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

时间:2023-02-03 04:05:15 作者:吃点不快乐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吃点不快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能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对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操作实践,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发言,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实践的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上学吗?能介绍一下学校里有什么吗?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也喜欢上学,除了能学习知识,还能跟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操场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测量学校里的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2)在学校里选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做一做。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

2、任务:绕学校操场转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1)猜测。

谈话:我们在体育课上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你认为绕我们操场上走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2)验证。

谈话: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

(3)班内交流操场一圈的长度。

(4)巩固对较长的距离测量方法的认识。

3、分工合作测量估算,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4、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5、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

测量学校花坛一圈的长度

板书设计:

校园中的测量

篇2: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介绍1千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安排学生实际走100米,感受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的长度,增强他们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本单元认识的质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同时,利用“做一做”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方法的进行指导。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学“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步行和坐公交车上学的情况外,请家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接送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最后,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篇3:三年级英语下册第四课时教案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形容词tall,short,并对人或者物进行描述,学习两种常见动物的名称deer和giraffe。

2.能用句型It’s…与It has…对人或物进行描述以及常用表达法Yeah和You are right!

【教学重点】

1.词汇:tall,short,deer,giraffe。

2.句型:It’s…It has…Yeah.You are right!

【教学难点】

1.句型It’s…与It has…准确灵活地运用。

2.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地使用恰当的形容词。

【教学准备】

1.与本课时相关的教学挂图和配套录音。

2.教师准备单词卡片。

3.教师准备deer和giraffe的图片或者玩具。

4.教师给学生准备作为奖励的小礼物。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播放媒体资源中“Let’s do”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做动作,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学习热情。

2.教师请几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来交流课外所找到的其他国家的国旗和国名缩写。教师要对所有认真完成这项任务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3.教师请几组同学用A部分学的句型和单词对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描述,看看哪个同学描述地最生动,教师对这些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Step2:Presentation

1.教师取出准备好的小鹿的图片或者玩具问同学们:“Look!What’s this?Do you know?”如果学生回答出“It’s adeer”教师就用“Yeah,Very good.You are right.”进行肯定,如果学生不会,教师顺势教读deer一词,学生读得准确时,教师就用Yeah/Very good./You are right.给与肯定和鼓励。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长颈鹿的玩具对同学们说Look at this animal. It’s not adeer. It’s agiraffe.全班齐读giraffe..

2.教师将两个小动物玩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句型The…is tall.The…is short.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示出tall和short的意思。请学生说出词意。提醒学生short在中文中有“短”和“矮”的`不同意思。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用“Yeah.You are right!”作答,并告诉学生Yeah比Yes更多地用于口语中。

3.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Let’s talk”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真看图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4.教师再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教师在学生跟读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语音和语调放方面出现的各种错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5.教师将资源声音关上,让孩子观看,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课件配音。

Step3:Practice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此部分的对点练习,讲解题目要求,要求学生听录音,找到相应的动物,标上序号。教师请学生注意听,录音中每个小题读两遍,提示学生仔细听第一遍,读第二遍时再操作。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教师请学生“参观动物园”。

教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玩具放在课桌上,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动物园”,用本单元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3.我来描述班级的同学和家人。

教师请学生描述家人或者同学的五官和整体感觉,可以用猜谜的方式进行,学生会更有兴趣。

4.教师请两名同学到台前来,一个同学对自己的小动物进行描述,另一个同学根据这位同学所说在黑板上画,最后看看哪两个同学的配合最默契,说得好,说画一致。教师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Step4:Summary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巩固新知。

Step5:Homework

1.听磁带并朗读Let’s talk.

2.对家里的玩具用学过的句型进行描述。

3.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比比身高,比用这节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描述。

篇4: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四课时教案

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四课时教案

课题:UnitFour WeLoveAnimals

教学重点:学习新句型:Oh,really?MayIhavealook?Hereyouare.Thankyou.Oh,it’snice!Ilikeit.

教学难点:对Let’stalk内容的整体把握;

表示同意、肯定和把东西递给他人时的用语“Sure.Hereyouare。”的发音要到位,语气要诚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好ChenJie,Sarah,BaiLing的头饰。

2.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录音带及《Hello》,《Colorsong》,《TeddyBear》歌曲录音带。

3.单词卡片really,may,sure,like,it。

4.教师课前准备的文具用品,玩具TeddyBear和其他的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复习所学的学习用品的单词。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漂亮文具(如一个文具盒)说:“Look,Ihaveapencil-case。”然后问一位学生:“Whatdoyouhave?MayIhavealook?”并告诉学生“MayIhavealook?”表示想看一看别人的东西。

2)让学生说:“Ihave…”并把自己的某样文具给老师看时,教师随时运用:“Oh,it’snice!Ilikeit.”

2.复习所学唱的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Hello》,《Colorsong》,学生跟唱。

3.教师播放A部分的动物单词课件,点击单词或动物图片让学生逐词听、看、跟读,或让学生看动物图片,说出相应的动物单词,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单词。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播放第二单元的歌曲《TeddyBear》,学生边跟唱边做动作。

2教师拿出TeddyBear说:Look,IhaveaTeddyBear.Ilikeitverymuch.学生会表现出好奇和惊喜,教师乘机问:你们想仔细瞧瞧吗? 学生一定会说:想!这样自然导入新句MayIhavealook?

3.教师将TeddyBear递给一名学生,并用手势和动作暗示他说:IhaveaTeddyBear.接着,教师说:Oh,really?MayIhavealook?强调突出“really”, 并出示相应的单词卡片,带读几遍。然后再找几位学生和教师进行同样的对话。

4.教师拿着TeddyBear走到一名英语较好的学生A(简称Sa)前,示范对话如下:

T:IhaveaTeddyBear.

Sa:Oh,really?MayIhavealook?

T:Sure,Hereyouare.(边说边TeddyBear给Sa)

Sa:Thankyou.Oh,it’snice!Ilikeit.

教师告诉学生Sure.Hereyouare.是“可以。给你。”的意思,并带读该句。由于该句发音较难到位,教师应多带读几遍,学生的操练要特别加强。

5.教师播放《TeddyBear》歌曲,师生共唱歌曲,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调节气氛。

6.教师播放B部分Let’stalk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

1)WhohasaTeddyBear?

2)DoesSarahliketheTeddyBear?Whatdoesshesay?

(如学生不理解,教师可用中文解释这些问题)

7.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该对话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教师可一句一句点击对话框或人物嘴部,学生跟读模仿。

8.人机对话。教师操作课件,学生扮演对话中的人物之一,和课件中的ChenJie或Sarah对话。

9.学生分组练习对话,

然后两人一组自愿上台,戴上ChenJie,Sarah的人物头饰,用TeddyBear作道具表演对话。

表演好的,教师带领其余学生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一起说:“One,two,wonderful!”或一起有节奏的'鼓掌祝贺(也可采取别的方式来鼓励),使学生获得初步用英语交流成功后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同时,教师应适时纠正某些学生错误的读音。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让学生自己先看Let’splay部分的活动,小组讨论、练习。

2.教师拿出Sarah,BaiLing的头饰,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用自己的玩具和自画的动物图片,可以下位找伙伴一起做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重点运用到下列句型:

Ihavea…

Really?MayIhavealook?

Sure.Hereyouare.

Wow!/Cool!/Super!

4.教师告诉学生可以用别的东西比如学习用具或其他小动物替换TeddyBear进行对话,这样对话的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5.课堂评价(Assessment)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科书第四单元开始的双面彩图进行对话表演比赛,看谁对话最多最好。由全班学生自己当评委,选出前三名,教师及时给予奖励。

2.仿照本课时的对话,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好几种)介绍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Unit4WeLoveAnimals

Ihavea…

Oh,really?MayIhavealook?

Sure.Hereyouare.(注意发音)

Thankyou.Oh,it’snice!Ilikeit.

Thanks.

篇5:真棒教案第四课时

真棒教案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师:请同学们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课件出示三个句子,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要求学生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形式。一是引号里面的话可放在说的后面;二是可放在说的前面;三是可以省去说字,放在陈述性成分的前后。/article/)

c、师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

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拓展练习。

(1)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2)把下面人物说的话进行不同形式的变换,并体会表达的效果。

例: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a、高尔基说: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b、来吧。www.jiaoanba.com高尔基说,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 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拓展练习。

(1)学生读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师课件出示以下的.名人名言,指名感情朗读,再齐读。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b、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美国)

c、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d、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英国)

e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美国)

(二)我会填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和同音字,但它们的字义却往往不同,在我们平时造句和写作时如果不注意使用,就不能表达清楚要说的意思。因此,我们在学习每个生字及组词时都要辨别仔细,写得正确。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组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1、课件出示两组的形近、同音字。

耍( ) 杂( ) 推( ) 究( )

要( ) 朵( ) 准( ) 穷( )

峰( ) 郊( ) 诚( ) 纪 ( )

蜂( ) 胶( ) 城( ) 记 ( )

(1) 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形近字,第二组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

(2) 指名说说每组的两个生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上的不同,然后口头组词

(3) 学生动笔组词,最后交流、展示。

1、拓展练习(课件出示,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喝( ) 阵( ) 已( ) 该( )

渴( ) 陈( ) 己( ) 孩( )

提( ) 密( ) 桃( ) 珠( )

题( ) 蜜( ) 逃( ) 蛛( )

三、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刚学过的名人名言使你们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获得熏陶。那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同样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1.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3.各自再读。

4、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5、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6、课外阅读、搜集有关成语故事。(提示:要读一些易于理解和平时经常听说的成语故事。 如:一鸣惊人 一箭双雕 东山再起 亡羊补牢 世外桃源 三顾茅庐 刻舟求剑 杞人忧天 入木三分 水滴石穿 鹤立鸡群 望梅止渴 南辕北辙 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负荆请罪 江郎才尽 惊弓之鸟等)

资料袋(讲名人故事)

亮亮:(拿出桑兰的照片,向大家介绍)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对,是桑兰。首先由我为大家讲讲桑兰的故事吧。桑兰曾经是世界上翻跟头翻得最好的女孩子,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1987年7月,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桑兰赴美国纽约参加世界第四界友好运动会,在训练中意外受伤,造成胸部以下完全瘫痪。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告别了自己心爱的体操训练场,把奥运冠军的梦想尘封在心底,而且还将她推进连坐起来都要别人帮忙的境地桑兰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永远微笑着的阳光女孩。她相信,只要尽了努力,未来仍然是很美好的。如今,她在坚持康复训练的同时,不仅在大学修读新闻传播、在星空卫视主持《桑兰2008》体育节目,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现在的桑兰依然在坚持着康复训练,因为她深信有一天,自己一定会站起来,所以她不断为此而努力。

美美:桑兰这种绝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向她学习。

明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哦!

玲玲:是啊,外人的帮助只是一种辅助,真正能够一直支持着自己的只有自己,所以遇到困难时,我们都要像桑兰一样乐观地面对!

佳佳:听到这里,我也想起一个人来。不过,他叫什么名字,得请你们来猜了。

美美:好,快讲吧,我们肯定能猜出来。

佳佳:听到这里,我也想起一个人来。不过,他叫什么名字,得请你们来猜了。

美美:好,快讲吧,我们肯定能猜出来。

佳佳:8月27日下午,他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中,跑出了12秒91的好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在奥运会田径赛场的短跑项目上,成为了第一个跑在最前面的中国人、亚洲人。

亮亮:是刘翔!

佳佳:对,是刘翔!刘翔从默默无闻到奥运会金牌得主,成功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呢。下面我来讲讲这小故事

篇6:《Toys》第四课时教案

《Toys》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玩具单词和句子

I’ ve got lots of toys. Can we play ball, please? Here we go. We can share too, just like you.

提倡并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互助互爱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玩具单词和句子

I’ ve got lots of toys. Can we play ball, please? Here we go. We can share too, just like you.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A. Greetings

B. 教师先整体介绍故事内容,然后出示教学挂图。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后,用汉语简单介绍故事大意。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说出故事大意。

C. 教师指图,用英语介绍故事

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并听录音,然后让他们试着到黑板前面边听边指出相应的图。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着图再听录音或教师自己讲故事。之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跟录音一起说。可让学生一边说一边举起相应的玩具图片。

D. 教师指图,全班一起说故事

E. 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向熊猫学到了什么?

篇7:三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液体都是会流动的,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对比实验进行液体流动速度的比赛。 难点:设计一个控制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 一小杯油,一小杯洗洁精 液体流动实验板一个 三个滴管 餐巾纸一包  一张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和油这两种液体,发现它们都会流动,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液体:洗洁精。洗洁精会不会流动? 师:是的,液体都会流动。 二、流动比赛 师:那它们流动的速度一样快吗?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谁流得更快些 谁来大胆的猜测一下? 1、学生猜测。(三名学生) 2、讨论方法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谁能想出方法来验证一下呢?小组间轻轻讨论了一下。 3、、全班交流方法。(在玻璃板上流动,在瓶子底部戳洞,在相同长的试管上流动…… 师:很多小朋友想好了,谁先说说。 师:大家想的方法很多,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出示实验器材) 师:拿到器材就可以做了吗?对,我们要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让比赛过程更公平、结果更准确。(板书:公平准确) 师:做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使实验公平准确?请各小组轻轻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教师下去巡视) 4、就实验中的注意点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你觉得做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一样多,同时流,同一起跑线 师:同学们提得意见很好,那这个实验具体该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 5、投影出示实验操作方法 (师读一遍)师:会做吗?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6、投影出示实验记录单 师:做科学实验我们还要养成边做实验边记录的习惯。实验时,你有什么新发现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如果第一次实验和下一次实验结果不同还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要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结果更准确) 7、实验验证: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8、汇报结果 师:你们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每次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9、讨论出现不一样结果的原因 10、思考 为什么水流得比较快,而洗洁精和油流得比较慢呢? 观察水、油、洗洁精,思考液体流动的速度与什么特点有关? 11、小结:液体流动的速度与黏度有关。(板书) 三、总结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研究了油和水知道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那洗洁精有吗? (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都是液体、都有点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 师:这三种液体又有哪些不同点呢?(不同点:黏度不同、流动快慢不同。) 师:我们把这三种液体的共同点写在液体这个框里。谁还记得固体的共同特点呢?(指名说)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张图,你觉得液体和固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师:看起来我们班同学前几节课学得很好。学了今天这节课后大家对于水是一种怎么样的物质,你有什么新补充吗? (水与其他液体比较,流动速度比较快,黏度小。) 4、拓展(机动) 思考:掺水的洗洁精,水、油比赛,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样多 公平  准确  同时流   同一起跑线 液体流动的快慢和液体的黏度有关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

篇8: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回顾与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分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课堂练习设计: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周长=。

6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平方厘米300公顷=()平方千米

307公顷=()平方米280000平方米=()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⑶方桌高7(),桌面面积大约是63()。

⑷一把小刀约10()。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三、列式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四、量一量,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平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篇9:pep7 unit2 第四课时教案

pep7 unit2 第四课时教案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四个方位词:south,east,west,north。 2.能够听、说、读、写短语: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3.能够听、说、认读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 Then turn left.”并能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4.能够理解Story time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会短语:turn left, turnright, go straight.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straight的发音和拼写。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和学生准备B 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本课时的录音带和教学挂图。 3.教师准备一面小红旗。 4.教师准备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杭州西湖的风景图。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教师准备“兔子舞”的录音带。师生温习一下第一单元的“兔子舞”,跳的时候要注意强调单词left和right,师生一起跳一跳、乐一乐。 2.预习(Preview) (1)“滚雪球”游戏 教师将有关公共场所的单词卡片贴在黑板上,第一名学生说一句话,如:I can see a hospital.第二名学生在后面加上一词,如:“I can see a hospital and a cinema.,,每名学生都要比前面学生说的多加一个地点名词,这样依次进行.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问答操练,如:Where is the…? Its…Is it far from here? (3)教师检查A部分要求四会掌握的单词的拼写。 三、课前准备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Lets learnI (1)教师伸出两只手介绍说:“This is my left hand and this is my right hand.”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自己两侧介绍说:“A is on the left.B is on the right.”然后提问一学生:“Where is A/B?”引导学生回答:“…is on the left/right. (2)教师给自己发指令并做动作: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ahead. (3)“西蒙说”游戏 游戏规则是:每条指令前如有Simon says,学生就要按照指令去做;如果没有,则学生不得执行命令,否则视为违规,违规者退出。此活动也可在小组内进行。建议教师注意将指令重点放在left,right和go straight上。 (4)教师用简笔画 Lets play 教师准备一面彩旗和一块蒙眼布。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到上面。表示太阳慢慢从东方升起,教学east,要求学生注意ea字母组合的发音,提醒学生发音要到位。 (5)教师出示杭卅l西湖的图片或照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网上做成课件,让学生猜测:“Where is it?”然后展示短语卡片学west。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6)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中国地图贴在黑板上介绍:“Tibet is in the west of China.Zhejiang is in the east of China.”教师边说边标出east和west,然后提问:“Where is Xiniiang?”教学north,教师领读该词,学生跟读,注意th字母组合的发音。教师再以同一方法教学south。教师发指令,请学生根据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标,听指令快速指方向,看谁反应快。 (7)“听一听、排一排”活动 每名学生拿出五张表场所的单词卡片,具体是哪五张卡片由教师指定。学生听教师发指令排出正确的位置,如教师可说:“The post office is west of the library.The cinema is east of the library.”等。此活动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8)教师出示museum的.单词卡片,说:“1 want to get to the museum.Where is theMuseum ?How can I get t0 the museum?”教师板书:“How can I get to themuseum?”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9)教师放B 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认读单词并回答问题。 (10)教师出示本部分单词卡片,给学生10~15秒时间熟悉卡片,然后将单词盖上,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看图抢读抢拼单词,拼读时小组成员可提供帮助。 (11)教师可让学生在学生卡片背面的灰体词上描红,边描边拼读该单词或短语,看谁描得既快又好。前面来,其中一人发指令,另一人将彩旗插在正确的位置(插彩旗人的眼睛蒙上布)。如果插得不对,组内成员可以提醒,如:West!East!Left!Right!但提醒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插对一次得一分,最后看谁的得分高,谁就是胜利者。 4.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优秀连队”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4~6组,每组推荐一人当小军官,给组内成员发指令,如:“Turn right !Turn left!Go straight!”根据整组学生的表现选出优秀连队。 (2)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引导学生编歌谣如:Left hand,left hand,show me your left hand.Right foot,right foot,stamp your right foot・ (3)Story time 全班学生听Story time部分的录音,教师讲解故事内容,学生模仿跟读。教师让学生读一遍故事后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分别说一说从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经验。 (4)学生完成B Lets learn部分活动手册的配套练习。 (5)学生抄写本部分的四会短语。  

篇10:三年级数学测量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测量练习题

一、判断是否正确。

(1)小明家的卧室长10厘米。 ( )

(2)一颗大树高20厘米。 ( )

(3)小强的爸爸比他高50厘米。 ( )

二、画一画。

画一条长“1米-94厘米”的线。

三、量一量。

(1)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2)自己的`文具盒长( )厘米,宽( )厘米,厚( )厘米。

四、估一估。

(1)自己高( )厘米。

(2)爸爸高多少( )厘米。

五、填空。

(1)黑板长约( )米。

(2)你的床长( )米。

六、计算。

45-67+24=

45+23+14=

67+32-57=

24+67-33=

68-34+22=

59-23-19=

七、判断。

(1)别针长5米。 ( )

(2)铅笔长50米。 ( )

(3)门高2米。 ( )

八、在○里填上“<”、“>”、“=”。

100-34○56+9

56-23○30+4

19+35○10+45

70-36○17+16

87-35○70-19

100-34+13○80

九、应用题。

学校运动场的一段是100米,芳芳在起点处向前走了50米,又往回走了13米,她距离起点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估一估。

(1)教室长( )米

(2)自己的床宽( )米。

(3)操场长( )米。

十一、判断下面物品的高度,并比较大小。

门高

桌子高

正常成年人的身高

旗杆高

( )>( )>( )>( )

篇11: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4、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师提供自制小尺: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介绍1千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安排学生实际走100米,感受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的长度,增强他们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本单元认识的质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同时,利用“做一做”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方法的进行指导。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学“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步行和坐公交车上学的情况外,请家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接送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最后,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篇12:三年级数学测量试题

关于三年级数学测量试题精选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篇1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我想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些小数。请个别生读,然后全部齐读。读23.70这个小数时多请几个,并请大家思考:刚才在读这个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小数点右边的数在读法上有区别吗?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大家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们知道吗?高老师要开始考考大家了。播课件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老师想把问题的难度加大,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用米做单位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两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同桌互相商量下。

师:哪个同学来说交流的结果。生答。

师总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全部齐读。

4、用米来表示身高

前面我们用小数表示的长度都不足一米,那如果超过一米还能用小数表示吗?

比如老师的身高是162厘米,能用小数表示吗?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同桌互相讨论下。生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62厘米==1.62米

再次提问: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的数表示?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写下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教师巡视。

请个同学介绍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生答

5、放松练习

真了不起,大家都会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了,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游戏放松下。

我说,你们来听,猜猜它是谁?

1、它是世界上的动物,它有长长的鼻子……生猜

世界上有记录的的长颈鹿是一只叫乔治的长颈鹿,你们想知道它有多高吗?课件展示6米9厘米。你能用小数表示他的身高吗?生在本子上作答。教师巡视。

2、它是陆地的动物。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课件展示非洲象高3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它的身高。生在本子上作答。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小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价格,长度,还可以表示高度,重量。其实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大家回去留心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篇14:数学《比多少》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比多少》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

教法学法:

利用旧知前一类推引出新知,在通过观察、示范学习新知,最后总结规律巩故新知。

教具准备:

例6主题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对对子(上、下,前、后,左、右,大、小,多、少)。

2、数数1-100

3、比较数的大小。

65>62 99>20

27>25 85>23

89>86 57>8

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引入: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过度:今天看看谁最爱动脑,观察的仔细,老师就奖励他一支铅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65比62多,99比20多。都是多,多的程度有什么不同?生……(差距不同)怎样来形容65与62的`差距不大呢?

生……

师:这样比较小的差距,数学上叫做多一些(板书)

师:65比62多一些。让学生试着说27和25、89和86。

师:根据上课时我们对的对子,65比62多一些,反过来怎样说?生试着说一说。62比65少一些(板书)。让学生试着说25和27、86和89。

2、99和20的差距大不大?怎样来形容99与20的差距大呢?

生……

师:这样差距比较大的,数学上叫做多的多(板书),师:99比20多的多。让学生试着说85和23,57和8。

师:99比20多的多,反过来怎样说?生试着说一说(20比90少得多)。(板书)。让学生试着说23和85, 8和57。

3、小结:结合板书,什么时候用多一些、少一些,(差距小时)。什么时候用多得多、少得多。(差距大时)(板书)

4、看书43页例6,提问:书中是谁和谁比的?怎样比的?红球比蓝球多得多,还可以怎样说?(蓝球比红球少得多)。黄球比蓝球少一些,还可以怎样说?

生:……红球和黄球比呢?这里可以用课件投到屏幕上,让学生回答。

三、多样练习,深化新知。

1、课本43页做一做

2、课件展示基本题练习(略)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举生活中的例子: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教室里的课桌数量和讲台数量比,风扇数量和灯棍数量比,学生人数和老师人数比,头发根数和眉毛根数比,老师的年龄和学生的年龄比。

2、活动:师:老师上了一节课,累的腰酸背疼,谁来给老师锤锤,指明两个上来锤,要求,记住自己锤的下数,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比较一下,老师给学生锤2下,让学生锤的下数和老师锤的下数比比。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回家举个例子,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思考题:把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四个词分类,并说出分类标准。

板书设计

比多少:

65比62多一些99比20多得多。

少一些少得多。

27 >25 85 >23

89 >86 57 >8

差距小差距大。

篇15: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篇16: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篇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加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篇18: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和复习》

一、复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二、复习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难点: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学生快速翻看课本第41~57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视并指导)

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口算乘法。

②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③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各小点的具体知识。

二、知识应用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笔算。(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小组中议一议题中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点名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订正)

(2)发现规律。

①师:计算第一排算式的两个乘数之间的和,再分别计算出得数并比较积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先计算,再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发现。

③教师小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两个乘数相差越小,它们的积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课件出示小结)

(3)组织学生用第二排算式验证规律,并说一说。

3.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点名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对回答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2)师:第一问有几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连乘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疑问的学生,集体订正)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第三问,点名说一说。(课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xx

第2题: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xx 774(竖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4题:28×22×6=3696(个)或28×(22×6)=3696(个)

第5题: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19: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和复习》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四课时教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 新课标教案(课时计划)-小学三年级教案

高一第13单元第四课时教案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北师大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比多少》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通用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