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OfTeet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电能的输送的物理教案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电能的输送的物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电能的输送的物理教案设计
电能的输送的物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l)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设计方案
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减小发热,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要使输电电流减小,而输送功率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察附近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知识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情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篇2:高二物理电能的输送教案设计
高二物理电能的输送教案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 导线(电阻) 发热 损失电能 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例】一小型水电站输出的电功率为20KW,输电线总电阻为5,如果发电机输出电压为400V,且直接进行输电,输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多少?
若改为2000V电压输电,则输电导线上损失电功率又为多少?
用2000V输电时,所使用的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多少?
P=U1I1 I1= A=50A
P线=I12R=25005W=12500W
P=U2I2 I2= A=10A P线=I22R2=1005W=500W
教师讲解时要求学生必须画出输电示意图如下
分析U输、U线、U用、P输、P线、P用、I输、I线、I用的关系
I输=I线=I用U输=U线+U用P输=P线+P用
从本题的解答中你发现什么?
答:输电电压提高几倍?输电线上电压损失为原来几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能为原来的几倍?
电压提高了5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降为原来的五分之一,电线上的损失功率降为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结论: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高压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20伏,输出功率为44千瓦,每条输电线电阻为0.2欧,求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各是多少?如果发电站先用变压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经同样输电线路后,再经过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后供给用户,则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又各是多少?
2.输送4.0106W的电能,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000V,先用变压器升压后应用截面积为4.25㎝2的铜导线,把电能送到400KM远处,线路损失的功率为5.0105W。(铜的电阻率为1.710-8m)
(1)应选用匝数比为多少的升压变压器?
(2)在用电区使用降压变压器,其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3.葛洲坝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四)课堂小结::
1.输电导线的功率损失分析
(1)减小电阻(受条件制约)
(2)高电压输电(应用广泛)
(3)P损=P2R线/U2送
2.简单输送电路的计算和步骤
(1)画出供电图
(2)以变压器铁心为界线分各个回路,各回路可独立运用欧姆定律分析.
各回路间通过线圈匝数比与电压比贺电流比的关系,总共率不变等联系.
(五)作业布置:1.227页练习四(1)、(3)、(4)、(5) 2.思考227页练习四(2)题
篇3:九年级物理《电能的输送》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能的输送》的教学反思
“电能的输送”是学生学习了电、磁规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它是电磁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影响高效输电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输电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教学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教具准备:学生电源
(1)、铁架台(2)、小灯泡(2)、带灯座、长导线(2)、短导线若干、变压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发电站。
篇4:电能的输送物理教案
电能的输送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具
1.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
2.小黑板一块(抄有题目)。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2.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1.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板书:〈2.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和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通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设法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哪种方法能被实际使用呢?
讨论: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Q=I2Rt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很可行的。
板书结论:〈①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②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3.小结: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4.作业: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
葛洲坝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线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四)说明:
1.本节是应用物理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较好。
2.对于高压输电,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高压输电时电压很高,怎么会使电流减小呢?这不与欧姆定律矛盾吗?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作如下解释:变压器并不遵循欧姆定律工作,它的工作原理要到高中以后再学习。
篇5:物理教案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 ; ; 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 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l)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 ; ; 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6:物理教案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 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减小发热 ,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 ,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 ,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 ,要使输电电流 减小,而输送功率 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察附近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知识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情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篇7:电能的输送教学反思
“电能的输送”是学生学习了电、磁规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它是电磁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影响高效输电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输电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教学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教具准备:学生电源(1)、铁架台(2)、小灯泡(2)、带灯座、长导线(2)、短导线若干、变压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发电站
篇8:高中物理电能的输送知识点
许多大型水电站建设在远离我们的高山峡谷之中,电能在那里生产出来,并不能马上被使用,它只有通过电力网跨过千山万水到达城市、工厂,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被使用;离城市较近的火电厂、核电站生产出的电能也要通过电力网传输,才能被使用。因此,电力网成为连接电厂和用户的纽带,它就像是电力系统中的“血管”。
电力网是由升压变压器、传输线路、高压塔架、降压变压器、无功补偿器、避雷器等电气设备,以及监视和控制自动装置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下图即为一变电站的输配电系统。
高中物理变电站的输配电系统
电能在发电机中生产出来,此时电压为10kV左右,经升压变压器变成220kV或500kV后,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输送到城市的供电网上,再经多级降压变压器最终变为220V,才能供我们使用。这就是常见的交流输电方式。
由于交流输电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人们也开始采用新型的高压直流输电方式进行远距离输电,在我国建成的就有“葛-上”(葛洲坝-上海)500kV直流输电线。高压直流输电方式就是在原有的交流输电网中增加了整流器(把交流电变为直流电)和逆变器(把直流电变为交流电),来完成其任务的。
那为什么传输时要采用超高压(500kV等)输电呢?主要是因为要减少线损(Q),也就是电能在传输时在传输线上以热能等形式白白损失掉的能量。只有不断地提高电压,才能减少线损Q与通过传输线的电流I有这样的关系:Q=I2R,因为传输线的电阻R一定,因此要减少Q就要减小I,而I又与电压U成反比,因此,减少线损就要提高电压。
我们平时最常见到的传输线路就是架空线路,其次是电力电缆。最新的、最有前途的传输线要数高温超导导线了,据华中理工大学超导电力科研与发展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目前,中国输配电系统的网络损耗高达百分之八点五,到,按预测的装机容量,中国在输配电网上将损失二到三个三峡电站所发出的电能。而高温超导导线由于其零电阻的特性,将能极大地减少线损。
输配电除了需要变压器、传输线路等电气设备外,还需要输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支持。输配电自动化控制的主要任务是:
1.要保证传输电能的质量,也就是要保证所传输电的电压、频率,而这就要合理地分配电网中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这就要精确地进行潮流计算,再进行功率分配和功率补偿。
2.要保证电力网运行的安全,也就是要保证变压器、传输线路等的故障的预防、排除和恢复等等。
我国由于能源分布不均衡,高电压、长距离的电力输送日趋增加,这使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常规的电力技术也难以解决大城市高密度送电问题。因此,输配电自动化技术将需要更快速地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9:高中物理电能的输送知识点
特别是变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处理,往往利用动能定理。某一个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确认清P=F?v的含意,这个公式可能是即时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这完全取决于速度。但不管怎样,公式只是适用力的方向与速度一致情形。如果力与速度垂直则该力做功的功率一定为零(如单摆在最低点小球重力的功率,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与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进一步进行修正。
在计算电路中功率问题时,要注意电路中的总功率、输出功率与电源内阻上的发热功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形(即外电路的电阻小于等效内阻情形)。还有必要掌握会利用图像来描述各功率变化规律。
篇10:高中物理电能的输送知识点
一般过河有两种情形:即最短时间(船头对准对岸行驶)与最短位移问题(船头斜向上游,合速度与岸边垂直)。这里特别的是,过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种船速小于水速情况,这时船头航向不可能与岸边垂直,须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进行讨论。
另外,还有在岸边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确分解。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易错知识点
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就会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公式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将相关公式一一列来,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对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的选择公式。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就认为是其重力(不考虑地球自转)。
(2)卫星的轨道高度要考虑到地球的半径。
(3)地球的同步卫星一定有固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且距离地面高度为3.6×
107m)、固定周期(24小时)。
(4)要注意卫星变轨问题。要知道,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运行的周期随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减小。
篇11:初中物理电能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2、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会进行电能单位间的换算
3、会使用家庭电能表。会正确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并能进行电能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压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2、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教学难点1、电能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家庭电路中常见的故障?
一、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家庭电路中有这些故障时,家里就没有电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呢?
(一)了解电能的来源及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电源和用电器的实质
1、师:看,电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能》吧。
板书:电能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下我们所使用的电是哪来的,又是如何得到的,现在就来看看大家准备的怎么样,下面我们就以之前分好的小组,以抢答的形式,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
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
生:抢答
师:进行统计队伍得分。
师:大家准备的都非常好,生活中的电能确实有很多
三、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②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②电灯甲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③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下面电路图中的A、B、C点)
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师生讨论交流,结论就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测A、B、C三点的电流。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下面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
试验次数A点的电流IA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
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请大家分别分析一下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生: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数同学的实验做得最准,向你们的大胆猜测和成功的验证表示祝贺!其他同学的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猜测和实验,我们来猜测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重复以上五个教学程序)
生: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板书)师:同学们,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存在?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要吸取的教训,好不好?
(课件展示)
①实验设计中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及不妥善之处呢?
②操作中易出现什么问题或故障呢?(提示:小灯泡是否都发光?电流表是否正确接入?读数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
③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呢?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数据?
教师提出:换用不同的灯泡再做实验或者把三个、四个灯泡串联起来,多测几个点的电流,看一看各点的电流是否都相等?
经过同学们的多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板书)
篇12:初中物理电能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能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6J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成果、展示资料、发言→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发言交流→引入功和电功的概念→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答:都是关于能源的。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
电能的输送的物理教案设计(整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