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niang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
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建议: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篇2: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评课稿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本节课,张老师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优美精炼的教学语言,敏捷灵活的教学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通过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反思,归纳总结,使学生理解了速度以及速度单位的含义,掌握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展延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
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三年级的学生尤其容易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创设适当的情境氛围,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动力,整节课都会乐此不疲。课的一开始,张老师出示了赶集漫画图,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感受到社会飞速发展和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初步感知速度的快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开车看到的路牌,初步感知“速度”的含义,再出示汽车仪表盘上时速表,发现“km/h”这一速度单位,在分析与探究中,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了速度的含义与作用、速度单位的表示与区别。
二、联系实际,调动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越紧密,学生的学习经验就越丰富,探索过程就会越积极,新知也就会掌握得更牢固。张老师结合闪电和打雷情境,通过比较光和声的传播速度,使学生在感知速度快慢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到起跑发令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明白发令枪冒烟的作用。学生在具体、轻松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这一概念以及单位,从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三、问题导向,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住教学重点。“路程÷时间=速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多个情境,但问题都是集中导向了一点,就是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丰富学生对关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构建、巩固提升。如知道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或者知道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观点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再例如从南通到北京的数学问题,小强和小刚谁家离学校近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通过应用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拓宽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实践运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它们都是学生实践运用的最佳素材。张老师从形成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拓展到“单价×数量=总价”、“每盘苹果数×盘数=苹果总数”这种“一乘二除”的形式,归纳出“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构建了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总之,本节课中,教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创设、营造出一个宽松、浓厚的探索氛围,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同时,胆大却心细,细腻的教学艺术引领着学生叩开了数学殿堂的大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灵动美妙的数学探索之旅。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教者大胆尝试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魄力。我想: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永恒的追求!
篇3: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评课稿
4月26日,校本教研如期进行。在这次活动中。侯俊青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三角形三边关系》,侯老师上课用她的微笑滋润了课堂,滋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学在师生之间快乐交流中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1、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伊始,侯老师利用学校二年级教师去班里上课,应该走哪条路最近,引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在标有颜色的三条路中,选择哪条最近?为什么最近?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新知。
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侯老师利用两次的活动,无论是第一次的围一围,还是第二次的验证,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探究和验证三条边时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在学生动手围一围,算一算,填一填中,明确了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牢固可靠。
3、注重生成、培养能力,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侯老师把课堂放给学生,把时间放给学生,把空间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所以就有了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的'互动,这无不说明侯老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也得到培养,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学生能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说明二年级老师走的路哪条最近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与课前的问题前后呼应。
建议:
在小组活动后,教师的精彩点拨应该为学生点出只要比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无需再比较三次,找到解决的简便方法。这样就会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篇4:小学四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列式。
(1) 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 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 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学生列式。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
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说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的事,这里的每枝铅笔2角、每个排球55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3枝、4个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提问: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
请你来说一说下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学校买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3)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铅笔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出了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的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评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求的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接着引导寻找共同特点,归纳数量关系,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综合、抽象和概括。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追问:为什么求数量用总价除以单价?
提问: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4)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的两个?
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读题。提问:例1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指名学生先口头举出例子,说明求总价的问题。
提问:谁还能举一个求数量的例子?求单价的呢?
(2) 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几个数量关系式?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里,要求一个量,需要知道几个量?
指出: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4.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2)提问: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也就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45千米、每分钟行70米这样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2小时、6分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90千米、42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3)提问:第(1)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
第(2)题里小东行走的速度和时间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
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这两题里,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提问: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时间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式,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4)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的两个?
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5.组织练习。
(1) 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①轮船5小时行125千米。
②火车从南京到上海每小时行驶61千米,共行驶305千米。
③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800米,小华要走16分钟,每分钟走50米。
(2)做练一练第3题。
读题。让学生举例说明求路程的问题。
哪位同学举出一个求时间的问题?你能举出一个求速度的问题吗?
(3) 做练一练第4题。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怎样求路程?怎样求时间?求速度呢?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哪两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具体说一说这两组数量关系吗?我们主要记住哪两个,就能想出其余的数量关系式吗?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2题。
篇5: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关系》评课稿
恩格斯曾把思维称做“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数学则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上,李老师总是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创设活动的情境,营造活动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运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感受,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1、开始,李老师就检查预习,让学生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分别是什么。充分发挥了预习的作用,在预习过程中,实现了数学阅读的价值,并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时间、速度、路程,思考已知什么,求什么。并从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从而推导出其他两个关系式。
3、5秒行了40千米,得出每秒行8千米。2小时行了16千米,得出每小时行8千米。都是8千米,速度一样吗?从这个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光用8千米不能准确表示速度,得出速度的表示还需要时间单位。这个设计很好。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在练习中注重了速度的比较,比如路程相同的情况,时间相同的情况。轻松一刻非常有趣,学生的理解很有争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篇6: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关系》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习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出示了一系列有关交通工具的信息,导出了速度的读法和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师适时点拨。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写出表示方法,并进行了认读,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比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说明了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各自的含义,教师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于路程这个概念,更是用示意图表示了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
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
第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议:
1.当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说明。
2.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 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评课稿
★ 初中数学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