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evea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篇2:小学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说课稿
小学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强调;在词语理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方法,课前已经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词语。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做到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感悟的能力。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不仅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吃得下,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能吃得好。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从引出课题对“闻鸡起舞”一词的理解;到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对“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的理解;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为课题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课题说说具体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3:《爱迪生救妈妈》的优秀教案设计
《爱迪生救妈妈》的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通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敢于表现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本课的内容。
2、认识迪、检等11个生字,会写油、团等9个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认读生字和课文插图的幻灯片。四面镜子。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爱迪生是世只是闻名的发明家,他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在贡献。你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他发明的吗?(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想办法把生字学得又快又轻松,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小组推荐识字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4、出示幻灯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情况。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感知全文内容。
2、生自由读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好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
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用心读一读,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体会,看谁读得好。
3、交流感悟。
通过读课文,找出哪些是直接描写爱迪生的,哪些是间接描写爱迪生的,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5、实践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的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爸爸为什么恍然大悟?
(2)出示镜子,找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实践镜子的反光性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同学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编成小品演一演,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2、阅读有关爱迪生的书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汇报作业情况。((1)排演课本剧;(2)说说读了哪些关于学迪生的书籍)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全班读。
二、写字指导。
1、教师指导
2、油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由+三点水旁)
3、团要注意和困比较;
4、炎可以用熟字来记,如:把谈、淡去偏旁;
5、用捡来记检
6、重点指导好责,第三横要长,且不过横中线。
7、贝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了竖弯勾。
8、学生认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习。
注意分辨要填的字的读音和意思:来不(及)、着(急)、(做)事、
★ 二班,一曲终
★ 水塘救鸟优秀作文
★ 胡笳十八拍读后感
《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案设计(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