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坐标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文中末尾“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生回答) 这些诗句大多表达了思乡,思念亲人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生回答) 课件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 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三)、背景介绍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课件展示有关背景的资料: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全班齐读课文)
(四)、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停顿
A、给下列字注音遂( ) 寝( ) 藻( ) 荇( ) 柏( )B、.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读课文)(五)、字词疏通 重点句翻译A(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积水空明 ( 8).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苏轼想找朋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他有众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资料助读:张怀民 :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觉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明确:欣赏美景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所见的景色:月色与竹柏影 空灵 皎洁 明净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时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光 竹柏象征美景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资料助读: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雪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闲”:闲情雅致 闲适的心情(5)、怎样才能做到文中的“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学生齐念描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讨论明确:苏轼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宁静。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教师补充资料: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七)、拓展延伸:和苏轼面对面 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请学生背诵)
(八)、结语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篇2: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激情导入: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属于哪一种人呢?(学生如果说出第一种就不再往下引导,如果说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导)。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学生背诵“山下兰芽短浸溪,——”。同学们背诵此词后说说苏轼是个什么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谁道人生不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板书}
三、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解读全文:
全班同学朗读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问:时间?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了年月日,又写个字“夜”。
问:夜里干什么?
明确:“解衣欲睡”。干脆睡觉吧。没有什么事可干的,也没有作业可写也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家人一起说话,也没有朋友喝酒聊天。这是怎么回事?
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
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月色入户”。月亮悄悄地带着它详和的银光走进了苏轼的家里。问:这句是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
明确:赏月,寻找乐趣。
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 顿显波澜。
问: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苏轼披衣而起,兴致陡增呢?
明确: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谪中的孤独和郁闷,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调整好心态,重归于平静坦然、乐观旷达的心境中。他东走走西看看,一个人没啥意思,再有一个人共赏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无与为乐者”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就想着找朋友去。
问: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明确:张怀民。
问:张怀民住在哪儿?
明确:承天寺。
怀民简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和苏轼遭遇相同,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从哪儿能看出他们性情相投呢?“怀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张怀民想必也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于是他俩就“相与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板书)。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
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
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
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
问: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
明确:微风。竹柏的枝叶在摇曳着,于是它们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摇啊摆啊,摇啊摆啊。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绝唱;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
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 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
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
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重点解决:此时此刻苏轼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
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难捉磨也要捉磨,老师先不让同学们捉磨这句话,降低难度。
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德育渗透: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五、拓展延伸:
拓展之一: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明确: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在生活、学习、交友、家庭中如果遇到逆境,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排泄自己的烦恼、郁闷呢?唱歌、跳舞、大喊、和人交谈、哭、写作等。
拓展之二:本文写景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一个月字”。塞北的寒冬来了,天气非常冷,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话,通过写景写人突出“冷”,但不能出现一个“冷”字。学生写几分钟后,四人小组读,再推荐几个写得好的,在班上读,大家品评谁写得形象生动。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二题。〈〈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2、找老师、课代表、组长背〈〈承天寺夜游〉〉原文和书下注释,到老师花名册打对勾。
板书:
知识扩展: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篇3: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
4、背读课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苏东坡(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美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篇4: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梁衡有一篇文章叫做〈〈秋月冬雪两轴画〉〉这其中一轴画就是〈〈记承天寺夜游〉〉的确,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它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
知识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读懂文意,掌握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意思。
2、品读文字,领悟意境。
3、朗读揣摩,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过程方法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3、知人论诗。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文字的揣摩与品味。
教学难点:“闲”字的多重含义。
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赏“月”,悟“闲”。
教学过程:
一、在钢琴曲中导入新课: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二、初读文本
生读课文,检查拼音、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赏美景,品意境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两轴画》,这一轮秋月曾让无数人陶醉。那么今天我们也不要辜负这一轮明月,和苏轼、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吧。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课件展示):学生齐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B、学生品析后老师小结: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C、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意境。(点击背景音乐。)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读,你在脑海中想像:(老师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同学们,把刚才浮现在你脑海中的那幅画用你灵动的笔描绘出来。
三、话“闲人”,悟主题。
A、读题目:从题目可知本文主要讲什么?作者在夜晚与朋友到承天寺游玩。
B、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应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为什么跑到承天寺去游玩呢?因为它是一个“闲人” 本文中的“闲”可以有哪些解读?
(闲)对,闲,可以组哪些词?悠闲,有闲情逸致,有清闲。
悠闲:月色入户,相与步于中庭。闲雅:月光之美。
清闲:体悟最后一句话,并补充相关资料:(背景介绍,苏轼的相关介绍)
C、两个闲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两人相顾无言又心照不宣,或许只有那一轮明月能理解他们吧。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苏轼吗?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资料。
(孤独,郁闷,淡泊,宁静,达观洒脱)
D、是的,明月懂他们,他们也懂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有有闲情逸致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只有处在人生的低谷仍然保持那样一颗闲适恬淡的心情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因为苏轼的欣赏而永恒,而那块伤心地黄州也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才子苏轼。
四、与苏轼同行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答案】:
【一】1、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盖/竹柏影也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填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 ⑵盖竹柏影也( )
(3)念无与为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5)怀民亦未寝( ) (6)欣然起行(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6、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2分)
7、.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篇5: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 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记承天寺夜游》助读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这是苏轼生命里程中非常巨大转折。他由朝廷的一个官员被判刑,流放,他是一个犯官,有名无实。什么叫乌台诗案呢?就是因为审判或者说苏轼写诗这个案件有关联的地方叫乌台,苏轼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满,所以被抓进乌台。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阅读训练活动
自读自讲
朗读体味
读背积累
选点品析
阅读训练活动
学习任务——自读自讲
解:脱下,解开。
户:门,这里指门窗、居室。
遂:于是,就。
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
但:只,只是。
交横:横斜交错。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漫步于庭院中。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讲一些翻译技巧
学习任务二——朗读体味
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念、盖、但声音拖长。念表示想呀,盖表示赞叹,原来是呀,但字表明有点遗憾。
2、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欣然读的高兴点,还有一个字“亦”
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学习成果放在一起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后反思
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我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理论上反思;
我比较欣赏朱永新市长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营造书香校园.虽然我不能营造书香校园,但我想我可以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面对这些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富有内涵的文化精品,更值得我们去读去品味,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
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
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很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准备的不充分,因为时间太仓促,仅在一个晚上内完成 ,于是给课堂造成不该有的失误,主要表现在:
教学过程中在各部分衔接中不够流畅,课堂语言不够优精美;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而且在自己诵读时,竟然瞬间短路,虽无伤大雅,但本节课留下瑕疵。
篇6: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篇7:《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人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篇8: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篇9: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
(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篇10: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佳作。围绕六要素来写,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如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寥寥数语,记叙的六要素聚集了。苏轼的行文风格:以极少的文字,包含极多的内容。才 47 字,不仅记叙得眉目清秀,而且是跌宕起伏,字字翻江倒海,句句韵味无穷。
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整篇古文无一月字,却句句写月。把一用俗了的比喻句“月色如水”,化腐朽为神奇。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王国维说,“凡景语,皆情语。”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透过这张照片,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闲人”最能体现。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境况下,面对一片如水的月色,抒发了一段闲人的心境。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篇1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
篇1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篇1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 记承天寺夜游心得
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共13篇)




