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四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四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四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乘除法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了四则运算,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分析:
情境创设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理解理解、概括乘除、法的意义,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课堂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几节课?每周上几天?每周一共上多少节课?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7+7+7+7+7=35 75=35
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例2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1、教学例2
(1)出示答题卡例2每个花瓶3支花,4个花瓶一共多少支?
(2)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选出最佳答案。4*3=12支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可以写成乘法的形式?(必须是相同加数)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学生齐读。
2、理解除法的意义
出示例2(2)(3)
(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并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展示汇报。
4、教学例3
教师写0,你了解它吗?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那你知道关于0的运算吗?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强调0不能做除数,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到5
三、实践运用、反馈提升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四、课堂总结,检测效果
篇2:四年级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优秀说课设计
四年级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优秀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概括出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
1.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教法: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学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同时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通过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理解概括乘除法的意义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乘除法的口算题,通过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回顾旧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环节(依据教材内容,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一)、师生共建乘法的意义
通过对例题的理解、分析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归纳除法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改编例题,再让学生比较分析三个例题,从而概括出除法的意义,并得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理归纳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整理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既联系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先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提出质疑,教师再加以总结和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促进理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布置了课本第7页第5题,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3: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7×5= 9×6= (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 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4)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下载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 下载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 下载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验算:
或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4)教学除法验算
教师出示:2871÷33=87,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3.反馈:
试算第69页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计算下面各题,然后用两种方法验算.
102×85 1794÷6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1)水果店运来20筐苹果,共500千克.平均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图书室有2400本图书.图书的本数正好是学生人数的4倍.光明小学有多少学生?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练习十五第3题.
把3060÷85=36,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练习十五第4题.
根据8610÷35=246,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46×35= 8610÷246=
(四)全课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2题、(1)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安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
(2)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5题、计算下面各题,并各用两种方法验算.
(1)325×24 (2)4890÷15
6题、7952÷71 1634÷19 3000÷120
2943÷27 5625÷25 2052÷38
板书设计
篇4:《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
2.知道乘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举例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提问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加法,给出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加减法的对应关系,那么同学们可以以此类推到一种和乘法相对应的关系吗?举例:现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请问可以插几瓶?(算式为:123=4),根据减法定义总结除法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又叫做什么(根据除法进行思考)
上一节课,我们总结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来总结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注意点: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二、课堂练习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做一做。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3. 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
(4)两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
(5)0乘( )都得0;0除以( )都得0。
4.判断: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2、☆+□=△ ( )
3、☆◇= ( )
4、☆◇= ( )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篇5:《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是互为逆运算。
不足之处。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2,必要的练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乘除法算式的转化还不清晰,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3,对乘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拓宽还需加强。
篇6: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认真制作课件。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课件出示;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诱发学生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其次,在学习新知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结论。如:教学例1时(1)、课件出示图例。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意,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2)在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又让学生说说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3)、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口头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再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随机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道算式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接着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两个关系式概括成一个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最后,让学生齐读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指出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乘法。(4)、让学生自学验算乘法的方法。做做一做的题目,指明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我用讨论、合作,运用多种形式概括乘法的意义。这样做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乘法各部分间有一定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乘法之间的关系。在写乘法关系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复习的同时可以指出被乘数和乘数又能称为因数这个新的内容。因为根据每道乘法算式都能写出相对应的两道除法算式,所以接下去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举例后发现,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如:30=0只能写成03=0,不能写成00=3。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除数不能为0。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在大量的举例后对乘、除法的意义有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以文字、图形、字母多种形式解释了乘、除法的意义。有的小组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他们用文字形式进行了概括。有的小组用图形○、□、△的形式表示,他们认为如果□○=△,那么△○=□或△□=○,但这里除数不能为0。有的小组则用字母a、b、c的形式表示,他们认为如果ab=c,那么ca=b 或 cb=a,除数也不能为0。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理解了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乘、除法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使他们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在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中探索数学中。
篇7: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篇8: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 认识除法说课课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