:大家请看第四句
师:注意哪些词?
生:排空而至、大部队、老远……
师:让我们综合一下,排空而至是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换一下:铺天盖地
师:你看看今天上课的老师
生:密密麻麻,人头攒动、黑压压
师:不同的场景,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多、数不胜数
这就是排空而至的场景,把排空而至的场景读出来
齐读
师:1、2句话,孩子们读好了,齐读
灰椋鸟很快就要归林了,让我们仔细的听,唧唧啾啾,听到了没有?
孩子们说唧唧啾啾,一只两只,在哪里呢?
放着音乐,老师们朗诵,孩子们拿着自己手中的灰椋鸟贴在了树林的布上,密密麻麻
情不自禁地对同伴说
生:这场面太壮观了
太美了!以前从未发现
师: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世间处处都是美
生:我想对同伴说,以前没发现这么美,现在发现了
师:我很丑……
生:但是我很可爱
师:我找同学读读课文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的句子
生读
师:读得精神,读得振奋,读出了感受
指名读
老师看不到你的表情,读书要动情动容
齐读
师:我们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前面的场景是壮观,后面的场景是?
生:热闹
师:先读啊
自由读
师:你觉得是什么?
生:和谐场面
师:你生活中和谐的场面吗?
生:吃饭时候享受感觉很和谐
师:只有吃饭时候感觉到和谐?
生:过生日的时候,大家给我说的生日祝福语
师:看样子你们家有浓浓的和谐气氛,浓浓的爱意
还有谁?
生:我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今天我们不仅十分和谐,还有观众呢!
师:作者是我们的观众
这样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场景,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写?
生:我认为是比喻
生:我觉得是想象,想象互相问候
师:场面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这样写更……
生:活灵活现
齐读
师:课文第四自然段,你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灰椋鸟浓浓的爱意,这样的语言文字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读一读,琢磨琢磨,体会体会
哨声已响
齐读第四小节
老师带着读的很急很快
下课!
《灰椋鸟》教学实录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评点:寻找方向
师:鸟是人类的朋友,老师从云南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些鸟。
(播放鸟的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会椋鸟。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没有写漂亮的鸟,而是写比较普通的鸟。看老师写课题?谁来读?
生:会椋鸟。
师:读得很婉转,而且,椋读得准确。齐读。
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课文。)
师:检查下大家课文读得怎样?
(出示了几个句子,检查学生朗读,并及时评价。)
【评点:老师评价学生的朗读非常到位,尤其强调将字读得准确。这应该是第一课时,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有没有将词读准确。到现在,我们发现,老师对朗读教学很重视,这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
师:推荐同桌读的,将手举高点。你看,你的同桌眼睛中充满了期待。
师:下面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词语最难读?
生:扑棱棱。
师:这个字也是我们这课比较难写的,说说,怎么记住它?
【评点:老师教得非常扎实。】
生:谈记住的方法。
师:教师板书示范,学生拿出钢笔字迹描红。注意写字的姿势。
【评点:这位老师对生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而且,现场巡视,并进行评点,很漂亮,非常有笔锋,很整齐。】
师:看下面这个句子,也有一个重叠词?(即唧啾啾)温柔一点?热烈一点?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朗读。
【评点:教师对唧唧啾啾的教学,显得很艺术,用不同层面的提示,帮学生理解后面的句子,很好!】
师:自己读课文,作者对灰椋鸟有什么样的情感,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对,要学会举手示意。)
生:我觉得作者先觉得灰椋鸟很讨厌,到了现场看了会椋鸟的样子之后才喜欢灰椋鸟的。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是因为她从林场看到了会椋鸟归来的壮观场面。
【评点: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控能力非常强,孩子说,是一个场面,给我一个词语,什么样的场面,壮观的场面,想看吗?想看,真的想看吗?非常想看!】
师:那么,第五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第五自然段也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师:深深打动了作者,所以,我们就――
生:再也等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
师: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会椋鸟桂林的场景。
生:
师:来让那个我们等着、盼着会椋鸟归林吧。
(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动画。)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哪些场面啊?哪些词写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生:排空而至、大部队
师:“排空而至”什么样的画面?
生:黑压压的一片。
生:铺天盖地。
师:多,密,数不胜数。读出排空而至的精彩。
【评点:排空而至没有能够讲出味道来。什么是排空?什么是排空而至?可能将空气都挤压过来了,让人感到一阵风,黑压压的一片!】
生读。
师:归林了?唧唧啾啾,把我们排空而至归林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生将手中的鸟儿教师准备好的画布上。)教师在一边读课文。
【评点:这个环节是非语文的,教师有必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做这些吗?我觉得未必。孩子的素养是非常好的,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体悟灰椋鸟的美丽所在的,而不需要这样的花费周折。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是不会有这样的方式的。】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们看不到你的表情,但是,我觉得你读得动容动情,而且还动心呢!
【评点:这位老师即时评价真的是比较厉害。这样与学生的关系就比较融洽了。】
师:再来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如果刚才的场面是壮观的,那么现在的场景是怎样的?
生:和谐。
师:你生活中有和谐的场面吗?
生:过年时,吃饭时。
师:吃饭时就和谐了吗?爸爸说什么,妈妈说什么?
生:爸爸说,生日快乐。妈妈说,学习进步。
师:鸟,也和人一样,互相倾诉倾诉。来,大鸟会对小鸟说一说呢?
【评点:此处,为了打通人鸟之间的体验,也主要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来体悟鸟的情感。】
师: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呢?
生:比喻。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因为这里只是作者的联想。
师:天地万物,人物和谐。天地之美。这个场面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更活灵活现。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这活灵活现的鸟儿。
师:这样的语言文字,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语言文字真值得我们好好体悟。来再来读第四自然段(哨声响。)
师:文章很长,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
篇5:五年级语文灰椋鸟
师:谁来上台演绎先归来的鸟儿在林内鸣叫的情景?
(学生上台)
生:他们怎么还不回来呀?
生:我今天吃到了美味佳肴,那里的小虫子可多了。你们想去,我可以现在带你们去。
生:好呀,等我的家人回来了我们一起去。
师:天色快暗了,你们还要出去?那会很危险。好东西留着明天享用吧。我们明天跟着你一起去。
生:好的。
生:我今天看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个小男孩在打树上的苹果,每想到,一个苹果掉落下来正好砸在他头顶。
生:真的很有趣,今天我去啄了一个苹果,好甜,明天我带你们去偷偷地尝一尝。
师:孩子,偷吃东西可不好。伤害农民伯伯的农作物可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帮他们捉害虫。
这一片断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注意学生的回答,会发现学生的'一些理解和思想出现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的的思想教育,借助生成,巧妙点拨,相信学生会很欣然地接受。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想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义不大,效果不明。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无缝,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潜移默化。
篇6:五年级语文灰椋鸟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 水杉 郁郁葱葱 翘首仰望 椭圆 互相应和栖息 地毯 翩翩起舞 扑棱棱 深涧 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 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 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 箩筐 坚强的 基础
挂着 红榜 坚决的 立场
贴着 黑板 坚定的 态度
栽着 杏树 坚实的 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 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 顺序记叙的。用“颉卑颜舛位胺殖闪讲恪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 关系。
4.用“nn”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 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六、板书设计
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篇7: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说课稿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下面我就说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本堂课分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学习课文,感悟品味、总结延伸。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两个重点段,第四节的“群鸟归林”和第五节的“百鸟争鸣”,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两个段落上,教学“群鸟归林”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围静得出奇,茂密的树林在等待鸟儿的归来。你们看,它们回来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节,边读边想画面。而后学生交流:你看到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觉得这景象如何?出示文中群鸟归林的一段话,认真地读读这一段话,拿起笔来圈圈划划,抓住关键的词句好好体会当时的景象,抓住两句话重点体会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先指名读,找出哪些词句正确生动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学生找到“盘旋”、“陆续”、“投入”等词。重点理解“投入”这个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什么时候用“投入”?从“投入”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家园。
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他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最后齐读两段话,再次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接着教师再次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们还听到什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耳中的意思丰富着呢。师引读: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后到的鸟——然后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
最后小结:我已经感觉到同学们融入到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让我们完整地感受一下这壮观而又欢乐的场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结束本段的教学。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由此引入第5自然段,要求学生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第一句话: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教师渲染: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晚霞的映照缘故。回想课文开头,作者笔下的灰椋鸟并不漂亮,但作者喜欢上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美少女了。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让我们也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第二句话:“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段话的教学分三步,首先重点理解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呢?
然后理解“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这是怎样的声音呢,欣赏“鸟鸣”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百鸟争鸣的场面。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师生齐读本段,以回归整体。
接着简要学习第六自然段。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最后进入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延伸。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教师介绍:1987年9月16日,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欣赏,会唱的一起唱。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设计本课的一点想法,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篇8:语文教案-灰椋鸟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一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印发关于灰椋鸟的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鸟儿,人类的朋友》。
2.制作投影片:①指导造较复杂的比喻句的例句;②劝诫儿童爱护鸟类的古诗《鹰雏》。
3.歌曲碟片《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影碟机。
4.灰椋鸟标本。
第一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前伸,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探微,感悟课文内容。
1)启发学生回忆课内外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写到鸟。
2)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
4)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说出全文主要内容。
5)启发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理解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壮观场面的段落。
1学生回忆、背诵。
2学生提出与学习课文有关的问题。
3学生自己选读一小节,说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
4学生阅读、思考,口述写作顺序和全文主要内容。
5学生自读、自悟。
(1) 朗读句子和段落;
(2) 提出问题;
(3) 讨论问题。
作者等候灰椋鸟
椋鸟(1---2节)
灰椋鸟开始归林(3节)
归林时(4节)
归林后(5节)
作者感想(6节)
一、按大语文教学观将课内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
二、从质疑开始,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思考、学会概括。
四、自学自得,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指导思想
1熟读积累。
2迁移运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
3简要概括,拓展延伸。
4作业 练习。
1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熟读、记忆课文的3至5自然段。
2教师示范背诵。
3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学生阅读、感悟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的。
5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讨论如何从一种事物想象到另外两种事物或者从一种情景想象到另外两种情景。
6启发学生从课文回到题目,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介绍作者爱鸟的事迹,播放碟片。
8布置作业 ,打出投影《鹰雏》。
1)学生讨论发言。
2)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3)学生试背。
4)井离乡学生讨论发言。
5)学生思考讨论填空。
(1)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象-----,又象------
(2) 雪下了整整一夜,缀满雪的松树枝条,似----,如---。
6)学生思考发言。
7)学生听介绍,听歌曲,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8)学生作业 :
(1) 抄写《鹰雏》。
(2) 用“---好象----又象----”、“----似----如----”各写一段话。
(3) 阅读《鸟儿,人类的朋友》。
(4) 学唱《一个真实的故事》。
1抓住写时间先后的词语帮助记忆。
2读课文由文字想象画面,背诵时由画面记忆文字。
联想和想象。
徐秀绢(优秀团员,革命烈士)
1让学生学习讨论,掌握背诵的方法。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模拟创新。
3从部分到整体,让学生学会概括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爱到精神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增强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语文教案-灰椋鸟]
篇9:语文教案-灰椋鸟
语文教案-灰椋鸟
第15课《灰椋鸟》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一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印发关于“灰椋鸟”的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鸟儿,人类的朋友》。
2.制作投影片:①指导造较复杂的比喻句的例句;②劝诫儿童爱护鸟类的古诗《鹰雏》。
3.歌曲碟片《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影碟机。
4.“灰椋鸟”标本。
第一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前伸,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探微,感悟课文内容。
1)启发学生回忆课内外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写到鸟。
2)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
4)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说出全文主要内容。
5)启发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理解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壮观场面的段落。
1学生回忆、背诵。
2学生提出与学习课文有关的问题。
3学生自己选读一小节,说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
篇10:五年级语文《灰椋鸟》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灰椋鸟》课文及教案
课文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水杉郁郁葱葱翘首仰望椭圆互相应和栖息地毯翩翩起舞扑棱棱深涧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箩筐坚强的基础
挂着红榜坚决的立场
贴着黑板坚定的态度
栽着杏树坚实的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_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别针对“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倾诉”、“百鸟争鸣”、“似……,如……”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_;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_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篇11:五年级语文下册《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别针对“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倾诉”、“百鸟争鸣”、“似……,如……”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性;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篇12:五年级语文下册《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
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用上“壮观”、“欢快”、“人类的朋友”这些词语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进入课文,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说话能力。
其次,通过组织学生看灰椋鸟的图片及读文中描写灰椋鸟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灰椋鸟长得并不漂亮,作者并不喜欢灰椋鸟,并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接下来是和学生重点学习文章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投入、投进”这2个词语,结合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使学生理解树林是鸟儿的美好家园。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读“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结合“排空而至”、“大部队”、“整群整群”等词语,使学生体会到鸟的多,通过朗读,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结合“先回来的鸟??汇合”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会向同伴倾诉什么,说些什么话,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是我觉得学生在想象时,大都只想到吃,还有的甚至想到自己被打了一顿。如果我引导关注第四节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体会鸟的欢乐,引导学生从鸟儿看到的祖国美丽的景色,嬉戏时快乐的场面这些方面来思考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看来我在把握课文时还出现了问题,同时我还感受到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在组织学生学习体会灰椋鸟在林内快乐地跳舞、歌唱时,我抓住“翩翩起舞”、“百鸟争名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些词句,通过播放鸟儿百鸟争鸣的音乐,使学生体会达到鸟儿的欢乐。通过让学生朗读“我被这喧闹而又热闹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引导学生想象欢呼的话,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喜欢到现在的喜欢。
在组织学生学习作者“想到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鸟是人类的朋友,结合课文2、3节中描写树木郁郁葱葱的句子,体会林场工人辛勤劳动取得的成就,并请学生设计保护鸟和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学生编写的内容丰富多彩,还有一部分较有创意,实则令老师欣慰。
可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的败笔就在于如果把讲第四自然段的时间再均出三四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作者的情况再介绍得详细些,并听一听当时为徐秀娟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受到的感染会更深一些。
在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文字的训练,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引导学生品悟。并争取不断丰富自己课堂提问和点评的艺术魅力,相信明天的我会是一为更出色的语文教师。
篇13:五年级语文下册《灰椋鸟》教学反思
教师谈话回归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变化正是情感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通过问题:读之后想到了什么?再结合“观赏”一词的赏析,明白作者情感的变化其实不仅因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归林之后的热闹,更是因为想到了人,即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的感谢,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赞美。进而使学生受到爱鸟、护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联系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养鹤世家,从小就喜欢鸟,喜欢动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爱鸟的人。最后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内容的深情讲述和音乐的欣赏,升华学生的爱鸟之情,让学生永远铭记徐秀娟的一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认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引导不到位,其实在学习四、五两自然段后只需要用一句话对写作方法上强调一下,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铺垫。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但未总结,所以学生很难有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发现,静候各位的指导!
篇14: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篇15: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喜欢鸟吗?生回答。喜欢什么鸟,为什么?见过这种鸟吗?出示图片。板书课题:26 灰椋鸟
2.点明:椋,音liang;齐读
3 简单介绍灰椋鸟,鸟类的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注意“ 栖、翘 和”的读音和“杉 栖、棱 涧”的写法)
(2)指名读词语,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第二段(第3~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奇景。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我”在归来时的感想。
四.学习第一节
1作者笔下的灰椋鸟的样子
2出示填空。
3 讨论电视录像的内容。
4 齐读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 出示生字
2 观察分析字形
3师范写
4 学生描红
六 布置作业
liang
板书 26 灰椋鸟
决定 观赏 感想
[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6:语文教案-18、《灰椋鸟》
语文教案-18、《灰椋鸟》
18、《灰椋鸟》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示:灰椋鸟(图)
怎么样?课文中怎样描述?
但是,作者看了灰椋鸟归林的电视录象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那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到底如何?怎会如此吸引作者呢?
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归林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但是,要想把他们归林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样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准备好了吗?
二、 精读课文
(一)
1、自由读课文第4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的字词。
2、指名说灰椋鸟归林的过程。
3、示:“一开始……他们的叫声”指名读,教师圈出“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4、你们想听听他们的叫声吗?闭上眼,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空的灰椋鸟呢?
示:“它们大都是……头顶飞过”指读听着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谁再来试试,把灰椋鸟的多、归林的壮观表现出来。边读边划重点词。
再读,这么壮观的场面老师也想来读读,行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一下,睁开眼,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天空密密麻麻)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排空而至,谁来读读这了词(指读、齐读)
6、天空中一下就有这么多鸟吗?
7、让我们把看到的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连起来,用我们的朗读来展现!(齐读)
这是我们用眼看到了,那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什么?(指读“先回来的鸟……伙伴汇合”)
你们都听到了什么?这些叫声都是一个调的吗?理解“倾诉、呼唤、应和”,
★ 《灰椋鸟》原文
★ 保护灰椋鸟的标语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教案(推荐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